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復盛:按PM2.5標準8成城市不達標

2020-11-24 騰訊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原總工程師魏復盛:按PM2.5標準8成城市不達標

北京市環保局監測的空氣品質數據與美國大使館的監測數據不一致,「南京氣象」官方微博發布「PM2.5細微顆粒物濃度」數小時後刪除,環保部發 布環境空氣PM2.5測定規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第二次徵求意見時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品質評價……連日來,每次PM2.5在新聞中出現,引發 了廣泛關注。

中國是世界上顆粒物排放汙染嚴重的國家之一,而PM2.5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的危害大。

PM2.5為何引發如潮關注?如何看待中國發布的PM2.5規範?幾十年一直從事環境監測技術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昨日就此接受了早報記者專訪。

魏復盛1938年生於四川簡陽縣,1964年於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5月調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先後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監測總站副站長、研究員、總工程師。

他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環境監測分析技術與方法的研究,對建立和發展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與方法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十年他關注環境汙染與健康的研究,開展與美國的多項合作研究,如「空氣汙染對呼吸健康的影響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謝物與肺癌風險評價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秋高氣爽,雲淡風輕,秋天本是北京美好的季節。然而進入10月份以來,北京時常被陰霾籠罩,藍天白雲少見。與此同時,美國大使館依據其在使館大樓的一個監測站多次發布北京市空氣品質指數,因其PM2.5數值超過200而達到「非常不健康」級別,引起廣泛關注。

儘管北京有關部門就此解釋稱,美使館發布的一地數據不具有全市代表性,美國大使館也稱其數值與北京公布的數值「沒有可比性」,但隨著各地居民對空氣環境的憂慮與關注,一個未曾被廣泛關注的專業術語走進了公眾的視野——PM2.5。

11月1日,國家環保部發布了《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度對PM2.5測定方法進行規範。11月16日,環保部相關負 責人通報,《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於當天起開始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品質評價,PM2.5年和 24小時平濃度限值被定為分別定為每立方米0.035毫克和每立方米0.075毫克。

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原總工程師魏復盛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如果現在就實施PM2.5標準,80%的城市空氣品質將不 達標。不過,他也認為,「這個標準雖然讓很多地方的空氣品質下降到不達標的地步,但也同樣給地方政府一個方向,從而制定解決的辦法。」

魏復盛還稱,這個標準並非越嚴格越好,應根據中國實際情況而定。

他還表示,美國正式推行PM2.5之前也引發了環保部門和產業部門的爭論,僵持了將近20年。

民眾對空氣品質不滿

東方早報:為什麼PM2.5引起大家如此關注?

魏復盛:我覺得先還是大家對空氣品質的一種不滿情緒。尤其是北京、廣州、深圳這類城市。因為奧運會、亞運 會、大運會等重大活動的舉辦,有一段時間內,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暫停了部分企業的運轉,減少了車流量,許多工地也停止施工等等。這些措施在短時間內改善了空 氣質量,人們已經感受到空氣。

重大活動結束之後,企業恢復了生產,道路依然擁堵,差的天氣又回來,公眾有種明顯的對比和不適應。這點我也深有體會,藍天白雲的天氣就是少了,這是事實。

東方早報:有人認為,空氣品質的好與壞並不是因為檢測數據而改變的,數據只是一個數據而已。那麼我們又該怎麼去理解PM2.5?

魏復盛:PM2.5就是空氣當中的細顆粒物,從專業上來講,就是空氣的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這些大小不一的顆粒物密密麻麻懸浮在空氣中,肉眼幾乎不可見,公眾很難意識到它們的危害。

一般而言,直徑超過10微米的顆粒物,會被擋在鼻子的外面;直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可以進入呼吸道,但隨著吐痰、打噴嚏被部分排出體外;而直徑在2.5微米以內的細顆粒物,卻會順利通過下呼吸道。

細小的顆粒物會吸附各種各樣的毒性化學物質。在相同質量濃度下,顆粒物越細,數目更多,吸附的空氣中的毒性物質就會更多。

從環境檢測上來說,顆粒物非常小,對光的這種消解作用更明顯,所以PM2.5也是造成我們現在能見度退化的非常重要的汙染物。

科研測PM2.5已10多年

東方早報:《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第二次徵求意見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品質評價。學界對此怎麼看?

