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8年的一次舞會上,16歲的娜塔莉婭邂逅了詩人普希金。那天,婀娜多姿的她身穿雲霧般輕柔曼妙的華麗衣裙,發上束金環,吹彈可破的肌膚,唇紅齒白,靈動的雙眼等無不讓舞會上的人為之震顫、沸騰,她一出現全場的目光便聚集到了她身上。在場的佳麗與之相比黯然失色,而在場的男賓則被她的天仙般的美貌和超凡脫俗的優雅氣質所吸引,這其中便包括了詩人普希金。
婚後,兩人的種種不和,漸漸顯現。由於兩人無共同的愛好,妻子娜塔莉婭對文學和詩歌毫無興趣,兩人常常沒有什麼共同話題,普希金甚至想外出與人聊天。在詩人興奮地分享自己寫的新詩時,妻子卻給他潑了盆冷水:「上帝!普希金!又是你的詩,快把它們拿開,離我遠些,我厭倦極了!」
她還總是讓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豪華的宴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臺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致使文壇上少了一顆璀璨的巨星。
心裡學老師舒婭認為,普希金的悲劇,可以用心理學暈輪效應來解釋。
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提出的,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即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會因為對他某一品質特徵的強烈、清晰的感知,而掩蓋了其他方面的品質,甚至是弱點。普希金認為,一個漂亮的女人必然有著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可惜他想錯了。
前幾天一個女乘客在公交車上吃榴槤,且和同車勸阻者大聲對罵的視頻引起了網友的大討論。
網友們的評論基本上分為兩個陣營,一方認為女乘客在密閉空間吃氣味重的榴槤不合適,而且現在疫情期間她還在公共運輸工具上摘口罩,種種行為都是不可取的。一方認為在公交車上吃東西沒什麼大不了,大家應該對年輕人多些包容和理解。
理解並支持該女乘客的網友多多少少都是受她的長相影響。說白了,因為該女子年輕貌美,長相溫柔無害,因此容易引發大眾的偏愛。試問一下,如果吃榴槤的一方換成大媽,而該女乘客換成勸阻者。我想,結果很容易猜到,大家一定會一邊倒地偏向女乘客。這就是受暈輪效應的影響所致。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夠多一點理性判斷,不要受暈輪效應的影響!
第一,避免以貌取人。我們在認識一個人師,不能只看長相和穿著,還應當多了解他的行為和品質,若總是以表及裡來推斷,往往會產生偏差,無法真正看清一個人。
第二,避免投射心理。有的人看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想當然地認為這個人品質優異。
第三,避免循環證實。當你對一個人產生了偏見,你就會尋找各種理由來證實自己的這個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