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張照片,還原「身邊人」眼中的黃大年

2020-12-07 騰訊網

來源 | 新華社

攝影報導 | 沈伯韓

今年1月8日,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為執著追求的教育科研事業燃盡最後一絲心血後闔然長逝。半年過去,這位戰略科學家的身影已經遠去,而他的事跡卻被越來越多人熟知。

近日,記者再次走訪黃大年生前的同事、學生,聽他們講述昔日與黃老師在一起的難忘瞬間。

▲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茶思屋」,吉林大學統戰部副部長任波回憶與黃大年共事的情景(2017年6月16日攝)。當年黃大年回國後就開闢出來一間「茶思屋」,供師生平時休息、交流所用。

▲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黃大年生前的工作秘書王鬱涵望著堆放在眼前的與黃老師工作有關的文件出神,電腦屏幕顯示著黃老師的照片(2017年6月16日攝)。這是王鬱涵最喜歡的黃老師的一張照片,在她看來,這張照片裡的黃老師「很生動」。王鬱涵從黃老師身上看到的是「人生不僅有長度,還要有寬度,你做出來的事情能帶給這個世界什麼,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茶思屋」,黃大年的學生周文月在看英文電影(2017年6月17日攝)。黃老師生前為鼓勵周文月學好英文,曾建議她多看英文電影,這也逐漸成了周文月的一個生活習慣。在周文月腦海中留下的有關黃老師最深的記憶,不是學術、研究,反而是要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比如黃老師教學生遊泳,不僅是教怎麼遊,更是教如何能遊得好看。「做什麼就要有什麼的樣子」,這是黃老師經常告訴學生們的。據周文月說,黃老師連擦桌子都會比學生們擦得好,這是對自己的高要求,也正是這種「拘小節」造就了黃老師的成就。

▲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過道裡,人們將黃大年老師生前的照片在告示板上擺成一個心形,以寄託對黃老師的思念(2017年6月16日攝)。

▲在吉林大學地質宮,63歲的門衛大爺王玉明像往常一樣看著人們進進出出(2017年6月16日攝)。據王大爺說,他一開始並沒怎麼多關注黃老師,後來注意到他是因為別人基本都會在夜裡23點前離開地質宮,只有黃老師經常工作到凌晨1、2點才離開。黃老師還會拿一些乾果給王大爺,道一聲辛苦。

▲黃大年老師的工作秘書王鬱涵在展示黃老師生前發的最後幾條微信朋友圈信息(2017年6月16日攝)。

▲在黃大年老師辦公室的書櫃裡,塞著他平時在辦公室休息時用的被褥(2017年6月16日攝)。黃老師工作起來經常顧不得休息,實在困了,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湊合休息一下。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黃大年老師生前的辦公桌(2017年6月15日攝)。黃老師在自己的椅子邊多放了一把椅子,這樣學生或者其他老師來和他談工作時,能坐在一起交流。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平在黃大年的辦公室裡講述黃老師的故事(2017年6月16日攝)。在於平看來,黃大年當年毫不猶豫地放棄英國國籍並在長春買房定居,「就是沒有給自己留後路,就是要在這裡幹到底了。」

▲入夜,長春一條街邊,司機劉國秋站在他的汽車邊(2017年6月15日攝)。劉師傅經常接送黃大年老師去機場,還曾經幫黃老師的實驗室開過實驗用卡車。據劉師傅說,接黃老師去機場「可遭罪了」,每次差不多都是快趕不上航班的時候,黃老師才出發,有時不得不超速駕駛才能趕上飛機。因為黃老師經常坐最晚的航班回長春,所以劉師傅就從家裡拿了枕頭和被子,黃老師一上車就開始打電話,打完電話就能在車上睡一小會兒。為此,劉師傅還專門把左後車門的鎖破壞,以防車門突然打開黃老師出危險。

▲在吉林省長春市春誼賓館的一間會議室裡,黃大年的學生喬中坤在練習事跡報告的內容,當說到2016年之後的往事時,他有些難過,說不下去了(2017年6月17日攝)。作為「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成員之一,喬中坤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向人們講述一個他眼中的黃大年。在喬中坤看來,能做黃老師的學生,是他「這輩子最不後悔、最驕傲的事情」。喬中坤說,黃老師給學生在學術和生活上營造了一個美好的「烏託邦」,他與許多黃老師的其他學生一樣,都想在黃老師的庇護下,肆意忘我地學習,沒有迷茫。

