萬物|梁貴柏:科學把我們帶到了生命的源頭

2021-01-07 澎湃新聞
《重症監護室的故事》是譯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籍,作者是〔英〕馬特·摩根(Matt Morgan)。當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英國暴發後,摩根醫生在《英國醫學雜誌》發表了《來自重症監護室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告訴公眾,重症監護室的醫護們從未忘記老年人、體弱者和有健康隱患的人。《重症監護室的故事》收入在譯林出版社「醫學人文叢書」,本文系該叢書主編梁貴柏序,原題為《生命、醫學和人文故事》。

在我們能看到的所有現象中,生命現象是最神奇的。

偉大的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在他的暢銷書《費曼物理學講義》的開篇指出:「如果某種大災難摧毀了所有的科學知識,我們只有一句話可以傳給下一個(智慧)物種,那麼用最少的詞彙來表達最多信息的陳述是什麼? 我相信這應該是原子假設,即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些微小的粒子一刻不停地運動著,在彼此分離時相互吸引,但被擠壓在一起時又會相互排斥。只要略加思考和想像,你就可以從那句話中得到關於這個世界的大量信息。」

「一切生命世界的行為都可以被理解為原子的顫動和扭動。」

一堆雜亂無章的原子在一定物理規則之下排列組合,變成了性質各異的分子,這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我們所了解的所有生命,都是建立在這個物質基礎之上的;一堆性質各異的分子在一定物理規則之下排列組合,又變成可以從外界獲取能量,從而完成自我複製的細胞,這是生命的原始狀態。我們所知道的所有生命,都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一堆完全相同的細胞,在外界能量驅動下不斷複製的過程中出現了幾個隨機的錯誤,生成了性質各異的新細胞,這是生物世界多樣性的基礎,我們所看到的各種美麗的生命形式,竟然都源於這些「不經意的複製錯誤」……

細胞的協同形成了器官,器官的協同塑造了小草和大樹,塑造了小狗和大象,也塑造了你和我。

下一次,當你看到一棵枝葉被壓彎的小草,奮力託起一滴露珠,在陽光裡閃爍著晶瑩;當你看到一株挺直了軀幹的大樹,輕鬆抖落一身雪花,在烏雲下舞動著狂野;你是否會想:若干年前,我們都曾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原子?

下一次,當你看到一條搖頭擺尾的小狗,當你看到一頭步履沉重的大象,你是否會想:曾經有一天,我們都只是一個尚未分裂的卵細胞?

科學把我們帶到了生命的源頭。

費曼教授在談及生命現象時還指出:「 我相信,(藝術家)看到的美麗對我和其他人來說也都是可以看到的,儘管我可能不如他在審美上那麼精緻……我也可以欣賞花朵的美麗,但我對花的了解比他所看到的外觀要多。我可以想像其中的細胞和內部的複雜機制。我的意思是,(花朵)並不只在宏觀的尺度上很美,在微觀的尺度上,它們的內部結構和進化過程也很有美感……科學知識只會增加花朵的美感和神秘感,人們對花朵更加興趣盎然、驚嘆不已。」

將在10個月後長成你的那個受精卵細胞開始分裂了。

在第7周時,當超聲波的探頭第一次「聽」到你的心跳,你的整個「軀體」才一顆藍莓那麼點大!

到了第9周,你長到了一顆櫻桃的大小。你已經不再是胚胎,而發展為胎兒,雖然消化道和生殖器官已形成,但即使是最有經驗的技術員,要辨出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尚為時過早。

第15周到了,你仍舊只有一個蘋果的大小,但你的大腦已經開始嘗試控制你的肌肉。你能夠活動肢體,甚至可以翻跟鬥,吮吸大拇指的「壞習慣」也有可能已經形成了,但是你媽媽還不知道,也管不到你。

在第23周時,你猛增到一個木瓜的大小。這時你的聽力已經相當發達,開始能識別媽媽的聲音,以免日後一「出門」就認錯了人。至於爸爸的聲音嘛,沒那麼重要,再等一個月(第27周)吧。

