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學如何解釋進化論:最大化熵產生原理驅動下的自然選擇-虎嗅網

2020-11-23 虎嗅APP

頭圖來自:東方IC



導語


人們一直以來都堅信著達爾文「物競天擇」的進化原則。但一些物理學家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並不是唯一可以創造秩序的東西。對進化和生命本身的看法應該基於熱力學以及這些物理定律對能量和物質流動的表述。因為,雖然生物屬於一整類複雜而有序的系統,但這些系統是基於熱力學第二定律存在的。


這篇發表於 2007 年的經典論文,系統闡述了熱力學定律對自然選擇與生命現象的解釋。集智俱樂部熱力學與進化論小組曾在 2009 年的讀書會中研讀過這篇文章,2019 年 4 月,集智第谷讀書會重溫經典,對這篇文章做了線上講解分析,視頻見文末。


表面上看,進化論和熱力學似乎是相互矛盾的。最明顯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系統都會傾向於達到熵的最大值,這意味著系統的秩序和可用能量均為最低水平。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打開一瓶香水,最後香氣也會消散,而有機體通常會儘量避免氣味的消散,也就是所謂的死亡。反進化論者一個常見的論點就是,宇宙傾向於無序意味著自然選擇不能使生物變得更加複雜。當然,也有人反對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生物體通過一種輸出熵的方式維持內部秩序並建立複雜性,即以一種形式吸收能量並以另一種更高水平的熵的形式輻射出來。Erwin Schrödinger是思考這些問題最早的一批物理學家之一,他將食物描述為負熵,並認為「有機體新陳代謝的關鍵在於,能夠成功地將自己的生命從生產無益的熵中解放出來。」


最近,一些物理學家指出,雖然生物屬於一整類複雜而有序的系統,但這些系統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反而是基於定律而存在。他們認為,我們對進化和生命本身的看法同樣應該基於熱力學以及這些物理定律對能量和物質流動的描述。他們指出,達爾文進化論並不是唯一可以創造秩序的東西。在整個宇宙中,能量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帶來了規則的結構,無論是恆星,晶體,流體中的漩渦,還是天氣 系統都是如此。而生物是迄今所了解的最複雜,最有序的系統,那麼它們可能是同一現象的一部分嗎?並且最終能通過熱力學語言解釋生物之間相互競爭帶來自然選擇過程嗎?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進化論不是獨有的過程,」聖塔菲研究所的理論物理學家Eric Smith說,「他們是基本的化學競爭性排斥的更為複雜的版本。」在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Smith及其同事認為,自然選擇是一種被稱為「自組織」的高度複雜的物理過程,自組織是一種至今仍不為人知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能量與物質相結合生成秩序



這種有序、自組織的系統就像專門設計出來的用於平衡能量梯度的引擎——當自組織系統持續存在時,它們產生熵的速度,比無序分子混合物產生熵的速度更快。例如,天氣系統將熱量從熱帶地區傳遞到極地的速度遠遠快於均勻的靜態大氣層。生命也是如此。事實上,Smith認為這可能是生命起源的原因——在地球早期的條件下,生命是釋放地熱能積聚的最佳方式,也是地熱能釋放的必然結果[3]。一旦這種生物化學過程能夠進行下去,那麼後續的化學和達爾文式選擇就成為了耗散掉地球上積壓能量的最好途徑,包括天氣系統地球熱物理的能量或者是太陽能。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自組織系統不僅僅比無序的系統更快地平衡能量梯度,而且它的速度是所有可能中最快的一種。一些模型運用最大化熵產生原理 maximum entropy production可以很好的預測有關地球的氣候系統、土星的Titan衛星以及溶液中的晶體生長等過程。但直到現在,MEP也只是一個假設——沒有機制或理論來解釋為什麼系統會趨向於這種狀態。而經典的熱力學對此也無能為力,因為它只在封閉系統中解釋熵,其中沒有能量的輸入輸出。經典熱力學沒有說明像生命體這樣開放的非平衡系統應該產生多少熵。



Roderick Dewar是法國農業研究機構波爾多中心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生態系統建模師,他相信自己已經跨越了一些障礙。使用信息理論——可以重新制定熱力學定律的數學分支,Dewar已經證明,只要系統自由「選擇」其狀態,不受任何強大的外力的幹擾,在許多相互作用元素組成的開放的、非平衡系統中,MEP即是最可能的行為模式。無論系統的微觀部分在做什麼,MEP的大規模狀態描述了系統微觀部分的無數可能中佔比最多的情況。


