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外的人馬座B2星雲中發現手性分子

2020-12-05 廣東頻道

原標題:生命起源之謎或被揭開

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外的人馬座B2星雲中(圖中圓圈所示)發現手性分子,被認為將有助於破解生命起源之謎。資料圖片

7月3日,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完成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的吊裝,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射電部首席科學家李菂接受採訪時表示,FAST將助科學家們尋找宇宙分子,研究宇宙學尺度上的生命起源。

而在更早的時候,美國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射電望遠鏡,在太陽系外的人馬座B2星雲中發現環氧丙烷,這是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手性分子。該發現被認為,將有助於破解手性分子乃至生命起源之謎。

所謂手性分子,是指兩種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像人的左右手一樣呈鏡像對稱,但又不能互相重疊。一個頗為有趣的事實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已知生命,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都是左旋的。這是偶然還是宇宙中的某種必然?是否存在「右手性生命」?科學家認為,對於手性分子的研究,有助於揭開「地球上生命最深的秘密」。

1.自然界只有一種手性的生命

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許多分子可以以鏡像形式存在,通過鏡面翻轉達到完全重合。在自然界中組成蛋白質的20多種胺基酸裡,除了最簡單的甘氨酸外,都有鏡像結構,都屬於手性分子。科學家發現,除了少數動物的特定器官內含有一些右旋胺基酸外,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體,都是由左旋胺基酸構成。

檢測手性方法很簡單,用偏振光通過分子,不同手性會使得光線發生不同偏轉。對胺基酸進行檢驗後,科學家發現,除了少數動物的特定器官內含有一些右旋胺基酸外,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體,都是由左旋胺基酸構成。而構成RNA和DNA的核糖卻都是右旋。

化學家在實驗室裡製作分子時,總是兩種手性的混合。一個頗為有趣的事實是,手性分子之間有些卻存在著巨大差異,比如毒性等。美劇《絕命毒師》裡,主人公老白講了個易懂的例子,在20世紀50、60年代出售的緩解孕婦晨吐的藥物薩利多胺,曾導致不少新生兒先天四肢殘缺。後來科學家發現,這種藥物兩種不同手性的異構體存在巨大差異:一種能夠起到鎮靜劑作用,另一種卻有致畸性。甚至在食物中,我們也只能消化左旋胺基酸構成的蛋白質。不少科幻小說都有類似橋段:人在星際旅行後「手性翻轉」,回到地球上吃啥吐啥,不得已靠特製營養液為生。

為什麼地球上的生命,清一色地只擁有左旋胺基酸,而不是相反?這是偶然還是必然?

生物化學家萊斯利·奧格爾曾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偶然:出於某種隨機的因素,地球上的首個有機體使用了左旋胺基酸。其後使用左旋而不是右旋胺基酸,就成為生命固定的而再不可變的特徵。

或者是,左旋胺基酸生物偶然佔據了優勢,隨後形成「馬太效應」,右手性的生物越來越難找到右手性的蛋白質,以致數量越來越少,最後導致了左旋胺基酸統治世界。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星雲中的化學反應可以形成胺基酸分子,這些分子的手性取決於照射到它們身上的光線的圓偏振方向。科學家認為,來自彗星、隕石的胺基酸中左旋較多,從而確立了其在地球生命進化中的領先地位。

一個例證在於,1969年在澳大利亞發現的默奇森隕石上,所包含的右旋和左旋胺基酸就存在輕微的不平衡。倫敦大學教授克裡斯·麥克馬納斯介紹,「有可能是偏振光破壞了右旋胺基酸,在鏡像生命還未能立足於地球時,就掐斷了它的原材料供應。」

但也有科學家認為,「生命只擁有左旋胺基酸」的機制要更加深刻。麥克馬納斯曾評價道,上述這些理論的缺陷,都在於左旋胺基酸非常小的優勢,會在地球早期的混沌中被淹沒。「因此,任何可行的理論,都必須要求不再把眼光局限於地球自身,而要轉為向內去探尋原子的運作機制,或向外去探尋宇宙的深處。」

