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開賣口罩,家電企業涉足醫療領域為哪般?為何還是一罩難求

2020-12-06 正商參閱

3月9日,董明珠的微店開賣口罩,此前格力電器已經註冊了醫療設備的子公司,製造口罩生產設備等防護產品;而康佳在東莞的工廠明天(10日)也將開始實現日產10萬個口罩。

家電企業涉足醫療領域為哪般?

名利雙收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表示:「戰疫需要,我們就造」。她在2月12日便公開透露,格力已開始製造口罩生產設備等抗擊疫情產品。顯然,格力等家電企業涉足醫療產品,是為疫情提供急需支援物資的舉措。

同時,這也是家電企業多元化發展的戰略選擇。未來的智能家居,健康需求日漸增多,健康管理已被列為格力智能家居的五大功能之一,而海爾集團旗下已有海爾生物醫療公司,美的集團的機器人業務也已涉足醫療領域。

當然,口罩也是一個引流的好產品。

深諳營銷之道的「董小姐」,在微店開賣口罩,無疑是希望在線下渠道受到衝擊的當下,輕鬆有效地吸引線上的人氣和流量。所以,格力生產的口罩,僅限董明珠的店微信端、小程序購買,並且採取預約模式,每人每天限購一盒。

董小姐的口罩,其實並不便宜,KN95防護級別的一次性使用口罩50隻/盒,275元;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50隻/盒,150元。不過,今天上午開始線上預約僅15分鐘多,已有超過兩萬人湧入。

天眼查數據顯示,2月18日,珠海格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格健公司)註冊成立,由格力電器全資持股,格力電器董事、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望靖東出任格健公司董事長,格力電器副總裁、總工程師譚建明任董事。格健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第II類醫護人員防護用品、紫外線消毒設備、生理參數分析測量設備、手術室感染控制用品的設計製造和銷售等。

自復工以來,格力電器已經自己生產「防疫三件套」。每天為到崗員工發放一個自產的「格健牌」口罩。同時,疫情爆發後,格力僅用10天時間就開出測溫儀的模具,目前日產2-3萬臺紅外線測溫儀。此外,為了保障一線員工的健康,格力還加入了生產護目鏡的行列。

而美的集團的機器人業務,早已進入醫療領域。在美的集團控股的庫卡集團旗下,瑞仕格物流機器人已進入醫用場景。這次疫情期間,美的集團向同濟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贈送了20臺瑞仕格智能運輸物流機器人,減輕醫務人員負擔,減少交叉感染。海爾生物醫療公司此前也向武漢當地醫療機構贈送超低溫冰箱、藥品冷藏箱、血液低溫操作臺、生物安全櫃等醫療設備。

相比之下,康佳做口罩自用更多。康佳集團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其子公司東莞康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生產,預計3月10日實現日產10萬個口罩,主要是一次性非醫用的平面口罩。

董明珠去年12月28日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曾說,消費板塊是格力起家之本,工業板塊是國之重器。沒有高端裝備,就做不出完美的消費產品,兩者沒有衝突。即便裝備做到百億、空調做到千億,兩者也可相互媲美。希望格力的高端裝備,未來也像空調一樣,佔全球市場重要份額。而此次格力之所以能快速切入口罩、護目鏡等醫護產品新領域,也是基於其高端裝備的技術基礎。

當時,董明珠還透露,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快發展的背景下,格力電器將在珠海橫琴建立格力大廈。儘管格力已經有10多個研究院、近100個研究所,隨著多元化發展,格力要建更多的研究機構。在橫琴建格力大廈,是助推澳門發展,提供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人才發揮的平臺。

值得關注的是,醫療健康也是珠海橫琴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一位資深證券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格力涉足醫療領域應該是有長期考慮,看好未來中國對醫療服務的長期剛需,這種需求經過此次疫情將會越來越大,因為民眾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當然,短期內也能帶來好名聲。

董明珠「跨界」賣口罩,既有愛國情懷,又能獲利,退一萬步來說,至少能保證企業復工員工所需的口罩,最終名利雙收。

然而即使這麼多企業生產口罩,現實中我們想買到口罩也很難。

轉產口罩的企業這麼多,你為什麼還是買不到?

與其說是一『罩』難求,不如說是一『布』難求。

新冠疫情爆發後,國內口罩、醫用防護服等醫用物資全線告急,一批大廠紛紛跨行業援助,以新增生產線、新建生產車間的方式加入口罩、防護服的生產大軍。

3月2日,國家發改委公布,我國口罩日產量突破1億隻。

但另一個現實困境是,不斷湧入的跨行業生產者似乎未能真正緩解市場上存在的口罩荒,問題究竟在哪?

