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衛士」堅守32年 妻離子散報復不斷(圖)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一個人,孤寂地守護著一座山。有時,他就是一座山。

  一個人,執拗地守衛著一片湖。那時,他就是一片海……

  雲南農民、「滇池衛士」張正祥最近入選國家形象宣傳片,這些天在網絡上很紅、很熱,很多人在網絡上閱讀他的故事,「好人!」「敬佩!」「感動」是他們附在後面的感言。但張正祥本人並不十分在意這事,他最在意的還是:某地又有人破壞滇池環境,你們管不管?!

  現實生活中,張正祥依舊在滇池邊「巡查」並舉報制止破壞滇池西山生態環境的行為。這項沒有收入,因「斷人財路」數百次遭受打擊報復的「專職工作」,他一幹就是32年——他用犧牲整個家庭的慘重代價,換來了滇池自然保護區內數十個大、中型礦、採石場和所有採砂、取土點的封停。

  在滇池邊巡查的張正祥左手拿了鷗糧,右手上拋給飛舞的海鷗。

  「西山是我爹,滇池是我媽。」他喜歡用這句話開頭。一邊餵海鷗,他一邊喃喃自語,「山青水綠後,海鷗才會更多地來咱們昆明呢。」

  張正祥的滇池之戀:愛你就像愛生命

  滇池和西山養活了孤兒張正祥

  「誰傷害它們,我就跟誰過不去」

  今年63歲的張正祥出生在滇池邊一個叫富善村的寨子裡。這是個白族聚居的村寨。作為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白族人愛山,愛水,愛自然界的一切生態。這種原始而淳樸的自然生態觀,在張正祥身上似乎展現到了極致。於是,當他失去雙親,走投無路時,會選擇這座山這片水,作為自己的情感寄託。

  張正祥生於1948年,5歲時父親去世,7歲時母親走了。此後,兩個弟弟先後死於那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自然災害。

  10歲時,在村子無人照顧、屢被大孩子欺負、備受歧視的他,選擇離開家,走向離家8公裡外的西山。

  「那時候西山的生態很好啊,兩人合抱的大樹遍山都是,山上一年四季長滿了松子、追慄。」而小澗裡的石蹦、金線魚為張正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山上原始森林枝葉長得茂密,甚至很多枝幹在空中都彼此交錯在一起,有些樹人還能在上面走。於是,10多歲的張正祥,學著烏鴉,在大樹上給自己做了個窩。

  「我比烏鴉聰明啊,烏鴉銜草來鋪成窩,可是我會用藤哦。編了個跟我身高差不多的窩,找了野芭蕉的葉子墊上,比席夢思還軟和哦。」餵著海鷗的張正祥,嘿嘿地笑了起來。

  春秋住樹上的小窩,夏冬住崖上的山洞,他就這樣悠然自得地在山上度過了3年。是這片山水養活了這苦難的孤兒。於是,小小的他暗下決心,一旦有能力,會好好地守望並回報這片山水。

  「親生父母雖然給予我生命,但是滇池西山對我有養育之恩。誰傷害它們,我就跟誰過不去……」這種觀念,影響了張正祥的一生。他那種在外人看來執著甚至有些偏激的環保行為,源於一個孤兒幼小時那種單純而樸素的思想。

  14歲那年,他下山回到富善村,以在滇池打魚為生。靠著好心人的幫助,他學會了寫字、讀書,19歲時還當上了生產隊長。他給村民們立了一條規矩:不許在滇池裡洗衣服、倒汙物,不許砍伐西山上的樹木。張正祥深愛著他的滇池西山,他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玷汙他心中的聖地。

  一會兒工夫,張正祥開始餵手中最後一包鷗糧了。海鷗成群結隊飛來,順著他右手上拋的方向,在他頭頂密集起來,白色的翅膀展開,一片祥和。

  所有破壞環境的舉動他都管

  「誰打滇池西山的主意,我就舉報誰」

  上個世紀70年代,一場規模浩大的圍海造田工程讓滇池失去了數萬畝的水面。而就在圍墾滇池的同時代,1970年4月22日,丹尼斯·海斯在美國發起第一個地球日活動,當天美國各地約2000萬人參加遊行,人類已意識到對地球資源的不科學濫用,已危及人類的生存。當時的張正祥雖然並不知道大洋彼岸有這樣一個行動,但是對滇池西山質樸的「親情」,讓他第一個跳出來帶頭反對「圍海造田」。

