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中心城區熱島效應 武漢將啟用風道規劃

2020-12-02 荊楚網

將風引入中心城區緩解熱島效應 重點區域建設需考量通風條件

本報記者張希為

房子怎麼建先看是否擋了風

去年,市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市規劃研究院、法國Aria、市氣象臺等機構組成課題組,開展《武漢市城市風環境研究》的研究工作。

之所以開展城市風道的研究,其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將郊外的風引入中心城區,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另一個是利用城市風道將霧霾吹走,改善城市大氣環境。

據武漢市規劃研究院國際交流與合作所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已從法國引進了一款名為「ariacity」的風環境測試軟體,今後在給城市做規劃時,這個系統可以模擬出規劃中的建築物、道路、社區周邊的風環境。

這就相當於建了一個武漢風環境的模擬系統,在系統輸入武漢各個區域在不同季節的風向、風力等參數,就能模擬氣流的狀態,像是一個電子版的風盒子。當建築物的設計方案放到這個模型內時,可以測試出該棟建築通風度如何,對周圍的風環境能造成什麼影響,如果阻塞了風道,在樓高、樓的朝向等方面做改進可以實現最優通風效果等。

「我們以前在做樓宇規劃時,考慮更多的是樓間距、光照等,它們的可操作性比較強。至於通風度則沒法進行量化測試,這個系統就可填補空白。」市規劃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正在建立武漢市的風環境參數,預計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該系統將用於給比較重要的公共性建築、人流密集地區的代表性建築的設計方案進行通風系統的優化,讓這一規劃中的建築物也給周圍已建成建築,引入舒適的自然風。

為城市引風緩解熱島效應

不僅是武漢今夏持續高熱,世界氣象組織今年7月發布公報稱,1月至6月全球平均氣溫創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6年正在成為史上最熱年。

對於全球各大城市而言,城市的擴張、人口和建築密度的上升、綠地的減少、建築物玻璃幕牆的大量使用……所疊加起的城市熱島效應,更是各大城市面臨的共同難題。

從近15年內武漢市20餘幅熱紅外波段遙感影像表明,武漢市熱島區域在擴大,以老城區為中心,逐步向外圍新城區擴散,從兩江交匯處,擴散到一環、二環至三環之間地區。其中主城區熱島主要分布於舊城區、古田、漢西以及青山大型企業等地區,在漢正街商圈、武漢長江大橋兩端可以清楚地看到紅色斑塊。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湖、東湖周邊、光谷等區域從稀疏的黃色斑點,到點連成片,顏色越來越深,熱島強度越來越大。

數據分析表明,熱島的形成也與土地利用類型密切相關,主城區範圍內70%以上的工業、倉儲用地均屬於熱島明顯地區,50%以上的交通設施、商業、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居住區都屬於熱島效應明顯地區,公園綠地一般較涼爽,熱島強度指數低。

給城市送風,建設城市通風廊道,成為打破「鐵桶」、緩解熱島效應的重要途徑。國內外許多城市都在嘗試「招風」。德國施圖加特、日本東京、法國巴黎是全球最早進行風道研究的城市之一,特別是巴黎已設立了全市街道尺度的風環境及空氣品質模型及監測系統。

我國的香港地區,在2003年開始制定城市風環境評估標準;2006年,深圳制定了《深圳城市自然通風評估技術導則與管理辦法》;上海市也在規劃建設浦東新區時,特意留出了「風走廊」即世紀大道……

國內外各大城市成熟的風道規劃,已成為武漢建立「風環境的模擬系統」的參考借鑑範例。

大江大湖是武漢獨特的「呼吸系統」

從氣候上看,武漢的「火氣」是「天生」的:它地處北亞熱帶季風區,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盛夏非常悶熱。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餘莊是國內較早提出城市風道的學者。早在2005年,武漢市打算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時,他就接到參與修編的邀請。餘莊認為,大江大湖是大武漢對抗悶熱夏季的得天獨厚的武器,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天然風道。

首先是長江。餘莊指出,長江江面上的風壓全市最低,在空氣的水平運動中,氣流是由高壓流向低壓,於是其他地方的風向這裡聚集,江面成了一個裝滿風的大口袋。而武漢市夏季風向以偏南風為主,長江幹流由南向北從城市中心而過,風通過這條走廊疏散到全市。