2.地球之外的生命種子

人馬座B2星雲接近銀河系中央,是銀河系中最大的氣體雲之一,距離地球大約2.5萬光年。人馬座A和人馬座B2星雲是豐富的分子源,從中幾乎能找到所有已發現的星際分子。長期以來,這裡被認為是原始生命的搖籃——科學家認為,在這裡有可能會發現可以構成生命的複雜分子。

科學界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地球的生命是由彗星帶來,近年來對於太陽系內彗星的觀測也證實了其「資源豐富」:現已在彗星氣體灰塵雲中探測到100多種分子,其中包括胺基酸等手性分子。

最新的研究包括,探索彗星的先驅者「羅塞塔」探測器發現,「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周圍稀薄的氣體中存在甘氨酸(一種簡單的胺基酸)和磷元素。

但是在宇宙尺度上看,太陽系內的彗星和地球實在太接近了,僅僅研究太陽系的生命起源對於宇宙來說太特殊,也太不具有普適性。因此,人類更需要找到一個與太陽系相隔極遠,可以不互相干擾地獨立演化出生命的世界,來證明在宇宙中生命種子的普遍存在,或者證明我們是「獨一無二的」。

人類將目光望向星際塵埃豐沛的人馬座。人馬座B2星雲接近銀河系中央,是銀河系中最大的氣體雲之一,距離地球大約2.5萬光年。人馬座A和人馬座B2星雲是豐富的分子源,從中幾乎能找到所有已發現的星際分子。長期以來,這裡被認為是原始生命的搖籃——科學家認為,在這裡有更大可能發現可以構成生命的複雜分子。

來自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嘗試用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帕克斯天文臺的64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對人馬座B2星雲進行觀察。幸運的是,這次他們找到了環氧丙烷——一種簡單的手性分子。環氧丙烷分子相對較小,並不是生命組成的必要有機分子,但它的發現意味著在太空中有手性分子存在。

這項研究發表於《科學》雜誌,這份國際頂級學術雜誌評價道,對手性分子的研究將揭開「地球上生命最深的秘密」。論文作者、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布蘭登·卡羅爾說:「這是在系外星際空間中發現的第一個手性分子,是一個開創性的飛躍,將幫助我們認識在生命起源之前的分子如何在太空產生以及它們對生命起源可能起到的影響。」

3.「上帝是左撇子」

曾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生命分子手性起源的突破》的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龔龑和他的團隊,通過實驗證明了不同手性胺基酸之間,存在微小的能差。簡單來講,以蛋白質為例,在地球上,左旋胺基酸所形成的肽鏈,其能量比右旋胺基酸形成的能量低,所以更加穩定,更有利於生命的形成。

如果跳出生命的角度,物理學家曾認為,「物理學規律總是表現出完全的左右對稱性」。換言之,宇宙的基本規律沒有偏向性,「宇稱是守恆的」。不過,1956年,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假說,認為宇稱守恆不適用於四種基本力的一種——弱相互作用力。不少科學家並不為接受這一觀點,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泡利稱,「我決不相信上帝是左撇子。」不過,實驗很快證明,在弱相互作用力處,上帝確實是左撇子。

1957年,物理學家吳健雄通過實驗證實了李政道和楊振寧的假說,這也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成就之一,李政道和楊振寧因此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在吳健雄的實驗完成後不久,生物化學家、遺傳學家J·B·S·霍爾丹就提出,生命的不對稱性(或曰對稱性破缺)可能反映了宇宙自身的不對稱性。

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裡曾有句名言「不對稱不可能來源於對稱性。」曾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生命分子手性起源的突破》的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龔龑認為,「物理中的不對稱,一定會影響到更高級的不對稱。這是一種不對稱破缺的逐級放大。」

龔龑介紹,他們團隊通過實驗證明了,不同手性胺基酸之間,存在微小的能差。簡單來講,以蛋白質為例,在地球上,左旋胺基酸所形成的肽鏈,其能量比右旋胺基酸形成的能量低,所以更加穩定,更有利於生命的形成。

