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分子,已「沉睡」幾億年

2020-12-05 澎湃新聞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分子,已「沉睡」幾億年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5-10-29 21:11 來源:澎湃新聞

彗星67P和探測器羅塞塔、登陸器菲萊。圖片來自歐洲航天局(ESA)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了氧氣分子。這一意外發現,對目前的太陽系形成模型提出了挑戰。

從2014年9月開始,歐洲航天局(ESA)發射的探測器羅塞塔(Rosetta)開始探測彗星67P中的物質,安裝在羅塞塔上質譜儀檢測到了氧氣分子。

檢測結果顯示,離彗核越近,氧氣分子含量越高。

該研究10月28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論文標題為《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彗發中發現大量氧氣分子》(Abundant molecular oxygen in the coma of comet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來自德國、美國、瑞士、比利時、荷蘭、法國、以色列的33位科學家完成了這項研究。

彗發是彗核的蒸發物,彗星離太陽越近,被蒸發出的彗發就越大,在圖像上是一團光暈。

令研究人員好奇的是,彗發中的這些氧氣是從哪兒來的?

柯伊伯帶(Kuiper belt)和奧爾特雲(Oort cloud)被認為是太陽系彗星的兩大主要「倉庫」。彗星67P來自柯伊伯帶。圖片來自歐洲航天局(ESA)

在自然界,水可以被光解或者輻射裂解,生成氧氣。研究人員也的確在彗星67P的彗發中檢測到大量水分子。而太陽可以提供光解或輻射裂解所需的條件。

但上述反應不太可能是目前探測到的氧氣分子來源,研究人員這樣在論文中表示。

因為,如果是水光解或輻射裂解產生的這些氧氣分子,那麼這些反應只能發生在彗星大氣層表面較淺的區域,同時,彗星在宇宙中不斷在向外拋灑、丟失物質,隨著時間的延長,檢測到的氧氣分子與水分子的比例應該不斷減小,其比例也會隨著光照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但實際情況與此不同,二者比例保持恆定。羅塞塔探測器上得到的結果是H

2

O/O

2

=(1.9±0.3)×10

-3

研究人員認為,

這些氧氣分子幾億年前就已存在了

,並在彗星形成時被「鎖住」。

「但很多現有的太陽系形成模型都不這麼認為,因為氧氣分子很活潑,它會與氫氣分子反應掉。考慮到引力問題,氣態的氧氣能被鎖住那麼久,有點兒懸。」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天文學家邁克•赫恩(Mike A』Hearn)這樣告訴《自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彗星,發現,氧氣,首次

相關推薦

評論(47)