  張正祥真正走上環保鬥爭之路,是從1980年開始的。

  滇池四面環山,西部和南面的群山緊靠水面,恰在這裡蘊藏著豐富的磷礦和石灰石,而且埋藏淺、品位高。隨著包產到戶,一些人為了謀取私利瞄上了西山上豐富的物產,盜伐樹木的現象十分嚴重。1982年開始,西山出現很多採石場和礦場。

  「每天都有很多樹木被砍伐。看著一棵棵熟悉的大樹消失,我心疼啊……」張正祥把自家的養豬場賣了,再次住到西山上,當上了護林志願者。

  在張正祥攜帶的褐色公文包中,便攜望遠鏡、照相機是必備的裝備。跟隨他的過程中,他時不時會拿出望遠鏡遠遠地瞭望,見到河道汙染,他就拿出那個小相機,「咔嚓咔嚓」拍攝下來。

  但凡有人問,他總是淳樸地說,自己守衛滇池西山是在「報恩」。

  這種報恩心態,在看到滇池西山的生態被侵犯被破壞的時候,逐漸有了現實的載體——舉報!誰打滇池西山的主意,他就舉報誰——張正祥選擇了拍照取證並寫材料向政府「告狀」。

  屢遭追殺右眼失明右手殘疾全身百十處傷疤

  「我和你奉陪到死」,「不是我瘋了,是那些人瘋了」

  坐在溼地旁邊的草地上,張正祥從公文包中拿出自己多年來拍攝到的滇池西山周邊汙染源的照片給記者看。

  他右眼失明了,左眼視力也很差。他幾乎把材料貼到鼻尖並偏左的地方。距離左眼球不足5釐米,是他能夠看清楚的可視範圍。

  右眼失明,右手殘疾,是他全身百十處傷疤中,最為嚴重的兩處。而這次事故,源於他「斷人財路」的一次上山拍照取證。

  2002年1月9日,為阻止礦主在滇池邊的西山上採礦、破壞植被,他只身前往拍照取證。

  礦主一輛沒掛牌的重型卡車徑直朝他撞來,結果,他七竅流血,右手粉碎性骨折,右眼近乎失明。幾天後,他又因逃避另一起追殺,躲入毒蛇盤踞的山洞,並轉而躲藏進礦山滑崩的裂縫中……

  黑惡勢力打壓沒能動搖他保護滇池西山的決心,由此激發出的仇恨,讓他發誓要用撿回來的半條老命,與礦主們來場你死我活的戰役。

  「然而這是不公平的,他想。不過我要讓他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難。我和你奉陪到死。」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桑提亞哥面對大海曾輕輕地哼出聲來。

  現實中,《老人與海》在張正祥這裡出現另一個版本。與桑提亞哥不同,他為了「海」,與戕害滇池和西山的人抗爭著。

  在過去的32年間,張正祥花光了所有積蓄,賣了家裡的養豬場,妻子孩子受他「連累」先後離他而去。他用犧牲整個家庭的慘重代價告倒160多家向滇池排汙的企業,「趕走」了63家大型採石場、好幾家準備在滇池邊做房地產項目的地產商。

  不理解的人稱他為「張瘋子」。張正祥說:「不是我瘋了,是那些人瘋了。是那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了,瘋得只知道錢了。」

  三十載繞滇池跑了2000多圈

  「有一天我死了,我的生命將變成森林,照樣守衛著滇池西山」

  觀音山,距離昆明35公裡,僅僅是環繞滇池不到四分之一的位置。

  每周,張正祥都要包輛車,繞著滇池跑一圈,沿途檢查滇池的汙染情況。據他說,繞滇池一圈是160多公裡。從1980年至今,他圍繞滇池跑了2000多圈。這32萬多公裡的行走,只有一個目的——阻止對滇池的汙染和破壞。

  觀音山是一座清幽雅靜的山,遠遠看去,似一尊觀音仰面躺著。車子開到村子裡後,仄仄的小路沒法進入。記者跟隨張正祥走進他臨時居住的地方。最近幾年他連固定住處都沒有,餓了就上農民家裡吃,累了就找個地方睡。

