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自然》刊文指出,積累治療教訓與經驗,減輕醫療系統承壓情況,或可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降低新冠病死率,但現有病死率數據與真實情況可能仍有出入
近日,《自然》(Nature)在線刊文指出,英國、美國、印度等地見新冠病死率下降明顯,研究者認為這與檢測規模及接受治療人群變化、治療經驗累積、醫療系統負擔減輕等因素有關。圖/人民視覺
文丨實習記者 舒暢 記者 馬丹萌
疫情依然肆虐,秋冬不容樂觀。截至11月15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逾5300萬,死亡病例逾130萬。但部分地區病死率似有下降之勢。近日,《自然》(Nature)在線刊文指出,英國、美國、印度等地見新冠病死率下降明顯,研究者認為這與檢測規模及接受治療人群變化、治療經驗累積、醫療系統負擔減輕等因素有關。
《自然》引述印度阿波羅醫院重症監護專家Bharath Kumar Tirupakuzhi Vijayaraghavan發現稱,在他工作的重症加強護理病房,新冠病人死亡率(mortality)有所降低。四月有近35%病人死亡,使用呼吸機的病人約70%死亡;而該院目前新冠病人死亡率為30%,使用呼吸機的病人死亡率則降至45%–50%。
英美亦有相似案例。英國劍橋大學重症監護醫師Charlotte Summers注意到,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公布一項囊括21082例病人的研究顯示,5、6月進入加護病房及重症加強護理病房的病人存活率顯著高於3、4月。在美國匹茲堡大學重症監護醫師Derek Angus任職的醫院,病死率亦有所降低。
特效藥尚未問世,治療手段也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病死率何以下降?
該文章指出,接受治療的病例人口學特徵的變化、累積的用藥及治療教訓和經驗,以及醫療系統承壓日漸減輕,都是病死率下降的可能原因。但目前疫情發展不容樂觀,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可能會被世界各地增加的病例數抹平」。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注意到全球新冠病死率普遍下降,其在11月13日「第11屆財新峰會:重建全球信任」上分析,目前來看,病死率下降並非因為新冠病毒毒力減弱,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國保護了高危人群,使得高危人群感染率降低,年輕人感染率增加;其次是檢測規模不斷擴大至輕症、無症、甚至健康者;此外,世界範圍內的醫療擠兌現象得以緩解。(詳見財新網《新冠病毒毒性未減 張文宏詳解病死率下降緣由》)
數字減小不等於下降
雖然多地數據顯示新冠病死率下降,但數據或與真實情況有出入。有研究者指出,病死率計算受檢測規模、接受治療病例人口學特徵等多種因素影響。例如,與無症狀、輕症、重症病例均接受新冠檢測的國家相比,僅檢測重症病例的國家會得出更高的病死率,因此,擴大檢測規模或致病死率數據減小。
張文宏亦提到,很多國家前一波疫情時僅檢測生病的人,第二波疫情之後檢測範圍擴大至沒有生病的人,因此發現大量輕症、無症狀的感染者,使得病死率下降。
此外,《自然》文章提到,重症加護病房(ICU)患者的特徵變化也可能使其病死率具有一定誤導性。例如,在疫情初期,醫院ICU主要接收老年人;隨著時間推移,更多年齡更小的病例得以進入ICU,病死率會因人群特徵變化而下降。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網站「財新網」,點擊文末閱讀全文,關注財新網服務號即可閱讀全篇文章,閱讀更多精彩文章可直接訂閱。)
新冠肺炎和精神疾病之間可能互為因果。近日,醫學雜誌《柳葉刀—精神病學》刊載的一項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或有更大概率患上精神疾病;同時精神病史也可能是誘發新冠肺炎的潛在因素。
該研究名為《新冠肺炎與精神疾病之間的雙向關聯:針對美國62354名新冠確診病例的回顧性隊列研究》,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為其提供了資金支持。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者收集了美國54家醫療機構於2020年1月20日至8月1日之間開具的6980萬份電子醫療報告,其中涵蓋了62354名新冠確診病例。
許多疾病的患者在確診後都會出現短暫性的認知障礙以及譫妄的症狀,為排除這一現象的幹擾,研究人員統計了共七種疾病的患者在確診之後的第14至90天內被查出精神疾病的機率。研究發現,有18.1%的新冠肺炎患者同時也是精神病患,有5.8%的患者第一次被查出患有精神問題;而其他對照組只有12.7%至15.1%的患者患上了精神疾病,其中有2.5%至3.4%的患者首次確診。據此數據,研究人員認為:「相較於其他病症患者,新冠肺炎患者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要高出一倍以上。」
NEJM主編詳解新冠疫苗:11種候選疫苗已進入臨床三期 [2020-11-12]
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仍在持續,除了抗病毒藥物之外,安全有效的疫苗也是抗擊這場疫情的重要武器。為什麼這場全球大流行病需要疫苗?目前候選的新冠疫苗有哪些種類?如何評估疫苗是否成功?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學與傳染病副教授、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主編埃裡克·魯賓(Eric Rubin)近日在2020騰訊醫學ME大會的演講中,詳細介紹了各類疫苗的生效原理及評估方法。他表示,疫苗製造是一個耗時漫長且機理複雜的過程,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以mR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進展最為理想,但還需要通過後期臨床試驗對人體接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進一步分析評估。
魯賓介紹,截至10月底,新冠的候選疫苗中有11種已經處於臨床試驗三期階段,臨床三期為上市前最後一個階段的臨床試驗,且不同研究團隊製備疫苗的方法各異,包括病毒滅活疫苗、DNA疫苗,以及腺病毒疫苗等。
疫苗研發中的一個常用原理,就是使用不會使人生病的病毒感染人體,誘導產生免疫應答。人們如今使用的許多疫苗也是利用這一原理。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麻疹、腮腺炎、風疹、黃熱病等,它們的原理都是利用減毒的活病原體,這些病原體可誘導產生免疫應答,從而抵禦具有完全活性的病原體。「但這一工作很困難,可以說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知道如何將病原體充分減毒,達到既不會導致疾病又可以誘導產生免疫力。新冠病毒的情況也是如此,至少到目前為止是如此。我們目前沒有可以達到上述目的的候選疫苗。這意味著必須考慮通過其他方法製造疫苗。」魯賓表示,過去研發疫苗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啟動一個疫苗項目之後,通常需要10年以上。縱觀疫苗研發史,絕大部分疫苗都需要10年以上的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才能將實驗室裡的設想變為真正安全有效的疫苗。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11月18日凌晨,總臺央視記者從天津市疾控中心獲悉,天津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即為17日下午通報的兩名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者。
第140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男,40歲,居住於天津市濱海新區,為天津海聯冷凍食品有限公司搬運工,系天津市第93例無症狀感染者(本土第3例)的工友及室友。該患者作為密切接觸者於11月10日在濱海新區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及血清學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17日再次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即由120救護車轉送至海河醫院。入院體溫36.6℃,胸部CT示右肺中葉及左肺下葉斑片狀磨玻璃影。經天津市級專家組綜合分析確定為天津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普通型)。全程實施閉環管理。
天津第4例本土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總第101例),男,37歲,居住於天津市濱海新區,為天津海聯冷凍食品有限公司搬運工,系天津市第93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工友及室友。該患者作為密切接觸者於11月10日在濱海新區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及血清學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17日再次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即由120救護車轉送至海河醫院。經天津市級專家組綜合分析確定為天津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全程實施閉環管理。
責編|任波
版面|劉登輝 王伯文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denghuiliu@caixin.com
恰詢:caixinhealth@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