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成功「奔月」 這背後的「寧波技術」了解一下

2020-12-06 浙報融媒體

2019-01-06 09:08 | 中國寧波網

1月3日上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剛剛,記者從兵科院寧波分院獲悉,探測器上的關鍵閥體是由該院負責檢測,為「嫦娥」順利落月提供了保障。

「關鍵閥體相當於探測器的『關節』,從入軌後的變軌、飛船姿態控制、避障、懸停、緩速降落的全過程,都由各種關鍵閥體的協同工作下完成。」 兵科院寧波分院理化檢測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

嫦娥四號上有近百個閥體,由電子束焊縫焊接,多數直接暴露在宇宙複雜的環境中,容不得一點細微瑕疵。這對檢測儀器精度和人員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20餘年的經驗積累和自主創新,兵科院寧波分院理化檢測中心研發出高精度工業CT檢測技術,保證了這些關鍵零部件的質量及可靠性。

其實,這只是兵科院寧波分院為我國航天事業檢測保障的冰山一角。 此前,團隊先後為神舟系列、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嫦娥系列等國家航天產品進行了檢測。此外,國內首條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懸浮專列、杭州灣跨海大橋上的關鍵部件,也是由該團隊負責質量把關。

作為我國最早開展工業CT檢測應用的單位,該院還牽頭制定了該技術領域的國家標準、國家軍用標準,填補了國內該技術領域的空白。

「我們將緊盯世界工業檢測領域科技發展前沿,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不斷開發性能更加優異的設備,開拓更加寬廣的應用領域。」 中心負責人表示。