第32周到了,你差不多是一顆大白菜的尺寸。這時你的味蕾已基本長成,你會在吞咽羊水的時候知道媽媽今天是不是吃了大蒜。你沒有選擇,只能習慣於媽媽常吃的食物,日後挑食也不完全是你的責任哦。

終於到第39周,你已經長到了一個西瓜的大小,感到了周身空間的狹小,稍稍展臂和伸腿都會引來媽媽的注意和安撫。於是你們倆默默地「商量」:時機成熟的話就到外面的世界去(來)看看吧。

從第一聲響亮的啼哭開始,你踏上人生的旅途,義無反顧地一路走去。雖然歡笑多於苦惱,但是每個人都會生病,這是生命的一部分。

沒有人能真正記住第一次生病吃藥的感受:媽媽說你很乖,不哭也不鬧;爸爸卻說你一口全吐了出來,弄髒了他的衣褲。也沒人能真正回憶起第一次看病打針的情形:媽媽說你很勇敢,還衝著打針的護士阿姨笑呢;爸爸卻說你哭得那個慘啊,兩塊冰激凌才止住。

因為每個人遲早都會生病,所以我們有了醫藥學,一門專門研究疾病與治療的學問。千百年來,醫藥學的精英們一直在探究生命的奧秘、疾病與健康的奧秘。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於生命、疾病和健康的認知達到了不可思議的深度和廣度。

1981年4月26日,在麥可·哈裡森醫生的主持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院進行了世界上首例成功的人類開放式胎兒手術。接受手術的孕婦腹中的胎兒患有先天性的尿路阻塞,出現了腎積水,這很可能導致胎兒在出生之前就腎臟壞死,危及生命。為了搶救胎兒的生命,做手術的醫生給胎兒做了膀胱造口術,在胎兒的膀胱中放置了一根臨時性的導管讓尿液正常釋放。胎兒出生之後,醫生又進行了尿路再造手術,徹底解決了這個嬰兒的遺傳缺陷。

也許你開始想像,手術時這個胎兒才多大?他能感覺到疼痛嗎?做這個手術的醫生必須何等精準?也許你還會想:這種先天性的遺傳缺陷是如何發現的?是哪一種先進的診斷技術隔著肚皮還有如此高的可信度,可以讓接診的醫生如此精準地知道是胎兒的尿路出現了阻塞?

每年在美國出生的約400萬嬰兒中,約有12萬(約佔3%)患有某種先天性缺陷,其中一部分可以在出生後得到成功治療。隨著胎兒影像學和各種無創產前檢查技術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對胎兒發育的了解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診斷工具使我們能夠更精確地識別胎兒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病情及其惡化的程度和速度,同時輔助我們開發新的醫療技術來幫助子宮內的胎兒早日康復。

如今,胎兒治療被公認為兒科醫學中最有前途的領域之一,而產前手術正成為越來越多具有先天缺陷的嬰兒的一種治療方案。在嬰兒出生之前我們就可以相當準確地了解其發育和成長,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病變並實施治療,這是所有家長的祈盼,也是幾代醫生的夙願。

2012年4月17日,年僅七歲的美國女孩艾米麗成為第一個接受「融合抗原受體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herapy,簡稱CAR—T療法)治療的兒科患者。在其後的幾個星期裡,費城兒童醫院的醫生從艾米麗的血液中提取她的免疫T細胞,將其在體外培養,然後用最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對這些免疫T細胞進行了化學修飾,使得這些免疫T細胞能有效識別正在艾米麗體內野蠻生長的癌細胞。體外實驗成功之後,這些修飾後的(融合抗原受體)免疫T細胞被重新植入艾米麗的血液中,再次與癌細胞決一死戰。