生物學中的自然選擇也能以同樣的方式進行,Dewar認為:在物理學中,談論自然選擇就是在所有可能的狀態中,詢問自然選擇的是哪一種狀態。他指出,這是一個概率問題。「自然選擇的狀態比其他任何狀態都更容易實現。雖然生物學家不這麼認為,但我想假設生物學中的自然選擇也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的,看看這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向物理系統中增加生命自然會增加產生的熵。一個充滿浮遊生物的池塘或一片草地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能量,因此比無菌池或裸露的巖石產生更多的熵。地球比火星或金星更高效地將太陽光轉變為微波輻射,與宇宙背景輻射更接近平衡。自然演替的生態過程,例如草原成為森林等也會增加熵的產生。在進化的過程中,生物體往往能更好地吸收能量——想想我們周圍的這些物種,使用了太陽光中約40%的能量,並同時也不斷釋放化石燃料中的能量並將其轉化為熵。這種過程能否被解釋為MEP趨勢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達爾文式的留給後代的競爭?關鍵在於生物是否真的可以自由地達到MEP的狀態,或者自然選擇是否恰好是凌駕於這一過程之上的力量。



自然選擇可能不是適者生存,而是系統最可能的一種結果。」——雖然這種觀點似乎很奇特,但Dewar就是這麼認為的。最近,他和他的同事們用MEP理論證明了ATP合成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是可以預測的。總的來說,Dewar想要證明,從統計力學的角度可以解釋最大程度攝取能量比例的生物過程,或者將化學物質從一點轉移到另一點的過程。統計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領域,它解釋了可預測的行為如何從大量不可預測的元素中產生。「統計理論會說,分子選擇最大通量的狀態,是因為這是系統中分子排列最可能的方式,」Dewar說,「也許他們選擇這種狀態只是因為它是最可能的狀態。」與傳統的進化論觀點不同,這種方法允許人們對生物應該如何運作做出定量預測。「達爾文選擇是一個很難量化的假設,」Dewar說,「它並沒有真正給出數字。」


如今,一些生物學家也開始使用MEP。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態學家John Harte說:「Dewar的證明是傑出的,對許多科學領域都有潛在的巨大影響。」生態學是可能受到其影響的領域之一,他補充道:「對理解食物網、生物體內部物質和能量分配以及氣候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影響的一些初步的探索都是令人鼓舞。」


什麼是熵?


熵是一個強大但難以捉摸的概念。這其中一個原因是幾個不同的物理學分支已經能夠獨立地表述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意味著其他領域,如計量和生態學中,也可以使用熵的概念,於是熵在不同的系統中有不同的形式。


在熱力學中,熵是無用的度量,例如溫差這類能量梯度,可以用來做功。但是隨著梯度逐漸變緩,能量轉化為與周圍環境平衡的無用的熱量。在統計力學中,系統的熵是產生任何特定宏觀狀態的所有微觀狀態的可能排列的數量最大熵是最可能的,也是最無序的狀態。例如,拋1000枚硬幣,最有可能,也是熵最大的狀態,是500個正面和500個反面。這種形式的熵也被稱為「混合度」:一杯白咖啡的分子排列數量遠遠大於一杯加了一層牛奶的黑咖啡。


在資訊理論中,熵是不確定性的度量。熵最大的系統是那些人們最不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系統。在非常有序的信息中,例如一串相同的字母,下一個字母是可預測的,這樣的系統沒有熵。而一串隨機的字母非常雜亂,沒有攜帶任何信息,且具有最大的熵。這個熵的公式是由數學家克勞德·香農提出的,他還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種衡量生物多樣性的指數——香農指數。這個指數表示了在許多類別中個體分布的均勻程度。種類越多,個體數量越均等,生物多樣性就越大;這在數學上等價於熵的度量。在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中,博物學家幾乎不知道她下一步會發現什麼物種。   


另一個物理學家試圖用熱力學來預測生物結構的細節信息,他就是Adrian Bejan,一位Duke大學的工程師。Bejan沒有考慮系統的微觀元素,而是設計了一套他所謂的「構造法則」,它描述了能量和物質如何在諸如河流流域這樣的物理網絡和諸如血管這樣的生物網絡中流動。Bejan的構造法則指出,對於一個流動系統,要想使它持續存在,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必須提供更容易流通的渠道——換句話說,它必須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它使燃料使用量最小化,並使每單位燃燒的燃料所產生的熵最大化。