利用數字模型和流體力學軟體,餘莊和他的團隊分析了武漢城市環境與氣候條件的關係。研究發現,湖泊調節環境的作用至關重要,假設去掉湖泊之後,城市市郊區域的環境迅速惡化,氣溫至少上升3到4℃,市區內部分地區將上升1到2℃。

餘莊認為,周邊湖泊和市內湖泊組合起來,形成一個聯動的通風系統,周邊湖泊像伸進「火爐」的楔子一樣,讓風吹進來,在長江和內湖湖面聚集並發散,武漢的呼吸系統就此形成。風通過武漢大體的路徑為:從西南方梁子湖,到達湯遜湖,隨後進入東湖、南湖、沙湖吹向中心城區。因此,他認為應儘量讓武漢市內、外的湖泊連接起來形成流水和大面積的溼地。一旦湖水流動起來或是形成溼地,水溫會相對較低,在各種風向的影響下會一定程度上改善周邊城區的環境狀況。

「武漢要緩解熱島效應,就千萬不能圍湖。」餘莊教授說,一旦湖面被圍死了,風就沒辦法流動起來。結合武漢夏季風向以偏南風為主的特點,餘莊建議現在要著手控制好梁子湖、湯遜湖周邊建築密度,不要圍死,「它們是夏季風進入武漢的重要入口。」

五大風道濱江鄰水貫穿武漢

記者發現,無論是風道、水系還是綠楔的設計,著眼區域都高度重合,充分融合了武漢的氣候特徵和自然稟賦,讓武漢風道設計能夠多頭並舉、立體呈現。

在通風廊道方面,我市將建設兩級風道,並形成影響市域氣溫平衡的兩級補償區。一級風道包括長江風道、大東湖風道、湯遜湖風道、沙湖風道、後官湖風道。二級風道是指與主導風向較一致的城市幹道、城市公園、開敞空間、街頭綠地、連片的低密度區,主城區範圍內二級風道共有24條。

在水系設計方面,武漢近年來,連續推出了武昌的大東湖6湖連通;漢陽的6湖連通;漢口的7湖連通;武漢開發區的20湖泊連通工程,通過水系的連接,讓風自然流動,通過水體的流動,為周邊局部降溫。

在城市綠楔建設方面,我市啟動府河、武湖、大東湖、湯遜湖、青菱湖、後官湖等6條生態綠楔建設,來保護城市風道的自然生產區和引流區。

為保護城市風道的自然生成區和引流區,此次規劃規定對上述區域以生態保育和生態修復為主,將影響全市域氣溫平衡的冷空氣生成區域設定一級補償區,其管控要求與現行的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控體系相對接,除準入項目外,不宜進行其他開發。重點提高綠化覆蓋率,在植物配置方面,喬灌草種植比例宜為3:3:4。同時,降低林間地表粗糙度,形成平行於主導風向或與風向大約成45°傾斜角的喬木帶。

將主城內部規模達到50公頃以上的綠地設定為調節局部氣溫平衡的二級補償區,重點控制周邊建築群,宜低密度、較通透,促進密集建設城區中的空氣流動。

「建立聯繫城市內外的生態廊道和城市風道,以深入主城區核心,改善城市熱島效應」,《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提出,高標準構建武漢生態廊道和城市風道的目的,正是為打造生態宜居武漢。

持續近4個月的夏天漸入尾聲,今夏武漢出現了25個高溫日,創下近50年來第二多的高溫天紀錄,而近十年武漢夏季長度已增至152天,夏天佔了一年的四成時間。身處高樓叢林中的都市人,何時能夠享受穿堂而過的自然風?

