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研製新型電磁波穿透成像探測儀

2020-11-30 中國測控網

導讀可廣泛應用於建築、生物醫學、反恐、安檢的新型電磁波穿透成像探測儀,近日在國防科技大學成功研製,該探測儀能穿透非金屬介質,探測內部微小隱蔽物體並對物體成像,解析度達到2毫米,可廣泛應用於建築、生物醫學、反恐、安檢等領域。  

可廣泛應用於建築、生物醫學、反恐、安檢的新型電磁波穿透成像探測儀,近日在國防科技大學成功研製,該探測儀能穿透非金屬介質,探測內部微小隱蔽物體並對物體成像,解析度達到2毫米,可廣泛應用於建築、生物醫學、反恐、安檢等領域。

探測儀體積小,與一個普通的電飯煲相當,單人即可手持操作。與同類設備如X光機和CT機相比,其體積、重量都大大縮小。由於該設備採用電磁波完成探測工作,沒有高能射線輻射危險,完全沒有放射性,操作人員無需像操作X光機那樣進行專門防護。該探測儀電磁波輻射功率極低,不到手機輻射的十分之一,對人體非常安全。

探測儀內部集成了超寬帶電磁波收發組件,可以對非金屬物體內部進行快速的電磁波掃描,通過藉助強大的數位訊號處理能力,將掃描對象內部的結構和異物的形狀清晰地顯示出來。

國防科技大學副教授陸珉介紹說:「早期癌變組織的密度變化不大,使用CT檢查效果不明顯,但是電磁特性變化較大,使用電磁波探測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探測儀具有廣泛的用途,可用於檢查建築物牆體內鋼筋、線纜的分布,可檢測生物組織的早期癌變,在反恐領域可用於檢測建築物內預埋的爆炸物,在安檢方面,可對藏在身上的武器和危險品進行檢測。

標籤:

 

  探測儀[6]    電磁波掃描[1]

[整理編輯:CK365測控網]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CK365測控界」

免責聲明:凡註明來源CK365測控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非本網作品均來自網際網路,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焦點