目前, 兵科院寧波分院已為國家培養工業CT檢測技術領域人才300餘人。兵科院寧波分院理化檢測中心技術團隊已正式入駐寧波新材料聯合研究院,承擔我市公共檢測平臺的建設任務。入駐以來,發揮技術、設備優勢,為我市300餘家製造業企業的技術升級、新材料研發、產品轉型提供千餘次的技術保障。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奔月路漫漫 「嫦娥」無悔
    有評論說,這一刻,兩代「嫦娥人」的手,握在了一起。這場「大戲」幕後的科研人員第一次作為主角走進公眾視野。  1月11日,國家航天局對外宣布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
  • 嫦娥五號奔月,揭探月工程背後的那些秘密
    和嫦娥二號繞月探測器完成,其中二號是一號的備份,後來由於嫦娥一號表現出色,嫦娥二號改為二期的技術先導星。沒想到的是,歷史竟然驚人地相似,原定通過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完成,其中四號是三號的備份,後來由於嫦娥三號表現出色,嫦娥四號該幹什麼還曾一度引起專家們的激烈討論。
  • 「嫦娥奔月」西方酸了 中國技術是否比美國更勝一籌?
    如果發射,採樣,返回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的第三個成功實現這一探月計劃的太空國家。前蘇聯已於1960年代以及美國於70年代成功實現了月球探測任務。此次為期三周的複雜月球探測之旅也被視為是在為將來可能的載人登月任務做準備。
  • 揭秘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關鍵技術
    這是人類發射的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工)黨組書記、董事長高紅衛介紹,航天科工為嫦娥四號任務提供20餘項技術產品,為「繞、落、分、行」等各個階段提供了全程保障支撐,記者採訪了航天科工相關專家,請他們解讀數項關鍵技術。
  • 今天,「嫦娥四號」探測器奔月一年了!一起回顧自豪時刻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月球背面有著很多想像和猜測。然而,人類雖然此前曾發射了100多個月球探測器,其中還包括60多個月球著陸器,但僅有不載人的環繞月球軌道器和載人的阿波羅號曾看到過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 開啟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從探月工程2004年正式啟動以來,「嫦娥」奔月14載,已歷經「四戰四捷」。而相比於前三位「姐姐」,嫦娥四號的這條奔月路更加不平凡。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州說:「嫦娥四號落月過程繼承了嫦娥三號的技術成果,全自主,通過本身的慣性導航加上月面的相對測量的導航,來確定導航位置。在兩公裡左右我們做一次光學的粗避障,通過光學的成像,利用光線、相當於地形的投影來識別障礙,這主要是識別比較大的(撞擊)坑;在100米處懸停,利用雷射的敏感器,通過對若干點的高程信息的獲得,進行平面的擬合,知道坡度以及凸起或者凹陷的障礙的情況。」
  • 「嫦娥四號」看到的月球和背後的故事
    這項技術研究由中科院空天院電磁輻射與探測技術院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攻堅克難,歷時兩年多成功研製完成。   測月雷達是一種基於月球巡視探測器平臺(「玉兔二號」月球車)的高解析度次表層穿透探測雷達,是通過電磁波對月球淺層地質結構進行探測,其中包括月壤厚度及其分布、漂石和熔巖管等的分布以及月球次表層巖石地質結構等信息。
  • 揭秘「嫦娥奔月」背後的「重慶貢獻」
    「嫦娥」探月的背後,是一項項技術難點的集智突破、一項項創新成果的破殼而生。這些科技成功架起了通往月球的天梯,讓中國人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探月之路。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探月神器成功的背後,有著很多「重慶貢獻」。
  • ...嫦娥五號的電源如何保證?|嫦娥五號|奔月|電源|蓄電池|嫦娥四號...
    效果圖,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鄭瑩瑩 攝中新網文昌11月24日電(鄭瑩瑩 郭超凱 繆新培)嫦娥五號的月球探測任務中,探測器所需能源超過了中國此前任何一項月球探測、深空探測任務,那麼,「嫦娥五號奔月」的電源如何保證?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而除了嫦娥五號發射這一激動人心的消息之外,科學家們也始終在探月曆程中不斷尋求新的突破並進行探月技術總結。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表彰此次探索的科學成就,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向嫦娥四號團隊優秀代表吳偉仁、餘登雲、孫澤洲頒發世界空間獎,這是 70 年來該獎項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該獎項旨在表彰在太空科學、太空技術、太空醫學、太空法或太空管理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
  •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目標鎖定2個「國際首次」
    來源:中國新聞網剛剛,嫦娥四號迎來新消息!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 「嫦娥四號」月球車首亮相面向全球徵名 年底奔月
    原標題:「嫦娥四號」月球車首亮相 年底奔月  為我國繼「玉兔號」後第二輛月球車,12月將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面向全球徵名  新京報訊 時隔5年,中國繼「玉兔號」之後的第二輛月球車今年12月將出徵。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昨天介紹,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總重量約140公斤,將是全球迄今重量最小的月球車。  嫦娥四號不論重量還是構造都與嫦娥三號類似,不同的是,由於嫦娥四號將著陸在人類探測器從未涉足的月球背面,這對月球車提出了新的要求。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16年來,中國探月工程五戰五捷,碩果纍纍,嫦娥五號任務將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即將發射,再次踏上奔月之旅。此次探月任務和以往有什麼不同?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有哪些看點呢?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國探月工程的光輝歷程。
  • 「大火箭」成功送「嫦娥五號」奔月!揭秘三大看點「組圖」
    這是火箭院第6次執行探月工程任務,此前均由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先後將「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再入返回飛行器」和「嫦娥四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成功率100%。2007年10月24,長徵三號甲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自主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 嫦娥四號完成第24月晝工作,嫦娥五號即將踏上奔月之旅
    【嫦娥四號完成第24月晝工作,嫦娥五號即將踏上奔月之旅】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22日12時和3時10分完成第24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截至今天,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工作690個地球日,累積行駛裡程589.6米。基於第23月晝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在第24月晝期間繼續向玄武巖方向和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前進,這兩個位置均位於西北方。
  • 嫦娥二號實現六大技術創新 將直接進入奔月軌道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9日向媒體發布信息說,目前,中國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號」任務進展順利,「嫦娥二號」衛星、「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正在做發射前的測試準備工作,計劃於今年年底前實施飛行試驗任務。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與「嫦娥一號」任務相比,「嫦娥二號」任務技術更新、難度更大、系統更複雜。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北京時間12月8日凌晨2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中國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
  • 嫦娥奔月,背後的國運之戰
    現實生活裡的嫦娥在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5次奔月5戰5勝,歷時十六載。小雪剛過,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嫦娥5號探測器搭乘著長徵5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這次奔月,嫦娥5號肩負著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採集月球土壤,按照計劃嫦娥將在降落之後,從月球表面重新發射,並且帶回兩公斤的月球土壤。
  • 「嫦娥」奔月靠什麼?
    自2007年起,先後有長徵三號甲火箭(簡稱「長三甲火箭」)、長徵三號丙火箭(簡稱「長三丙火箭」)、長徵三號乙火箭(簡稱「長三乙火箭」)成功助力「嫦娥」奔月。長徵三號丙火箭2008年4月25日首飛圓滿成功,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達到3.7噸,它由長三乙火箭去掉1、3助推器而來,是中國獨一無二的非全對稱火箭,它的誕生使我國高軌任務運載能力分布更加合理,也標誌著我國突破非全對稱火箭設計技術,實現了長三甲系列火箭真正的系列化、組合化。截至目前,長三丙火箭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獲得圓滿成功。
  • 羅瑾 ‖ 嫦娥奔月的地方——《迪山日記》研究之三⑦:探月
    2020年10月11日11時56分和10日18時57分,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成功自主喚醒,進入第23月晝工作期。圖片來自網絡嫦娥工程中,還有以「鵲橋」命名的中繼星,它為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和地球提供中繼通信服務,成功幫助我國實現首次人類探測器月背著陸和巡視探測。「鵲橋」來源於中國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承載著傳說中的美好寓意,鵲橋中繼星實現了「地月傳書」,架起了地月信息聯通的「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