1、少有轉產企業進入口罩原材料領域

這條被業內人士稱為「達到極致市場行情」、不斷上揚的價格曲線,代表了國內一噸熔噴布實時的市場報價,無疑,它正緊緊扼住了口罩擴大產能的咽喉。

作為醫用口罩中過濾病菌的重要原材料,新冠疫情的爆發,讓熔噴布成為了比口罩更緊缺的「備戰物資」。市場售價從最初的1.8萬元/噸,攀升到最近的40萬元/噸。

即便如此,依然是「一布難求」。

比亞迪是跨界生產口罩和消毒液的「大廠」之一,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他們正在為熔噴布的缺貨發愁,好不容易找到河南一家生產熔噴布的企業,籤訂了14噸熔噴布訂單,得在一個月後才能到貨,並且這點訂單量僅夠支撐兩三天的生產。

按照1.5噸熔噴布生產200萬個醫用口罩計算,國內日產7000萬隻口罩,熔噴布的日消耗達52.5噸;根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8年國內熔噴布年產量僅為5.34萬噸左右,除口罩生產,還應用在其他領域。

據天眼查檢索結果,經營範圍中包括「熔噴布」的企業不到300家,且大多為中小規模生產企業。

同時,作為緊缺物資,在這次疫情爆發後,也少有大廠願意轉產熔噴布。零售君從媒體報導中僅看到,中石化在2月25日表示將投資約2億元,在燕山石化和儀徵化纖建設熔噴布和無紡布生產線。

在2003年非典疫情前,國內依然以多層紗布口罩為主,疫情後,帶有過濾材料的口罩才開始被公眾接受。但在過去17年間,熔噴布產業並沒有因為非典而得到長足發展,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投產成本高,生產過程複雜,是熔噴布產業不受「青睞」的重要原因。

據公開信息,目前國內大量熔噴布生產商分布在廣東、江蘇、山東、河南等省市,產量最高的企業日產量在10噸上下,更多生產商平均日產量約在1噸。

低產量背後是高投資成本,「一套熔噴布生產設備的成本至少在400萬元到500萬元,交貨周期長達半年,真正落地則需要10個月,其中大量核心零部件依賴國外廠商供貨」。

據一位行業人士看來,疫情炒熱了熔噴布,卻無法真正拉動行業的發展。即便有比亞迪、廣汽、上汽這樣的大廠紛紛轉產,真正進入熔噴布領域的卻很少。

2、轉產口罩,資質如何

相比較熔噴布產業的少人問津,口罩、防護服生產因為門檻低,吸引了一批新手進入。

據天眼查數據,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經營範圍新增「醫療器械」的企業達3647家,有超過3000家企業新增「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等業務。

2月上旬,快速審批,快速配置生產線,快速生產,一批跨行業大廠紛紛加入口罩生產大軍——包括上汽通用五菱、上海三槍、江蘇紅豆服飾,以及中石油、中石化,讓人看到了口罩荒得以緩解的希望。

但匆忙上馬的「轉產」口罩,品質如何,成為了另一個疑問。

在疫情期間,口罩生產設備緊缺,轉產企業大多通過改造老舊設備等方式生產口罩。

在公開信息中,採取改造老生產線方式的包括上汽通用五菱(通過廣西福德特集團)、蕪湖悠派護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等。這樣的改造是否能滿足國家對醫用口罩的認證標準?

零售君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了包括廣西德福萊醫療器械(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廣汽、富士康、上海三槍、紅豆股份、奧康、爹地寶貝、上海寶鳥服飾有限公司,東蒙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工商信息,發現僅1/3企業明確公示了生產口罩的相關資質及等級。

其中,浙江東蒙集團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24日,新增「第一類醫療器械、第二類醫療器械、勞保用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經營項目;上海寶鳥服飾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11日,新增「一類醫療器械及醫用一次性隔離衣」經營項目。

一類醫療器械,還是二類醫療器械,代表著企業生產不同口罩的資質分級。根據有關規定,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的企業必須取得第二類醫療器械許可。

據了解,二類醫療器械許可資質的審核非常嚴格,除了達到衛生、生產、產品許可等基礎要求外,企業必須具備10萬級或以上口罩生產的潔淨車間,且生產環境必須做到無塵、無菌。同時,醫用口罩加工完成後會有化學物質殘留,需要14天時間釋放。

「二類醫藥器械的審核流程再精簡,最快也需要20天。」一位口罩業內人士告訴零售君,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沒有獲得二類醫藥器械許可的企業,在口罩包裝上只能標註日用口罩(非醫用)。

根據上汽通用五菱、富士康、比亞迪等公示的信息看,目前都暫未公示二類醫療器械生產資質。而這絕非少數情況。

缺乏專業資質的轉產一時難解醫用口罩荒。據一位口罩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新進入口罩市場的生產者大多集中在民用口罩生產,製造技術相對低端,口罩防護性能沒有醫用口罩這麼高。