魏復盛:在學界,據我所知,PM2.5的檢測已經有10多年了,當然這是從科研的角度去開展。在我看來,國家應該儘快出臺PM2.5的檢測標準,這個標準有利於我們政府去改變空氣品質。

東方早報:PM2.5標準為什麼要到2016年1月1日才實施?

魏復盛:由於各地條件不同,涉及因素眾多,從發布到實施應留出必要的準備時間。另外,實施新標準的準備工作將有快有慢,其中一些區域實施標準的經濟技術基礎較好,我認為PM2.5的標準實施可能會從條件相對成熟的城市開始。

東方早報:公眾對推行PM2.5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而環保部門則相對謹慎,為什麼?

魏復盛:這主要是我們國家還沒有制定環境空氣品質標準PM2.5的標準。這個標準還在徵求意見之中。如果地方環保部門私自公布了這個數字,可能會給地方政府帶來一定的壓力。

按照中國的空氣品質評價體系,PM10的日濃度控制在100微克/立方米以內時,空氣品質屬於良。一般來說,PM10中有50%~80%是細 顆粒物PM2.5,具體到北京,PM2.5在PM10中能佔據50%~70%的份額。這就意味著,當北京市的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為良時,PM2.5的日濃 度仍不達標。

據我所了解 ,如果採用現行的空氣品質評價體系,80%的城市空氣是達標的。但是採用了PM2.5的空氣品質檢測評價體系,80%是不達標的。

PM2.5更是社會問題

東方早報:地方政府是否壓力很大?

魏復盛:是的。當年美國推行PM2.5時也是一樣,據我了解美國當時的環保、衛生部門力推實施PM2.5,而一些負責工業、汽車等的產業部門就堅決反對,僵持了將近20年。同樣,在中國也是存在類似的問題。

東方早報:在您看來,PM2.5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魏復盛:空氣中以PM2.5為代表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於燃煤、工地揚塵和汽車尾氣。工業生產中的燃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空氣中經過系列化學反應生成硫酸、硫酸鹽、硝酸和硝酸鹽的氣溶膠。

地方政府不僅僅面臨著環境問題,還面臨著經濟發展以及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地方政府要改變空氣品質,就得引導企業戰略轉型、技術升級、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汽車碳排量、減少交通擁堵。

我們國家是一個製造大國,「世界工廠」,汙染留在了國內,產品出口了國外。地方不能簡簡單單的關閉工廠,我們國家至少涉及幾十萬這樣的工廠,要改造、升級,也面臨著這些工廠的工人吃飯、就業問題。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

東方早報:這是粗放型發展模式的陣痛,但我們是否也應該面對這個現實,告訴公眾PM2.5到底是多少?

魏復盛:是的,確實是一個陣痛期。但現在迫在眉睫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問題。

標準並非越嚴格越好

東方早報:目前推行PM2.5標準,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什麼?

魏復盛:檢測技術和檢測儀器我們國家與國際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很多城市已經有檢測的能力了,只是現在沒有公布。

我覺得還是先建立一個標準的問題,這個標準經過大家討論通過開始實施。這個標準雖然讓很多地方的空氣品質下降到不達標的地步,但也同樣給地方政府一個方向,從而制定解決的辦法,另外也有序地保持著經濟發展。

東方早報:環保部在2011年發布了《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把PM2.5年和24小時平濃度限值分別定為每立方米0.035毫克和每立方米0.075毫克。您怎麼看待這組數字?

