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新華社
攝影報導 | 沈伯韓
今年1月8日,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為執著追求的教育科研事業燃盡最後一絲心血後闔然長逝。半年過去,這位戰略科學家的身影已經遠去,而他的事跡卻被越來越多人熟知。
近日,記者再次走訪黃大年生前的同事、學生,聽他們講述昔日與黃老師在一起的難忘瞬間。
▲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茶思屋」,吉林大學統戰部副部長任波回憶與黃大年共事的情景(2017年6月16日攝)。當年黃大年回國後就開闢出來一間「茶思屋」,供師生平時休息、交流所用。
▲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黃大年生前的工作秘書王鬱涵望著堆放在眼前的與黃老師工作有關的文件出神,電腦屏幕顯示著黃老師的照片(2017年6月16日攝)。這是王鬱涵最喜歡的黃老師的一張照片,在她看來,這張照片裡的黃老師「很生動」。王鬱涵從黃老師身上看到的是「人生不僅有長度,還要有寬度,你做出來的事情能帶給這個世界什麼,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茶思屋」,黃大年的學生周文月在看英文電影(2017年6月17日攝)。黃老師生前為鼓勵周文月學好英文,曾建議她多看英文電影,這也逐漸成了周文月的一個生活習慣。在周文月腦海中留下的有關黃老師最深的記憶,不是學術、研究,反而是要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比如黃老師教學生遊泳,不僅是教怎麼遊,更是教如何能遊得好看。「做什麼就要有什麼的樣子」,這是黃老師經常告訴學生們的。據周文月說,黃老師連擦桌子都會比學生們擦得好,這是對自己的高要求,也正是這種「拘小節」造就了黃老師的成就。
▲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過道裡,人們將黃大年老師生前的照片在告示板上擺成一個心形,以寄託對黃老師的思念(2017年6月16日攝)。
▲在吉林大學地質宮,63歲的門衛大爺王玉明像往常一樣看著人們進進出出(2017年6月16日攝)。據王大爺說,他一開始並沒怎麼多關注黃老師,後來注意到他是因為別人基本都會在夜裡23點前離開地質宮,只有黃老師經常工作到凌晨1、2點才離開。黃老師還會拿一些乾果給王大爺,道一聲辛苦。
▲黃大年老師的工作秘書王鬱涵在展示黃老師生前發的最後幾條微信朋友圈信息(2017年6月16日攝)。
▲在黃大年老師辦公室的書櫃裡,塞著他平時在辦公室休息時用的被褥(2017年6月16日攝)。黃老師工作起來經常顧不得休息,實在困了,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湊合休息一下。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黃大年老師生前的辦公桌(2017年6月15日攝)。黃老師在自己的椅子邊多放了一把椅子,這樣學生或者其他老師來和他談工作時,能坐在一起交流。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平在黃大年的辦公室裡講述黃老師的故事(2017年6月16日攝)。在於平看來,黃大年當年毫不猶豫地放棄英國國籍並在長春買房定居,「就是沒有給自己留後路,就是要在這裡幹到底了。」
▲入夜,長春一條街邊,司機劉國秋站在他的汽車邊(2017年6月15日攝)。劉師傅經常接送黃大年老師去機場,還曾經幫黃老師的實驗室開過實驗用卡車。據劉師傅說,接黃老師去機場「可遭罪了」,每次差不多都是快趕不上航班的時候,黃老師才出發,有時不得不超速駕駛才能趕上飛機。因為黃老師經常坐最晚的航班回長春,所以劉師傅就從家裡拿了枕頭和被子,黃老師一上車就開始打電話,打完電話就能在車上睡一小會兒。為此,劉師傅還專門把左後車門的鎖破壞,以防車門突然打開黃老師出危險。
▲在吉林省長春市春誼賓館的一間會議室裡,黃大年的學生喬中坤在練習事跡報告的內容,當說到2016年之後的往事時,他有些難過,說不下去了(2017年6月17日攝)。作為「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成員之一,喬中坤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向人們講述一個他眼中的黃大年。在喬中坤看來,能做黃老師的學生,是他「這輩子最不後悔、最驕傲的事情」。喬中坤說,黃老師給學生在學術和生活上營造了一個美好的「烏託邦」,他與許多黃老師的其他學生一樣,都想在黃老師的庇護下,肆意忘我地學習,沒有迷茫。
▲黃大年學生周帥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無人機機庫裡留影(2017年6月16日攝)。周帥當年去北京學習無人機相關技術,幾萬元的培訓費和生活費都是黃老師用自己的錢支付的。在周帥眼中,黃老師有如父兄,他面臨困難、取得成績,都是第一時間和黃老師說。周帥希望自己的很多第一次都能讓黃老師來見證,可惜他的畢業禮、他的結婚喜宴,黃老師都因病缺席了。當周帥答辯順利通過後,他衝進黃老師的辦公室,面向黃老師的遺像磕了3個頭。
▲黃大年的學生馬國慶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留影(2017年6月16日攝)。走在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樓道裡,馬國慶時常會覺得黃老師並沒有離開,他仿佛還在這裡陪伴著他的學生們。馬國慶打算等到自己目前正在做的項目結束後,就像恩師一樣出國繼續深造,然後把一些最先進的技術帶回來,為國效力。
▲傍晚,站在黃大年老師的辦公室裡,透過窗戶可以望見人們在地質宮前的文化廣場上納涼(2017年6月16日攝)。每當工作疲倦了,黃老師會從辦公桌旁站起來,向窗外望望,隨即繼續投入工作。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