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首次在星際空間探測到手性分子

2021-01-16 華龍網

新華社華盛頓6月14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研究人員14日報告說,他們在太陽系外的星際空間中首次發現一種被稱為「手性分子」的有機分子,這將有助於破解手性分子乃至生命在宇宙中的最初起源之謎。

當兩種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像人的左右手呈鏡像對稱,但又不能互相重疊,它們互為手性分子。這種特性讓兩種化合物在物理性質上相同,但在毒性等化學性質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異。

互為手性分子的兩種分子結構中,根據結構方向被定義為左手手性或右手手性,通常有一種在自然界中居統治地位。例如在組成生命的有機分子中,胺基酸以左手手性為主,而糖分子卻以右手手性為主,這種現象被稱為純手性。一些科學家認為,攜帶了純手性分子的彗星碎片和隕石墜落在地球上,最終導致生命不對稱性的出現。但此前,太空中一直未發現手性分子。

在最新研究中,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研究人員利用高靈敏射電望遠鏡在人馬座B2星雲中探測到一種叫做環氧丙烷的手性分子。

人馬座B2星雲是銀河系中央的一個巨大雲團,質量約為太陽的300萬倍。環氧丙烷是在人馬座B2北部的寒冷外部區域發現的。科學家之前曾在這一區域探測到其他有機化合物。此前人們在太陽系內的彗星上和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中找到的都是相對較大的手性分子,而環氧丙烷分子相對較小,它不是生命組成的必要有機分子,但它的發現意味著在太空中有手性分子存在。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加州理工學院的布蘭登·卡羅爾說:「這是在太空中發現的第一個手性分子,是一個開創性的飛躍,將幫助我們認識在生命起源之前的分子如何在太空產生以及它們對生命起源可能起到的影響。」

另一名共同第一作者、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的布雷特·麥奎爾說,現有數據還無法區分太空中的環氧丙烷是左手手性還是右手手性,這將是他們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通過在太空發現手性分子,我們終於能研究這些分子在進入隕石和彗星前在哪裡以及怎樣形成,並了解它們在純手性與生命起源中發揮的作用」。