  這是觀音山上一個為數不多的破敗四合院。這是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木房子,由於年久失修,曾經鏤花的窗已然暗淡。沿著「咯吱咯吱」作響的木樓梯爬上二層的木閣樓,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黑屋子裡,藉助著屋頂和牆壁投出的光線,我們看到房間裡撐著兩個床,其中一個是他睡覺的地方,另一個床上放滿書籍。

  「我這裡的書有上萬冊呢。滇池的地圖我都有上百個版本,看這些地圖就可以看出滇池的變遷呢。」張正祥念叨起他的書,一下子來了興致。「這些書,是我今生最值錢的東西了。」

  下樓後,在破陋的屋簷下,記者問:「如果有一天,你死了,怎麼辦?誰來繼承你的守衛滇池的職責?」

  張正祥平靜地說,一直以來,我有一個夢想,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想把自己的生命變成森林,種植在滇池附近的山體上。這樣生態的生命還照樣活著,照樣守衛著滇池西山。

  如果還有下輩子,他說希望自己變成在滇池上空翱翔的一隻鷹。「鷹看得遠、飛得高,對天敵毫不留情。」

  採訪完,他說自己有個願望:「我希望能感動那些正在無意識破壞生態環境的人。」他說,自己告狀的行為並不是與政府作對。「這些年,政府對於滇池和西山保護的成效,我都看到眼睛裡,我希望成為政府的有益補充,通過我的鷹眼去發現問題,幫助政府解決問題。」

  身後依然空空蕩蕩

  「希望有人接替我,我就算死了,也會笑醒的」

  他一直在「戰鬥」,也一直在「一個人戰鬥」。如今的張正祥每每回頭,身後依然空空蕩蕩,「沒人跟上來,沒人願意像我這樣戰鬥,更沒人願意過我這樣的生活!」「滇池保衛戰」艱辛無比,張正祥既不向利益集團妥協,也不憚於與政府的不當行為叫板。他不怕別人罵他「拎不清」、神經病,不怕威脅和收買,真正讓他痛心的,是孤獨。

  英雄值得崇敬,但「孤膽英雄」現象發人深省。張正祥還缺少足夠的社會力量作為他強大的後盾。他本人已做好生命不止、戰鬥不息的準備,但當他停下腳步,滇池的環保又將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和威脅?

  像英雄一般登上媒體是輕鬆的,然而生活總得「落地」。這些年,人們的環保意識明顯提高,但各種利益集團的博弈也在升級,滇池乃至全國各地的環保依然不容樂觀、刻不容緩。

  「希望有人接替我。或者,我不用戰鬥人們就能自覺保護滇池了。那麼,我就算死了,也會笑醒的。」他說。離開時,春天已經悄悄卻早早地來到滇池、西山,葳蕤的蘭花盛放,開出或黃或紅鮮豔的花朵。(綜合新華社報導)

  網友熱議

  他的行為足以感動中國

  張正祥守護滇池和西山三十多年的行為受到了網民的讚許和支持。一名新浪網友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張正祥只是一個普通村民,卻不畏艱辛,幾十年來始終如一關愛保護母親滇池,這不僅與他童年的苦難經歷有關,更是一種感恩的社會責任感。張正祥的行為足以感動中國。」

  網友「錢桂林」說:「環保事業不僅僅是政府和個別人的事情,更是公民責任和道德品質的必然作為;不僅僅屬於口頭階段,更要給予貨真價實的實踐兌現;不僅僅屬於社會屬性,更是自我精神良性發展的必然歸宿。公民兩個字,強調的是一種社會責任、道德義務和公共知識分子的作為。從這個意義上認識『草根環保者』——滇池衛士張正祥,其積極意義就在於,他在眾人皆醉中保持了一份冷靜和清醒,在混沌的環保文化中,成為一道亮麗清晰的環保色彩。」

  他的堅守反襯出相關部門的缺位

  網友們在欽佩和讚揚張正祥的同時,更在思考其對中國環保事業的啟示意義。

  有網友認為,「滇池衛士」是沉重的國家形象。為保護滇池,張正祥多年來傾家蕩產,欠外債20多萬,右手殘疾、右眼失明,兩任妻子離開,兒子被嚇成精神病,自己也被人撞成殘疾……靠一個犧牲家庭幸福,犧牲個人利益的「滇池衛士」來保衛滇池環境,這本身就是令人深感沉重的悖論,所映射出的是一種不堪的現狀。

