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國粹精神 傳中華文化

2021-01-08 封面視界

仲夏六月,《華人楷模》欄目組赴香港拍攝,採訪了白眉楊寶利體育總會創會總會長、香港著名白眉拳大師楊寶利博士。

習白眉 傳國粹 延續武林情

白眉派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拳術,屬於南方拳的一個流派,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廣東、香港、澳門、英美等地,白眉派擁有眾多愛好者,皆熱衷練習此拳,並發展出不同地域的門派分支。白眉派是一種類似截拳道的武術,可以快速地擊倒對手,要求人們掌握訣竅,懂得發力,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習武同時又重視調整呼吸,與太極相似,剛柔並濟,特點較為鮮明。

楊寶利先生小的時候跟不同的師傅學習過詠春、洪拳等,直到20多歲時因緣接觸白眉派後,就被深深地吸引,從此一心一意鑽研此拳,愈發迷戀。因此楊寶利苦練技法、累積心得。他參與了一場場的比賽,取得不俗的成績,也投身於一次次的交流比賽,督促自己,光耀門派。如今,他對白眉派拳法擁有深厚的情誼,以向後輩們教授武藝為榮。

隨著楊寶利先生在武術界中不斷取得成就,越來越多的武術愛好者因為他的名氣而拜入其門下學藝。楊寶利收徒弟重視人品,不要求對方是否擁有武術基礎,只要是秉性善良的人,他都願意悉心栽培。一方面,楊寶利師傅不輕易放低對學生的要求,以保證對方習得正確的技藝。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仁慈的師長,對學生的成長細心照順,在行動上、思想上做出正確的引導。

多構想 促發展 本守武林心

2015年,楊寶利先生憑藉傑出的成就,從世界各地眾多武林名家之中脫穎而出,被評為「世界名師」,殊榮所至。楊寶利在欣喜之餘,更下定決心,要繼續為推動門派發展,宣揚白眉派拳法而盡心盡力。

楊寶利師傅強調傳承白眉派的內涵與精神要求學習者了解拳法背後的歷史與體系,從而提升自我的境界,修煉高尚的武德。他分析道:「白眉拳創始人白眉禪師、第二代傳人廣慧禪師、第三代傳人竹法雲禪師三代傳人皆為佛教中人,直至第四代傳人張禮泉宗師方由佛入俗,可見白眉派體系中帶有很多佛理禪意,講究修身養性、尊師重道。即使今天學習白眉派的人未必信佛,但也要堅守門派的理念,不忘祖師遺訓,參透其中哲理以裨益人生。楊寶利師傅希望增強青少年群體學習白眉派的興趣和動力,這樣不僅能幫助門派發揚光大,更對他們日後漫長的人生有所影響,使之包容懂禮,造福社會。若有政府與學校的支持,加以形成推廣的網絡,楊寶利先生將順勢開展多項推動白眉派發展的工作,讓心中的藍圖逐步成真。他意識到電影一類影視作品容易對現代人思想產生快速的影響,如果製作精良、情節引人,加之適合的運營,既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實現商業效益,如《一代宗師》、《葉問》一類作品帶動詠春風潮,因此推廣白眉派的工作能與之結合,也是楊寶利師傅在推廣白眉派工作的創新突破。

積極的交流互動,也是擴大白眉派知名度的方法之一。楊寶利師傅創辦了白眉楊寶利體育總會,堅守「傳承武術,光耀白眉」,秉承宗師勵精圖治,教育下一代高尚的武術情操,攜手弘揚、普及極具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瑰寶,讓白眉派武術晉升康體運動行列,更有邁步國際的創會宗旨,因此屢屢參與了龍舟比賽、醒獅表演、同學會、佳節聯歡、關聖帝君實誕、武林師傅壽宴、白眉派宗師張禮泉寶誕、民間節慶、各種武術比賽、內地宗教活動、內地同界交流活動及賣旗慈善籌款活動、探訪社區老人中心等眾多活動。同時相應地配合臉書視頻等網絡媒介進行推廣,讓社會各界認識到白眉派人在武林之外的另一面。

2018年,楊寶利先生榮獲「 全球華人傑出青年」,55歲的他,為年紀最大的得獎者。楊寶利獲獎,他的幾位哥哥最為開心,因為弟弟為一家人吐氣揚眉,楊寶利的義父張炳祥,白眉宗師張禮泉嫡傳第四子,也滿懷安慰,引以為傲。

