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4個監測點PM2.5均不達標
過去5年本市PM2.5濃度約佔PM10濃度5至6成
晚報訊 由於空氣品質預報與實際感受不同,當前 「灰霾元兇」的PM2.5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日前,上海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公布了過去5年本市PM2.5試點監測工作。數據顯示,2006—2010年,本市PM2.5濃度約佔PM10濃度的50%—60%。
2005年,本市啟動PM2.5試點監測,在部分點位增設PM2.5監測儀器,開展監測方法探索研究。近年來,依託「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和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計劃的實施,本市PM2.5監測能力取得了快速發展。截至2011年9月底,全市已建成PM2.5試點監測點位24個(其中3個為國控評價點)。
根據2006—2010年試點監測數據,本市PM2.5濃度約佔PM10濃度的50%—60%;PM2.5濃度年均值在0.044mg/m3—0.053mg/m3間,年際變化趨勢為基本持平、略有下降;2010年 ,PM2.5日 均 濃 度 基 本 處 於0.007mg/m3—0.245mg/m3範圍。
日前,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明確表示,明年,北京、天津、河北和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上海也在其列。
據介紹,當前上海試點監測的PM2.5數據均不達標。為此,本市接下來將不斷加大PM2.5汙染治理力度,推進本市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依託「十二五」環保規劃和第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年),本市將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加快推進PM2.5監測和數據發布工作,並採取機動車汙染控制、電廠脫硝、清潔能源替代和區域聯防聯控等一系列措施。 PM2.5是指大氣中動力學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細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0。雖然PM2.5隻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部分,但它對空氣品質和能見度等有著重要的影響。
大氣中的PM2.5,既有直接排放的一次汙染物,也有經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汙染物,由於粒徑小,懸浮時間長,因此易於遠距離輸送,區域間相互影響明顯。就上海而言,PM2.5主要來源於機動車(船)尾氣排放、電廠及工業鍋爐和爐窯的燃燒排放、工業企業生產性排放(VOCs等),以及道路與建築揚塵、秸稈焚燒和居民生活等方面,同時也與區域性汙染相互影響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