口罩需求依舊再增加,也祝福這些有責任感的企業們,硬核抗疫的路上越走越好。

資料來自:新零售商業評論、第一財經、新財富、北京商報等

相關焦點

  • 口語表達 | 一罩難求!「口罩」的英語不是"mask"
    口罩用英語怎麼說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口罩的國內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春節結束後,各大工廠都迅速恢復口罩供應。   根據報導,自2月11日起,全國日產口罩近2000萬隻。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曾於2月7日公開表示,「僅僅中國,一天就需要一億隻口罩」。
  • 董明珠5場直播累計銷售178億元 格力口罩和晶片工廠揭開面紗
    揭秘格力晶片工廠繼直播參觀格力科技展廳、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央空調核心零部件製造工廠之後,6月18日上午,董明珠繼續走進格力口罩和晶片工廠,通過直播的形式揭秘企業研發生產流程。在格力旗下元器件平臺公司新元電子,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企業的發展歷程。
  • 科普丨一「罩」難求? 口罩的「心臟」---熔噴布到底有什麼用
    點擊查看 疫情發生以來,企業紛紛響應政府號召轉產口罩等防疫物資的生產,口罩產能大幅增長。但是消費者卻普遍反映依然買不到口罩,口罩仍處於「一罩難求」的境地。企業不是已經紛紛在轉產了嗎,為什麼大家還買不到口罩?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制約口罩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熔噴布。
  • 「口罩機」一機難求 多家上市公司瞄準風口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口罩機」一機難求,多家上市公司瞄準風口,熔噴無紡布成「卡脖子」環節?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柳 陳鋒 上海報導疫情救援期間,口罩成了最為緊俏的物資。為了保障疫情防控物資供給,全國上下紛紛全力動員,復產增產。
  • 數千家企業都在跨界做口罩?印刷包裝企業也沒閒著
    復工前「難」,復工後同樣「難」,「一罩難求」依然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困難。面對如此大的缺口,在現有產能不足的情況下,一些企業開始跨界應援。從生物科技跨界口罩生產,這跨度還不算太大。現在的情況是,造車的、賣油的、做手機的都來產口罩或者協助制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3000多家公司主動請戰,紛紛跨界投入了口罩行業。
  • 憑空消失1100億,格力靠口罩擺脫困境?董明珠首次低頭
    來源:九個頭條網在董明珠的帶領下,短短幾年時間,格力發展得如火如荼,格力電器成為國內電器行業的代表企業,格力空調更是成為集團的核心產品,常年佔居國內空調市場的銷量第一。胡潤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0胡潤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中,傳奇人物董明珠以70億元的財富值首次殺入榜單第94名。對於已經66歲的董明珠來說,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多年來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還能成為全球100個白手起家女富豪之一。但在今年1月到2月這段時間裡,發生一件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格力集團的股價一落千丈,同時讓集團的市值無緣無故消失了1100億。
  • 董明珠「自戀」阻礙了格力電器的多元化?這個鍋董明珠不背
    這是要讓董明珠自戀性格為格力電器多元化失敗背鍋了,而論文最終的結論是:對於處於導入期或成長期的企業,CEO自戀可能利大於弊;而對於處於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企業而言,CEO自戀可能弊大於利。這個鍋能甩給董明珠嗎?要說格力電器多元化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本書——《企業生命周期》,該書的作者是伊查克·愛迪思,憑藉此書,成為了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學大師之一。
  • 「董明珠的店」開售格力牌口罩KN95每隻5.5元 首日超6.8萬人次線上...
    醫療領域的子公司正式註冊沒多久,格力牌口罩就正式面世,在「董明珠的店」對公眾銷售。格力電器和董明珠此舉引起了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2020年3月9日,微信公眾號「董明珠自媒體」發布消息稱,格力生產的KN95防護級別一次性使用口罩和醫用級別一次性使用口罩,當日將在「董明珠的店」上線,採取預訂搶購機制。
