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是在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相抗衡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他們不再認為學習的過程只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簡單聯結,在刺激與反應之間還有一個中介因素在起作用,這就是認知因素,而且人類的行為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動物的行為,二者間有質的差別。把學習看作是一個有認知因素在其中起作用的過程,最早形成理論的是格式塔的頓悟論,以及後來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論,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論等等。
格式塔的頓悟論
格式塔(Gestait)是德語中「完形」的譯音,其理論也稱為完形心理學,1912年誕生於德國。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整體具有部分之中所沒有的性質,主張對心理進行整體的研究。代表人物有韋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其中,苛勒對學習問題的研究最為深入。
(一)對學習實質的認識
完形派的理論認為,學習是組織一種完形,完形實質上是指對事物式樣和關係的認知。在學習中要解決問題,必須對情境中事物的關係加以理解,從而構成一種完形,使學習得以實現。如當我們面前呈現出一張桌子時,我們認知為桌子,儘管它是由桌面、桌腿等構成的。也就是說,我們知覺一個事物時是對其整體和關係的認識。而學習實際上就是由於對情境中的事物關係的理解構成一種完形而實現的。在苛勒所進行的動物實驗中,把香蕉放在籠外猩猩可以看到但拿不到的地方,用一根繩子綁住香蕉,把繩子放到籠子內顯眼的地方;同時,再放幾根同方向的繩子,一端在籠內,一端在香蕉旁邊,但不綁住香蕉;這時,「猩猩往往先看一看目的物,顧及到其所欲達到的目的,然後開始拉繩,它的行為往往是針對目的,而不針對繩子」。這就意味著猩猩領悟了香蕉和繩子的關係,在視野中構成了香蕉和繩子的完形,猩猩才發生了拉繩的動作。所以,完形派的理論認為,當有機體已具備有關情境的經驗時,其頭腦便會出現相應的完形,據此與環境維持平衡。而當情境發生變動時,有機體缺乏相應的經驗,其完形便會出現缺口,此時有機體便會不斷重新組織,以彌補缺口形成新的完形。新的完形體現了新情境各部分的聯繫和關係,這個通過自組織作用而彌補缺口建立完形的過程就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