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厭惡數學?這些東西原本如此美麗,如此精妙。這個地球上有多少偉大的智慧曾耗盡一生,才最終寫下一個等號。每當你解不開方程的時候,不妨換一個角度想,暫且放下對理科的厭惡和對考試的痛恨。因為你正在見證的,是科學的美麗與人類的尊嚴。
英國科學期刊《物理世界》曾讓讀者投票評選了「最偉大的公式」,最終榜上有名的十個公式既有無人不知的1+1=2,又有著名的E=mc2;既有簡單的圓周公式,又有複雜的歐拉公式……
在一次明星訪談中,有人問卡梅隆·迪亞茲(美國女演員),在這個世界上,她還有什麼最要想知道的事,她竟然回答說:「很想知道E=mc2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這個回答令在場人先是驚愕,隨之哄堂大笑起來。在眾人的笑聲中,她又補充了一句:「我這是認真的。」誰也沒想到,這位世界超級名模和當紅的好萊塢明星大腕,竟會有這樣的夢想!
迪亞茲所說的E=mc2,就是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這個公式在物理學界乃至在科技領域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世界上有多位著名物理學家的研究與這個公式息息相關。
01質能公式提出,同時也拓展人們對新思想的追求
1905 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年鑑》上一連發表了6篇論文,它們都具有劃時代的分量,但在這一時期,他得不到物理教授的職位,甚至連個普通的物理教師都不是,而只是一所專利局的小職員。在1905 年11 月21 日發表的題為「物體的質量可以度量其所含的能量嗎?」的論文中,他提出了質能公式E=mc (能量E = 質量m ╳ 光速c的平方),不僅給出了理論上的證明,還提出了檢驗這一公式的建議。
質能公式揭示了一個驚天的秘密,即使物體靜止,它依然具有能量,而這份能量就蘊含在物質之中。由於c是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的平方值,這個數值非常的巨大,蘊含在物質內部的能量一旦開發出來,將大的不可限量!
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深化了人們對能量的認識,能量不僅表現在物質的運動狀態上,不僅存在於物質的形態和化學結構裡,還存在於無形的場中,也隱藏在物質的質量之中,也就是質量與能量等效。
質能公式揭示出了一個驚天的秘密,即使物體靜止,它依然具有能量,而這份能量就蘊含在物質之中。由於c2是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的平方值,這個數值非常的巨大,蘊含在物質內部的能量一旦開發出來,將大得不可限量!這個驚人的預言本應引起轟動,然而在論文發表的初期,卻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就連當時的一些著名物理學家也對這位年輕人給出的公式表示懷疑。
在一般情況下,例如在普通的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總質量的變化不大,質量與能量的轉化並不明顯。例如,在氫和氧結合生成水的反應中,每生成大約1千克水,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但質量的虧損卻只有1.5×10-10千克,並不引人注意。然而在核反應中,當大約有十分之幾克的質量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最有效的質能轉化是在正負物質的湮滅中,那時全部質量將轉化為能量。對這一情況,愛因斯坦也有預言,他建議在放射性物質的衰變中,去尋找質量轉化能量的證據。
科技領域獲得成功的同時,質能公式也引領了社會的文化生活。人們對新思想的追求遠遠地跨越了科學界,質能公式已經成為全世界人們知曉最廣泛的公式。它不僅頻繁地出現在眾多的學術書籍和學刊中,也常出現在雜誌封面上、櫥窗裡、廣告牌上、路邊的裝飾上、T恤衫上、咖啡杯上,甚至刻印在10分錢的硬幣上,印刷在郵票上。這個公式成為人們挑戰舊思想的口號與追求時尚的標誌。
02 質能方程的認可及印證
質能方程的印證涉及三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她們恰好是三位傑出的女科學家——瑪麗·居裡、麗斯·梅特納與塞希亞·佩恩。
1938年,梅特納為躲避納粹的迫害在瑞典避難。在這年的聖誕節期間,她與侄子奧託·哈恩提出了核裂變的思想。他們認為,原子核也會像「液滴」那樣分裂,在分裂中釋放出能量來。但是當時面臨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原子核克服巨大的表面張力分裂開來的所釋放的能量該有多大。
因為經他們計算,只一個鈾原子核的分裂,所涉及的能量就將達到200兆電子伏!這麼大的能量從何而來?這時,梅特納突然想到了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她立刻著手計算了鈾核分裂前後的質量,從反應前鈾核的質量與分裂後兩個碎片的質量之和的差值,再利用質能公式,果然找到了這200兆電子伏能量的來由。就這樣,他們草擬出了一個鈾核的裂變理論提綱,把相應裂變能量做出了計算,以論文發表了出來。
03 質能關係公式的副產品--原子彈,同時把人類對能量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在原子核鏈式裂變反應發明之後,人們更加意識到了質能公式的重要性,最終製造成功了原子彈。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美軍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一顆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大約在1秒半的時間內,裂變反應把鈾核能釋放了出來。核能的釋放非常暴烈,一股熱浪把空氣加速,形成比龍捲風快數萬倍的氣浪,一個白色的火球帶動著巨大的蘑菇雲,席捲著塵土、碎石騰空而起,爆炸中心的人在極度的高溫下瞬間融化,他們的身軀被「拍」在了牆上,後人稱廣島為「影子地獄」。