這項研究結果當天在美國天文學會的一個會議上發布,有關論文同時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外的人馬座B2星雲中發現手性分子
    資料圖片 7月3日,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完成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的吊裝,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射電部首席科學家李菂接受採訪時表示,FAST將助科學家們尋找宇宙分子,研究宇宙學尺度上的生命起源。 而在更早的時候,美國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射電望遠鏡,在太陽系外的人馬座B2星雲中發現環氧丙烷,這是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手性分子。
  • 科學家在星際雲中發現了手性分子,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和手有關嗎
    手性分子首次在太陽系之外被發現,科學家們距離了解地球上的生命將會有更進的一步的突破。在生命化學中起關鍵作用的手性分子存在於兩個互為鏡像的不同結構中。儘管檢測到的分子類型(環氧丙烷)不是生物分子,但其發現表明與生物有關的分子可能存在於太陽系之外。除了暗示最初的生命體可能存在於宇宙的其他地方外,這一發現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手性分子以及生命本身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現的。
  • 手性有機分子之最新天文觀測
    目前為止,天體生物學家已經在隕石中和彗星表面發現了手性分子。「從隕石中發現的左手性胺基酸比右手性胺基酸略多,這讓我們將太空中與地球生命中的手性分子聯繫了起來,」Carroll說,「如果你想知道多出來的左手性胺基酸從何而來,研究星雲將是第一步。」
  • 確定分子手性有了新方法
    原標題:確定分子手性有了新方法  科技日報多倫多9月17日電 (記者馮衛東)分子就像手套一樣,也有所謂的左手和右手手性。但到目前為止,要確定某一分子具有左手還是右手手性是很困難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一隊來自加拿大、德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為這個具有150年歷史的古老難題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或將成為醫學研究的一項重大進展,為避免藥物的有害副作用帶來希望。  最為人熟知的分子手性現象體現在酸奶中,細菌培養物會產生左旋或右旋乳酸。在這兩種類型中,左旋乳酸要比右旋乳酸對腸道菌群產生更有益的影響。
  • 新方法確定分子「左右手」手性
    原標題:確定分子手性有了新方法   分子就像手套一樣,也有所謂的左手和右手手性。但到目前為止,要確定某一分子具有左手還是右手手性是很困難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一隊來自加拿大、德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為這個具有150年歷史的古老難題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或將成為醫學研究的一項重大進展,為避免藥物的有害副作用帶來希望。
  • 科學家探測到宇宙生命分子生物進程關鍵步驟
    科學家探測到宇宙生命分子生物進程關鍵步驟  科學家利用綠岸射電望遠鏡探測到距離地球25000光年處的巨型氣體雲。  來自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科學家安東尼認為:我們在星際氣體雲中發現DNA和胺基酸形成的基石物質酷似生命形成的種子,如果這些分子出現在環境適合的行星上,那麼很可能會演化出其他形式的宇宙生命。新發現的星際分子與最終具有生命的分子之間還存在許多過程,科學家對這之間的詳細過程仍然不清楚。但這片星際氣體云為這些疑問提供了新的見解,暗示其中可能存在指向生命形成的關鍵步驟。
  • 研究:生物分子的手性偏向或受宇宙射線影響
    科學家好奇的是,在實驗室人工造出的糖和胺基酸分子,卻是左手性和右手性平均分布的,為什麼在自然界這些分子的手性呈現一種偏向性?高能天體物理學家格洛布斯(Noémie Globus)在史丹福大學作為訪問學者期間進行的一份研究提出,這可能是地球上造就生命的時期,受到宇宙射線手性的影響。
  • 全新手性表徵光能準確區分鏡像分子
    德國非線性光學和短脈衝光譜研究所(MBI)、以色列理工學院以及柏林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創建和表徵了一種全新的光,這種合成的手性光使分子的螺旋清晰可見。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光子學》雜誌上。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樣,自然界中某些分子具有「鏡像孿生子」。儘管這些孿生分子看起來相似,但它們的某些特性可能有很大不同。
  • 中國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另外空間!
    人類首次發射探測器到平行宇宙,發現驚人秘密。浙江師範大學教授邵鄰相經過多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存在著新的空間,與我們的現實空間平行交織著。2011年,他們進行了兩次重要的探索。一次是在11月13日,由朱念麟教授設計主持的「新空間探測一號」意念飛行器,成功進入新空間,拍攝到了一批珍貴的資料。
  • 構成生命的手性分子被隕石帶到早期地球上?
    對於我們所識別的每一個構成元素,從碳和磷到蛋白質和核酸,我們還必須問,它是什麼時候到達這裡的?如何到這裡,從哪裡到這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分子科學學院的Sandra Pizzarello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行星科學系的Christopher Yarnes研究了Murchison隕石的提取物。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恆星形成區域人馬座B2中發現了環氧丙烷。圖片:B.
  • 科學家實現不對稱陀螺分子的全光三維空間取向—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健教授團隊與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利用交叉偏振的飛秒雙色雷射場,首次實現了不對稱陀螺分子的全光三維空間取向
  • 科學網—左右大不同的手性分子
    手性現象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大到宇宙星雲,小到日常的螺殼。在微觀世界裡,有一大類分子存在手性異構體,它們互為映像,但不能重疊,這類分子被稱為手性分子。 大多數藥物的活性成分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的兩個鏡像異構體可能具有明顯不同的生物活性,對人體的作用也截然不同。如何實現對手性分子的控制合成,成為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 卿光焱/李國輝藉助磷脂表面分子手性調控澱粉樣蛋白纖維化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研究組研究員卿光焱團隊和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設計和製備了一對手性胺基酸修飾的磷脂分子,並以此構築手性磷脂表面,實現了對β-澱粉樣蛋白(Aβ)纖維化過程的精確調控。
  • 手性的顏色,利用光譜法區分手性分子
    四十年前,東安格利亞大學化學教授大衛安德魯斯認為,手性分子在散射光時會產生自己的「諧波」,這些「諧波」與色彩有關,而不是與聲音有關。安德魯斯認為,散射光中觀察到的顏色變化有助於區分分子扭曲的方式。雖然該理論具有邏輯基礎,但仍未得到證實。科學家們試圖用天然分子來證明這一理論,但是其手性結構的光學性質一直未被觀察到。
  • 中國科學報:左右大不同的手性分子
    手性現象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大到宇宙星雲,小到日常的螺殼。在微觀世界裡,有一大類分子存在手性異構體,它們互為映像,但不能重疊,這類分子被稱為手性分子。  大多數藥物的活性成分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的兩個鏡像異構體可能具有明顯不同的生物活性,對人體的作用也截然不同。如何實現對手性分子的控制合成,成為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 湘潭大學在超分子手性反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發表於《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題目為「手性聚集態誘導發光螢光分子中的溶劑極性驅動手性反轉和圓偏振發光」(Solvent Polarity Driven Helicity Inversion 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 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姚保利團隊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noscale。手性指的是一種物體在二維平面內無法通過任何平移和旋轉而與其鏡像重合的不對稱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生命體中。手性分子通常以左手(左旋)和右手(右旋)形式成對出現,稱之為手性異構體或對映體。
  • 我首次模擬出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生命不息,「手性」不止?漫談有機化學中「手性」的起源
    組成生命的基礎分子大多來自於遙遠而神秘的空間,大多數分子都是具有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