記者近日從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獲悉,一項將穿堂風引入市民家中的計劃正在制定中,明年我市將正式啟用「武漢風道規劃」計算機模擬系統,從設計層面幫人流密集的建築 「引風」。

相關焦點

  • 武漢規劃風道有效緩解強熱島效應 但最重要風道卻被密集高樓擋住
    (責編:關喜豔、周恬)觀點氣候專家武漢強熱島面積減小風道和綠地功不可沒建設通風廊道送風,成為打破城市「鐵桶」、緩解「熱島效應記者從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候中心了解到,武漢中心城區的強熱島效應已得到了控制,強熱島區域在緩慢減小,城市風道和綠地建設帶來的效果不可忽視。武漢區域氣候中心首席氣候變化專家梁益同說,武漢市的「熱島」幾乎都集中在城區。隨著年代的推移,城區面積不斷擴大,武漢市的熱島面積也不斷增長,但強熱島面積從2005年後開始緩慢減少。
  • 合肥規劃建設通風廊道緩解熱島效應,讓城市吹起「穿堂風」
    合肥規劃建設通風廊道緩解熱島效應,讓城市吹起「穿堂風」 2020-03-28 14: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濟南城市熱島效應明顯緩解
    記者從濟南市氣象局獲悉,濟南城市熱島效應監測評估報告近日出爐,根據報告,2017年濟南的熱島效應明顯緩解。報告提出了在舊城改造的基礎上增加水體和綠地面積等對策建議。  為了解濟南城市熱島效應情況,更好的為濟南市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濟南市氣象局聯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市氣候中心,利用MODIS衛星資料(解析度1km)、NOAA衛星資料(解析度1km)、Landsat8衛星資料(解析度30m)以及濟南市所轄氣象觀測站資料,採用遙感測定法和氣象站法,運用3S技術,對1994年以來濟南夏季城市熱島效應進行了逐年動態監測評估
  • 「熱島效應」讓合肥越來越熱
    今天,合肥的氣溫還將維持在37℃以上。面對如此高溫,市民不禁要問:怎樣才能讓城市「涼快」一點?  「熱島效應」愈發明顯  氣象專家這樣分析城市所面臨的高溫天氣: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造成的「熱島效應」也起了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 城市熱島效應形成原因 因如何用綠化防治
    影響由於熱島中心區域近地面氣溫高,大氣做上升運動,與周圍地區形成氣壓差異,周圍地區近地面大氣向中心區輻合,從而在城市中心區域形成一個低壓旋渦,結果就勢必造成人們生活、工業生產、交通工具運轉中燃燒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大氣汙染物質在熱島中心區域聚集,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
  • 尋找冷源緩解熱島效應 花城也要變「酷城」
    尋找冷源緩解熱島效應 花城也要變「酷城」金羊網  作者:趙燕華、穗規資宣  2020-09-22 廣州獲選成為世界銀行「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首個試點城市,開展為期約一年半的試點工作。
  • 熱島效應:「發燒」的城市
    根據國內學者的總結,熱島效應會改變雲和霧的發展,增加閃電的頻率,帶來暖冬、颶風和暴雨等。熱島的存在,使城區的凝露量、結霜量、霜凍日數、下雪頻率和積雪時間都小於郊區。城市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尤其是氣溶膠也會產生類似的溫室效應。此外,在中高緯度城市,冬季排放大量的人為熱也是熱島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研究者還發現,城市的建成率與建築的幾何形狀,也會影響熱島效應的分布。城區中溫度最高的區域往往與最深的城市街道相對應,即通常分布在市中心。
  • 熱島效應加劇高溫熱浪
    當時,大陸暖高壓控制我國大部分地區,北京處於高壓脊前,受上空西北氣流下沉增溫和近地面空氣靜穩作用影響,加之低層氣流越過西北山地引起的焚風效應,導致出現高溫熱浪天氣。研究發現,受城市熱島效應影響,一天不同時刻地面氣溫從城區到郊區有明顯的降低趨勢。
  • 全球變暖讓植物無所適從 城市熱島急需綠化來緩解
    在現代城市,熱島效應由於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等諸多原因而持續增強,感受四季分明、冷暖更替可能會越來越成為一種奢望。「城市會最終成為一個與自然生態完全絕緣的『孤島』嗎?」誰知道呢?但不時見諸報端的一些相關新聞報導,足以令人相信,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綠化亟待強化。
  • 氣候越溼潤「熱島效應」越明顯?
    原標題:氣候越溼潤「熱島效應」越明顯?通常認為由於城市植被覆蓋減少,使得蒸散耗熱減小是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人們也一直認為「熱島效應」的強度主要受城市結構控制,比如城市大小、建築物高度、人口密度等。   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量化了不同因素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認為城市的當地氣候背景對於「熱島效應」的影響要大得多,打破了人們此前關於城市熱島效應的不少「定論」。