造成這種恐怖景象的,就是美軍研製成的三顆原子彈之一的「小男孩」。「小男孩」是「槍式」彈,長3米,重約4噸,直徑0.7米,TNT當量為1.5萬噸,內裝60千克高濃鈾。廣島市24.5萬人中有20萬人死傷,城市建築物在巨大衝擊波作用下全部倒塌和燃燒,一枚原子彈毀掉了一座城市。
兩天後,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零2分,美軍又用B-29轟炸機將第二枚原子彈「胖子」投在長崎市中心。兩顆原子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如此慘烈的事件中,質能公式E=mc2也被證實了。
質能公式不僅在地球上得到印證,在對太陽等恆星的認識中,也顯現出了它的作用。首先把質能公式從地球擴展到太空的人是英國女科學家塞希亞·佩恩。即使學過物理的人知道佩恩的也不多。像瑪利亞·居裡、麗斯·梅特納一樣,佩恩也是一位對物理作出重要貢獻、在艱難之路上長時間堅持的女物理學家。
1919年,在佩恩19歲的時候,獲得了獎學金來到劍橋大學攻讀物理學和化學。就在這一年,佩恩被愛丁頓考察廣義相對論引力效應的壯舉所吸引,她決定改修天文學。然而,在當時天文學歸屬為數學的一個分支,只有物理背景的佩恩的申請被校方拒絕。無奈之下,她只得敲開愛丁頓辦公室的門,陳述她的希望,愛丁頓收留了她。當時盧瑟福正在天文系任教,他對教室裡出現一個女生不知所措。一些男同學趁此嬉笑她,也常粗聲嘯叫著起鬨,企圖把她驅趕出教室,佩恩並沒有因此放棄這個專業。但在當時的英國,即使完成了全部學業,學業成績優秀且已經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的佩恩,也不可能拿到天文學的學位。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與美國天文學家哈羅·沙普利見了面,在沙普利的鼓勵之下,1923年,她毅然轉學到了哈佛。23歲的佩恩就這樣離開了家鄉,成為在哈佛天文臺學習的第二個學生。1925年,她首次證明了太陽主要由氫元素組成,但在那時,這個結論不被人所接受。沙普利鼓勵佩恩以此內容寫出一篇博士論文,論文的題目是「恆星的大氣與恆星高溫反變層組成的觀察研究」。當年,佩恩獲得了哈佛的博士學位。
為了繼續完善這篇論文,佩恩把大量時間集中在太陽的光譜分析上。當時只有分光鏡等簡單的儀器,這是個單調、乏味而耗時的工作。她獨自在天文臺做觀測和計算,從中有了新的發現。在那時,人們普遍認為,就像地心聚集大量的鐵那樣,天體也含有大量的鐵,太陽的熱就來自太陽內部鐵的燃燒,但佩恩卻發現情況並非如此。經對譜線研究得知,太陽的內部含有大約90%的氫。她的這個想法引起了周圍人的議論,也招致著名天文學家亨利·羅素的反對,為此導師拒絕接受這篇論文。
在當時,羅素具有絕對的聲望,反對羅素,將意味著孤立無援,沒有出路。而且如果佩恩是對的,對太陽燃燒的解釋就將徹底改變。在左右為難的困惑與壓力之下,她引用了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以此為根據,對太陽發射能量仔細進行了理論計算,其結果更清楚地解釋了太陽持續高熱發光的原因。然而,這個解釋顯然不可能被權威接受。為了使論文得以發表,佩恩只得做出妥協,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她在論文最後加上一行小字:「以上這些(關於氫)結論還不能完全斷定是真實的。」正因為專家的反對、同行的不予理睬,佩恩的工作長期被人們所忽視。
直到1938年,漢斯·貝特再次利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解釋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人們才最終認識到太陽的能量來源,不只謎團被揭開,佩恩的正確性也得到印證。最終,佩恩的成果在她提出的十多年之後,才被人們接受。
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深化了人們對能量的認識,能量不僅表現在物質的運動狀態上,也不僅存在在物質的形態和化學結構裡,還存在在無形的場中,更隱藏在物質的質量之中,也就是質量與能量等效。質能關係把人類對能量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然而,首先提出質能公式的愛因斯坦,卻在得知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之後感到自責,他認為,由於自己在質能關係方面的工作,應當對死去的20萬日本人負責,他說:「早知道這樣,我應當去當個鐘錶匠。」
可以說,質能公式不僅改變了人們對質量、能量的看法,促進了核物理、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宇宙學領域的發展,更揭示了天體的奧秘,引導了核能的開發,以致原子彈的產生,影響了整個世界。
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或許,在這樣一位科學巨匠面前,諾貝爾獎已經變得微不足道,又或者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遠超前於同時代的其他科學家,除了他,沒有人能如此接近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研究幾乎劃開了一個時代,廣義相對論更是給世人呈現出一個全新的時空觀。
人與人在質量上的差別是很小的,也就是說,質量基本是個常數,因此人發出的能量、成功就取決於速度、效率。愛因斯坦這個質能公式,可以用到我們的生活中來,即成功等於能力乘以效率的平方。要想成功,必須倍增效率。啟示我們,誰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到別人不能做到的事,誰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捷足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