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活動現場 李響攝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 徐文彬報導 6月17日,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鄭大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飛與媒體記者、氣象愛好者們就厄爾尼諾的發生機制、強度預測及帶來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丁一匯表示,厄爾尼諾研究和預報是國際氣候研究和預報中最成功的一個科學發展。根據目前情況可以判斷基本已經達到厄爾尼諾狀態,估計到8、9月份時還要有一次發展,並且可能在聖誕節前後達到高峰。他指出,厄爾尼諾一旦發生,將對全球天氣氣候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對於我國來說,主要出現乾旱天氣,雨帶將向南退,多集中在長江流域和華南等地,一般出現北旱南澇的狀態。
鄭大瑋表示,從歷史來看,通常厄爾尼諾年,世界各地災害不一樣,並不是所的有厄爾尼諾年都會出現同樣的災害。我國國土遼闊,各地的氣候類型都不一樣,即使在不發生厄爾尼諾的年份也可能有部分地區受災。就目前情況來看,今年我國夏糧豐收基本確定,至於厄爾尼諾對秋糧生產以及明年糧食安全帶來的影響還要再具體分析,不應誇大厄爾尼諾的負面影響,但要做好應對的思想準備。
鄭飛表示,厄爾尼諾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溫變暖的現象,是全球氣候變化中最強也是大家最關注的信號。目前,我國科學家預測可能會發生中等強度或者以上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但是否會發生強度較大甚至超過199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還有待觀察。
本次活動由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主辦,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學會秘書處、氣象影視中心承辦。著名電視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傑主持了該活動。
(責任編輯: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