從五歲開始,勇敢的艾米麗與一種最常見的兒童癌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頑強地抗爭了兩年,她的醫生窮盡了當時已有的一切治療方法,在短暫的療效之後,癌細胞總是一次又一次捲土重來,侵蝕著她越來越虛弱的生命。這一次會有不同的結果嗎?修飾後的免疫T細胞移植後,劇烈的免疫反應開始了,昏迷中的艾米麗在生與死的邊緣足足掙扎了兩個星期。她戰勝了死神,甦醒過來,隨後的測試震驚了所有人:癌細胞不見了,而那些修飾後的T細胞仍然在那裡,準備清除任何試圖捲土重來的癌細胞。

在許多人的眼裡,這樣的描述似乎只應該出現在科幻作品而不是科普作品中。如今,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的醫療技術已經精準到了患者免疫細胞表面標記分子的水平,大概不能更精準了。當然這只是開始,在分子水平和細胞水平上,我們對疾病和健康的了解才剛剛揭開了一角,還有許許多多的未知等著我們去深入探索。

如果說產前手術與CAR-T療法代表了醫藥學發展的深度,那麼全球基礎公共衛生系統的建設和疫病防控則體現了醫藥學涉及的廣度。例如,天花病毒被牛痘疫苗徹底滅絕,引起河盲症的盤尾絲蟲已經在伊維菌素的圍剿下成為瀕危物種……

2019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官方網站以「從3000萬到零:中國創造了無瘧疾的未來」為題發文,高度讚揚中國人民在消除瘧疾上所取得的成就:自2016年8月以來,中國尚未發生任何瘧疾本地病例。

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每年有大約3 000萬例瘧疾,其中有30萬人死亡。1955年,中國衛生部制定了《國家瘧疾防控規劃》,各社區團結一致,改善灌溉條件,減少蚊子滋生地,噴灑殺蟲劑並推廣使用蚊帳。地方衛生組織建立了防控體系,以儘早發現病例並及時制止疫情的蔓延。到1990年底,全國瘧疾病例總數下降到12萬左右,瘧疾相關的死亡人數減少了95%。從2003年開始,在全球抗擊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的支持下,中國衛生部門加強了培訓和滅蚊措施,人員配備、實驗室設備、藥品等方面都有改善。在其後10年間,全球基金提供了總計超過1億美元的支持,幫助中國的762個縣終結了瘧疾,使每年的瘧疾病例數減少到不足5 000例。

2010年,中國提出了一個宏大的計劃:在2020年之前消除瘧疾,這是對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千年發展目標》中的瘧疾目標的回應。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國實施了一種高效的監測策略,在病例傳播之前迅速發現並制止瘧疾,它被稱為「1—3—7」策略:在1天內必須報告任何瘧疾病例;到第3天結束時,縣疾控中心將確認並調查該病例,確定是否存在傳播風險;到第7天結束時,縣疾控中心將採取措施確保不再傳播,包括對發現瘧疾病例的社區成員進行檢測。

在2016年上半年,全國範圍內僅報告了3例本土瘧疾病例,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均未發現本土病例,實現了3年無病例、徹底消滅瘧疾的預定目標。

這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們離高枕無憂的日子還差得很遠。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全球化經濟持續發展,對抗傳染性疾病的基礎公共衛生建設正面臨著新的挑戰。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引發全球疫情,很及時地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截至近日,全球被感染人數已經超過250萬,死亡人數也超過20萬,同時還造成了全球性的經濟停擺,各種次生危機與相關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也將是前所未有的。

有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行動,有眾多民間組織的志願加入,有醫藥界的全力救治和疫苗及藥物研發,人類終將憑藉集體智慧戰勝疫情。但是我們必須警鐘長鳴,進行更多的戰略投資和儲備,健全及時的多重預警系統,才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的全球性健康威脅;我們必須攜起手來,實現公共衛生資源與信息的共享,因為疫病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我們走在人生旅途上,有著各自不同的節奏、色彩和旋律,但是我們每個人的結局沒有絲毫懸念,哪怕百轉千回,必定殊途同歸。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理察·道金斯在他的暢銷書《解析彩虹:科學、虛妄和對奇觀的嗜好》中寫道:「我們都將死去,因為我們都是幸運兒。絕大多數人永遠也不會死,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出生。那些本來可以成為你我,但實際上永遠看不到這一天的人,加起來比阿拉伯的沙粒數目還要多。那些未出生的靈魂中肯定有比約翰·濟慈更偉大的詩人,比艾薩克·牛頓更偉大的科學家。我們可以肯定這一點,因為我們的DNA可能造出的人數要遠遠超過實際出生的人數。在這種令人感到渺小的賠率中,卻是你和我,本著我們的平常心,來到了這裡。我們這些贏得了出生彩票而享有特權的少數人,怎麼還能因為我們都要不可避免地回到出生前的狀態而發牢騷?絕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有這個機會!」