  • 國防科大研成電磁波成像探測儀 可應用反恐領域
    科技日報訊 (葛林楠 李治)近日,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新型電磁波穿透成像探測儀。該探測儀能穿透非金屬介質,探測內部微小隱蔽物體並對物體成像,解析度達到2mm,可廣泛應用於建築、生物醫學、反恐、安檢等領域。該探測儀體積小,與一個普通的電飯煲相當,單人即可手持操作。
  • 國防科大利用電磁波實現高精度穿透成像(圖)
    原標題:國防科大利用電磁波實現高精度穿透成像(圖)   對牆體內物體進行探測的場景   一款新型高精度全息穿透成像探測儀,日前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成功。該探測儀能穿透非金屬介質,探測內部微小隱蔽物體並對物體成像,解析度達到2mm,可廣泛應用於建築、生物醫學、反恐、安檢等領域。   體積小,與一個普通的電飯煲相當,單人即可手持操作,是這款探測儀的突出特點。與同類設備如X光機和CT機相比,其體積、重量都大大縮小。
  • 新型隱身材料研製成功 主要用於電磁領域
    這種新型人工電磁材料(或稱超材料,英文名稱:Metamaterial)有可能使隱身夢想成真。  使用新型人工電磁材料 引導電磁波轉向  「隱身大衣」是新型人工電磁材料的最重要應用之一。所謂隱身大衣,實際上是一種可以按特定方式導行電磁波的中空材料。
  • 空天院研發嫦娥五號有效載荷——「月壤結構探測儀」升空
    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製的月壤結構探測儀作為嫦娥五號探測器有效載荷於11月24日4:30分搭載升空。月壤結構探測儀是一種基於嫦娥五號著陸器平臺的次表層穿透探測雷達,其探測任務是月球次表層結構、月壤厚度的探測,並在鑽取採樣過程中提供信息支持。
  • 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當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同時搭載發射了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拓二號衛星。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新華網太原9月8日電(王握文、張航宇)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設計研製的天拓二號視頻微衛星,8日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一同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天拓二號是我國首顆採用視頻成像體制的微衛星,尺寸為515mm×524mm×685mm,重量為67公斤,有效載荷為4臺不同性能的攝像機。
  • 生命探測儀能穿牆能探廢墟 但不能穿透金屬(圖)
    第1頁:為你揭開生命探測儀的秘密 第2頁:廢墟中:測到人沒測到雞 第3頁:樓房內:垂直可測4層樓 第4頁:消防車內:無法穿透金屬圖/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 陳勇)  紅網長沙8月11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夏盛 文乃斐 實習生 楊露曦 楊璽)生命探測儀是什麼樣子?如何檢測到生命跡象?昨日,本報好奇實驗室走進省消防總隊,為你揭開生命探測儀的秘密。
  • 新型海底高分辨三維聲成像系統研製成功
    由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研製的新型海底高分辨三維聲成像系統便解決了測量精度不夠的問題。這個系統能測量海底地形地貌的細微構造,可應用於海洋工程、海洋開發、海上油田區域和海底油管敷設路徑的海底地形測量,航道和港灣水下地形測量,海底地形匹配導航系統等。由於它重量輕、體積小、功耗低以及聲納線陣沿著水下載體長軸安裝,所以它最適宜用於水下機器人、有纜遙控潛水器和拖曳體上。
  • 城市淺層瞬變電磁雷達研製與應用
    北京市政路橋集團市政工程研究院、地下工程建設預報預警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葉英博士帶領其團隊開展了「城市淺層瞬變電磁雷達研製與應用」研究。在城市地下管線探測中得到普遍應用是地質雷達法,但其對較深深度的管線探測效果不明顯。與地質雷達法相比,瞬變電磁法使用的脈衝電磁波頻率更低,能實現更大深度的探測。
  • 我國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我國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2018-09-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完成我國首臺基於原子磁力計的新型多通道腦磁圖系統原型機
  • 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拓撲絕緣體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其內部表現為絕緣體,而材料表面表現為導體。其表面電流源於材料內部電子能帶的拓撲特性,能夠對缺陷、拐角、無序等「免疫」,故而實現電子的高效運輸。   為何科學家鍥而不捨地研究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呢?這是因為光學拓撲絕緣體的實驗研究局限於二維空間。
  • 地球上存在的七種電磁波
    電磁波在這個世界上無處不在,它們以不同的形式,讓你看到,感覺到或看不到也感覺不到;所有的電磁波都是由光子組成,它們在空間中傳播直到它們與物質相互作用。一些波被吸收,另一些波被反射。通常電磁波分為7種基本類型:無線電波:即時通訊無線電波是我們最熟悉的一類電磁波;不光是手機,電視發射塔等會產生無線電波,許多天然的和人造的物體都會發出無線電波。恆星,行星和其他宇宙物體也會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可將相關信號傳輸到接收器,這些接收器隨後將這些信號轉換為可用信息。無線電波是頻譜中最低的頻率波。
  • 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成功入軌
    原標題: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入軌   9月8日上午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天拓二號」視頻微衛星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與我國「遙感衛星二十一號」一同發射升空,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超高頻率新型太赫茲雷達,具有超強的穿透的能力
    打開APP 中國超高頻率新型太赫茲雷達,具有超強的穿透的能力 工程師郭婷 發表於 2018-08-07 15:16:32 近期俄羅斯軍事專家卡申稱道,目前中國正在測試超高頻率新型太赫茲雷達,並聲稱該型雷達具備具有超強的穿透的能力,未來一旦配裝在中國的新型戰機上,那麼完全可以空戰中反制美軍的F-22戰機,因此從現階段流傳出的消息來看,中國新型太赫茲雷達已取得初步成效。
  • 聲學所成功研製新型聲表面波電流傳感器
    經過近三年的科研攻關,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超聲技術中心王文課題組將快速響應的聲表面波技術與高磁敏磁致伸縮薄膜技術相結合,成功研製出高靈敏、快速響應和低遲滯誤差的新型電流傳感器。  王文課題組通過建立聲表面波磁致伸縮效應的電流感知理論,實現了對沉積圖形化磁致伸縮薄膜的新型聲表面波電流傳感器的物理結構優化,提取了獲得高磁敏、快速響應與低磁滯的拓撲結構參數;給出了傳感器微納製作工藝方法,研製出了原型器件,測試結果很好地驗證了分析理論,其靈敏度達到了22kHz/A,解析度可達0.1mA以下,並體現出良好的線性度。
  • 揭秘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國家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
  • 月壤結構探測儀了解一下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新華網北京11月25日電(王瑩)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製的月壤結構探測儀有效載荷同時搭載升空。
  • 我國成功研製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劉巍巍、董瑞豐)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26日在蘇州高新區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已經成功研製出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 深圳先進院成功研製首臺近紅外二區螢光介觀成像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煒研究員團隊與南京大學吳培亨院士、張蠟寶教授團隊合作,成功研製出首臺近紅外二區螢光介觀成像系統,成果論文"Depth-resolved NIR-II fluorescence mesoscope"發表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期刊上。
  • 高光譜探測儀國產化 我們在路上——訪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修連存...
    我國在高光譜探測儀的研發過程中都取得了哪些成果?與國外的技術還有哪些差距?這裡,儀器信息網特別邀請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修連存研究員給大家一一解答。現主要承擔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機載成像光譜儀》和國家重大儀器專項《巖心光譜掃描儀研發與產業化》的研究。  在多年國產儀器開發和推廣的過程中,修連存研究員不僅研製成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X射線衍射儀,推動了國產化儀器的發展;而且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並推廣可攜式近紅外礦物分析儀,其中部分產品已出口,為我國地質勘查技術提供了新的方法,提高了經濟效益。
  • 中科院「光譜橢偏成像系統」研製成功
    納米薄層解析的新銳器——光譜橢偏成像系統研製成功  在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的資助下,力學所國家微重力實驗室靳剛課題組成功研製出「光譜橢偏成像系統」及其實用化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