  • 杭州正研究"城市風道" 欲從錢塘江引風進城吹走灰霾
    哎,別笑,其實這想法還不錯——杭州市規劃局、市環保局等部門最近就在做一項研究,希望在杭州建一個「城市風道」,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把空氣的霾等汙染物「吹」走。  杭州市規劃局說,建設好城市通風廊道,夏天還可以緩解「熱島效應」,杭州「三面環山一面城」,如果有股風「穿城而過」,就能給悶在「蒸籠」裡的城市有效降降溫。
  • 香港:增加綠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香港市區植被面積不足一成,增加綠化有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中國園林網8月11日消息:城市熱島效應帶來一連串環境和社會問題,例如加劇空氣汙染問題、增加散播傳染病、增加能源需求等,但城市已建成,發展不能隨意喊停,如何才為城市降溫?
  • 如何通過規劃城市森林緩解(亞洲)「溼熱」地區的熱島效應?
    研究背景城市熱島效應是最嚴重的城市環境問題之一,特別是在全球性的城市化與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之下。城市熱島效應在低緯度城市,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一個日益突出的城市環境問題。城市熱島效應將導致能源和水資源使用上升,導致空氣汙染,損害城市居民健康等負面效應。例如,在印度,每年因為城市高溫熱浪導致數千人死亡。
  • 【科普】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使城市年平均氣溫比郊區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區的氣溫有時甚至比郊區高出6°C以上。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城市熱島效應也變得越來越明顯。    城市熱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受城市下墊面特性的影響。
  • 杭州的城市熱島效應
    杭州的城市熱島效應 www.zjol.com.cn 2004年07月23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城市「熱島效應」新解:氣候越溼潤地表越粗糙 效應越明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量化了不同因素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認為城市的當地氣候背景對於「熱島效應」的影響要大得多,打破了人們此前關於城市熱島效應的不少「定論」。  論文第一作者、大氣環境中心博士研究生趙磊認為,地表粗糙度對城市熱島有重要影響。不同的地表類型,粗糙度不同,例如森林的粗糙度大於草地,更容易產生大氣的湍流運動,有助於地表的熱量向大氣擴散,從而使地表氣溫下降。也就是說,如果城市的粗糙度小於郊區的粗糙度,就會出現較強的熱島效應。相反地,如果城市的粗糙度大於郊區的粗糙度,那麼就會產生與熱島效應相反、城市溫度低於郊區溫度的「冷島效應」。
  • 市委書記對城市熱島效應監測評估報告作重要批示
    為了解濟南城市熱島效應情況,更好的為濟南市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濟南市氣象局聯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市氣候中心,利用MODIS衛星資料(解析度1km)、NOAA衛星資料(解析度1km)、Landsat8衛星資料(解析度30m)以及濟南市所轄氣象觀測站資料
  • 熱島環流的成因、影響和應對策略
    城市熱島是以市中心為熱島中心,有一股較強的暖氣流在此上升,而郊區上空為相對冷的空氣下沉,形成了市區、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2.吳凌雲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春節期間城區人口的大規模移出減少了人類活動,進而減少了人為熱的釋放並影響一些其他過程,導致城市熱島效應顯著減弱。這說明現代大規模人類遷移對城市氣候有重要作用。
  • 現代城市的「熱島效應」
    在現代城市中,每當夏季來臨,烈日炎炎之際,許多人都想到了「城市熱島效應」。這是一個目前比較流行的生態學名詞,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由於城市地區水泥、瀝青等所構成的下墊面導熱率高,加之空氣汙染物多,能吸收較多的太陽能,又有大量的人為熱量進入城市空間;另一方面又因建築物密集,不利於熱量的擴散,由此形成在近地面溫度圖上,城區中心出現一個相對的高溫區,並向外圍呈遞減趨勢。
  • 詩歌中的氣候知識——城市熱島效應
    從近地面溫度圖上看,郊區氣溫變化很小,而城區高溫區在溫度圖上就像是從海裡突出海面的島嶼,因此形象地稱這種效應為城市熱島。熱島效應往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加強,城市氣溫逐漸增長,造成城市和鄉村之間氣溫差加大。如今,城市熱島效應已經變成了城市生態問題中最嚴峻的問題之一。那麼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有哪些呢?城市熱島,這一概念是在1958年被氣象學家Manley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