與生的權力一同降臨你我的,是死的歸宿。

普立茲獎獲獎作品《拒絕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的作者厄內斯特·貝克爾指出:死亡的威脅始終困擾著我們,但同時也激勵著我們。貝克爾認為,我們有許多行為都源於對死亡的恐懼,都是為了減輕我們對即將不復存在的恐懼而進行的無謂努力。在這種恐懼心理的影響下,我們很難以一種平常心去面對死亡,以及死亡帶給我們的悲傷。

2017年4月20日,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早晨,87歲的查理·埃默裡克和88歲的弗朗西·埃默裡克緊緊地手牽著手,這對住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老夫婦已經結婚66年了。

查理退休前曾經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五官科醫生,在2012年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症和帕金森氏症。在與多種疾病的抗爭中,查理的健康狀況愈來愈糟糕,生活質量每況愈下。他夫人弗朗西曾在查理工作過的一家印度醫院負責營銷和公共關係工作,晚年後一直被心臟病和癌症嚴重困擾,健康狀況極不穩定。

2017年初,查理感覺到終點正在臨近,得知自己可能只剩下6個月的時間了,便跟弗朗西開始認真地討論他們人生的最後選項: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有尊嚴地死去?埃默裡克夫婦仔細研究了俄勒岡州《尊嚴死亡法》的規定,該法律要求兩名以上不同的醫生進行檢查,確定生存期6個月或更短的預後,並多次確認意圖以及患者自行攝入致死性藥物的能力,整個程序不得少於15天。非營利機構俄勒岡生命終選(End of Life Choices Oregon)的資深專家為埃默裡克夫婦提供了專業的諮詢,解答了他們和親屬的各種相關問題。

埃默裡克夫婦做出了他們自己的選擇。

在那個最後的早晨,查理和弗朗西坐在輪椅裡來到大廳,與家人告別,然後緊緊地手牽著手,在處方藥物的輔助下一起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令人留戀的世界,他們的遺體捐贈給了科學研究。

女兒和女婿在二老的許可下記錄了他們的談話和準備工作,直到最後時刻,記錄下他倆最終抉擇的背景以及堅定的信念。這本來只是為家人留作紀念的,但最終埃默裡克夫婦同意將這些影像記錄剪輯成短片《生與死:一個愛情故事》,公之於眾。「他們沒有遺憾,沒有未了的心願。感覺這就是他們的時刻,知道他們能永遠在一起真是太重要了。」女兒如是說。

自俄勒岡州1997年成為美國第一個將醫學輔助死亡合法化的州以來,已經有1 000多名臨終的患者在那裡完成了醫學輔助死亡。從許多方面看,醫學輔助死亡仍舊極具爭議,但關於死亡的選擇和討論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今在發達國家裡,絕大多數人死於繁忙的醫院或養老院中,通常是在醫生和護理人員的陪伴下。殯儀館迅速移走死者並進行最後的護理和化妝,幾天後在殯儀館或教堂舉行短暫的儀式,隨後下葬或火化,一切就結束了。

我們能做得更好嗎?如果可能的話,每個人是不是都應該在何時何地死亡方面有所選擇?這不再是科學問題,而是人文的問題。

我們講述生命的故事,在任何一個尺度上它們都是如此神奇美妙。我們講述醫學的故事,從防疫到治療,它們都是如此鼓舞人心。我們講述來自生命和醫學前沿的人文故事:有急救病房的生死時速,也有重症監護室的悲歡離合;有法醫顯微鏡下的蛛絲馬跡,也有微生物世界裡的隱秘兇手;有離奇死亡的撲朔迷離,也有臨終關懷的愛與尊嚴……