  網友「大鐘裡的猴子」稱,若法規健全,執法到位,真心實意想治理好滇池,像張正祥這樣的公民,也只是眾多環保市民的一員,他的出位、他的堅持甚至死磕、偏執,正是環保執法人員和政府的缺位造成的。

  網友「盧思騁」稱:防汙治汙,應是國家之責,緣何讓老百姓無私奉獻?國家權力的缺位、錯位,才是各地「XX衛士」興起之根本原因。

  網友「花甲小豬」表示:「衛士」們以匹夫之軀承擔起了原本應該是政府、官員承擔的責任與義務,被壓倒甚至被壓垮實屬必然。

  新聞時評

  滇池衛士張正祥是一面鏡子

  一個普通農民,30年如一日,為了保護滇池不惜傾家蕩產,可算是不折不扣的「環保瘋子」。張正祥的「瘋」緣於他內心那份深情而執著的愛,愛生養自己的土地,愛家鄉的山山水水,愛讓他引以為豪的偉大祖國。他入選國家形象片,成為國家形象代表,當屬實至名歸。

  環保衛士張正祥無疑是一面旗幟。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樸實農民的公民責任,愛國、愛家鄉、愛生存環境,不分職業、貴賤,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也看到了一種無私無畏的平民情懷,儘管有人覺得他很傻、很不務正業、很折騰自己,但在他的眼裡和心裡都覺得值;同時也看到了一種樸素的感恩精神,哪怕是對於大自然,都要做到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張正祥更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少數人、個別企業社會公德和責任的嚴重缺失,唯利是圖,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牟取非法利益,面對環保衛士的「較勁」,有的非但不予反省、悔改,反而對他百般刁難、圍攻、打罵,甚至製造車禍致其殘疾;也照出了相關職能部門失職、瀆職。作為一個沒念過書的平民百姓,無薪水、無福利,都如此忘我地投入環保工作,長年累月在一線調查勘測,掌握了大量豐富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對滇池環境汙染情況了如指掌,對相關法規爛熟於心,甚至連滇池地圖都比權威機關的更齊全,對那些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更是旗幟鮮明地做堅決的鬥爭。此時此刻,有關部門的同志們又在哪裡?他們難道不該感到汗顏嗎?

  同時,張正祥這面「鏡子」更映射出當下一些地方環境保護遭遇的尷尬和艱難。

  張正祥入選國家形象宣傳片,顯然不只是他個人的榮譽,更是國家對這種公民精神的認可和讚賞,是新時期中國公民素質、風採的完美展示。同時,也表明我們國家直面存在問題和矛盾的勇氣。這必將敦促有關部門更加重視環保工作,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保護我們的家園和發展環境,讓保護滇池不再是張正祥一個人的戰鬥。當然,我們需要保護的,遠非只有一個滇池。(範子軍)

  閱讀延伸

  22條入湖河道水質不達標

  滇池部分河流汙染加重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雲南省昆明市環保局近日發布2010年四季度滇池主要出入湖河道水質狀況公告顯示,22條入湖河流入湖斷面水質未達到其水質階段保護目標要求。

  據了解,去年四季度監測的滇池主要出入湖河流共有38條,其中入湖河道共有37條。數據顯示,15條入湖河流入湖斷面水質達到其階段保護目標要求,其餘22條入湖河流入湖斷面水質均未達到其水質階段保護目標要求,其中船房河水質類別為Ⅴ類水質,其餘斷面水質類別均為劣Ⅴ類。

  根據統計,有11條河的一些河段水質汙染有所減輕或顯著減輕。水質汙染呈加重趨勢的為盤龍江、新寶象河、馬料河、梁王河、採蓮河、老運糧河、新運糧河、南衝河、太家河的某些河段。同上一季度監測數據相比,水質評價類別向好的方向發展,原為三類水質的牧羊河上升為二類,原為四類的柴河、東大河、大河也上升了一個類別,達到了三類水質。從整體的達標數據看,從原來的11條達標上升到15條達標,而不達標的則呈下降態勢,從原來的27條未達標,下降至23條未達標,比上一個季度監測的情況稍好。

