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1時59分,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王子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這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
我們的這次任務照例受到了海內外的極大關注,各國的科研機構、媒體和網民都發表了各種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各國的航天部門和科學家一般都向我國表達了祝賀之意。
這其中最開心的當屬歐洲太空總署(ESA)了,這主要是因為歐洲科學家也參與到了嫦娥五號返回任務中,並一直向中方提供嫦娥五號的最新位置數據。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官方帳號和官員也在一直宣傳和關注著嫦娥五號的動向,和中國人的關注度不相上下。
而像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以色列、印度幾個國家的航天部門在發表了官方性的祝賀以後就陷入了沉默當中,畢竟來自同行的業績是最大的壓力啊。
而美國的航天部門一如既往地對中國同行的成績陰陽怪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在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之後主動發話,希望中國能和全世界分享探月工程獲得的數據,就想他們之前做的那樣。
現在,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來自英國媒體的記者就在新聞媒體發布會上對於月壤共享一事進行提問:中國是否會向美國NASA共享月球樣本?很顯然,這位記者是呼應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之前提出的要求,有些脅迫的意味在裡面。
而我們的負責人回答得十分巧妙和睿智:「因為在2011年美國通過了《沃爾夫法案》,限制美國NASA和中國航天的合作。至於當下能不能達成合作,就要看美國方面的政策。」
中方的意思很明確,美國政府在此之前自我設限,主動斷了中美兩國航天合作的可能,現在阻擋中方向美國分享月球樣本的不是中國政府而是美國政府。所以,美國人踢過來的球,被中國人打了個太極這個球又踢回了美方。
除了科學界,對此事第二關注的自然就是那些主流媒體了。
美國《紐約時報》就把此事看成中美「太空競賽」的裡程碑事件,字裡行間都是這些「競爭」、「對抗」、「主導權」的字眼。可見,至少有相當一部分美國人的心態和眼界還是停留在冷戰思維當中,把中國當成了曾經的蘇聯。
英國的BBC則在平鋪直敘地報導了一遍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的新聞之後,還把關注的目光放在了這次擔任任務連接器系統的指揮員、年僅24歲的「火箭少女」周承鈺。
而英國的網民有祝賀點讚的、有懷疑否定的,還有譏諷的,也算是「百家爭鳴」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外國尤其是西方的普通民眾對於中國的多元化看法。
怎麼說呢?就是看著國外一部分人的酸檸檬另一部分的羨慕嫉妒,還有一群不要臉的科研行政官僚希望蹭點科學數據和月壤樣本的時候,中國普通老百姓看著國際大型真香定律現場,內心又一次「膨脹」了起來,又在心裡默念了一遍「曾經你對我愛答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1.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完成證明力中華民族說到就做到
不管怎麼說,大家都無法忽視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地位和在深空探測方面的技術實力了。事實擺在那裡,不管你喜歡與否,中國就是做到了!
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用成績打了某些種族主義者的臉,同時也震撼了一些過去對中國並不了解的西方人的內心,並引發了一些思考。
記得嫦娥五號還在執行任務的時候,有細心的網友就曬出了一份特殊的「歷史文件」:科普介紹了當年各國探月計劃的《科學發現報》。
16年以前的2004年,中國提出了自己的探月工程計劃,當時還有其它4國的航天部門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探月計劃。但是到了2020年,只有中國完成了曾經「吹過的牛」。
其實,當16年前中國的航天部門開始實施部署探月工程的時候,在此之前就已經經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調研討論和發展規劃,這一時間跨度竟然長達20年以上!
