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致富寶】隨著城市發展與農業用地矛盾的加劇,充分有效利用資源顯得無比的重要。立體無土栽培適應現在發展需求而生,為我們解決了這一困擾,是精緻農業的發展方向。
立體種植模式也叫垂直種植,是立體化的無土種植,在不影響平面種植的條件下,通過四周豎立起來的牆式、柱形栽培架向空間發展,充分利用溫室空間和太陽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代表著今後現代都市農業和精緻農業的發展方向。
現在,很多城市在推廣立體種植模式。比如,山東省平度市新型立體無土栽培技術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立體無土栽培園內可一年四季實現立體無土循環栽培,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至3倍。
立體種植對栽培蔬菜的選擇
立體式栽培並不適於所有蔬菜,揚長避短才能發揮作用。一般矮生型葉菜類適宜柱式栽培,其向上生長的高度一般不宜超過 45cm,目前已試驗成功的品種有紫背天葵、草莓、大葉筒蒿、散葉生菜、油菜、三葉芹等小株型的葉菜類。株型較高的蔬菜會因空間限制和重力作用莖稈倒下,影響生長,果菜類對光照條件要求較高一般不宜立柱栽培,但可以採取立柱*上部2-3層種植矮生型果菜,如草莓,下部種植葉菜的方法。由於立柱的特殊構型,蔬菜不能前後左右對稱生長,結球蔬菜因外型不美觀、商品性差而不適宜立柱式栽培。
立體種植對光照的需求
光照是影響立體栽培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境因子。在柱式栽培下,光照強度隨著栽培缽層數的下降而遞減,並且立柱陽面植株獲得的光照好於陰面。據測定,從立柱上到下,每下降一層,光照強度平均減少 15%,除*一層陰面與陽面光照接近外,其餘各層的陰面只有陽面光照的50%左右。為了彌補光照的不足和差異,需要定期對立柱進行旋轉,使每一層的6株作物都能接受足量的陽光,這是保證作物整齊生長和提高產量的重要方法,另外也可以採取人工補光的方法。
立體種植成功案例
兵團第五師雙河市八十六團園藝二連葡萄園內,葡萄架上碩果纍纍,葡萄架下雞成群。今年,該團探索在葡萄園內養雞,大力發展立體種養循環農業,用葡萄修剪下來的負梢、卷鬚、果實等餵雞,把雞糞作為種植葡萄的肥料,既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又拓寬了職工的增收渠道。據該團園藝二連連長蔣和明介紹,每年在葡萄樹下散養1000隻雞,至少可增收3萬元。
雲南鳳慶縣的安石村依山而建,村子已經被滿眼的綠色包圍。據了解,從2003年退耕還林開始,這個村子逐漸形成了立體的種植模式,林果、林茶、林菌等產業取代了傳統的糧食種植,每畝地的收入由過去*兩千元,提高到了現在的兩三萬元甚至更高。水土流失嚴重的情況也被徹底改變。生態和經濟效益統一了,村民就自覺自愿的造林、守林和護林。
現如今,立體種植模式逐漸在各大城市推行,這不斷可以緩解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同時也是一個很大的商機。科學的立體種植模式不僅節約資源,而且可以獲得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