此外,楊寶利先生也鼓勵徒弟參加搏擊比賽,並告誡道,上臺競技輸贏乃兵家常事,因此不要以勝敗衡量參賽的意義,而應該通過自己與別人的切磋,幫助門派摸索出實踐的道路。同時後輩也可以通過擂臺,鍛鍊自己,獲得經驗,回饋白眉派。

未來,楊寶利先生將幫助白眉派取得新的發展,例如參與社會服務、慈善工作、少年警訊等,讓白眉派貢獻於不同的領域。多年來,他堅持一個中心,提倡行善止惡,希望人們從自身出發,尊重別人、愛護朋友,實現「武」字的真諦——止戈為武。

中華武術,在數千年的歷史沉澱中,成為華夏文明最鮮明的標誌之一,被人們稱為「國粹」。無數習武之人在傳承此道的路上前赴後繼,無私奉獻,楊寶利先生同樣如此,他把更多的意義賦予其中,讓仁愛與道義伴隨著國粹的發展,帶來更多人文情愫,進而匯入大愛的潮流,溫暖人間。

相關焦點

  • 中華十大國粹,美到爆棚!
    圍棋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功夫功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化」。
  • 法會—弘川老和尚示寂十周年千人追思傳供紀念法會舉行
    千人追思傳供紀念法會現場拈香法會現場佛教在線河北訊 2014年10月2日(農曆九月初九),河北南宮普彤寺舉行「弘公示寂十周年千人追思傳供紀念法會」,緬懷弘川老和尚以身表法、度生濟世的菩薩精神。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副廳長崔曉輝,邢臺市統戰部宗教文化研究會會長乞樹忠,邢臺市宗教局局長邱世勇,南宮市副市長劉茂志,南宮市統戰部部長田貴新,南宮市宗教局局長程立峰出席了追思法會。程立峰局長主持追思法會。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70年來,我們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嘉興、井岡山、遵義、西柏坡……當人們來到革命聖地,親身體會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為代表的革命文化,喚醒沉澱在靈魂深處的紅色基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國家文物為宗旨,是市民、遊客認識城市歷史、感悟城市輝煌的窗口。為中小學生豐富家鄉歷史文化知識,開展第二課堂教育的理想場所。還有各類有關黃河的書籍和實物幾百件,為廣大觀眾和學生提供了解黃河的平臺,讓我們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好黃河文化。2019年1月,在鄒平市發起來關愛留守兒童讓愛回家公益活動,聯繫愛心企業,聯繫學校,為留守兒童送去各種禮品和證書,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表示長大後學習雷鋒精神為國家做貢獻,回報社會。
  • 從神農到神農林草生物——傳承中藥文化,發展國粹精華
    神農嘗百草 中華醫藥興,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無數次的反覆實踐,積累的藥物知識越來越豐富,並不斷得到後人的驗證,逐步以書籍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中藥巨典——《神農本草經》。神農林草生物立足於藥都亳州——周初時期是神農氏後裔的封地之一,置焦國,濃厚的歷史環境也造就了毫州底蘊豐厚、源遠流長的中藥文化,偉大的醫學家華佗也出自於這個長壽之鄉,神農林的生產基地就是在這個被稱為全球最大的千年古藥都。2019年7月神農林草生物遷至潁州。數千年前神農品鑑百草為造福蒼生。
  • 傳承文化,弘揚國粹,全國大學生象棋錦標賽正式落子
    希望通過舉辦這兩項賽事,進一步助力象棋運動在高校中的普及發展,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將象棋這項國粹發揚光大。
  • 中國傳統國粹中唯有它一枝獨秀,它是啥呢?
    中國的國粹可謂數不勝數,五千年華夏文明傳承的精華實在太多太多。享譽中外的四大國粹:中國京劇、中國武術、中國書法和中國醫學,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只可惜很多國粹在現如今這個文化斷層、信仰缺失的年代,或被遺忘、或失傳、或被丟棄,已經不復當年盛世。
  • 當國粹遇見頤和園 人民創意帶你感受不一樣的中國節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是首都文化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2020年,是「徽班進京」230周年,四大徽班進京是對中國文化最大的獻禮,自此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京劇史。20位國家一級演員,13大戲曲院團,連續3天的超級直播。中國戲曲第1樓,昔日皇家別院,今夜「人民」戲園,人民創意,與您相約!
  • 中華美學精神光芒萬丈
    必須總結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具有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也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使之與全民族共同的美學情感、追求和理想息息相通、共鳴共振。
  • 中華古玉文化是國萃,一定要世代傳承不能丟失
    所以中華古玉文化值得傳承,不能斷代不能丟失中華寶貴玉文化。古代玉雕刻玉盆從古至今為止玉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它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社會的,在我國的政治、中華玉文化存在上萬年一直證明體現出中華古老文化的偉大。