「地球上的生命對稱性破缺,在我看來是一種必然,這與地球或者太陽系的小環境有關。」龔龑告訴記者。

但在地球甚至太陽系之外,「左旋胺基酸組成生命」還能否成立?僅從理論上思考,不考慮生命選擇左旋胺基酸「純屬偶然」的情況,如果生命的對稱性破缺是由於宇稱不守恆所導致,那麼,左旋胺基酸偏多,在宇宙各處都應該是一致的;而若是圓偏振光效應理論成立,那麼在偏振光的另一側,產生的胺基酸將會以右旋為主。不過依照人類現有的觀測能力,尚無法做到如此大範圍的觀測。在人馬座B2星雲發現手性分子,也僅僅是起步。

■連結

FAST將助科學家

尋找星際有機分子

7月3日,位於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成功吊裝,這標誌著FAST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這隻「觀天巨眼」預計於今年9月全部竣工,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據了解,建成後的FAST,將成為世界上口徑最大、最具威力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將會為人類探索深空提供新的力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射電部首席科學家李菂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的重點是尋找宇宙分子,也就是研究宇宙學尺度上的生命起源。」

即使在實驗室中,觀察分子結構也是頗為複雜,那麼射電望遠鏡是如何「看見」數百乃至上萬光年外的星際分子呢?其實原理並不複雜:早在1937年,天文學家就觀測到,星光在經過星際物質後,某些波長的光被星際雲吸收。就像一臺鋼琴的每個按鍵的音調不同一樣,每種有機分子的轉動與振動也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音調」,這也使得科學家們得以通過這些有機分子的發射或者吸收光譜來識別出相應的分子。

1963年,天文學家在仙后座探測到了羥基,這是最早發現的星際有機物。此後,陸續發現和認證出近兩百種星際有機分子。一個頗為有趣的發現是,1974年,科學家在人馬座發現了大量乙醇分子——也就是酒精,這比人類有史以來釀的全部的酒還要多出許多個數量級。號稱20世紀60年代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類星體、脈衝星和星際有機分子,都與射電望遠鏡有著密切關係。曾經科學家認為星際空間中不太可能存在有機分子,這種觀點早已被事實打破。

科學家認為,隨著FAST等精度更高的射電望遠鏡投入使用,手性分子等複雜有機分子將被大量發現。(王詩堃 張志超)

