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朵花的解剖學爭論 部分研究者認為原始花朵的預測結構不...

2021-01-14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向日葵和其他所有開花植物很可能來自於一個共同的祖先。圖片來源:Dennis Stock/Magnum

    一項雄心勃勃的重新構建世界上第一朵花的努力引發了一場爭論,此次爭論的焦點是一朵花可不可能具有某種形態。

    這個叫作eFLOWER的項目結合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植物特徵資料庫、關於進化關係的大量分子數據以及複雜的統計模型,以此了解所有現代開花植物的祖先是什麼樣的。相關成果在去年8月1日發表後,吸引了學術界和媒體的濃厚興趣。

    但在此之後,研究人員對eFLOWER的一些預測提出了質疑。近日,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植物形態學家Dmitry Sokoloff和同事發表的一篇文章對相關數據進行了重新分析,展示了第一朵花內部關鍵雌性生殖結構的不同排列。

    佛羅裡達大學植物生物學家Pamela Soltis說,這場辯論的焦點是花朵結構的細節,但同時指向一個更廣泛的擔憂,即使用統計模型和大數據集解決生物學問題。她說:「即便沒有生物學上的可能性,事情在統計學上也是可能的。」

    開花植物是進化上的一個明顯的成功範例。儘管它們僅出現在距今約1.4億年前(距離第一批種子植物約兩億年後),但它們已佔據現在所有陸生植物的約90%。但由於花朵化石非常稀缺,植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猜測第一批開花植物是什麼樣子。「花朵與大規模的多樣化息息相關。」Soltis說,「如果我們不了解第一批開花植物是什麼樣的,那麼我們就無法了解它們如何達到現在的狀態。」

    大約8年前,eFLOWER項目招募了一組植物學家尋找答案。該團隊對將近800個物種的20多個特徵進行了分類。然後,他們將這些數據與分子進化關係研究相匹配,並利用統計模型推斷了最早花朵的特徵。

    研究描繪了一朵花的圖像,這朵花是圍繞中心軸對稱的,它同時包含了雄性和雌性性器官。eFLOWER的模型還表明,第一朵花中的許多器官都是輪生的,也就是說它們是以同心圓排列的。但該文章作者同時警告稱,其中一些發現的統計支撐較弱。

    儘管如此,澳大利亞雪梨皇家植物園進化生物學家Hervé Sauquet說,輪生的原始花朵的觀點依然讓很多人震驚。許多植物學家原來預測,花的器官會以三維螺旋狀排——圍繞著一個中心軸但卻不限於單個平面。「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形成的教條觀點,但從未得到證實。」他說。

    但令Sokoloff困惑的是,在Sauquet的分析中,花朵的花瓣和雄性生殖器官是呈輪生狀排列的,而被稱為「心皮」的雌性生殖器官則是以螺旋狀排列的。他從未在一個花朵中看到過輪生和螺旋狀相結合的排列方式。此外,他和同事認為,植物在同一個花朵中實現器官的兩種不同排列在發育學上是不可能的。

    Sokoloff說,這是因為這些器官來自於植物的同一個區域。在一些輪生花朵中,心皮的位置決定了雄性生殖器官的位置。Sokoloff的團隊回顧了eFLOWER項目的資料庫,找到了同一朵花中器官同時以輪生和螺旋狀排列的4個例子。但經過進一步分析,他們認為每個例子只包含了一種生殖器官。

    Sauquet稱,他所在團隊隨後重新審視了那些數據,他們贊同Sokoloff所擔心的其中一些數據,儘管並非所有數據。他說,通過更新和擴大的數據集來重複他們的分析,現在研究發現原始花朵中所有生殖器官可能都是輪生的。但修正後的一些結果擁有的統計支撐相對較低,正如第一次分析所說的那樣。「以前它是不確定的,現在它仍然不確定。」Sauquet說,「我們還不知道最終的答案。」

    Sokoloff指出,eFLOWER項目所採用方法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在把一朵花的特徵組合成連貫的花朵之前,獨立地評估它的每個特徵。「他們單獨地分析了每個特徵的進化。」他說,「但是一些特徵的組合是不可能的。」

