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左西年等發現大腦功能架構反映人格特徵

2021-01-16 生物谷

近期,著名雜誌PLoS ONE刊登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人員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Person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Brain's Intrinsic Functional Architecture。」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大腦內在功能架構反映人格特徵。

人格或者個性特徵是指人面臨眾多環境刺激時所表現出的獨特、穩定而持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探討大腦的功能架構如何反映人格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論題,部分原因在於很難設計出適當的任務對個性進行測量。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技術不依賴任何特定的任務,可以探測大腦內在功能架構。最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左西年與其國際合作者一起,使用RSFC技術對人格特徵的大腦功能架構研究這一難題進行了初步嘗試。

該項研究考察了「大五」人格五因素的大腦內在功能架構關聯: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外傾性(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隨和性(Agreeableness)和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39名右利手成年志願者(18名男性,平均年齡30±8歲)完成NEO人格量表修訂版之後,參加了1至5次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並且在完成最後一次掃描的一年內,再次進行一次該人格量表測量。

研究結果顯示,基於大腦的兩個認知與情感樞紐——前扣帶和楔前葉的種子區域,人格的每一個因素都具有一種獨特的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模式。這些模式與分別負責認知和情感過程(如動機、共情和未來導向思維等)相應的腦功能分區一致。神經質和外向性是五因素中研究最廣泛的兩個因素,可分別預測種子點與背內側前額葉皮層和外側旁邊緣腦區之間的連接。這些區域又與情緒調節、自我評價和獎賞相關聯,與特質的特性一致。人格特質大多與受試者間不一致出現的功能連接相關聯,即各個人格因素所預測的腦區靜息態功能連接並無重疊。這表明,雖然個體間存在一個基本的、核心的大腦功能架構,核心之外的多變連接引致了個體間人格特徵的差異,進而引發了多樣化的反應表現。

上述研究發現為使用靜息態功能技術來探索心-腦關聯,並進一步研究相應人格障礙的神經環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對於人格障礙的神經心理病理學機制研究有啟發。該項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啟動科學基金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Person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Brain's Intrinsic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Jonathan S. Adelstein, Zarrar Shehzad, Maarten Mennes, Colin G. DeYoung, Xi-Nian Zuo, Clare Kelly, Daniel S. Margulies, Aaron Bloomfield, Jeremy R. Gray, F. Xavier Castellanos, Michael P. Milham

Personality describes persistent human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broad classes of environmental stimuli. Investigating how personality traits are reflected in the brain's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is challenging, in part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designing appropriate task probes.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RSFC) can detect intrinsic activation patterns without relying on any specific task. Here we use RSFC to investigate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five-factor personality domains. Based on seed regions placed within two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hubs』 in the brain—the anterior cingulate and precuneus—each domain of personality predicted RSFC with a unique pattern of brain regions. These patterns corresponded with functional subdivisions responsible for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ing such as motivation, empathy and future-oriented thinking. Neuroticism and Extraversion, the two most widely studied of the five constructs, predicted connectivity between seed regions and the 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lateral paralimbic regions, respectively. These areas are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regulation, self-evaluation and reward, consistent with the trait qualities. Personality traits were mostly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connections that were inconsistently present across participants. This suggests that although a fundamental, cor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is preserved across individuals, variable connections outside of that core encompass the 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that motivate diverse responses.