(責編:鍾哲、張海燕)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首次在星際空間探測到手性分子
    新華社華盛頓6月14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研究人員14日報告說,他們在太陽系外的星際空間中首次發現一種被稱為「手性分子」的有機分子,這將有助於破解手性分子乃至生命在宇宙中的最初起源之謎。例如在組成生命的有機分子中,胺基酸以左手手性為主,而糖分子卻以右手手性為主,這種現象被稱為純手性。一些科學家認為,攜帶了純手性分子的彗星碎片和隕石墜落在地球上,最終導致生命不對稱性的出現。但此前,太空中一直未發現手性分子。在最新研究中,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研究人員利用高靈敏射電望遠鏡在人馬座B2星雲中探測到一種叫做環氧丙烷的手性分子。
  • 太陽系外發現生命的基本特徵
    據外媒報導,近日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在星際空間發現與生命起源相關的「手性分子」。手性分子是化學中結構上鏡像對稱而又不能完全重合的分子,通常只在胺基酸、蛋白質和酶中出現。這項發現將幫助研究人員破解手性分子及生命在宇宙中的最初起源之謎。
  • 人馬座B2周圍廣泛分布兩種生命前體分子
    人馬座B2周圍廣泛分布兩種生命前體分子2017-10-11 16:30 來源: 科技日報 中國天文學家近日在預印版網站arXiv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上海天文臺65米口徑的天馬射電望遠鏡(IMRT)觀測人馬座B2(Sagittarius B2)發現,這個巨大氣體星雲周圍廣泛分布著兩種重要的生命前體分子
  • 科學家在星際雲中發現了手性分子,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和手有關嗎
    手性分子首次在太陽系之外被發現,科學家們距離了解地球上的生命將會有更進的一步的突破。在生命化學中起關鍵作用的手性分子存在於兩個互為鏡像的不同結構中。儘管檢測到的分子類型(環氧丙烷)不是生物分子,但其發現表明與生物有關的分子可能存在於太陽系之外。除了暗示最初的生命體可能存在於宇宙的其他地方外,這一發現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手性分子以及生命本身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現的。
  • 手性有機分子之最新天文觀測
    但奇怪的是,生物體內的手性分子都是單一手性的,或「左」或「右」,從來沒有同時存在過。地球生命的這種「單手性」現象是如何出現的?這一直是一個謎。不過現在,在太陽系外第一次發現的手性分子可能會給這個問題一個答案。
  • 人馬座星雲有多美
    人馬座,非常出名哦!是星座裡的那個射手座。人馬座A,還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是太陽的400萬倍,距離地球2.6萬光年。注意!地球離黑洞2.6萬光年!也是地球離銀河系中心的距離,銀河系中心是一個黑洞!人馬座正對著銀河系的銀心方向,是銀河系最寬最明亮的區域,所以人馬座的星雲特別多而且非常壯觀。這是礁湖星雲(M8):距離地球5千光年。星雲中充滿熾熱氣體,年輕恆星的孕育之地,還有超新星爆發的遺蹟。
  • 構成生命的手性分子被隕石帶到早期地球上?
    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恆星形成區域人馬座B2中發現了環氧丙烷。圖片:B. Saxton/NRAO/AUI/NSF/N. E. Kassim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Sloan Digital Sky Survey博科園-科學科普:該隕石於1969年降落在澳大利亞,以其200磅(90公斤)的重量和碳含量豐富的組成,至今仍是研究最多的隕石之一。
  • 銀河系外首次發現氧氣意義何在
    氧在宇宙中的豐度僅次於氫和氦,天文學家曾認為氧氣在恆星間的空間內普遍存在,但迄今一直未有人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現在,中美科學家攜手,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了氧氣。這些氧氣位於距地球5.6億光年的類星體「馬卡良231」(Markarian 231)內,也是科學家迄今在太陽系外探測到數量最多的氧氣。
  • 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意味著什麼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距地球5.6億光年的類星體「馬卡良231」內,中外科學家聯手首次發現了氧氣。這是人類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的蹤跡,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探測到最多的氧氣。近日,這項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上。
  • 銀河系中心真的在人馬座嗎,夏秋如何觀測到銀心?
