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將變成尋找系外行星的「放大鏡」?

2020-12-11 騰訊網

近日,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和美國航太公司聯合研究出了利用太陽引力透鏡(SGL)探測系外行星的方法。這一方法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那麼它真的可行嗎?一起來看看吧~

前段時間,新聞中熱炒美國宇航局計劃用太陽作為引力透鏡,對系外行星成像,事實上在2017年這個計劃就已經提出來了[1]。有人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新奇想法,也有研究軌道動力學的同事質疑這樣的觀測是不現實的。但這條新聞卻讓我想起了多年前聽過的一個同樣新奇的報告。

廣義相對論指出,光在引力場中發生偏折[2]。故而,廣義相對論的一個觀測檢驗就是星光經過太陽附近時的偏折。直到現在,天文學家仍然在測量太陽對電磁波的偏折,只是不再觀測恆星的位置,而是通過甚長基線幹涉觀測射電源的位置[3]。

光在被天體的引力場偏折在天文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包括眾所周知的星系或星系團造就的強引力透鏡以及行星(或者某種未知天體)等產生的微引力透鏡。太陽自然也是可以作為引力透鏡的,前段時間熱炒的新聞就是美國宇航局計劃用太陽作為引力透鏡,對系外行星成像[4]。

圖1. 強引力透鏡。(圖片來源:ALMA)

用太陽作為引力透鏡成像看上去是一個新想法,但用太陽作為引力透鏡,我在2011年10月24日聽研究SETI(搜索外星文明)的Claudio Maccone博士的報告時就了解到這個想法了。Maccone博士當時的報告題目是「FOCAL space mission to 550 AU and beyond」,比較吸引我的就是550 AU這個值。Turyshev等人的文獻裡給出的是548 AU。兩個值比較接近,這是怎麼來的呢?

可以簡單計算一下,光在質量為M的半徑為r天體的引力場中的偏轉角和天體的質量M成正比,和天體的半徑r成反比。另外一方面,這個偏轉角度可以近似為天體半徑r和焦距d的比值。因此,對於給定的天體,以它為透鏡得到的焦距和天體半徑r的平方成正比,和天體質量M成反比。通過仔細思考和計算,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如果用太陽系中的天體做引力透鏡,太陽的焦距最小,就是550 AU左右!

圖2. 將太陽作為引力透鏡的探測衛星所在軌道。也就是說,如果要放一臺探測衛星,利用太陽作為透鏡,探測遠方天體,那麼這顆衛星所在的軌道的半徑應該是550 AU,就是圖中所示的位置。(圖片來源:NASA)

Turyshev等人的想法是在距離太陽550 AU左右的地方放一顆衛星對系外行星成像。而早先Macccne博士的想法是在距離太陽550 AU左右的地方放一個天線,接收來自天體的信號,或者發射信號,把太陽作為一個放大器。如果我們要發射一艘太空飛船前往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這可能是不多的讓這艘飛船與我們保持通訊聯繫的方案。在550 AU半徑的軌道,周期大約為一萬兩千多年,在這個軌道上的衛星或天線一年運動10角秒,在一年內瞄準一個方向是有可能的。

快十年過去了,我對Maccone博士的報告仍然印象深刻。當時的報告聽起來就像聽科幻故事,但Maccone博士告訴我們,這些想法你應該寫下來,提交給某些機構,批不批,管他的,反正這些想法遲早會實現的。如果不寫下來的話,這些想法就無法保留下來。

現在看來,這個想法已經保留下來,還被發揚光大了。

參考文獻

[1] http://www.sci-news.com/astronomy/solar-lensing-telescope-nasa-exoplanets-05313.html

[2] A. Einstein 1936, Science, 84, 506

[3] S. S. Shapiro, et al. 2004,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2, 121101

[4] S. G. Turyshev, M. Shao, V. T. Toth 2019, IJMPD, 28, 1950125

作者簡介

錢磊: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2009年在北京大學天文學系獲博士學位。2009年至今在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工作。目前負責FAST譜線數據處理工作。翻譯過專著《黑洞吸積盤》以及若干科普文章。