相關焦點

  • 「羅塞塔」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分子
    這是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或將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太陽系的形成過程。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美國安阿伯市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家AndrBieler說:「當我們足夠接近這顆彗星時,我們立刻就發現了它。」Bieler表示,他對氧分子(O2)的存在及豐度均感到驚訝,因為這種分子通常都會迅速與其他化學物質發生反應。彗星彗核釋放出的氣體蒸發物又稱彗發,主要由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組成。
  • 彗星上沉睡千年的氧分子說明了什麼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了氧氣分子。這一意外發現,對目前的太陽系形成模型提出了質疑。
  • "菲萊"在彗星上發現有機分子 有助人類了解地球史
    據BBC報導,科學家們已經證實,Philae著陸器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表面上檢測到有機分子。含碳有機分子是地球生命基礎,這個發現可以為人類了解地球形成早期的化學成分提供線索。
  • 在67P彗星上發現氧氣,它是外星生命的標誌嗎?
    科學家們掃描宇宙尋找生命跡象,在遙遠的67P彗星上發現了分子氧,這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命名為67P的切裡奧莫夫-赫拉西門科太空巖石不僅含有水和碳氣體,還含有氧氣。這一驚人的發現是由歐洲航天局羅塞塔太空探測器上的儀器所完成的。
  • 「羅塞塔」發現彗星上存在氧分子
    這是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或將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彗星彗核釋放出的氣體蒸發物又稱彗發,主要由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組成。過去一年,「羅塞塔」已在67P彗星的彗發中探測到多種氣體,包括水蒸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含有氮、硫、碳分子的氣體和某些稀有氣體。儘管科學家曾證明木星和土星上存在氧氣,但它從未在彗星上被發現。
  • 銀河系外首次發現氧氣意義何在
    氧在宇宙中的豐度僅次於氫和氦,天文學家曾認為氧氣在恆星間的空間內普遍存在,但迄今一直未有人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現在,中美科學家攜手,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了氧氣。這些氧氣位於距地球5.6億光年的類星體「馬卡良231」(Markarian 231)內,也是科學家迄今在太陽系外探測到數量最多的氧氣。
  • 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意味著什麼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距地球5.6億光年的類星體「馬卡良231」內,中外科學家聯手首次發現了氧氣。這是人類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的蹤跡,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探測到最多的氧氣。近日,這項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上。
  • 彗星大氣中的分子氧不是在其表面形成?
    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羅塞塔(Rosetta)太空飛行器護送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在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之間繞太陽飛行,並將探測器拋向地面,最終墜毀在彗星表面。當彗星足夠接近太陽時,其表面的冰就會「升華」——從固體變成氣體,形成一種稱為「彗發」的氣體大氣。
  • 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外的人馬座B2星雲中發現手性分子
    資料圖片 7月3日,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完成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的吊裝,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射電部首席科學家李菂接受採訪時表示,FAST將助科學家們尋找宇宙分子,研究宇宙學尺度上的生命起源。 而在更早的時候,美國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射電望遠鏡,在太陽系外的人馬座B2星雲中發現環氧丙烷,這是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手性分子。
  • 歐洲將登陸彗星!「菲萊」的降落點已確認,科學家:上面的冰很軟
    據報導,近日,歐洲空間局的科學家,首次識別出了著陸器「菲萊」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上的第二個著陸點,同時,發現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上的冰,竟然比雪還要柔軟。2004年8月,伴隨著探測器抵達彗星,由於彗星表面非常的不平整,想要尋找到一個合適的降落點非常難,所以,一直到2014年,「菲萊」才第一次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上著陸,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彗星著陸之旅。不過,在這次重新在第二著陸點著陸之前,「菲萊」在過去的4年裡,日子並不好過,它還曾經一度被地面上的科學家,認為它已經徹底「失靈」了。
  • 海底「沉睡」1億年後,這些生物復活了!或刷新我們對生命的認知
    在我們印象中,一些龜的壽命可以達到100多歲,已經算是相當長壽了,如果說,我們地球上存在一些已經存活了上億年的生命,會不會覺得不可思議呢?問題是,這麼長壽的生命,存在嗎?由於這是位於大洋的海床土壤下,所以在這裡基本上沒有什麼養分,也沒有氧氣,非常惡劣,對於大多數生命來說,基本上是難以存活的。結果,科學家在這些海底沉積物中發現了一些已經「沉睡」了1.015億年的微生物,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將這些微生物復活了。這一個結果,可以說是出乎意料。
  • 人類首次發現彗星環繞一顆類太陽恆星運行
    目前,一支國際天文學家研究小組首次發現冰晶彗星環繞一顆類似太陽的鄰近恆星運行,通過研究環繞該恆星的殘骸物質,有助於揭曉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使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列(ALMA)的觀測數據研究宇宙中最寒冷天體釋放的光線,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採集到環繞HD 181327恆星周圍存在著少量一氧化碳氣體,該氣體數量等級類似於太陽系的彗星。據悉,HD 181327恆星距離地球160光年。
  • 休眠了1億年後,這群微生物被喚醒,一點氧氣就能讓它們活上億年
    據報導,科學家們成功復活了一群來自於南太平洋海底的微生物,讓人驚訝的是,這群微生物竟然已經在海底休眠了1.05億年的時間,它們或許會成為地球上已知的生存時間最長的生物。通過研究,科學家表示,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當地球上生命出現的時候,它們也跟著出現了,一直到今天,人類對於微生物的了解也都非常的局限,所以,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究和尋找著它們。
  • 最新發現:土衛五大氣層中存在氧氣和二氧化碳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科學家最新研究宣稱,土星第二大衛星——土衛五(Rhea)擁有稀薄大氣層中含有氧氣和二氧化碳。這是由美國宇航局「卡西尼-惠更斯」任務勘測發現的,這是宇宙探測器首次發現地球之外其它星球的大氣層中存在氧氣。環繞土星和其衛星之間的「卡西尼探測器」裝配的儀器發現土衛五外大氣層中存在氧氣。
  • 沉睡幾億年金星突然「甦醒」,三十七座火山同時爆發
    想必大家都是清楚了解地球存在於宇宙當中有著多少歲月,在億萬年時間當中,地球大多是孤單一「人」,只能夠與地球物種為伴,與山溪小河為眼。不過在人類逐漸進化而來的這段時間,地球開始變得「熱鬧」,有利也有弊,自然界逐漸被砍伐破壞,全球也是逐漸溫度在提高,冰川在融化,對於大自然的報復人類的日常生活大多受到了一定的傷害影響。
  • 木星是氣態行星,為什麼1994年的彗星會與它發生撞擊效應?
    如果這21個撞擊發生在地球上,6500萬年前的災難將會重現。那麼有人就會問:木星是一顆氣態星球,為什麼1994年的蘇梅克列維彗星衝入木星時會發生撞擊的爆炸效應?這就要從木星大氣層、彗星速度、彗星燃燒及爆炸點來分析。木星距離地球最近時也有6.3億km,在地球上看只是一個小點。
  • 木星是氣態行星,為什麼1994年的彗星會與它發生撞擊效應?
    那麼有人就會問:木星是一顆氣態星球,為什麼1994年的蘇梅克列維彗星衝入木星時會發生撞擊的爆炸效應?這就要從木星大氣層、彗星速度、彗星燃燒及爆炸點來分析。木星距離地球最近時也有6.3億km,在地球上看只是一個小點。
  • 科學家從彗星中發現氧分子 或改變太陽系形成理論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0月30日報導,歐洲太空總署(ESA)彗星探測器「羅塞塔」號再有新發現。ESA於28日宣布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探測到氧分子,這是人類首次在彗星發現氧,可能改變人類對太陽系形成過程的理解。
  • 百武彗星,人類首次探測到彗星發射X射線
    百武彗星(Comet Hyakutake,C/1996 B2),這是一顆非周期性彗星,也是迄今為止擁有最長彗尾的彗星,1996年時近距離掠過地球。通常人們所說的百武彗星是特指百武二號彗星,該慧星是1996年1月30日,日本鹿兒島業餘天文學家百武裕司於在日本鹿兒島縣所發現的彗星。
  • 回顧2020年,人類在神秘太空究竟發現了啥
    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幾乎是地球上每個人關注的焦點,然而對於那些關注太空的人們來說,在2020年期間人類也取得了許多矚目成就。自2000年8月起,「好奇號」探測器已經在火星上運作了整整8年,並獲得一些非凡發現,包括在紅色火星上檢測到甲烷水平「異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