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說:「治之經,禮與刑。」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2020-11-24 自考365

荀子說:「治之經,禮與刑。」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國家的治理,只能依靠法律
  • B.國家的治理,只能依靠道德
  • C.國家的治理,精神統治和法律約束缺一不可
  • D.國家的治理,德主刑輔

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治之經,禮與刑。」意即治國平天下,精神統治和法律約束缺一不可。

  自考365網小編精心為廣大自考學員整理的相關歷年試題及答案解析,想了解相關自考試題請持續關注自考365網校。
  讓自考更有氛圍,想加入自考365訂閱號請添加zhengbaozikao365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刑律的禮教化與去禮教化
    我們只有理解了古人的智慧與限制、近世變革的進步與局限,才能在觀念上更清楚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當下和未來。以近代司法為背景的周星馳電影《算死草》(1997)劇照。下文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授權摘編自《為政》「禮法」篇。作為中國古代法政思想中最重要的兩種概念,「禮」「法」可謂淵源久遠。
  • 荀子:人有九種氣質
    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荀子這裡的「修身」,大概可從兩方面來了解:一是主觀方面個人人格的調整,一是客觀方面社會關係之調整。這兩方面,其實只是一個整全。個人人格不能離開社會關係而獨存,社會關係也不能離開個人人格而具有真實的意義。
  • 荀子和孟子思想的不同之處在哪 荀子說孟子性本善是錯的
    大家都知道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都對儒家學說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們的思想卻存在很大不同,荀子和孟子思想的不同之處在什麼地方呢?   荀子本來的名字叫荀況,被人們尊稱為「荀卿」。
  • 韓春暉:人治與法治的歷史碰撞與時代抉擇
    (一)中華文化:「人治論」佔據統治地位 在我國,「人治論」的思想可以追訴到春秋時期。其中,孔子、孟子和荀子可謂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種對於德行的極度推崇必定走向人治的理論主張。當然,荀子所主張的「賢賢」則強調所有公共職位都應當是有德行者來擔任,在人治的理論主張中輸入了一些樸素的民主意識。
  • 龍與天道人道孔子荀子對龍文化的拓展-姚海濤
    [4]7「螭龍為蝘蜓」[4]466《韓非子》中也有「龍之為蟲也。」[5]94由此可以看出先秦諸子對龍形象的理解。先秦孔子、荀子、孟子、韓非對龍之為物的基本認知既呈現出複雜性又呈現出某種一致性。龍與蛟、蛇、魚、蟲、蝘蜓之間具有形象的關聯性,是一種形態複雜的水生動物。但龍又是比蛇、魚、蟲、蝘蜓更高級的生物。
  • 荀子思想與地名美學構建-焦子棟
    「明分使群」就是依禮治國,禮的本質就是對社群進行分層管理,也就是國家治理必須實行等級制。只有對每一等級做出準確的定義,才能使每個人都能清楚無誤地知曉自己的權利與責任,說自己該說的話,做自己該做事。否則就是「犯分亂理」,就是僭越,就會出現「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因此,「正名」與「區分(實行等級管理)」是治理社會管理國家的前提與保證,也是周公制禮作樂的初衷。
  • 如何理解「刑囚夾印,刑杖惟司」這句古訣?紫微鬥數師生問答
    學生問:周老師,如何理解「刑囚夾印,刑杖惟司」這句古訣?周師答:前些日子我們談過「刑忌夾印」的問題,說的是天相這顆印星的兩夾宮,分別有一顆刑星與忌星,很好理解。今天我們再來談一下「刑囚夾印」的問題,此時的印星仍然是指天相,但是這裡的刑星與囚星卻不在兩夾宮了,而是與天相同宮。具體是這樣的,在《紫微鬥數全書》的《太微賦》篇中有如下記載,「刑囚夾印,刑杖惟司。註:假如午宮安命,遇有天同貪狼擎羊,丙戊人逢之,化吉,雖以羊刃在命,亦為美論;富貴皆可許也,只不耐久。假如身命有天相,卻被羊貞夾之,主人逢官非受刑杖,終身不能發達,只宜僧道。」
  • 姚海濤-引經據典與新詮:荀子福文化的言說方式與思想意蘊
    探賾荀子「福」論,可以更好地摸清福文化發展的脈絡,對於更好地理解、傳承福文化有重要意義。關鍵詞:荀子;福;言說方式;思想意蘊中圖分類號:B2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引言舊曆新年,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彤彤的福字。據學者考證,貼福字這種富有莊嚴儀式感,洋溢著喜慶歡樂氛圍的民間習俗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
  • 從「明德」到「知禮」:春秋後期社會變遷
    上述之「德」雖仍屬貴族,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但已呈現出個人化、倫理化趨勢。至孔子,其所言「君子懷德」「德之不修」「以德報德」之「德」已徹底轉為倫理之德。  《說文·豊部》釋豊為「行禮之器」,王國維言:「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謂之豐,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可知,「禮」之初義僅限於奉器祭祀。
  • 禮教派與法理派之爭
    儘管清朝統治者曾一度堅持「祖宗之法」不可改,但在人民革命力量的打擊和帝國主義的脅迫下,清朝再也無法照舊統治下去了。於是,20世紀初,清政府進行了一場大規模修訂法律的活動。  在修律過程中,出現了各種不同意見的爭論,並形成了兩相對峙的派別——禮教派與法理派。
  • 韓非子批判老師荀子,引得法家和儒家不相容,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後來又出現了這樣的民謠:「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土地,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我有子弟,子產幫我教誨;我有田地,子產幫我增產;子產要是死了,誰來接替他呢?子產重法治。老百姓先罵後頌,看來法治不是個壞東西,經住了百姓的考驗。但是孔子是反對「法治」的,當法治出現,並呈現勃勃之勢的時候,他提出了「德治」,用德治對抗法治。
  • 刑民交叉案件:爭議難點與司法處理
    這個規定確立了所謂先刑後民原則,對於解決刑民交叉案件的管轄問題具有指導意義。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出現對此的反向適用,這就是對於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民事案件,公安機關或者其他偵查機關以涉嫌犯罪為由,要求人民法院移送,中止民事案件的審理。應當說,這種做法本身沒有錯,問題在於:如果濫用先刑後民原則,就會為偵查機關,主要是指公安機關插手經濟糾紛提供便利。目前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先刑後民原則被濫用的亂象確實存在。
  • 《荀子》10句經典名言,說透10個哲理,讀懂受益一生
    有人評價說:荀子是一個循循善誘的好老師。是呀,在古籍《荀子》中,共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今天,隱娘要分享荀子書中的10個驚世哲理,如果你能讀懂並致於行的話,將受益一生。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2020-09-29 15:56:0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荀子10句話 ,句句經典、字字珠璣
    ,而又集諸子百家之大成。荀子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性,強調實踐的作用,是積極的人生哲學。今天,來看荀子的十句話:1、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應該持之以恆。在這句話後,荀子就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的比喻,來說明學習的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