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些街道 廣州最「火」
經過校驗後,2017年的廣州市城市熱島監測公報最近出爐。數據顯示,據最高氣溫計算出的全市城市熱島強度為0.67℃。
城區之中,海珠區南華西街,荔灣區的彩虹街、西村街,天河區的林和街,越秀區的北京街、東湖街、梅花村街等區域熱島強度較強。
熱島效應較弱的區域主要位於從化區東北部、增城區中東部、花都區東北部等地。
指標不同 強度有別
據了解,因為需要對監測結果進行校驗,因此2017年的廣州市城市熱島監測公報最近剛剛出爐。
根據12個城市指標站年平均氣溫計算,2017年廣州城市熱島強度為1.4℃,較2015年和2016年分別升高了0.06℃和0.14℃,比2014年降低了0.06℃。
根據最低氣溫計算得到的全市城市熱島強度為1.8℃,比2015年和2016年分別升高了0.21℃和0.08℃。
而根據最高氣溫計算出的全市城市熱島強度為0.67℃,與2015年和2016年相比,分別降低了0.23℃和0.08℃。
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熱島強度變化不明顯
與2016年相比,全市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熱島強度變化不明顯,變幅多在0.2℃以內。有少部分地區變化較大,其中減弱幅度在0.3℃以上的區域有:白雲區的鐘落潭鎮、太和鎮,從化區的良口鎮、呂田鎮、溫泉鎮,番禺區的大石鎮、小谷圍街,花都區的炭步鎮、梯面鎮,黃埔區九龍鎮,南沙區的橫瀝鎮、黃閣鎮、欖核鎮、珠江街,以及增城區的增江街、派潭鎮、新塘鎮;增強幅度在0.3℃以上的區域有:白雲區人和鎮,從化區城郊街,番禺區的橋南街、石樓鎮、鍾村街,花都區的新華街、花山鎮、花東鎮,增城區的荔城街、石灘鎮、小樓鎮、正果鎮等地。氣象專家告訴記者,城市熱島的強度受到人為因素(城市化)和天氣氣候條件的綜合影響。人為因素中主要指的是下墊面性質的改變、人為熱(冷)源變化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等。天氣氣候條件中則與天氣形勢、風、雲量、冷空氣、降水等關係密切。熱島強度的年際變化往往是上述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上述地區熱島強度的年際變化可能是由於當地城市化進程加快,致使局地下墊面性質改變和人為熱強度增加而造成的。
從不同季節來看,2017年廣州市平均氣溫城市熱島強度秋季1.9℃為最強,而其餘三季在1.3℃~1.5℃之間。與2017年相比,熱島強度都有所加強。秋季升高了0.7℃,冬季升高了0.5℃,春季和夏季分別增加了0.2℃和0.1℃。
什麼是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築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增加,綠地減少,風速減小影響熱量輸送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氣溫的現象。
熱島效應較強區域
2017年平均氣溫熱島強度較強的區域主要在花都區南部、白雲區中西部、從化區中南部、荔灣區北部、越秀區、海珠區、天河區西南部、黃埔區東南部、增城區中南部、番禺區中北部以及南沙區北部和東部部分地區,熱島強度超過1℃。其中白雲區的江高鎮、金沙街、新市街、鍾落潭鎮,從化區的城郊街、良口鎮,番禺區的大石街、洛浦街,海珠區南華西街,花都區花東鎮,黃埔區的黃埔街、夏港區,荔灣區的彩虹街、西村街,南沙區東湧鎮,天河區的林和街,越秀區的北京街、東湖街、梅花村街,增城區的荔城街、增江街、石灘鎮等地的城市熱島強度達到1.5℃~1.9℃。
熱島效應較弱區域
城市熱島效應較弱的區域主要位於從化區東北部、增城區中東部、花都區東北部、白雲區東南部、黃埔區中北部、南沙區東南部等地,熱島強度在0.5℃以下。
建議
1.增加城市植被覆蓋度
氣象部門建議增加城市植被覆蓋度。據研究,如果城市綠化覆蓋率大於30%,熱島效應得到明顯緩解;覆蓋率大於50%,綠地對熱島的緩解作用極其顯著。另外,屋頂綠化的普及能有效增大城市綠地面積,並且能起到隔熱和積蓄雨水的作用。同時,專家建議增加城市水體和溼地面積。
2.改變城市地表反照率
氣象部門建議在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選用反射率高的材料或進行建築表麵粉刷,使更多的太陽輻射被反射出城市空間。
3.構建城市通風廊道系統
4.繼續倡導綠色生活生產理念(全媒體記者 葉卡斯)
(責編:朱美靜(實習生)、牛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