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步入尾聲,國內民航業也開始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面對2020年「特殊」的運營環境,國內旅客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機場情況如何,其排名是否較2019年出現較大的變化,成為本報告關注的重點。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根據飛友科技、民航局等多方數據,對國內旅客吞吐量排名前10的機場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與2019年相比,2020年國內前十大機場的排名或將出現較大變化。廣州白雲機場若保持1-11月的復甦勢頭,年末或成為國內旅客吞吐量最高的機場,並有望在這一數據中排名全球第1。
成都雙流、深圳寶安機場排名有望上升到2-3位,而過去數年排名全國前兩位的北京首都和上海浦東機場,則將和昆明長水機場爭奪5-7位的排名。
截至目前,國內主要機場均發布了1-10月運營數據。從前10月情況看,排名依次為:廣州白雲、成都雙流、深圳寶安、重慶江北、北京首都、昆明長水、上海浦東、西安鹹陽、上海虹橋、杭州蕭山機場。
累計旅客吞吐量方面,前10月廣州白雲、成都雙流和深圳寶安是僅有的三座吞吐量高於3000萬人次的機場,可對比的是,2019年前10月,國內旅客吞吐量超3000萬人次的機場達到了10座。這亦可體現2020年對於民航運輸業而言,是非常艱難的一年。
增速方面,重慶江北和成都雙流則是僅有的兩座同比降幅低於30%的機場,前10月的旅客吞吐量同比降幅為25.3%和27.8%。而北京首都機場的同比降幅仍達到68.1%。
進一步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國內旅客吞吐量前十大機場中,北京首都、廣州白雲、成都雙流、深圳寶安和重慶江北還發布了前11月數據。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上述數據進行綜合測算,廣州白雲機場有望成為11月唯一一座旅客吞吐量突破500萬人次的城市,並有望在年末成為國內旅客吞吐量最高的機場,並有望在這一數據中排名全球第1。
成都雙流和深圳寶安機場,則有望在今年年末排名全國第2和第3位。上述三座機場在2019年末的排名,分別為第3-5位。重慶江北機場也將有望迎來歷史排名最好時期——從2019年全國排名第9,升至2020年年末的全國4位。而長期排名國內機場前兩位的北京首都和上海浦東機場,或在今年跌出前三,排名在5-7位之間。不僅如此,這兩座機場還將接受昆明長水機場的競爭:2020年前10月,昆明長水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為2609.87萬人次,高於上海浦東2.85萬人次,低於北京首都機場69.93萬人次。
北京首都機場和上海浦東機場旅客吞吐量的下滑,與這兩座機場的國際/國內航線配比有關。
北京首都、上海浦東是國內承擔著最多出入境旅客運輸任務的機場。2020年,受疫情影響,國際航空運輸業表現低迷,這對上述機場均帶來較明顯的影響。
從2019年前十大機場的出入境旅客吞吐量佔比觀察,上海浦東機場的佔比最高,達到51%,北京首都達到27%。
而從2020年前10月數據看,上述兩座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同比降幅亦為最大,其中北京首都機場降幅為68.1%,上海浦東機場為59.4%。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國外疫情仍在持續的背景下,國際航空運輸業亦將持續受影響。
就機場而言,如何在這一背景下開拓更多的國內航線「增量市場」,將是熬過寒冬的關鍵。
一個積極的表現是,國內航空業復甦的跡象仍較明顯。以擁有包括成都雙流、昆明長水、重慶江北、貴陽龍洞堡4座「2000萬級以上」吞吐量機場,且國內航線佔比較多的西南地區而言,根據民航西南管理局公布的數據,11月西南地區的旅客吞吐量合計為1713.11萬人次,同比增速僅下滑3.63%。而在今年2月,西南地區的這一數據的同比增速,下滑程度達到了81%。
此後,隨著國內疫情獲得控制,航空運輸業開始恢復,西南地區的民航旅客吞吐量增速的下滑幅度逐漸降低,並於8月首次回暖至個位數跌幅,9-10月受中秋及國慶假期的推動,西南地區的旅客吞吐量增速分別為0.56%和-1.93%,超過或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廣州白雲機場在今年的表現,可用「後半程發力」形容。若過去數年,該機場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北京首都和上海浦東,則今年變為了成都雙流機場。
事實上,直到2020年9月年,廣州白雲機場尚落後於成都雙流機場——據民航局1-8月數據,成都雙流機場旅客吞吐量為2451萬人次,居於國內第一,廣場白雲機場落後近20萬人次。9月份,廣州白雲機場實現反超,前9月旅客吞吐量為2893.6萬人次,高出成都雙流機場約5萬人次。此後,廣州白雲機場開始「加速」,截至10月末,該機場的累計吞吐量達到3388.73萬人,高出成都18.85萬人次,11月末,雙方差距進一步拉大到87.34萬人次。
廣州白雲機場在下半年的快速復甦,與當地疫情防控得力有關,亦與國際國內航線的恢復情況有關,與此前因疫情導致赴香港、澳門機場通道不暢,旅客轉為使用廣州機場航線有關。
但需要注意的是,廣場白雲機場的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國第一、全球第二,仍為疫情全球化背景下的特殊表現。
廣州的國際航空樞紐功能如何在未來獲得更多的發揮空間,仍依賴於國際航空市場的復甦。
從規劃看,廣州白雲機場在未來面臨多個利好因素加持。如4月末,《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總體規劃修編(2020年版)》獲得國家民航局正式批覆,該規劃中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定位為引領粵港澳世界級機場群建設、支撐民航強國戰略的國際航空樞紐。
白雲機場是國內三大國際航空樞紐之一,是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的核心機場。新修編的白雲機場總體規劃按照近期2030年飛機起降77.5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380萬噸,遠期2045年飛機起降87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4億人次、貨郵吞吐量600萬噸進行規劃。
此外,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正式籤署,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這對於國際航線較多的機場將是利好。
而從加入RCEP的各成員國的地理位置看,廣州位於中心位置,未來有望成為各成員國旅客中轉的主要選擇地。
但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即使2020年成都雙流機場的旅客吞吐量排名達到了全國第2,仍將在2021年面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投入運營後,對其旅客分流而帶來的影響。
如2019年北京首都機場的旅客吞吐量下降,除疫情因素外,也與北京大興機場投入運營、分擔了部分客流量有關。
2021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將投入運營,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預計,這或也將拉低成都雙流機場在未來的排名。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