  • 「敦化傳統秧歌文化」秧歌音樂的命脈,中華精神的象徵
    敦化傳統秧歌文化在敦化市秧歌文化博物館正廳,有兩面直徑1.5米描金彩繪的巨型大鼓。相信它給所有到過秧歌博物館的觀眾帶來深刻印象的展品。說起鼓可謂是秧歌音樂的命脈,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秧歌表演過程中的力量,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周易》記載:「鼓之舞之以盡神」。
  • 當「後浪」遇見百年國粹:融合傳承 未來可期
    這場名家薈萃的國粹盛宴留下了諸多令人難忘的驚豔時刻,在這其中,眾多年輕的面孔讓人耳目一新。從來自宋慶齡和平天使藝術團的幼齡童,到嗶哩嗶哩內容創作者組成的「後浪觀察團」,傳承百年的戲曲藝術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雕琢著當代年輕人的審美,潤色著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更讓人們看到了傳統藝術在美育中傳承、在融合中創新的更多可能性。
  • 傳承國粹經典!「高涼曲韻」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茂名開放大學
    為弘揚傳統文化藝術,推動國粹文化傳承,10月30日下午,2020茂名市「高涼曲韻」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茂名開放大學,為學生們普及戲曲知識,將戲曲藝術引進校園。演員現場示範基本動作。此次戲曲進校園活動由茂名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教育局、財政局和茂名開放大學主辦,茂名市粵劇團承辦。在做好常態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現場來自茂名市粵劇團的演員們用清脆鏗鏘的梨園雅韻為同學們帶來一場精彩的戲曲國粹視聽盛宴,讓廣大師生零距離感受戲曲魅力。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讓師生們看得如痴如醉,演到精彩處,掌聲、叫喊聲不絕於耳。學生們不僅學到知識,還欣賞到精美絕倫的演出。
  • 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廖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和結語如是宣示。  血脈,生命的傳承;家園,精神的寄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強大基因與永恆歸屬。
  • 中華文化與水的哲學
    文化一詞很難定義,不同的學術大家總有不同的理解,而我所知道的最短定義來自於餘秋雨先生,「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我想,最初對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理解總有一個基礎或者說是思維原點吧。而這個原點是什麼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弘揚中華文化 彰顯民族性格 三人行解海鵬、趙君元、樂義濤書畫展
    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河北訊(公益記錄者 劉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道德文化素養,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傳承國粹藝術,11月15日上午,「三人行」解海鵬、趙君元、樂義濤藝術展開幕式在常州橫山博物館舉行。
  • 龍灣:永中龍水文化禮堂構築居民精神新家園
    精心策劃 打造居民的精神家園  龍水文化禮堂主要功能有「兩房兩廳兩走廊」:城市書房、百姓健身房、綜合服務廳、文化交流議事廳、德文化走廊、科普走廊;「三堂三家三展館」:弘德禮堂、道德講堂、新時代講堂,婦女之家、職工之家、民兵之家,民俗非遺文化展示館、「德」文化和紅色文化宣教館、社區發展史展示館;「四室四校四中心」:「德文化」社區創建辦公室、社會組織工作室、非遺傳承工作室、融齋書法
  • 在中華文化中,「道」究竟是什麼?
    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專門來聊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道。說到「道」,很多人認為就是《道德經》中的那個「道」。其實,「道」這個字,在很早以前就被賦予了很多含義,承載了很多內容。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全書分為十六個部分,全面分析和總結了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特質以及作為中華文化基本因子的儒學、佛學、道教等的基本精神,指出了當前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和癥結所在,以及中華文化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發展方向。主要內容有:一、中華文化的一般內涵,二、中華文化的特質,三、了解中華文化的途徑和方法,四、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儒、釋、道的當代價值和意義,五、中華文化與「文化強國」的關係,六、當代文化建設的困惑和癥結,七、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