▲黃大年學生周帥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無人機機庫裡留影(2017年6月16日攝)。周帥當年去北京學習無人機相關技術,幾萬元的培訓費和生活費都是黃老師用自己的錢支付的。在周帥眼中,黃老師有如父兄,他面臨困難、取得成績,都是第一時間和黃老師說。周帥希望自己的很多第一次都能讓黃老師來見證,可惜他的畢業禮、他的結婚喜宴,黃老師都因病缺席了。當周帥答辯順利通過後,他衝進黃老師的辦公室,面向黃老師的遺像磕了3個頭。

▲黃大年的學生馬國慶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留影(2017年6月16日攝)。走在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樓道裡,馬國慶時常會覺得黃老師並沒有離開,他仿佛還在這裡陪伴著他的學生們。馬國慶打算等到自己目前正在做的項目結束後,就像恩師一樣出國繼續深造,然後把一些最先進的技術帶回來,為國效力。

▲傍晚,站在黃大年老師的辦公室裡,透過窗戶可以望見人們在地質宮前的文化廣場上納涼(2017年6月16日攝)。每當工作疲倦了,黃老師會從辦公桌旁站起來,向窗外望望,隨即繼續投入工作。

連結

相關焦點

  • 《黃大年》開播 馬躍讚揚黃大年精神一度哽咽
    ,演員馬躍更是在現場還原劇情時一度哽咽,黃大年的精神深入人心。電視劇《黃大年》以時代楷模、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同志為原型,將講述其用短暫的一生書寫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故事,展現他至誠報國、甘於奉獻的愛國情懷和高尚情操。演員馬躍在劇中飾演黃大年的好友和夥伴劉吉,是黃大年教授以及整個團隊與上級溝通的聯絡助手。
  • 黃大年「大弟子」馬國慶:要做好黃大年精神的接力員
    新華社長春1月7日電  題:黃大年「大弟子」馬國慶:要做好黃大年精神的接力員  新華社記者張建  連續三天參加學術會議、查看項目研發進度、專門為學生答疑解惑……這是不久前在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做訪問學者的馬國慶,近日飛抵長春後排出的日程表
  • 黃大年的「萬有引力」
    2017年1月8日,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終於停下了追趕。膽管癌手術後的併發症將他的生命定格在58歲。    自2010年回國以來,這位「千人計劃」科學家一直在「向前衝」。他那位於吉林大學地質宮507的辦公室牆上貼著12張A4紙拼成的日程表,幾乎每個格子都滿了。
  • 海歸科學家黃大年的最後30天
    2016年12月9日    早晨,黃大年到醫院做檢查。妻子張豔和他的博士生王泰涵、周文月陪著他。 做完檢查,黃大年躺在病床上打起了點滴。護士一離開,黃大年就閒不住了。他讓王泰涵坐在身邊,「那天你問我的問題,我給你講解下。」
  • 黃大年:生命,為祖國澎湃
    他,就是黃大年。作者 | 吳晶 陳聰 周立權 張建2017年1月8日,科學的星空中,一顆璀璨的明星悄然隕落。7年前的那個冬日,他頂著紛飛的雪花,從英國歸來,大步流星走進這裡的時候,震動海外。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黃大年在微信朋友圈寫道:「……真正從事科學的人,往往看重與事業發展攸關的情誼群體,面對『知音』常有相見恨晚的遺憾,發展的是與眾不同的情……」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對此印象深刻:「當時我們有一項地球勘探項目,缺一個領軍人物。我去長春找了他,第二次見才敢開口求他。因為這個上億元的項目他分不到一分錢……」「沒問題。」
  • 趙賓福:認識黃大年 · 學習黃大年 · 成為黃大年
    人們常常以為英雄和先進人物距離我們很遠,其實榜樣往往就在我們身邊。我和黃大年見過兩面,但彼此並不相識,因為都是在學校舉辦的大型公共活動上,很匆忙,沒說過話。他給我的外在印象是很普通、很平常,與其他教師沒什麼兩樣。他去世以後,通過各種渠道的介紹和報導,我才從他的一系列先進事跡中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才知道他樸素外表背後深藏的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 電影《黃大年》: 時代楷模的三重倒影
    【經濟日報】於近日上映的電影《黃大年》,無疑是本年度最令人感動和深思的現實主義傳記影片之一。相較眾多商業大片的視聽之娛,《黃大年》源自真實事跡的細節還原和娓娓道來的溫情故事,具備著直擊人心的震撼力。影片主創團隊採訪近140位當事人,從黃大年生前的諸多生活細節和性格點滴入手生發創作,使得全片具備了一種一以貫之的精神氣力。
  • 黃大年: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當時流行寫畢業留念冊,在冊子上留下青春的照片和臨別的贈言。那是一張一寸黑白證件照,24歲的黃大年,一頭濃密黑髮,目光堅毅,俊朗的臉龐充滿朝氣。照片上方,有一句贈言簡短有力:「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一顆中國夢的種子,此時發了芽。1982年,黃大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一年後,又考取碩士,碩士畢業,繼續留校任教。
  • 師者黃大年:有學生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然而,在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畢業照裡,一位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同事眼中的好榜樣卻遺憾地缺席了。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他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逝世。生病住院期間,他還在病床上為學生答疑、指導論文、寫推薦信。黃大年是如何用深沉的愛彰顯人民教師本色、培養凝聚了一批高端人才?
