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董明珠的微店開賣口罩,此前格力電器已經註冊了醫療設備的子公司,製造口罩生產設備等防護產品;而康佳在東莞的工廠明天(10日)也將開始實現日產10萬個口罩。
家電企業涉足醫療領域為哪般?
名利雙收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表示:「戰疫需要,我們就造」。她在2月12日便公開透露,格力已開始製造口罩生產設備等抗擊疫情產品。顯然,格力等家電企業涉足醫療產品,是為疫情提供急需支援物資的舉措。
同時,這也是家電企業多元化發展的戰略選擇。未來的智能家居,健康需求日漸增多,健康管理已被列為格力智能家居的五大功能之一,而海爾集團旗下已有海爾生物醫療公司,美的集團的機器人業務也已涉足醫療領域。
當然,口罩也是一個引流的好產品。
深諳營銷之道的「董小姐」,在微店開賣口罩,無疑是希望在線下渠道受到衝擊的當下,輕鬆有效地吸引線上的人氣和流量。所以,格力生產的口罩,僅限董明珠的店微信端、小程序購買,並且採取預約模式,每人每天限購一盒。
董小姐的口罩,其實並不便宜,KN95防護級別的一次性使用口罩50隻/盒,275元;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50隻/盒,150元。不過,今天上午開始線上預約僅15分鐘多,已有超過兩萬人湧入。
天眼查數據顯示,2月18日,珠海格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格健公司)註冊成立,由格力電器全資持股,格力電器董事、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望靖東出任格健公司董事長,格力電器副總裁、總工程師譚建明任董事。格健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第II類醫護人員防護用品、紫外線消毒設備、生理參數分析測量設備、手術室感染控制用品的設計製造和銷售等。
自復工以來,格力電器已經自己生產「防疫三件套」。每天為到崗員工發放一個自產的「格健牌」口罩。同時,疫情爆發後,格力僅用10天時間就開出測溫儀的模具,目前日產2-3萬臺紅外線測溫儀。此外,為了保障一線員工的健康,格力還加入了生產護目鏡的行列。
而美的集團的機器人業務,早已進入醫療領域。在美的集團控股的庫卡集團旗下,瑞仕格物流機器人已進入醫用場景。這次疫情期間,美的集團向同濟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贈送了20臺瑞仕格智能運輸物流機器人,減輕醫務人員負擔,減少交叉感染。海爾生物醫療公司此前也向武漢當地醫療機構贈送超低溫冰箱、藥品冷藏箱、血液低溫操作臺、生物安全櫃等醫療設備。
相比之下,康佳做口罩自用更多。康佳集團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其子公司東莞康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生產,預計3月10日實現日產10萬個口罩,主要是一次性非醫用的平面口罩。
董明珠去年12月28日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曾說,消費板塊是格力起家之本,工業板塊是國之重器。沒有高端裝備,就做不出完美的消費產品,兩者沒有衝突。即便裝備做到百億、空調做到千億,兩者也可相互媲美。希望格力的高端裝備,未來也像空調一樣,佔全球市場重要份額。而此次格力之所以能快速切入口罩、護目鏡等醫護產品新領域,也是基於其高端裝備的技術基礎。
當時,董明珠還透露,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快發展的背景下,格力電器將在珠海橫琴建立格力大廈。儘管格力已經有10多個研究院、近100個研究所,隨著多元化發展,格力要建更多的研究機構。在橫琴建格力大廈,是助推澳門發展,提供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人才發揮的平臺。
值得關注的是,醫療健康也是珠海橫琴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一位資深證券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格力涉足醫療領域應該是有長期考慮,看好未來中國對醫療服務的長期剛需,這種需求經過此次疫情將會越來越大,因為民眾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當然,短期內也能帶來好名聲。
董明珠「跨界」賣口罩,既有愛國情懷,又能獲利,退一萬步來說,至少能保證企業復工員工所需的口罩,最終名利雙收。
然而即使這麼多企業生產口罩,現實中我們想買到口罩也很難。
轉產口罩的企業這麼多,你為什麼還是買不到?
與其說是一『罩』難求,不如說是一『布』難求。
新冠疫情爆發後,國內口罩、醫用防護服等醫用物資全線告急,一批大廠紛紛跨行業援助,以新增生產線、新建生產車間的方式加入口罩、防護服的生產大軍。
3月2日,國家發改委公布,我國口罩日產量突破1億隻。
但另一個現實困境是,不斷湧入的跨行業生產者似乎未能真正緩解市場上存在的口罩荒,問題究竟在哪?
