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環境很好的夜晚能看到天空中有一條巨大的銀白色光帶,那就是人類眼中的銀河系,這條直徑有10萬光的光帶包含了人類能看到的25個星座,雖然銀河系中包含的恆星數量在2000億到4000億之間,但人們看到的這滿天星鬥只有6000多顆而已,隨著科技的發展通過望遠鏡看到的銀河系又是另一種模樣。
從人類發明望遠鏡開始就一直在試圖了解銀河系的結構,由於太陽系身在其中無法看到銀河系全貌,如今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已經完成了銀河系的全貌照片,可以看到太陽系是處於距離銀河系核心很遠的地方,而且星系中心的光線幾乎都被星雲給遮擋住了,這或許是在地球上看銀河系光線並不明顯的原因。
直到歐洲的南方天文臺(ESO)利用光學波段觀測的銀河系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情況,在星系的核心區域有一大片高光區域,這裡是由於核心中的黑洞引力聚集了高密度的恆星形成的,整個星系正在以600公裡/s的速度在進行移動,右下角則是正在不斷靠近的仙女星系。
根據數據分析後發現銀河系真正的結構並非純圓盤形星系,而是側面看起來像紡錘的旋臂星系,下圖是長蛇座的螺旋星系ESO 510-13,無論是形狀還是規模都比較接近銀河系真實的情況,雖然中心區域看起來非常明亮,但整個星系的規模在宇宙中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星系而已。

科學家已觀測到宇宙中規模最大的星系是十億光年以外的IC 1101星系,這個超級龐大的星系直徑達到了驚人的600萬光年,相比之下銀河系才10萬光年的規模在IC 1101星系面前只是一個小亮點而已,就連曾認為是星系規模極限的M87星系也只有50萬光年的直徑,不過科學家認為在宇宙中一定還存在比IC 1101星系更大的星系存在,因為所有的星系都是某個星系團的組成部分。
觀測中發現在銀河系所在的區域中所有的星系都有相同的移動方向,這意味著這些星系都受到某個更大結構的影響,天文學家認為這個影響星系群體移動的大結構稱為室女超星系團,超星系團的中心區域距離地球有6000萬光年,整個星系團的半徑至少有1億光年,在這個星系團中包含了兩千多個星系,科學家發現這些星系之間雖然距離遙遠但似乎受到某種不明物質的影響才能抱成星系團的,或許這種不明物質就是不可見的暗物質。
科學家所有的星系相互連接在一起,組成一張張猶如高速公路一樣的網狀結構,在這張紅外光波段下看到的宇宙星系圖中可以看到由一些密集星系構成網絡,科學家認為在星系網絡以外的區域雖然看似一片黑暗,但這些暗區就是由聚集的暗物質構成的,那些星系網絡只是在暗物質的縫隙中形成的,所以科學家認為暗物質才是佔據宇宙空間的主要物質。
只不過銀河系的位置並不在這些星系網狀中,而是在更靠近黑暗區域的位置上,科學家認為雖然銀河系所處的位置屬於宇宙中較偏僻的位置,但也因此銀河系遭遇到的宇宙事件也比較少,這種較為安靜的環境讓宜居星球上的生物有充足的時間完成進化,唯一的不足就是星系中的資源比較匱乏,從低等文明發展到高等文明需要更長的時間。
人類文明出現的時間還非常短暫,對宇宙的了解也只限於通過望遠鏡觀測,未來的人類或許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宇宙星空。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