魏復盛:這組數字與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階段目標值相同,還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標準。

東方早報:從健康的角度出發,這個標準應該是越嚴格越好,也有評論認為這個標準有點低。

魏復盛:在我看來,這已經是各部門之間相互妥協下的一個數字。我也並不認為標準一定要定多麼高,數字是一種表徵,其目的是為了改善環境空氣品質狀況。

如果標準定得很高,很容易出現全軍覆滅的狀況,各地不達標,地方政府就失去了改善空氣品質的動力。原因也很簡單,法不責眾。同樣,如果數字很低了,達標了,就失去了制定標準的意義。

相關焦點

  • 2014年國家PM2.5標準 廣州要求2020年需達標
    據悉,廣州空氣品質達標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提出2020年實現環境空氣品質基本達到國家標準,即廣州PM2.5年均濃度要達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這比此前提出的2025年達標提前了5年。(PM2.5是什麼意思? )  2014年12月1日,中國PM2.5標準:要求濃度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 詳解PM2.5是什麼?PM2.5標準是什麼?
    目前,我國的pm2.5標準值為24小時平均濃度小於75微克/立方米為達標,然而,這一數值與pm2.5國際標準相比,還相差甚遠,僅僅是達到世衛組織設定的最寬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pm2.5標準值為小於每立方米10微克,年均濃度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時,人患病並致死的機率將大大增加。
  • pm2.5標準值是多少?pm2.5中國標準與pm2.5國際標準的區別
    連日來,霧靄重重,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pm2.5標準值。我國現行的pm2.5標準值與pm2.5國際標準有多大差距呢?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被稱作入肺顆粒物。pm2.5的危害很大,除心臟病、動脈硬化外,還會造成肺癌、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
  • pm2.5是什麼?pm2.5標準是什麼?pm2.5的影響
    早在奧運會期間,一些國外的人就因為覺得北京的空氣汙染太嚴重而帶口罩,雖然北京在奧運會期間城市綠色環保做得很不錯,但是這也逐漸帶動起了人們對空氣汙染物的好奇,這裡我們就來了解一種空氣汙染物質pm2.5。
  • PM2.5是怎麼達標的?
    昨日在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專題採訪活動中,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廣州PM2.5治理已經進入低位攻堅期,繼續下降一個微克都需要採取強有力措施,2019年將爭取PM2.5穩定達標並有所下降。對此,市環保局巡視員章威表示:「廣州城市體量大、產業齊全,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達標難度也特別大。」章威透露,2016年、2017年、2018年連續3年的PM2.5年均濃度都是35點幾微克,「2017年和2018年達標了。可見廣州的PM2.5治理進入了低位攻堅期,要繼續下降難度很大,需採取更有力措施。」
  • pm2.5的主要來源有哪些?pm2.5標準值是多少?
    顆粒物的來源是不完全燃燒、因此只要是靠燃燒的菸草產品,都會產生具有嚴重危害的顆粒物,使用品質較佳的香菸也只是吸菸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為臭味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適用於金紙燃燒、焚香及燃燒蚊香。  除自然源和人為源之外,大氣中的氣態前體汙染物會通過大氣化學反應生成二次顆粒物,實現由氣體到粒子的相態轉換。    pm2.5多少算正常?
  • PM2.5是什麼?PM2.5有什麼危害?
    隨著全國各地空氣出現嚴重汙染,pm2.5屢屢爆表,我國多個城市發生嚴重霧霾。
  • PM2.5國家標準(2012)
    2013年3月1日最新消息:PM2.5中文名確定為「細顆粒物」 近期將正式發布   世界衛生組織pm2.5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PM2.5小於10是安全值,而中國的這些地區全部高於50接近80,世衛組織為各國提出了非常嚴格的
  • 多地PM2.5值不達標 專家稱控制汙染源才能治本
    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最後一天,國家環境保護部召開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新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新修訂的標準不但增設了PM2.5平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還收緊了PM10、二氧化氮等汙染物的濃度限值。
  • 北京副市長:PM2.5達標至少需18到20年
    要達標至少還要18到20年  至於第三步,洪峰表示,即2020年以後,沒有定下具體年限,但會通過持續不斷努力,早日令PM2.5達標。也就是《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延續世衛組織為發展中國家設置的最低標準,PM2.5年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估計要18到20年,也就是到2030年才可能達標。