輪值主編:王嵐(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

編輯:黃京一、蔡琳、柒柒

相關焦點

  • 太陽老工具人了,NASA欲將太陽當成放大鏡,只為清晰成像系外行星
    哪怕我們曾拍攝到過幾張系外行星的照片,那些行星在照片裡也只是像是聚光燈旁的螢火蟲,只不過一個點罷了。即使人類下一代太空望遠鏡可以投入使用,我們仍然需要口徑將近90公裡的光學望遠鏡(非射電望遠鏡)才能看清100光年內系外行星的表面特徵。
  • 太陽被當成放大鏡,NASA將拍攝地外行星高清照,能拍到外星人嗎?
    這一計劃將使用太陽帆技術,建造一個比以往飛得更快飛得更遠的飛船艦隊,並將我們的太陽當成一個巨大的放大鏡。如果計劃成功,我們將有能力觀測到一批系外行星的清晰圖像,其解析度足以讓我們看到該星球表面10公裡寬的特徵。
  • 如何尋找系外行星,發現第二地球
    什麼是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英語:extrasolar planet 或 exoplanet)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微引力透鏡的方法尋找系外行星。花瓣狀星冕儀助力探索類地行星,下一代系外行星搜尋太空望遠鏡另一種方法是使用「starshade」,這是一種裝置,它的作用是在恆星進入望遠鏡之前就阻擋它發出的光。對於一架尋找系外行星的太空望遠鏡來說,遮陽板應該是一架獨立的太空飛行器,它的設計目的是將自身定位在合適的距離和角度,以阻擋天文學家觀測到的恆星發出的星光。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有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這是本周發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的一篇新論文的前提。它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哪些恆星可以將地球視為凌日系外行星?」
  • 他要把地球變成一個巨大的放大鏡
    但是,它能發現現有望遠鏡無法發現的天體,比如那些非常微弱的小型系外行星,或者是那些能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 地球鏡可以利用大氣層作為透鏡,將遙遠物體的光放大22500倍。| 圖片來源:James Tuttle Keane雖然,這個想法還過於新穎,但我們已經具備了必要的技術。
  • 科學家尋找恆星中的磷來尋找潛在宜居的系外行星
    她已經開發出一些技術,根據已知有行星的恆星的組成來識別可能承載系外行星的恆星,並建議即將進行的研究以恆星磷為目標,以找到我們了解的承載生命的可能性最大的系統。圖註:美國西南研究所的一位科學家已將恆星磷視為可能縮小宇宙中對生命的尋找的標記。
  • 諾貝爾物理學獎回顧:尋找系外行星
    ,也曾有很多人宣稱探測到了系外行星,但最終都被進一步的觀測否定了。直到上世紀90年代,人們在系外行星探測上才終於取得了突破。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馬西團隊發現了很多系外行星,甚至一度成為系外行星研究領域最著名的人物。不過,2015年,馬西因被曝光對多名他指導的女學生性騷擾而被迫辭職,終結了其學術生涯。
  • 把太陽當放大鏡用?只要方法得當,100光年外的行星也能看得清
    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最有可能被我們藉助的,那就是太陽了。我們的太陽擁有著2000億億億噸的質量,雖然在宇宙天體中不算什麼,但足夠對光線進行幹擾,讓我們加以利用。因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太陽引力透鏡(SGL)的設想,藉助太陽來尋找系外行星、並且探測其宜居程度。
  • 天文科普:什麼是系外行星?
    隨著時間的推移,探測這些「太陽系外行星」的方法逐漸得到了改進,被證實存在的行星也相應增加了(接近2000個!)系外行星的定義:太陽系外行星,又稱系外行星,是圍繞一顆恆星(即太陽系的一部分)運行的行星,而這顆恆星並不是太陽。
  • 尋找系外行星的鑰匙:凌日測光法
    而這個條件只對少數系外行星成立,其餘的將永遠無法被凌日測光法檢測到。,將會有更多被確認的系外行星。是由法國航天局(CNES)和歐洲航天局(ESA)主導的聯合太空任務)緊隨Kepler計劃,從2006年到2013年,共發現了32顆系外行星。繼Kepler和CoRoT計劃之後的是「凌日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這顆衛星自2018年以來一直在探測新的行星;以及2019年12月發射的「調查系外行星衛星」(CHEOPS),它將對系外行星進行後續觀測以測量其大氣成分。
  • 尋找系外行星的鑰匙:凌日測光法
    而這個條件只對少數系外行星成立,其餘的將永遠無法被凌日測光法檢測到。另一個問題是:行星凌日只會持續其軌道周期的一小部分。一顆行星可能需要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才能繞其寄主星一周,但它的凌日過程可能只持續幾個小時或幾天。因此,即使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有著凌日行星的恆星,他們也極不可能觀測到正在進行中的凌日現象。