    就此而言,人類是沒法追求真正的平等的,或者說人類對平等的追求不具備合理性,平等只能作為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主義幻想符號。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也有個中心,那麼,銀心在哪?銀河系的中心,就是銀河系的星系核,也叫銀心,就是銀河系的自轉軸與銀道面的交點。人類通過長期的觀測和歷史知識的積累發現,在銀河系的中心凸出部分,呈很亮的球狀,直徑約為兩萬光年,厚1萬光年,這個區域由高密度的恆星組成。
  • 半人馬座阿爾法B星附近發現與地球質量相近行星
    B星旁的一顆類地行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自19世紀起,天文學家就已經開始推測在太陽系外有一些圍繞固定軌道運轉的天體,它們也許就在太陽系附近,但那時的科技還不夠發達,並沒有搜索到任何天體。
  • 銀河系中心真的在人馬座嗎,夏秋如何觀測到銀心?
    人類通過長期的觀測和歷史知識的積累發現,在銀河系的中心凸出部分,呈很亮的球狀,直徑約為兩萬光年,厚1萬光年,這個區域由高密度的恆星組成。射電望遠鏡發現,銀河系中心處有一個很強的射電源,活動十分劇烈,它被命名為人馬座A*。
  • 天文學家第一次在銀河系外發現了分子氧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氧分子 - 一種我們每天都在呼吸的氣體 -根據新的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的文章,在一個外星系發現了分子氧。根據2月1日《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小組的報告,天文學家在西班牙和法國使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波長為2.52毫米(O2的特徵)的輻射。王說:「這是首次探測到河外物體中的分子氧。」這個發現也是太陽系以外見過的最多的分子氧。
  • 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系外天體「奧陌陌」,顏色偏紅呈現雪茄狀
    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是半人馬座α星,也被稱為比鄰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為4.22光年,和太陽系一樣,以比鄰星為中心也會形成一個恆星天體系統,我們可以稱為「比鄰星系」,其他天體也同樣圍繞比鄰星運動,太陽和比鄰星就像兩個巨大的吸鐵石,彼此吸引天體在自己的周圍,很難有天體能夠脫離而跑到對方區域,同時兩個天體系統之間的空間距離也十分遙遠。
  • 人馬座矮星系正在毀滅,它將融入銀河系,人類或能見證這奇妙一刻
    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國外的科學家在對銀河系及其周圍星系進行大規模排查觀測後,發現人馬座矮星系如今正在走向毀滅,它和銀河系之間的碰撞看起來就好像是獵物和捕食者的關係,它顯然沒有任何的勝算,所以,人類或者正在見證它的消亡。說起來,在大約50億年前,它曾和銀河系的一場碰撞,或催生了太陽系的出現。
  • 人馬座矮星系正在毀滅,它將融入銀河系,人類或能見證這奇妙一刻
    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國外的科學家在對銀河系及其周圍星系進行大規模排查觀測後,發現人馬座矮星系如今正在走向毀滅,它和銀河系之間的碰撞看起來就好像是獵物和捕食者的關係,它顯然沒有任何的勝算,所以,人類或者正在見證它的消亡。說起來,在大約50億年前,它曾和銀河系的一場碰撞,或催生了太陽系的出現。
  • 盤點宇宙中的半人馬座λ星系IC2944星雲ZWOASI天文攝影
    IC 2944,也稱為Running Chicken Nebula或半人馬座λ星雲,是在半人馬座λ星附近的一個由疏散星團與發射星雲組成星雲。他的特徵是擁有包克球,並且是恆星形成的活躍區域。IC 2944,也稱為Running Chicken Nebula或半人馬座λ星雲,是在半人馬座λ星附近的一個由疏散星團與發射星雲組成星雲。他的特徵是擁有包克球,並且是恆星形成的活躍區域。哈柏太空望遠鏡的IC 2944影像中,在右上方的包克球是南非天文學家A.
  • 人馬座和半人馬座怎樣區分
    人馬座也稱為射手座,是南天黃道帶星座,面積867.43平方度,佔全天面積的2.103%,在全天88個星座中,面積排行第十五。人馬座中最亮星為箕宿三(人馬座ε),視星等為1.85。南鬥六星位於座內。人馬座的箭頭正指向西面的天蠍座。鄰接星座蛇夫座,天蠍座,望遠鏡座,南冕座,印第安座,顯微鏡座,摩羯座,盾牌座,蛇尾座 。人馬座是黃道星座,銀心就在人馬座方向,所以這部分銀河是最寬最亮的。它裡面的星團和星雲特別多。有三葉星雲,馬蹄星雲等。
  • 科學家研究表明,仙女座星雲要撞上銀河系?對人類會有影響嗎?
    科學家研究表明,仙女座星雲要撞上銀河系?對人類會有影響嗎?人類的眼睛看到的距離是有限的,我們仍然看不到浩瀚的宇宙,而如果我們能夠用上天文望遠鏡,那我們就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星雲和小行星,它們都在銀河系中亙古不變的存在著。而如果碰上晴朗的天氣,就算我們不用望遠鏡,也能看到許多星星。
  • 科學家從27000光年外巨大星雲裡"抓到"碳基分子
    核心提示:藉助微弱的無線電波,科學家們從27000光年外的一個巨大星雲裡,如大海撈針般 「抓到」了一種具有特殊的分支結構的碳基分子。這些遠在銀河系中心的有機分子,暗示著人們,構成生命結構的胺基酸等有機結構或許起源於浩瀚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