譯林出版社的「醫學人文叢書」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些扣人心弦的故事。

梁貴柏

2020年4月於美國新澤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接通萬物之主,回到生命的源頭!
    一、什麼是萬物之主?心就是萬物之主!這個「心」,不僅是指個人之心,更是指眾生整體之心或宇宙之心,也是各宗教所說的上帝、真主、神、佛……也是生命的源頭。這或許難以讓人理解,別急!請詳細閱讀下面的內容。它是一切宇宙眾生生命的源頭所在。當然,每個人的心也是由這個宇宙之心派生出來的,表面獨立但內在實質相互聯繫。這就是古人說「天人相應、天人合一」;也就是現代人說「萬物之間存在深層次的量子糾纏關係」。
  • 《Tryst》探索生命的源頭!生命始源的海洋
    生命的源頭在海洋在《Tryst》中,我們可以看出,創作者是想要單純地描述一個生命本源的東西。根據目前的人類科學認知,我們只能知道一切的生命都誕生於海洋。雖然我們無法坐上時光機回到幾十億年前,甚至是地球剛剛誕生的時候去觀摩地球的自然變化與生命出現的奇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現有的發現和推斷來模擬出那時候的場景。
  • 直達生命的源頭
    生命的源頭,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現在的人,忙忙碌碌,有的人不知道是為了什麼?而有的人確實很清晰自己在忙什麼。清晰自己忙什麼的,也許就知道生命的源頭,生命的源頭你可以理解為出生,孩子出生到這個世界,自帶高能量的,人見人愛。 生命原本具足!這就是生命的源頭!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原標題: 我們的目標,是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類腦智能研究與應用融合發展的前沿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新興學科發展,推動我國的腦與類腦智能前沿科學研究。  五大跨學科中心開展腦科學的前沿研究  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很多方向都是跨學科的。為此,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建立了五大跨學科的研究中心。
  • 北理工專業科學日探索「天地之美 萬物之理」
    11月7日,「天地之美 萬物之理」北理工物理學院專業科學日活動在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舉行「物理學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是科研創新、科技發展的源頭之水。」開幕式上,物理學院黨委書記姜豔表示,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物理學既是科學技術的「源頭水「 ,也是創新研究的「發動機」!咖啡沙龍板塊邀請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葉方富研究員、外研社科學出版工作室劉曉楠主任和同學們交流物理前沿科學知識與科學傳播。
  • 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生不息 萬物恆存
    學院介紹 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現有生物科學(師範)、生物技術、園林、動植物檢疫、食品科學與工程和生態學6個全日制本科專業、生態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化學生態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學科教學(生物)教育碩士點和生態學校級重點學科。
  • 生命萬物究竟是怎樣開始的?
    當小孩子向我們提出他/她是從哪裡來的,或者世界是從哪裡來的時,我們會覺得稀奇: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呢?其實當我們在兒時不也曾如此發問嗎?似乎有誰早已將這顆尋找生命本源的意識放進了每一個人的思想裡。只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因為尋不到一確切的答案,就對生命根源的探索止步了,停留在對物質財富、名利地位、理想喜好的追求裡了。屈原曾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東夏教育·報恩祭祖——父母是我們生命源頭
    我們的生命是個組合體,不僅有父母的血液,還有祖宗的精神在裡面。祭祖能夠幫助我們連結生命的源頭。我們所有的財富和成功都離不開父母、祖宗的護佑。在活動中有很多學員從中受益,認識到祖先文化的重要性,重新認識到我們的生命來源於我們的祖宗父母,懂得感恩,我們才能與祖先根脈相連、能量相通,我們才會更好地得到祖宗的護佑,我們的人生才能更加順利與精彩。
  • 把科學穿在身上!5款新主題,萬物科學Tee正式發售