  • 師者黃大年
    為了突破技術封鎖,黃大年帶領團隊製作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儀器裝備,一切從零開始,他要同時間賽跑。於是,回國7年間,黃大年成為眾人眼中的「拼命黃郎」,惜時不惜命,加班和出差成為他工作的常態。黃大年辦公室牆上的日程表是最好的佐證。黃大年的工作秘書王鬱涵說,他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多天,他總是趕最晚的一班飛機,幾乎每次出差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滿滿的。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布 三星QLED 8K電視還原真實世界的萬千色彩
    打開APP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布 三星QLED 8K電視還原真實世界的萬千色彩 電子發燒友 發表於 2019-04-16 16:43:24
  • 電影《黃大年》全國首映式 重現黃大年感人事跡
    原標題:電影《黃大年》全國首映式 重現黃大年感人事跡 共10張 1905電影網訊12月11日,電影《黃大年》全國首映式在北京舉行。影片《黃大年》已被國家電影局列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影片,引起人們對這位「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科學家的無限追憶。
  • ——追記海歸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黃大年的講座似乎有一種魔力,「一場報告下來,很多孩子聽得血脈僨張,抱定了大學要念地球物理的決心。」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黃忠民回憶說。  黃大年要把少年時的「天問」傳遞給這些稚嫩的大腦,開蒙啟智,更重要的是,他知道這些人就是未來中國科學崛起的脊梁。  喬中坤跟黃大年的第一次見面,就被他這樣「蠱惑」了。
  • 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感動復旦師生
    在孫友宏眼中,黃大年是一個永遠把國家的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的人,總是淡泊名利、把個人得失拋在腦後,不了解他的人甚至會覺得他有點傻。只為了那一句「我是有祖國的人」,黃大年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說服開診所的妻子中斷事業,告別國際頂尖的科研團隊,回到祖國。回到母校,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科研中去,甚至沒有節假日概念。
  • 「時代楷模」黃大年:地質宮裡那個工作起來就不要命的人走了
    辦公桌對面的牆上,卻多了一幅黑白照片,這間辦公室的主人在照片裡慈祥地笑著。這是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的辦公室。2009年12月24日,黃大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擔任母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工作中的黃大年。
  • 學習黃大年「安專迷」的工匠精神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從此,黨員幹部又多了一個學習榜樣。
  • 傳承黃大年精神,砥礪奮進新時代
    十年後的長春,天空依然飄起了雪花,仿佛訴說著對黃大年無盡的追思與懷念。1月7日,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等相關部門、學院負責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及2017級黃大年班的同學們齊聚吉大朝陽校區,共同緬懷黃大年同志,傳承黃大年精神。
  • 黃大年事跡學習心得 黃大年先進事跡學習體會
    「黃大年老師的事跡太感人了!」  「希望我們國家能有更多的『黃大年』,一定會有!一定還有!」  白山市科協副主席王明立表示,白山科協要以黃大年為榜樣,團結和引領白山科技工作者組織開展創新爭先,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  北湖科技園推廣經理汪淨如說:「北湖科技園內也有很多企業創始人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毅然投身到祖國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工作中,這樣的科研人員讓人肅然起敬!
  • 電影《黃大年》的 「內蒙古元素」
    □本報記者  院秀琴  電影《黃大年》獲得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消息傳來,所有人都不會感到意外。
  • 黃大年:把一切獻給你 我的祖國
    「從國家需要和世界一流看,我們雖然努力了,但還很不夠,還有距離」——黃大年  他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教育者,他教學的目標既不是「授人以魚」,也不是「授人以漁」,而是祖國未來幾十年發展的人才需求。  作為在國內國際有影響的科學家,黃大年卻常說,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