    儘管如此,Sauquet仍然認為,現代花朵中缺乏的一些特殊形態並不意味其從未存在過。他說:「以前曾有過很多稀奇古怪的事物,但如今我們看不到了。」

    里奇蒙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研究植物進化的Wenheng Zhang說,解開第一朵花的爭議需要更大的資料庫和更複雜的模型。她說,eFLOWER 項目研究是現代技術如何與經典形態學相結合,解開關於植物起源的基本問題的一個例證。「這類研究把植物學家重新導向形態學。」Zhang說,「它只是回歸到基本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描述最早的花朵樣子—新聞—科學網
    對其早期進化開展的最大規模研究表明,它的花朵可能擁有花瓣狀被片以及含有花粉的雄蕊,並且以3個分層螺環的形式排列。 近一個半世紀以來,開花植物的起源及其對全世界棲息地的快速徵服一直是個謎。1879年,查爾斯·達爾文將其描述為「可惡的神秘」,即雖然花朵在生命的歷史中進化得很晚,但仍能取代含有種子的松樹和蘇鐵植物。如今,開花植物佔到植物的9/10。
  • 花朵的祖先被發現,這塊1500萬年前的化石,鎮壓著花類的先祖
    不過,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演化而來的,那麼,究竟是哪一種生物最終演化成了花朵,第一朵花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最終變成五彩斑斕的花朵世界呢?,不過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在《科學》雜誌列舉的世界125個難題之中,花朵的起源演化之謎,仍然是其中之一。
  • 這朵蘭花被稱為「世界最醜花」,以真菌為食,外形像無眼蟲的大腦
    提到蘭花,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詞:典雅優美,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蘭花都外表美麗,近日,在英國皇家植物園中就發現了一朵奇怪的蘭花,這朵蘭花看起來就好像是「無眼蟲」一般,人們也認為它是世界上最醜的蘭花。
  • 從「重寫」到「本體論」
    以往的人類學研究者沒有認真對待人類所處生態系統的歷史,並簡單地認為狩獵採集者生活在自然形成的森林之中。然而事實上,大部分森林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狩獵採集者所改造。25  另一個不嚴謹之處是把狩獵採集社會想像為生活無憂無慮,少與外界接觸,獨自發展,且與自然保持和諧的美好社會。
  • 四照花的花朵裡面竟還生長著一朵花!這其實是它的一種生存策略!
    一般花朵的結構,都是花瓣裡面包著花蕊。可是四照花的結構,卻略顯不同!因為四照花的花朵裡面竟還生長著一朵花!四照花的結構為何會如此奇特呢?其真正的花朵是在苞片中間,緊密聚成的那一束小花!這才算是四照花真正的「花朵」。那四片大花,其實只是它的花苞而已。 四照花的這種不怎麼「普通」的花瓣結構,並不是為了「長著好玩兒」。
  • 世界上最大最臭的花,一生只開一朵花,裡面能容納一個兒童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的熱帶森林裡,裡面生長著很多種千奇百怪的植物,要說這裡最出名的,可屬其中的一種大王花,是世界上最大的寄生植物,當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花,被稱之為「世界花王」。大王花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花那是有原因的,它的花朵非常的巨大,花徑一般直徑有100釐米左右,最大可以達到140釐米。花的中間還有著一個巨大的洞口,這個洞口可以容下一個兒童進去。大王花整個花冠呈鮮紅色,上面還有點點白斑,看上去絢麗而又壯觀。
  • 地球上第一朵花是如何綻放的
    一百多年前 ,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曾因被子植物突然在白堊紀大量出現, 並找不到它們的祖先類群和早期演化的線索而感到困惑不解, 稱之為「討厭之謎」。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實在無法想像,目前所有的有花植物,怎麼可能在那麼短的地質時代快速發展出來,那簡直就是一個令人討厭之謎。
  • 世界上第一朵盛開的花,世界上第一隻起飛的鳥,它們長什麼樣
    朝陽不僅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旅遊資源也十分的豐富,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擁有燦爛的紅山文化,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博物館,這裡發現了第一朵開花的植物——「中華古果」和世界上最早的鳥類——「中華龍鳥」,朝陽也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
  • 世界上最「臭」的花,一生只開一朵花,至今無法人工培育!
    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總有大小之分,對於花朵來說,世界上也存在著最大的花瓣,它開放的時候,整個花朵有一米左右,花心裏面站一個小孩子完全沒有問題。它是大王花,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它有多麼霸氣。對它來說,開放一次需要它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但是花朵持續的時間只有六七天的時間。這之後,它的生命就此結束了,聽起來還是挺悲壯的。枯萎的花朵,會利用它自身的特點完成最後的任務,就是繁衍自己的後代。它這個時候會發出腐爛肉體的味道,雖然它自己是一個植物,但是卻能產生這種氣味。而且專家從這種物質中還發現了它和肉體相同的元素。這樣可以很好地吸引一些小飛蟲來食用它,比如一些蒼蠅。