  • 什麼樣的系外行星能孕育生命?假設地球是系外行星,它會是什麼樣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尋找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寄希望於能夠在遙遠的太空找到人類的下一個家園,或者宇宙中的同伴。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將地球當作是一顆系外行星來研究,發現它的特徵,或許可以成為研究系外行星的重要參考。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神秘行星擁有3顆太陽
    流浪系外行星可能環繞黑洞:2019年10月,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發現一顆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不受恆星引力作用,竟然環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運行,這些系外行星可能存在於吞噬光線的黑洞邊緣,距離黑洞大約10-30光年,該行星運行時存在一個由冰凍灰塵構成的尾部結構。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伴有三個紅太陽的奇特的巖石系外行星
    我們的太陽猶如恆星中的一隻孤狼,獨自閃耀。但在更廣闊的宇宙中,很多恆星其實是與其他恆星聚在一起,並圍繞著引力中心旋轉著的。在這樣的某種三星系統中,天文學家們意外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 「如果你站在那顆行星的表面上,你將會看到天空中有三個太陽,其中兩個離得很遠,所以看起來很小。」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詹妮弗·溫特斯向《新科學家》雜誌社介紹道,「它們就像天空中的兩隻有不祥預兆的紅眼睛一般,默默俯瞰著大地。」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
  • 科學家發現一顆新「超級地球」:為離太陽第二近的系外行星
    據外媒報導,天文學家近期發現了一個「超級地球」,它距離我們的星球只有6光年遠,其繞著一顆離太陽最近的孤星運行。這顆依據其母星「巴納德星(Barnard's Star)」命名的系外行星命--巴納德星b(Barnard's Star b)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2倍,表面溫度達到了-170°C (-274°F),這意味著想要在上面尋找外星生命似乎是一個不大可能的任務。據悉,這項新發現背後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了7個安裝在全球各地望遠鏡上的尖端儀器收集到的大量數據確定了這顆系外行星的位置。
  • 他要把地球變成巨大的放大鏡
    他想要將一個太空望遠鏡置於比月球還要的地方,接著利用地球大氣層的聚焦能力,將暗淡天體的亮度放大數萬倍。Kipping將這樣一個望遠鏡稱為地球鏡(Tarrascope)。由地球鏡所產生的圖像的美麗程度,自然無法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相媲美,畢竟地球的大氣是易變的。但是,它能發現現有望遠鏡無法發現的天體,比如那些非常微弱的小型系外行星,或者是那些能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
  • 【科普】九大最奇特系外行星
    這些系外行星的發現對於天文學家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美國《大眾機械雜誌》列舉的最奇特的9顆系外行星,其中包括:最熾熱的系外行星、質量最大和最小的系外行星等。    據悉,這支由歐洲天文學家組成的行星搜尋小組通過智利北部甚大望遠鏡的精準光譜儀探測到32顆新系外行星,此次他們探測到的新系外行星數量接近迄今已發現系外行星總數的10%。
  • 以月球為「鏡」,去系外行星尋找外星生命,NASA的計劃太絕了
    據報導,在《物理天文學》期刊上刊登的一篇有關NASA的報導中,表示NASA目前正在研發新一代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將月球作為「鏡子」來回看地球的大氣層,這樣可以準確探測到地球上臭氧的存在,同時也可以幫助人類去系外行星上尋找地外生命。
  • 諾獎專題——系外行星尋蹤
    它作為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讓全世界的學者和公眾為之震動。今天我們將為大家講述這顆著名行星的故事。So?「視向速度法」發現行星的原理示意圖(圖源網絡)當獲得譜線移動的證據後,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視向速度隨時間周期性震蕩的波形圖。最先能獲得的信息便是行星的軌道周期(也就是視向速度的振蕩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