Bejan認為,進化是一個結構自我改造的過程,使能量和物質儘可能快速有效地流過。無論是動物交互還是河流縱橫,較好的流動結構取代了較差的結構。Bejan說,這是第二支時間之箭,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混亂度相呼應。他認為,動物運動的模式,尤其隨著體型的變化動物的步幅或節拍的頻率的變化,使得動物在地球表面流動時能儘可能容易。Bejan說:「考慮到形態的自由,流動系統將自我優化,以構建更容易的流動結構。」「動物群體在地球上運動模式遵循著與亞馬遜河水在陸地上流動相同的原則。」


Dewar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構造法則處理的是現象,而不是原因。他說:「Bejan沒有解釋為什麼系統應該採用最優行為,而是提出它們應該這樣做,然後表明這是現實。」目前還不清楚什麼被最大化了——似乎是他能想到的任何東西。Bejan認為Dewar對系統最小元素的關注是不必要的:「一個人不需要進入微觀來解釋宏觀。」


除了物理學家對此存在異議外,許多生物學家也毫不奇怪地抵制了殖民他們學科的企圖。已故的Ernst Mayr認為,生殖、自然選擇和遺傳等過程在物理學中沒有等價性,也不能簡化為物理定律,生物學應該被視為一門獨立自主的科學。儘管並非所有的生物先賢都這麼認為: Francis Crick寫道,生物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用化學和物理來解釋自己。


哈佛大學的數學生物學家Lloyd Demetrius並不排斥物理。他採用了基於統計力學的方法,把生物體當作氣體中的分子來對待,並引入了一個他稱之為「進化熵」的量。這在數學上等同於熱力學熵,但它描述的是生物體繁殖的年齡結構,而不是物理上的混亂度。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Demetrius認為自然選擇會增加這個量,因為能夠在較長時間內繁殖的生物體更善於應對有限的資源和不可預測的環境


但在Demetrius的模型中,進化熵並沒有最大化,也不會隨著時間不可避免地增加。他說,熱力學過程和自然選擇之間存在根本的區別,生物和物理選擇只在分子水平上是一體的。任何更複雜的生命系統都受到不在純粹物理系統中運行的力量的影響。「在進化過程中,有類似於物理定律的東西,但是機制是完全不同的,」Demetrius說,「從分子到細胞和高等生物體,自然選擇包括自我繁殖,而在物理學中沒有自我複製的情況。這就是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區別。」


然而,對於那些被自組織系統和生命系統之間的相似之處所震撼的物理學家來說,即使是這種區別也不像看上去那麼明顯。但是,「生命和非生命之間存在連續統一體,兩者之間的差別必須最小化。」 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和天體生物學家Charles Lineweaver這樣說。


Lineweaver提出了一類系統,他稱之為「far from equilibrium dissipative systems」,其中包括所有維持自身能量耗散處於有序,非平衡狀態的系統,例如星系、颶風以及動植物等。他認為,所有這些系統都有可能被描述為生命體,並且生命應該用熱力學術語來定義。「作為一名物理學家,我正在尋找基於物理學的生命的定義,」Lineweaver說,「對此,生物學家的觀點過於短淺了。」


Lineweaver還認為自我繁殖的問題實際上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他說,認為生命必須在內部儲存繁殖指令是武斷的。他指出,恆星的形成依賴於前一代恆星釋放元素以及改變其環境的重力。一切都取決於能源和材料所處的環境; 存儲信息的地方無關緊要。Lineweaver說:「把生命的定義轉變成熱力學,就像達爾文說:『嘿,我們是另一種動物』一樣,它消除了生命的神秘感。」


如果把潛在生命的過程解釋為一種趨向於最大熵產生的趨勢,那麼星系和颶風可能被描述為有生命的系統。(A) 颶風黛安娜的三維雲頂圖像,它從三級風暴加強到四級風暴。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出版,NOAA中央圖書館(ID: spac0289, NOAA in Space Collection)。       (B) 類日恆星的多彩消亡。   [圖片來源:NASA, ESA, and K. Noll (STScI);致謝: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一百年前,生物學中最激烈的爭論之一是關於「活力論」的——生物是否由與無生命物質相同的化學物質構成,它們是否由生物系統特有的「生命力」構成,或者是否遵循與無生命物體相同的物理定律。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知道生命和無生命物體是由同樣的物質構成的,並服從於相同的力量。也許再過一百年,沒有人會認為我們需要一套生物學理論和另一套物理學理論來解釋生命和物質系統


「我們應該尋找共同的原則,」 Dewar說,「如果存在這樣的原則,我們應該能夠將生物學中的自然選擇與物理學中的自然選擇融合在一起。動物的競爭和死亡最終即是在能源和資源的限制下發生的分子過程。」


