1、少有轉產企業進入口罩原材料領域
這條被業內人士稱為「達到極致市場行情」、不斷上揚的價格曲線,代表了國內一噸熔噴布實時的市場報價,無疑,它正緊緊扼住了口罩擴大產能的咽喉。
作為醫用口罩中過濾病菌的重要原材料,新冠疫情的爆發,讓熔噴布成為了比口罩更緊缺的「備戰物資」。市場售價從最初的1.8萬元/噸,攀升到最近的40萬元/噸。
即便如此,依然是「一布難求」。
比亞迪是跨界生產口罩和消毒液的「大廠」之一,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他們正在為熔噴布的缺貨發愁,好不容易找到河南一家生產熔噴布的企業,籤訂了14噸熔噴布訂單,得在一個月後才能到貨,並且這點訂單量僅夠支撐兩三天的生產。
按照1.5噸熔噴布生產200萬個醫用口罩計算,國內日產7000萬隻口罩,熔噴布的日消耗達52.5噸;根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8年國內熔噴布年產量僅為5.34萬噸左右,除口罩生產,還應用在其他領域。
據天眼查檢索結果,經營範圍中包括「熔噴布」的企業不到300家,且大多為中小規模生產企業。
同時,作為緊缺物資,在這次疫情爆發後,也少有大廠願意轉產熔噴布。零售君從媒體報導中僅看到,中石化在2月25日表示將投資約2億元,在燕山石化和儀徵化纖建設熔噴布和無紡布生產線。
在2003年非典疫情前,國內依然以多層紗布口罩為主,疫情後,帶有過濾材料的口罩才開始被公眾接受。但在過去17年間,熔噴布產業並沒有因為非典而得到長足發展,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投產成本高,生產過程複雜,是熔噴布產業不受「青睞」的重要原因。
據公開信息,目前國內大量熔噴布生產商分布在廣東、江蘇、山東、河南等省市,產量最高的企業日產量在10噸上下,更多生產商平均日產量約在1噸。
低產量背後是高投資成本,「一套熔噴布生產設備的成本至少在400萬元到500萬元,交貨周期長達半年,真正落地則需要10個月,其中大量核心零部件依賴國外廠商供貨」。
據一位行業人士看來,疫情炒熱了熔噴布,卻無法真正拉動行業的發展。即便有比亞迪、廣汽、上汽這樣的大廠紛紛轉產,真正進入熔噴布領域的卻很少。
2、轉產口罩,資質如何
相比較熔噴布產業的少人問津,口罩、防護服生產因為門檻低,吸引了一批新手進入。
據天眼查數據,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經營範圍新增「醫療器械」的企業達3647家,有超過3000家企業新增「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等業務。
2月上旬,快速審批,快速配置生產線,快速生產,一批跨行業大廠紛紛加入口罩生產大軍——包括上汽通用五菱、上海三槍、江蘇紅豆服飾,以及中石油、中石化,讓人看到了口罩荒得以緩解的希望。
但匆忙上馬的「轉產」口罩,品質如何,成為了另一個疑問。
在疫情期間,口罩生產設備緊缺,轉產企業大多通過改造老舊設備等方式生產口罩。
在公開信息中,採取改造老生產線方式的包括上汽通用五菱(通過廣西福德特集團)、蕪湖悠派護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等。這樣的改造是否能滿足國家對醫用口罩的認證標準?
零售君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了包括廣西德福萊醫療器械(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廣汽、富士康、上海三槍、紅豆股份、奧康、爹地寶貝、上海寶鳥服飾有限公司,東蒙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工商信息,發現僅1/3企業明確公示了生產口罩的相關資質及等級。
其中,浙江東蒙集團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24日,新增「第一類醫療器械、第二類醫療器械、勞保用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經營項目;上海寶鳥服飾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11日,新增「一類醫療器械及醫用一次性隔離衣」經營項目。
一類醫療器械,還是二類醫療器械,代表著企業生產不同口罩的資質分級。根據有關規定,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的企業必須取得第二類醫療器械許可。
據了解,二類醫療器械許可資質的審核非常嚴格,除了達到衛生、生產、產品許可等基礎要求外,企業必須具備10萬級或以上口罩生產的潔淨車間,且生產環境必須做到無塵、無菌。同時,醫用口罩加工完成後會有化學物質殘留,需要14天時間釋放。
「二類醫藥器械的審核流程再精簡,最快也需要20天。」一位口罩業內人士告訴零售君,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沒有獲得二類醫藥器械許可的企業,在口罩包裝上只能標註日用口罩(非醫用)。
根據上汽通用五菱、富士康、比亞迪等公示的信息看,目前都暫未公示二類醫療器械生產資質。而這絕非少數情況。
缺乏專業資質的轉產一時難解醫用口罩荒。據一位口罩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新進入口罩市場的生產者大多集中在民用口罩生產,製造技術相對低端,口罩防護性能沒有醫用口罩這麼高。
口罩需求依舊再增加,也祝福這些有責任感的企業們,硬核抗疫的路上越走越好。
資料來自:新零售商業評論、第一財經、新財富、北京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