    還記得我們在去年夏天推出的國內首套兒童科學主題系列T恤——萬物科學Tee嗎? 在上一段旅程中,我們從歷史穿越至未來;從地球生靈遙望宇宙星空。6款T恤記錄了6段經典的科學故事,承載著人類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的探索精神。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量子宇宙觀與現代生命科學
    宇宙萬物的量子場可以在無限的時空中相互糾纏和疊加。生命起源於「意識元」,在不同「意識鍵」的作用指引下生成宇宙萬物。     二.現代生命科學的成就及評述     1.     三.量子生命科學是生命科學發展的第四個重要階段     1. 宇宙萬物都是有意識的、有生命的,都有不同的生命周期。     動植物都是有生命有不同的生命周期的認識,已經家喻戶曉,植物在一定的條件下能開花,各種不同的礦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也能開出絢麗多彩的花朵。
  • 構成生命的手性分子被隕石帶到早期地球上?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生物學類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生命的構成元素可能是宇宙起源,然後搭上隕石來到早期地球。科學家們繼續研究生命的組成部分來自哪裡,以及它們在整個宇宙中有多普遍。對於我們所識別的每一個構成元素,從碳和磷到蛋白質和核酸,我們還必須問,它是什麼時候到達這裡的?如何到這裡,從哪裡到這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分子科學學院的Sandra Pizzarello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行星科學系的Christopher Yarnes研究了Murchison隕石的提取物。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恆星形成區域人馬座B2中發現了環氧丙烷。圖片:B.
  • 我們都是外星人?生命的種子來自太空
    換句話說,我們雖然生活在地球,但骨子裡卻留著外太空的血。科學家指出作為生命形成的一個關鍵要素,磷在外太空形成而後由彗星或者隕石帶到早期地球。彗星67P/C-G「羅塞塔」號飛船拍攝根據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如果沒有一種來自地外源頭的關鍵要素,地球孕育生命將成為不可能。科學家指出作為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磷在外太空形成而後由彗星或者隕石帶到早期地球。來到地球後,磷化合物與生物分子結合。
  • 高維意識:三生萬物-生命本質的力量
    隨著意識頻率的提升,在不同的意識裡,我們將看見關於三生萬物的不同的面向及意義。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三生萬物吧。三生萬物,符合這三次元的立體世界。一代表點、二代表線、三代表面;各種面構成了這複雜繽紛的立體世界。
  • 到底是至聖的上帝創造了萬物?還是偉大的科學解釋了人類的存在?
    其實對於像和佑庵這樣普通大眾而言這是一個有距離的話題,畢竟對於我們實打實的老百姓而言,衣食住行才是是我們每天起床後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奔小康才是我們老百姓努力的目標。可是人類已經存在了,人類的文明也已經發展到了今天,那人類的起源就是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既然如此這個「客觀事實」也有必要知道它的本質,所以下文佑庵以自己的知識限度來聊聊到底是至聖的上帝創造了萬物?還是偉大的科學解釋了人類的存在?
  • 博物書單| 和萬物分享生命奇蹟
    原標題:博物書單| 和萬物分享生命奇蹟 我們身屬一個最偉大的共同體,一個和萬物分享生命奇蹟的共同體。」 今天的人類真的是從自然中獨立出來了,可大部分人都龜縮在鋼筋混凝土的都市叢林裡,不屑於與其他物種建立身心聯結。久而久之,人們仿佛忘記了自己作為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員本來的樣子。環境汙染、濫砍濫伐、肆意捕殺野生動物,這所有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由此所致。
  • 今晚我們看電影 《萬物理論》
    今晚我們看電影《萬物理論》,命運多舛的天才物理學家,浪漫動人的愛情方程式。
  • 海鮮市場可能不是新型冠狀病毒唯一源頭
    1月26日,美國《科學》雜誌網站在線發文,題為《武漢海鮮市場可能不是新病毒在全球傳播的源頭》,稱華南海鮮市場可能並非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病毒也可能是從別的地方傳入。作者做出此判斷的依據,是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24日發表的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首批臨床數據報告中的數據。具體情形如何?讓我們來梳理一下。美國《科學》在線發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