2019 年 4 月集智第谷讀書會線上解讀論文「Survival of the Likeliest?」視頻錄像。想看更多精彩學術討論,請關注嗶哩嗶哩彈幕網主播「集智俱樂部」。

相關焦點

  • 熱力學如何解釋進化論:最大化熵產生原理驅動下的自然選擇
    使用熱力學定律來解釋自然選擇和生命本身   表面上看,進化論和熱力學似乎是相互矛盾的。最明顯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系統都會傾向於達到熵的最大值,這意味著系統的秩序和可用能量均為最低水平。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打開一瓶香水,最後香氣也會消散,而有機體通常會儘量避免氣味的消散,也就是所謂的死亡。
  • 熱力學熵:進化論
    我們接著看熵在生物體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達爾文的進化論指出,生物進化總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
  • 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熵(後話)
    Engels(恩格斯)對Clausius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這與辯證唯物論背道而馳,違反了自然界是運動的基本原理。於是又有哲學家批評Engels的辯證唯物論……同樣也有一些人認可了熱寂說,大家看法不一。在對熵增加原理的認知和理解過程中,人們提出了新的科學和理論和哲學論斷,為人類認識宇宙和自身提供了巨大的幫助。熱寂說使大爆炸理論重新受到重視。
  • 熱力學視角下的生與死:物理學定義生物演化
    一旦我們將生命看成可執行的計算代碼(即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收集和儲存信息),並考慮複製、適應、媒介、目的和意圖,那麼就可以理解,生物並不是由進化即興產生,而是由於物理學法則產生的必然結果。換句話說,似乎是有種物理學的東西在搞事情,並推動事物的演化。那麼,一度被認為是定義生命系統特徵的目的和意圖,也許會通過熱力學統計物理自然產生。
  • 進化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矛盾嗎?
    熱力學中的熵認為宇宙正在變壞,而進化論則認為宇宙正在變好,誰能解釋一下這個矛盾。很多人提出這個矛盾來試圖證明進化是不可能的。然而,提出這個想法的人是因為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錯誤理解,實際上,進化論與任何已知的物理定律都沒有矛盾。
  • 當達爾文遇上開爾文:進化論和熱力學第二定律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那麼進化論中也就寓意著一種自然發展的規律,那就是生物的進化從低等向高等,而高等生物進化出靈長類動物,最終人類出現。人類的出現帶來了各種文明的誕生,換言之——世界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同時也就變得越來越有序。
  • 生命起源百年探索:進化論、資訊理論、熱力學誰是主角?
    對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 Jeremy England 來說,達爾文進化論解釋了地球上生命的進化,但我們最好還是接受需要一個更一般化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物質會自發地組織起來形成生命。事實上,科學家們在解決生命起源這一棘手問題時,已經深入到了進化過程的起點,試圖擴展進化論的適用範圍。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以令人驚訝的新方式看待生命。4.
  • 熱力學熵:克勞修斯
    克勞修斯提出的熵,被稱為熱力學熵或克勞修斯熵。除此之外,它還有兩個同胞兄弟。並且真要比較的話,克勞修斯熵反而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兩個同胞兄弟理解起來倒更加直觀。第一個胞弟在1877年由統計物理學泰鬥玻爾茲曼發現。這個人非常有魄力。在當時物理學界的一片反對浪潮中,他仍然堅持要用統計的觀點對多數粒子的運動進行解釋(不過我們或許該說幸好他堅持的是非常正確的)。
  • 全球熵ETV 什麼是熵 解析entropy熵的概況 如何理解熵原理與熵增定律
    19世紀 中期德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克勞修斯在全世界第一個真正提出entropy熵的概念,克勞修斯是全球公認的熱力學理論奠基人,分子運動理論奠基者。熵是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物理意義指複雜,無或者混亂的度量。2 如何理解熵原理與熵增定律?
  • 生命起源百年探索:進化論、資訊理論、熱力學誰是主角?
    對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 Jeremy England 來說,達爾文進化論解釋了地球上生命的進化,但我們最好還是接受需要一個更一般化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物質會自發地組織起來形成生命。事實上,科學家們在解決生命起源這一棘手問題時,已經深入到了進化過程的起點,試圖擴展進化論的適用範圍。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以令人驚訝的新方式看待生命。
  • 熵:傷腦筋的熵-虎嗅網
    至於一百多年前一幫子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是如何艱難地憑經驗構造熱力學的,熱力學如何導致量子力學關鍵概念的產生和薛丁格方程的推導,熱力學又是如何發展成了統計力學的,這些問題更是鮮有提及。而熱力學就一直這樣被恐懼著、誤解著,它在整個物理學體系中的重要性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強調。