  張正祥所獲獎項

  200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民間環保傑出人物

  2007年被昆明市政府授予「昆明好人」的稱號   

  2009年感動中國人物   

  2010年獲選《南方人物周刊》中國魅力50人

相關焦點

  • 他攜帶一小瓶水銀登機,想報復妻子的情夫!蕭山機場是怎樣揭破一樁...
    今年8月,浙江省反恐辦和都市快報社聯合開展首屆「浙江防恐衛士」評選活動,截止10月,最終選出22位「浙江防恐衛士」。從今天起,我們將帶你走進這個不為人知的群體,了解他們的故事。機場安檢這個崗位,他整整堅守了14年。他叫林鑫,35歲,是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安檢護衛部的大隊長。
  • ...奮進新昆明」系列|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 滇池連續三年水質達IV類
    市滇管局:滇池連續三年水質達IV類 滇池保護治理是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和最大的民生工程。2016年,滇池水質由持續了20多年的劣V類改善為全湖V類,2017年滇池全湖水質繼續保持Ⅴ類,2018年上升為Ⅳ類,2019年、2020年滇池全湖水質保持Ⅳ類。
  • 百餘名家長娃娃開啟滇池除藻科普之旅
    掌上春城訊為讓更多普通市民了解滇池藍藻處置的一線工作,調動市民共護滇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9月8日,由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主辦,都市時報、昆明滇池湖泊治理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的昆明「探秘母親湖」系列科普活動之2019年「見證滇池除藻 共護碧水清流 」主題公益活動舉行。
  • 【人民日報】滇池金線䰾的消失與重現
    滇池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經過多年不懈治理,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由劣五類上升為五類,首摘「劣五類」帽子;2018年,上升為四類,為30年來最好;2019年繼續保持在四類。
  • [HK]滇池水務:海外監管公告-2015年昆明滇池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
    [HK]滇池水務:海外監管公告-2015年昆明滇池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債券投資人回售選擇權行使公告 時間:2020年12月03日 11:41:10&nbsp中財網 原標題:滇池水務:海外監管公告
  • Strolling on the Dianchi Lake Wetland | 漫步滇池溼地
    為了修復滇池湖濱生態環境,2003年起,昆明市在官渡、西山、呈貢、晉寧及晉寧沿湖縣區啟動了湖濱生態溼地建設。經過十餘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滇池湖濱已初步構建了一條平均寬度約200米、面積約33.3平方公裡、區域內植被覆蓋超過80%的閉合生態帶,形成了一條以自然生態為主、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濱生態綠色屏障。
  • 我國雲貴高原最大的湖泊—滇池
    滇池有非常豐富的水源,有海源、盤龍江、銀汁、金汁、白沙、馬料、寶象、昆陽等20多條河水從四周圍源源聚積,其中最大的是穿越昆明市區,以縱貫南北的盤龍江。滇池屬金沙江水系。幾千年來,滇池流域灌溉著寬廣的昆明盆地平原。昆明沃野千裡,良田萬畝,是雲南最富裕的壩子之一,是著名的高原江南,這與滇池之水是分不開的。滇池四周,碧峰聳峙,林木蒼莽,山脈均屬崑崙山系,雲嶺山脈的東支逶迤南下,總稱烏蒙山。
  • 滇池南岸的中山杉紅啦
    掌上春城訊近日,記者在滇池南岸溼地公園看到,大片的中山杉已慢慢開始變紅,滇池邊的「水上森林」進入最佳觀賞期。明代楊慎曾在《滇海曲》中誇讚昆明:蘋香波暖泛雲津,漁枻樵歌曲水濱。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 瀕危物種保衛戰:從滇池到長江,10年禁漁任重道遠
    然而在1688-1715年(也有說法是在1681年),渡渡鳥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2008年經過IUCN的評估被認定為極度瀕危物種)。大規模的圍湖造田堵塞了滇池金線䰾的產卵洄遊通道,1986年滇池金線䰾從湖體中消失了,倖存下來的少量個體只能在滇池周邊的溪流和泉池中。銀白魚面臨的困境和滇池金線䰾類似,水體富營養化汙染、水質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給銀白魚的生存帶來了巨大挑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沒有再發現過銀白魚的蹤跡。直到2013年,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才再次發現了倖存下來的銀白魚個體。