20年的時間,美國都歷經了5次總統大選,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成長為青年人,一家企業也逐漸發展成熟,而我們僅僅前期調研和制定規劃就花了這麼長的時間。
我們在慶祝,西方輿論也在反思。這幾天,美國的CNN、英國的BBC、德國的《德國之聲》、日本的NHK等電視新聞節目都在整理和復盤全世界各國的探月計劃。西方的媒體也意識到全球的「太空競賽」已經從冷戰時期的兩強爭霸進入到了多極化的多國競爭態勢。而以目前的情況來觀察,表現最優異「竟然不是西方」,而是一直被自己抹黑、妖魔化的中國。
帶給西方世界固有印象最大的衝擊是,全世界所有國家當中只有中國說到做到!
這就是嫦娥五號探月任務乃至整個中國探月工程帶給西方人最大的震撼:中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即便過程之中有過挫折和制約因素,他們還是有條不紊地解決掉這些問題,並最終達成目的。
而西方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政客和官員牛皮吹得震天響,等到選舉結束或政權更迭以後就沒有下文了,直到下一個「牛皮大王」上臺,繼續給選民畫餅充飢騙選票,向國會騙經費。
這次任務圓滿結束以後,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透露:「2030年前,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一個科研站基本型。隨著後期科研站規模的擴大,我們可以在月球上進行蓋房子、打磚、3D列印等工作。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月球上開採礦物,這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無獨有偶,美國總統川普也在近日籤署備忘錄,以國家戰略的形式組織科學研發,以期達成在2027年底前在月球表面建立核電站等具體目標。
這一下,好事的網友又開始比較和打賭中美兩國到底誰能最先達成目標了。
除了中美兩國,其它國家又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
俄羅斯:計劃2025年前「重返月球」
阿聯:計劃2024年發射一輛名為「拉希德」的小型月球車
印度:計劃2021年3月發射「月球3號」探測器登陸月球
日本:月球車「瑤姬」擬於2021年首次登月
德國和以色列:德以合作,擬2022年攜手開展登月任務
看到這麼多的國家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是不是有點恍如隔世,仿佛又回到2004年、2005年那時候國際社會爭相展開「登月競賽」的時期了呢?
其實,像探月工程這樣的重大太空探索計劃比拼的不僅是國家的經濟實力與技術水平,更看重的是對中長期規劃的制定和執行能力。
2.國際「太空競賽」日趨激烈,最後比拼的是制度優勢與文化優勢
誰都知道太空探索這一類都是高科技,過去是發達國家的專屬。然而隨著中印等國的航天實力穩步增長,西方人眼中的禁臠之地也被發展中國家攻破了。
不可否認,航天實力是靠著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來支撐的。但這不是全部。技術的鴻溝和經濟的差距是有機會讓時間來彌平的。
像中印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經濟一旦開始飛速發展,就可以用經濟紅利來大規模培養科技人才或者直接挖人,印度的寬鬆外部環境就不用說了,中國也是在一片封鎖當中逐步發展壯大的。
但除了經濟和科技實力以外,其實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是這場「太空馬拉松長跑」最後的終極法寶。俄羅斯獨立以後,除了經濟因素的制約外,在喪失了原有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後,可謂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像和美國同樣富有的歐盟,科技實力不容小覷,經濟實力也是數一數二,可這麼多年來並沒有取得多麼耀眼的航天成就,反而被中美兩國越甩越遠,這難道不是問題嗎?
正因為巨大的實力差距,歐洲人才會暫時低下高貴的頭顱,「屈尊」和中國的探月工程合作。
那比較一下中外尤其是中國和典型的西式民主制度在頂層設計上面的差異,就會明白中國後來居上的必然性了。
在西方民主國家,政客和政黨的上臺離不開選舉時候開出的各種各樣的空頭支票。而他們最為有效的手段就是不負責任的社會福利待遇,向短視的民粹主義者低頭去犧牲長遠的國家發展利益。
像深陷債務危機當中的「歐豬五國」、已經經濟崩潰的委內瑞拉前領導人查維茲、多次國際債務違約的阿根廷等等,都是如此。
另外,西式民主制度的本來就是圍繞著精英治國這個邏輯而展開設計的。那麼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當中,誰最容易成為所謂的「社會精英」?