  • 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嚴打專利流氓 加強家電市場監管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嚴打專利流氓,加強家電市場監管2020年全國兩會進入尾聲,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帶來了9份建議,其中4份涉及商業經營方面,包括提高對侵犯商業秘密行為處罰力度、加大家用電器市場監管力度、加大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力度
  • 泉州紙尿褲企業轉產口罩「跨界應援」
    價值千萬的紙尿褲設備改造成口罩生產設備。百潤 供圖東南網2月17日訊(通訊員 羅淑娟)疫情當前,一「罩」難求是真實寫照。面對亟待解決的防護物資短缺,百潤(中國)有限公司(簡稱「百潤」)積極改造原有的紙尿褲生產設備,開啟了口罩的「跨界應援」。
  • 口罩難求,幾十家設備廠商紛紛行動(附名單)
    原標題:口罩難求,幾十家設備廠商紛紛行動(附名單) 隨著疫情的發展,口罩、防護服等物資成為目前的緊缺資源。為此不少企業紛紛加入了「口罩製造大軍」。 長盈精密迅速做出行動,充分發揮公司在自動化方面的開發能力及快速反應的精密製造能力,利用公司已有的潔淨廠房,並與央企下屬醫療企業合作,投產高速平面耳帶式口罩全自動生產線,生產耳帶式醫療口罩。
  • 中藥在美搶斷貨 口罩額溫槍海外訂單激增
    海外訂單增加企業重心仍在國內   除中藥外,額溫槍、口罩、防護服等醫療防控物資的海外訂單量也在增加。   醫用口罩作為疫情中最緊缺的防控品之一,隨著國內各個產業鏈企業的逐步復工以及眾多企業跨界生產,「一罩難求」的局面有所緩解。據國家發改委在3月2日公布的信息,全國口罩日產能及日產量已突破1億隻。
  • 董明珠直播走進澳門 打造綜合性平臺助推灣區融合發展
    直播以"中國風 濠江情 美好生活小嬌'澳'"為主題,繼續探索新業態和新形勢下的發展新思路、描繪新時代的品質新生活,當晚直播銷售9.09億元。直播還吸引了多家澳門企業加入,澳門酒店吃住套餐、澳門本土特色產品等也同步上線"格力董明珠店"。在構建雙循環經濟格局的背景下,"格力董明珠店"打造了綜合性服務平臺的展售功能,助力澳門特產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 萬美口罩MainettiCare,打造防護界中的時尚潮流利器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為世界的運作按下了暫停鍵,眾多行業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深受重創。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萬美口罩MainettiCare身為高品質的人氣品牌,口罩商的訂單量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一度「一罩難求」。如今,疫情需已得到基本控制,口罩仍然上街必備品。也正因每天要戴的口罩,萬美口罩MainettiCare注重外在良好形象的一環,重視其設計。
  • |魏銀倉|珠海銀隆|格力|鈦酸鋰電池|董明珠|一汽...
    魏銀倉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現在社會上的新能源電池,沒有為社會帶來一個安全的、放心的、經濟的使用和技術保障,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一番話說出來,怕是要得罪很多同行,這話的另一層意思就是,我做的電池非常安全,可以為社會負責。有意思的是,董明珠也說過同樣的話,「中國的汽車有一點粗製濫造。」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12期:超3000家企業轉產口罩,深大研製...
    「跨界」生產口罩和消毒水為解決「一罩難求」等情況,包括工業富聯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正在火速「跨界」,支援「抗疫」物資。浙企72小時建口罩廠 預計首批產3萬套防護服和120萬個口罩據了解,在浙江江山市一消防裝備生產企業,僅用72小時建成口罩廠。目前,防護服車間已經正式投入生產。「我們第一批原材料,像防護服的話已經採購了10萬米的面料,大概可以生產3萬套防護服。
  • 宋楠:董明珠的"銀酸鈦"憑何分得商用車市場?
    一、董明珠為何收購珠海銀隆:眾所周知,于格力集團處於「半出走」狀態的董明珠,在格力電器仍然具有相當話語權。這種即為尷尬的局面,造成「銀隆鈦」的實際市場佔有率不升反降。四:董明珠如何發展「銀隆鈦」:2016年12月,珠海銀隆在人民大會堂發布未來戰略。其中,王健林以及劉強東等傳統實體和電商大佬們,為董明珠和「銀隆鈦」站臺。這一舉動引發了眾多媒體的紛紛猜測:董明珠與王建立的5億元合作何時展開;劉強東的京東網與董明珠的合作將涉及哪些範圍呢?
  • 有一天口罩不再難買,別忘了這些轉產做口罩的紙尿褲企業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從武漢席捲全國,一時間全國各地共同發出聲援,舉全國之力共抗疫情。在這場全民戰「疫」行動中,為解決國內口罩供應的巨大缺口,眾多企業緊急跨界生產口罩,支援疫情防控。這其中就包括了一大批紙尿褲企業。
  • 上半年口罩賣20億,穩健醫療能否罩住538億市值?
    1月23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天津調研口罩企業生產情況時表示:「現在很多企業加班加點生產,產量目前恢復到一天800萬隻以上。」而據穩健醫療官微文章計算,那段時間穩健醫療平均每天能交付286萬隻口罩。也就是說,穩健醫療一家當時就貢獻超過全國總量三分之一的口罩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