  • 35億年前,植物已經在地球上出現,但為什麼當時沒有花朵?
    倖存者們開了新一輪的進化,不過,植物在地球上仍然是非常原始的,陸地上也沒有植物的身影,一直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結束後,4億多年前,植物第一次來到陸地,最早的裸蕨類植物也出現了,很快,它們在陸地上飛速演化,變成了苔蘚類植物。
  • 坤鵬論:不是還原論不明白,只是這個非線性的世界太複雜
    一、線性的還原論算不出小鳥飛向何方前面,坤鵬論講了還原論誕生的原委。還原論幫助人類完成了幾百年的科技發展,速度前所未有。在還原論眼中,世界是線性的。所以,世界是簡單的、是穩定的、是完美的。從方法論上講,線性分析是一種科學主義。它與確定性、統一性、秩序等概念密切相關。
  • 科學家發現恐龍時代新物種 進化論再遭質疑
    古生物學家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發現了一種存在於六千六百萬年前的新物種,其非比尋常的解剖結構,再次對進化論進行了質疑,也增添了新的謎團。 《每日科技新聞》(Scitech Daily)12月19日報導說,這是一種生存於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科學家無法用進化論來解釋其獨特的身體解剖結構,認為「它改變甚至推翻了很多進化規則」。 研究人員將這種生物命名為「Adalatherium hui」。
  • 解剖植物,花卉也具有繁殖功能,原來通過這些器官!
    在它們的顏色,大小,形式和解剖學排列的範圍內,花呈現出看似無窮無盡的各種組合。它們的大小範圍從小花朵到大花朵。在一些植物中,例如罌粟,玉蘭,鬱金香和矮牽牛,每朵花相對較大且豔麗並且單獨生產,而在其他植物中,如紫菀,金魚草,馬蹄蓮和丁香,個別花可能非常小而且被稱為花序的獨特簇。
  • 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被發現:「南京花」,開了1.74億年!
    研究表明,這些花朵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74億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它們的發現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前推大約5000萬年。科研人員將之命名為「南京花」。相關研究成果18日發表在生命科學領域知名刊物《電子生命》上。 與恐龍同齡的花界鼻祖古今中外,無數中外文人歌詠過鮮花的芬芳馥鬱。然而,花自何時在地球上出現,植物學家卻一直沒有定論。
  • 認為人類無法徹底認識世界的「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是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不可知論斷言人的認識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範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不可知論」一詞是英國生物學家、休謨主義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
  • 顯微鏡觀察解剖後的臼齒:發現奇怪的蠕蟲狀結構
    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顯示蠕蟲狀結構伸出一顆臼齒深處的牙齒細管。  【搜狐科學消息】 據科學日報報導,科學家用顯微鏡觀察解剖後的臼齒發現了一種奇怪的「蠕蟲狀結構」,這也許印證了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古老的觀點:蠕蟲咬牙根導致了蛀牙。
  • 眼睛結構解剖(圖)
    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橫徑為11.5-12mm,垂直徑約10.5-11mm。周邊厚約1mm,中央為0.6mm。角膜前的一層淚液膜有防止角膜乾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學特性的作用。角膜含豐富的神經,感覺敏銳。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線進入眼內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結構外,也起保護作用,並是測定人體知覺的重要部位。角膜含豐富的神經,感覺敏銳。
  • 博弈論與曼哈頓計劃與世界第一顆原子彈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Game Theory)、賽局理論等,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馮·諾依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參與曼哈頓計劃,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作出了貢獻。他認為 這些原理也同樣適用於哪怕簡單得象拋擲硬幣這樣的遊戲,因而提出了所謂的對策論(博弈論)。
  • 寒武紀撫仙湖蟲類再現原始節肢動物形態
    新華社昆明8月9日電(記者嶽冉冉)撫仙湖蟲類是生存在寒武紀早期的原始節肢動物,包括撫仙湖蟲、澄江蝦等若干屬種。雲南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學者共同完成的撫仙湖蟲類綜述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