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裡,為了不讓孩子成為「電腦黨」「手機控」,家長會煞費苦心地給孩子的假期生活制定安排表。其中,閱讀是不少中小學生需要完成的「必修課」。大多數家庭在假期都會安排每天1小時的閱讀時間,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甚至還有家長把孩子拉進微信讀書群,用「打卡」激勵讀書。然而,「組團讀書」是否適合每一個孩子呢?
    寒假裡家長帶孩子進圖書館和書店去借書買書,讓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寒假,這個想法一點不錯。但是家長把孩子拉進微信讀書群,用「打卡」激勵孩子讀書的做法卻不值得提倡。
    經過一個學期的緊張學習,學生好不容易盼來了寒假,在充分享受過年樂趣的同時,完成一定量的閱讀任務,這樣的寒假過得才很充實。家長每天將孩子讀書的情況放在微信群裡與其他家長分享,既可以實時督促孩子日復一日堅持閱讀,也可以讓孩子在寒假裡實實在在地讀上幾本書。
    「打卡閱讀」的好處是明擺著的,可是「打卡閱讀」的弊端卻更多。
    首先,閱讀是非常小我的事,不能吃「大鍋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讀的是孩子自己喜歡的經典著作,孩子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認真閱讀,其閱讀收穫一定很多,但報導中提到的那位小學三年級學生廖洋,她覺得老師推薦的《木偶奇遇記》等低齡化作品太過幼稚,這樣的閱讀就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家長和老師要針對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結合大綱規定的課外閱讀篇目,適當調整閱讀書目,為孩子「量身定做」一份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
    其次,閱讀不是比誰認字快的事,家長眼睛不能只盯著孩子每天的閱讀頁數。「一目十行」甚至「一目百行」,幾天就能讀完一部大部頭作品,這樣的閱讀能有什麼作用呢?挪威戲劇大師易卜生說得好:「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筆者至今還記得以前剛讀中文系那會兒,同學們紛紛拿著老師開的閱讀書目到圖書館借書的熱鬧情景,有位同學興奮地告訴我:他只用一個禮拜就讀完了《魯迅全集》,但留在他腦海裡的還是中學課本上學過的幾篇。家長在微信群裡用「打卡閱讀」記錄孩子讀書進展情況,無形中對孩子閱讀產生了一種壓力,孩子為了讓家長看到每天推進的速度,就不會把閱讀效果放在第一位,而去一味地追求閱讀速度,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終只能讓閱讀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閱讀是我們每個人的事,家長應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給孩子做出榜樣,與孩子一起閱讀。如果家長放下身段與孩子一起做「運動員」而不是做「裁判員」,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家長與孩子在共同閱讀中,一起體會「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的寂寞,分享「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快樂,一起解讀邯鄲學步之愚笨、刮骨療傷之豪壯、黛玉葬花之悽美,在閱讀中陪伴孩子成長。
    無數事實證明,一個愛好閱讀的家長也一定是深受孩子尊敬的家長,家長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還要教會孩子讀書的方法,如做名句摘抄、寫讀書筆記等。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享受生活的樂趣和閱讀的快樂,這比「打卡閱讀」更能激勵孩子,也更受孩子歡迎。
    文/維揚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