  • 滇池應急除藻有效 「綠漆」正在「洗白」
    督導組強調,各相關部門要繼續高度重視藍藻處理工作和滇池治理工作,堅持標本兼治,積極探索有效措施,不斷提高藍藻處理處置技術,並加強科學理論宣傳,讓更多老百姓了解藍藻處置和滇池治理工作,共同為滇池治理出力。
  • 南江深山夫妻堅守放羊32年 行走山路可繞赤道5.82圈
    南江黃羊  四川新聞網巴中6月11日訊(彭興國)南江黃羊被譽為「亞洲第一羊」,聞名世界,為了保障黃羊選育的品質,南江黃羊原種場核心公羊隊的放牧人石強已經在「與世隔絕」的密林深處堅守了32年,走出的步數相當於繞赤道5.82圈。
  • 「首都十大健康衛士」揭曉!這10名醫生被點名表揚
    她帶領團隊數十年潛心研究、迎難而上,開展電生理多項研究,建立了漸凍人症的診斷「金標準」,積極推廣肌電圖規範化,使漸凍人症的診斷時間前移,延緩了疾病進展,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2004年,在中國醫師學會的支持下,她成立了漸凍人協作組,組建了病友之家,幫助患者籌募資金、購買設備,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 「讓患者感覺不孤獨,充滿希望地活著」。崔麗英常說:「醫生是花匠,澆灌的是生命。
  • 滇池藍藻「現身」時間推遲
    這說明滇池治理的成效已逐步顯現出來。「以往這個時候滇池裡的藍藻已在瘋長,可今年還沒看到藍藻,是不是藍藻不會出現了?」昨日,帶著一些市民的疑問,記者採訪了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研究所何風工程師解答說:水體富營養化是發生藍藻水華的根本原因。滇池目前水質依然為重度富營養化,發生藍藻水華仍然無法避免。
  • 人民日報點讚:滇池金線䰾重現折射生態治理成效
    右上:滇池金線䰾特寫。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下圖:滇池帆影(攝於2019年10月)。以下是報導全文↓↓↓版面截圖↑引子滇池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經過多年不懈治理,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由劣五類上升為五類,首摘「劣五類」帽子;2018年,上升為四類,為30年來最好;2019年繼續保持在四類。
  • 雅居樂·滇池一英裡——草海邊的硬核王者
    在年終歲末到來之際,各大房企營銷動作不斷,打折促銷優惠頻出,但銷量依舊喜半參憂。有的樓盤黯然神傷,開盤去化率僅約3成;而有的樓盤,自首開入市以來,便一路熱銷難擋,即推即罄。雅居樂·滇池一英裡,便是後者。
  • 非洲部落:從獅子捕殺者到野生動物衛士
    1959年以來,坦尚尼亞塔蘭吉雷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裡因人煙稀少而獅群密度較高,允許捕殺「草原霸王」。非洲部落每年都能在這個區域發現約10頭獅子。不過隨著馬賽族人口增長,捕獵行為過於頻繁,坦尚尼亞獅子數量銳減,已成為當地瀕危物種。 現在馬賽族的年輕人放棄捕獵,轉而加入野生動物保護行動,成為「野生動物衛士」。
  • 兌現滇池國際灣區紅利!昆明恆大城價值「躍」升
    一場盛會改變一座城近20年來,隨著會展經濟快速崛起,昆明經歷了一次次的蛻變和新生。1999年,以「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為主題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成功舉辦,這是中國舉辦的首屆專業類世界博覽會,也是昆明首次舉辦超大規模盛會。為迎接盛會,昆明進行了一次天翻地覆的城市建設,收穫了「一場盛會改變一座城」的美譽。
  • 滇池面源汙染治理案例
    滇池水質近80年以來經歷的幾個曲折變化過程:根據滇池保護治理的實際情況,可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下圖是十三五以來,滇池每年的水質變化:2016年首次告別劣V類,2017年穩定保持在V類,2018年首次全年達到Ⅳ類,重度藍藻水華僅發生一天。
  • 滇池為何重現藍藻水華
    入夏以來,雲南滇池北岸似乎成了藍藻的「避風港」,大量藍藻水華在這裡匯集,湖面猶如綠色的油漆,還能聞到濃重的腥臭味。這一事件引起當地群眾普遍關注。  「在水質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藍藻的多少和聚集程度,與溫度、風、陽光息息相關,在這三大氣象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滇池今年再次出現了藍藻水華。」昆明市氣象局局長李文祥分析說。
  •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治理 滇池水質好轉為Ⅴ類
    全湖植被面積達到32平方公裡,為近15年來最大面積,近岸水體感觀明顯好於往年同期。 瀘沽湖 人民網 薛丹 攝 滇池流域通過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已累計向滇池生態補水22億立方米,與滇池環湖截汙、入湖河道整治等綜合治理措施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