當然是過去的王朝貴族、資本新貴以及中上層的知識文化精英,這些群體結成了一個阻止社會階層頻繁流動的既得利益集團。
作為既得利益集團,最忌諱的就是巨大的變革和風險。
而太空探索這一類的高風險投資,同時也是短期看不到可觀的回報,長期看必定引發社會巨大變革從而威脅到既得利益集團利益的領域,自然是不受待見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國當年首先登月以後,因為已經在太空爭霸當中對蘇聯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同時每年消耗巨大的航天經費得不償失,所以才大幅縮減直至最後取消了阿波羅工程的後續登月計劃。
西方民主國家還有另一個致命性的制度缺陷,那就是腐敗的合法化。過去,我們經常聽到公知大V吹噓西方國家多麼民主,政府多麼清廉。
可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我們經常會在新聞當中聽到一個名詞——旋轉門。所謂的「旋轉門」指的是某些西方政客在退休以後去一些大型企業當中任職高管或者直接掛職那薪水、領股票分紅;而某些企業的高管也會被當選的政客提名為政府要害部門的負責人。
這背後往往存在著利益輸送和職務腐敗的問題。這就是「旋轉門」的含義,即政商直接把公務員的職位和政府權力當成可交易的商品公開叫賣。雖然說這種行為違反了政治操守,會被政敵攻擊,但是在大多數西方國家裡並不違反,導致政府部門最後全被資本滲透。
這次的新冠疫情期間,川普的女婿庫什納統領全國的醫療防護物資的採購和調配,媒體已經報導川普家族趁機大發國難財,狠狠地撈了一筆——比起過去的政客吃相更難看,也更露骨。這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事關老百姓生死攸關的大事,美國的政客都可以這麼做,難道航天部門就是個清水衙門嗎?這裡提一下Space X崛起的深層原因就是被歐巴馬政府當成攪局者,以市場競爭的方式打破過去波音、雷神等軍工聯合體對航天發射市場的壟斷局面,以期降低成本。
目前來看,埃隆·馬斯克至少部分完成了任務,而且還激活了美國航天市場內部的活力。可是時間一長,SpaceX本身也會成為既得利益集團中的一員,共同壟斷這個市場。
政策短視、利益輸送、合法腐敗以及既得利益集團對新科技的打壓(川普之流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等等都會直接導致社會的階層固化和內部矛盾的日益突出。
這些不利因素長期發展就就會導致社會創新活力的不足,也會讓反智主義和民粹主義大行其道。當一個社會當中反精英、反科學成為主流的時候,還能指望全社會一起為太空探索而努力嗎?
本來資本主義集中社會資源的能力就不如社會主義,現在還面臨各種內部矛盾分歧。就像龜兔賽跑一樣,長此以往已有的優勢也會被後來者追趕乃至超越。
另外,腳踏實地做事、仰望星空探索,這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奮鬥史裡面的常態。
我們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可以花費數千年,連續數個朝代修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萬裡長城;我們為了改善南北交通運輸和糧草的快速調配,同樣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京杭大運河,並在此之後歷朝歷代都在悉心維護……
為了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我們的先輩可以坐在椅子上綁著火箭飛向太空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為了準確表達天象變化的規律,我們的科學家可以製作出今天的能工巧匠也難以複製的渾天儀。
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與文化優勢的一大表現。
到了現代,結合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每五年必定完成的發展規劃,每一個十年制定的中長期遠景規劃,每一屆政府一以貫之的政策連續性和執行力,這些都是「民主和自由」的西方國家所不能比擬的。
過去,中國所擁有的的這項獨特技能是不太引人關注的,但是通過這次現場直播和全程公開報導,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每一步都精準到位,這種現實畫面帶來的衝擊感,是前所未有的。
在未來,當中國逐步取得太空優勢,逐步成為人類太空探索領頭羊的時候,也會相應地在有關規範人類太空活動的法律法規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畢竟,我們中國人的徵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