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強悍在於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作為「天才」,是一種幸,也是一種不幸。他們擁有得天獨厚優勢,喜歡沉浸自己世界裡,但有的人因為太過沉浸,而與世界格格不入。
在《美麗心靈》中,納什便是這樣一種人。
他性格內向,不善交際,每次聽課時,都會默默坐在角落,因為性格缺陷,納什經常被人嘲笑,而他唯一的朋友便是室友查爾斯。
這是一個與納什性格完全相反的人,查爾斯樂觀浪漫,活潑開朗。
納什即將畢業,為了可以進入惠勒實驗室(該實驗室只有頂尖人才才可以進入),畢業論文毫無頭緒情況下,被室友查爾斯帶到了酒吧。
新奇的體驗讓他大腦中積蓄已久的靈感爆發,一夜時間,就提出了著名「博弈論」,因此他成功進入夢寐以求實驗室。
畢業後,納什成為了學校教授,但他並不喜歡這份工作,隨手寫下一道題,學生們就要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才能完成,這讓他沒有任何成就感。
同時納什也是一名特工間諜,負責協助國防部帕克,進行一次絕密任務。他需要通過報紙和雜誌,破譯當中敵人傳遞的密碼內容。
也是在這個時候,納什遇到了自己妻子,一個極聰明漂亮的女人。
當兩人即將結婚時,查爾斯回來了,這次還帶回來他的侄女,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查爾斯為自己多年好友送上祝福,感嘆納什終於不再是一個人了。
然而婚後的納什行為越發怪異,被妻子強行送去醫院。
原來納什患上嚴重精神分裂症,查爾斯、帕克、小女孩都是他幻想出來的人,沒有室友,更不存在所謂的特工間諜,一切都是假的。
突然明白真相的納什徹底崩潰了,他變得萎靡不振。
精神類藥物讓納什變成呆滯木訥大叔,他無法繼續工作,看著忙碌妻子和孩子他愧疚不已。他決定改變自己,要靠異於常人的大腦,和異於常人的思維邏輯能力,在現實和虛幻中找到解決辦法。
沒有人認為他可以成功,因為從沒有人做到過,但只有他的妻子相信他,女人溫柔鼓勵丈夫:「大腦也許會產生幻覺,但心永遠不會騙人。」
因為妻子的支持,納什全身心投入數學世界。
二十年時間,他攻克一個又一個數學難題,成為數學界赫赫有名的神級人物。
而他所提出的「博弈論」,已成為現代經濟學支柱,廣泛應用於社會各個領域,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領獎臺上,納什看著妻子深情道:「你就是我存在的原因!」
這是他最大的「寶藏」。一個曾經被所有人嫌棄的精神病人,因為愛和鼓勵,才有足夠勇氣和毅力一步步走到今天位置。
他們真情感染了所有人。
無論丈夫變成什麼樣子,那個女人從未放棄過,聞言安慰,細心疏導,兩人攜手共度那段黑暗時光。
影片中有一個畫面讓我至今難忘:在一個餐廳裡,納什坐在座位上,很多知名教授都拿出自己的鋼筆,一隻只放在納什面前,代表著大家對他的尊敬與愛戴。
而這個畫面,正是納什學生時期,最渴望的。如今,他終於實現曾經夢想。
納什天賦異稟,才華橫溢,而這樣的人的也越容易孤獨、寂寞。因為很少有人能理解他們想法,很少有人願意傾聽他們內心。
誰也不能斷定虛幻和現實究竟哪個好,畢竟這三個虛幻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納什需要。
沒有朋友,同學們眼中的怪人,所以納什創造了「查爾斯」,這個全世界唯一沒有嘲笑過他的人。工作後,學生平庸資質,沒有任何挑戰和興趣的工作,令他升不起半分成就感。於是「帕克」出現了,賦予他間諜身份,雖然每天的「工作」充滿危機和驚險,但納什充實、愉悅。他渴望有一個孩子,但父親身份對於納什來說,是項不小的挑戰,於是他又創造出「小女孩」,學著並嘗試著和孩子相處。
影片的最後,他依舊分辨不出虛幻和現實,但因妻子的陪伴,他可以拒絕一切虛幻。
他是一個嚴重精神分裂者,他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一邊是可悲的瘋子,一邊是最高榮耀獲得者,兩個截然相反的身份,卻同時發生在這個人身上。
讓我們感動的不僅是納什堅持,還有他與妻子的愛。
電影最讓我震撼的,是它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美麗心靈》的原型約翰·納什,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該劇拍攝時,為了提升影片的真實感和情感的感染力,導演不僅是按照故事時間順序進行拍攝,更是將原型人物約翰·納什請來現場,親臨指導。
影片上映後,幾乎包攬了2002年電影界全球最高獎項。
瘋子不一定是天才,但天才大多數都是瘋子。我們都會羨慕一個天才的長成,但只有家人,才會在乎這個病人是否安好。因為「愛」可以包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