  • 坤鵬論:熵,粉墨登場!
    今天,坤鵬論和大家分享一下,最初那個單純的熵。一、如何證明不可逆?前面提到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實質是:一切與熱有聯繫的現象中,自發實現的過程都不可逆。那麼,如何證明不可逆呢?那時候,熵只是一個可以通過熱量的改變來測定的物理量。其本質並沒有做到充分的、很好的解釋。一直到了後來的統計力學、資訊理論等一系列科學理論發展,熵的本質才逐漸被人們解釋得越來越清楚。
  • 【20180928】原小點科普·最大信息熵原理
    這兒所說的最佳方案,與資訊理論中的「最大信息熵原理」有關。什麼是最大信息熵原理?它來自於熱力學及統計物理中的熵增加原理。要講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太多篇幅,在此只作簡單介紹。用通俗的話來說,最大信息熵原理就是當你對一個隨機過程不夠了解時,你對概率分布的猜測要使得信息熵最大。熵最大就是事物可能的狀態數最多,複雜程度最大。
  • 黑洞熵與普通系統熵有什麼不同?量子領域與熱力學的碰撞
    20世紀70年代初,物理學家貝肯斯坦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推論:黑洞也是一個熱力學系統,黑洞力學關係實際上反應的就是相應的熱力學關係。特別是黑洞熵與黑洞視界面積具有簡單的正比關係,黑洞視界面積不遞減對應的就是相應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即孤立系統的熵增原理。
  • 熵一自然界一切定律中的最高定律
    這種悲觀的「退化論」思想影響著很多人。至少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熱寂說」的錯誤。那麼克勞修斯的「熵增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會提出「熱寂說」呢? 一個體系的能量完全均勻分布時,這個系統的熵就達到最大值。在克勞修斯看來,在一個系統中,如果聽任它自然發展,那麼,能量差總是傾向於消除的。讓一個熱物體同一個冷物體相接觸,熱物體將冷卻,冷物體將變熱,直到兩個物體達到相同的溫度為止。 熵增原理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 「熵」是什麼?宇宙最終會走向「熱寂」嗎?
    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簡而言之就是孤立系統的熵永不自動減少,熵在可逆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過程中增加,可以說非常鮮明地指出了不可逆過程的進行方向。熵增原理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另外一種表述形式,卻又擁有更加深刻的含義,它創造了「熵」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在後來被廣泛應用,香農把熵的概念,引申到信道通信的過程中,從而開創了」資訊理論「這門學科,從而宣告了資訊時代的到來。
  • 突破達爾文進化論解釋困境
    進化論的前提預設有待實證檢驗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闡述進化論思想,其核心是「自然選擇原理」:一切物種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它們繁殖的後代保持著一部分親代特徵,同時又發生一些改變;而生存空間和資源卻是有限的,所以一切物種必須「為生存而鬥爭」。
  • 熱力學三大定律與熵
    熱力學三大定律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恆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而不會消失。天平的兩端相平衡;第二定律:然能量可以轉化,但是無法100%利用。在轉化過程中,總是有一部分能量會被浪費掉。寫成公式就是:能量的總和 = 有效能量 + 無效能量;「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無效能量」指的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稱為熵。所以,熵就是系統中的無效能量。
  • 最令人絕望物理定律「熵增原理」:生命以負熵為食,最終走向消亡
    他提出一切自然現象都應該用中心力相互作用的質點的運動來解釋,這個時候熱力學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恆定律已經有了一個模糊的雛形。1850年,克勞修斯發表了《論熱的動力和能由此推出的關於熱學本身的定律》的論文。他認為單一的原理即「在一切由熱產生功的情況,有一個和產生功成正比的熱量被消耗掉,反之,通過消耗同樣數量的功也能產生這樣數量的熱。」
  • 麥克斯韋妖:對抗熵與熱力學第二定律,最終歸於平常!
    1873年出版的《論電和磁》,也被尊為繼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後的一部最重要的物理學經典。沒有電磁學就沒有現代電工學,也就不可能有現代文明。所以麥克斯韋被認為是對物理學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熵和熵增原理,還有熱力學第二定律。沒有看過我之前文章的小夥伴沒有關係,我這裡簡單說一下。熵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熵增原理:孤立熱力學系統下的熵不減少,總是增大或者不變。熱力學第二定律(兩種表述):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轉換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