  • PM2.5是什麼意思?PM2.5有什麼危害?
    隨著全國各地空氣出現嚴重汙染,pm2.5屢屢爆表,我國多個城市發生嚴重霧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原本陌生的術語——PM2.5。那麼,到底pm2.5是什麼意思?pm2.5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PM為英文particulatematt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顆粒物。
  • 新風系統可以讓室內PM2.5在個位數?
    空氣問題成為了時下熱議話題,PM2.5成為了社會熱點詞彙,大多數人都養成了每日出門前看PM2.5數值的習慣。新風系統的出現完美解決了空氣品質問題,它可以有效排除室內甲醛、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還能減少PM2.5、花粉、粉塵等顆粒物對人體的侵害,從而守護全家健康。
  • 中國PM2.5標準僅超印度 與世衛指導值存在差距
    柴發合介紹,剛剛修訂的中國空氣品質標準是一個分期實施的標準,「2012年頒布標準,2016年才全國實施。」柴發合說,我國PM2.5濃度標準頒布後,包括廣州在內的各地,空氣品質要達標將是一個長期難題。  柴發合表示,目前中國的PM2.5年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第三階段標準一致,但與世衛組織PM2.5指導值差距較大。
  • 專家:PM2.5顆粒物可通過氣血交換進入血管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發表論文稱,2004年至2006年間,當北京大學校園觀測點的 PM2.5日均濃度增加時,在約4公裡以外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病急診患者數量也有所增加。  「我們利用時間系列分析研究,對搜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PM2.5每立方米濃度增加10微克,醫院高血壓類的急診病人就會增加8%,心血管疾病也會增多。」潘小川說。
  • 安徽城市年均PM2.5濃度 三年後降低18%
    [現狀]16市中僅黃山、池州空氣達標  「十二五」期間,全省16個市中,僅黃山、池州2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達到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2015年,全省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0.57倍,PM2.5已成為影響空氣品質首要汙染物。
  • PM2.5標準向西方看齊不現實
    「美國駐華使館的數據有待科學解讀」PM2.5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中國學者開始了相關研究。據闞海東介紹,2006年到2009年,他曾率領團隊在國內三個城市對大氣中粗、細顆粒物的健康危害進行統計分析。
  • 空氣品質標準未列PM2.5監測 因實際大範圍超標
    焦點  可吸入顆粒物暫不實施更嚴標準  在此次修訂標準中,首次列出了PM2.5,但是並非列入強制的統一標準,而是作為參考值供各地參考。  在我國當前很多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是主要汙染物,粒徑小於等於10微米可吸入顆粒物叫PM10,粒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叫PM2.5。
  • 上海公布過去5年PM2.5數據 24個監測點均不達標
    上海24個監測點PM2.5均不達標過去5年本市PM2.5濃度約佔PM10濃度5至6成晚報訊 由於空氣品質預報與實際感受不同,當前 「灰霾元兇」的PM2.5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日前,上海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公布了過去5年本市PM2.5試點監測工作。數據顯示,2006—2010年,本市PM2.5濃度約佔PM10濃度的50%—60%。2005年,本市啟動PM2.5試點監測,在部分點位增設PM2.5監測儀器,開展監測方法探索研究。近年來,依託「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和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計劃的實施,本市PM2.5監測能力取得了快速發展。
  • 關於PM2.5的十個問答
    PM2.5來自哪裡,都有些什麼成分?雖然自然過程也會產生PM2.5,但其主要來源還是人為排放。人類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氣體汙染物,在空氣中轉變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來自燃燒過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燒、生物質(秸稈、木柴)的燃燒、垃圾焚燒。在空氣中轉化成PM2.5的氣體汙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VOCs(揮發性有機物)。
  • 【漲知識】關於PM2.5的十個問答
    從全社會的角度出發,降低PM2.5這些看似不大的風險,收益卻是很大的。美國環保局在2003年做了一個估算:「如果PM2.5達標,全美國每年可以避免數萬人早死、數萬人上醫院就診、上百萬次的誤工、上百萬兒童得呼吸系統疾病」[7]。相比當前的中國,美國當時的空氣品質已經相當不錯,只有很少的地區存在略微的超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