相關焦點

  • 心理所合作研究發現大腦內在功能架構反映人格特徵
    「大五」人格特質的大腦內在功能架構人格或者個性特徵是指人面臨眾多環境刺激時所表現出的獨特、穩定而持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探討大腦的功能架構如何反映人格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論題,部分原因在於很難設計出適當的任務對個性進行測量。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技術不依賴任何特定的任務,可以探測大腦內在功能架構。最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左西年與其國際合作者一起,使用RSFC技術對人格特徵的大腦功能架構研究這一難題進行了初步嘗試。
  • 關於左右腦的誤區你還相信多少?其實大腦存在功能分區,但並非按左...
    我們的大腦是否有左右腦分區,它們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左右腦開發是否會產生不同的人格特質?記者看到,在評論留言區,許多網友發表看法,大多對此表示深信不疑,有人甚至說自己的脾氣性格與大腦開發不均衡有關。真正確立左右腦分工的概念,始於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在動物身上進行裂腦實驗,發現切斷動物左右腦之間的全部聯繫時,這些動物仍然生活得很正常。進一步研究發現,左右腦擁有各自的感覺、認識、記憶等功能,也就是說,左腦具有右腦的功能,右腦也同樣有左腦的功能,只是各有分工和側重點而已。
  • 探討語言功能為何在大腦中「偏左」
    華東師範大學蔡清課題組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過比較健康左利手被試中典型的左半腦語言優勢個體和非典型的右半腦語言優勢的靜息態功能網絡,從語言系統以及全腦功能架構差異的角度,深入考查了與語言偏側化相關的神經機制。該成果論文日前發表於《大腦皮層》。  大腦功能偏側化指左半腦或右半腦在特定認知功能上的半腦優勢。
  • 科學網—探討語言功能為何在大腦中「偏左」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蔡清課題組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過比較健康左利手被試中典型的左半腦語言優勢個體和非典型的右半腦語言優勢的靜息態功能網絡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這些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當過敏原不存在時,過敏反應經常被視為安慰劑反應的一種形式。4,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來源:大話精神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個體具有明顯不同於他人的個性特徵。根據烏普薩拉大學在PLOS ONE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情緒不穩定和性格內向是其顯著特徵。與此同時,研究表明,在社交焦慮的個體中,人格特徵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對五大人格維度的聚類分析,可以區分出三種人格類型。研究者稱,這三組人(第一組是典型的社交焦慮,第二組是「內向盡責型社會焦慮」的人,第三組是患有不穩定-開放型社會焦慮障礙)社交焦慮的原因可能不同,例如,在大腦神經遞質水平和遺傳因素的異常方面。
  • 谷歌大腦提出NAS-FPN:一種學會自動架構搜索的特徵金字塔網絡
    在過去幾年裡,用於圖像分類和目標檢測的深度卷積網絡在架構搜索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與預測圖像類別概率的圖像分類不同,目標檢測在大範圍的尺度和位置上檢測和定位多個目標時存在自身的挑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現代目標檢測器普遍使用金字塔特徵表示,它表示具有多尺度特徵層的圖像。在這篇論文中,谷歌大腦的 Quoc V. Le 等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新的架構搜索方法 NAS-FPN。
  • 催眠中左右腦的功能
    儘管艾瑞克森發展他的觀點和技巧遠早於最近的腦半球功能研究。但是,利用了左右腦不同功能的神經心理學模型也包含在他的工作中。
  • 「左右腦測試」 中的腦科學
    「這樣的你十分優秀,但有時也讓人心疼」「感覺是個了不起的人吶」「這樣的你很棒啊」……「病毒式傳播」的左右腦測試,所有答案都點綴著溢美之詞,不禁讓人想起朋友圈此前流傳的各種佔卜、星座、性格測試,無一不是此種套路的翻版。心理學家指出,這是一種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適合他。
  • 大腦的語言功能
    如果利用盲人點字法來進行閱讀,你就會利用到大腦頂部的感覺皮層,如果你聽別人在閱讀,你就會用到距離耳朵不遠的聽覺皮質,因此大腦的語言功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同時大腦的語言功能又是可以相對定位的。1825年,法國一內科醫生提出:語言功能是由額葉特異地控制;1864年,Broca提出語言表達只由一側大腦半球控制,且幾乎總在左半球,法國神經科醫生Broca是將科學天平扭向大腦功能定位側的第一人,他曾遇到一位病人,該病人能理解別人的言語,但卻自己不能說話。病人死後,Broca對其進行 解剖,發現左額葉上有損傷。
  • 左右腦功能層級結構的不對稱性規律
    該論文基於靜息態功能磁共振影像,結合最新的功能連接梯度(gradient)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左右半腦內部的功能層級模式、及其不對稱性與性別差異。人腦的左右半球是兩個相互連接又相對獨立的功能模塊,半腦內的功能層級結構是半腦內信息加工的重要內部組織特性,其左右腦差異可能為大腦認知加工過程的偏側化現象提供了部分支撐。但迄今為止,缺乏針對左右腦功能層級結構差異的實證研究。
  • 左右腦年齡測試刷爆朋友圈:真相吐血……-大腦,左腦,右腦,年齡...
    那麼,人體大腦到底是怎樣協同合作的?存不存在左右分工的問題呢?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左右腦分工理論從何而來?1981年,美國心理生物學家羅傑·斯佩裡提出這一觀點:左腦對數字文字的識別、認知、記憶要比右腦好一些,而右腦在圖像圖形處理上,則要優於左腦一些。
  • 還在相信「左右腦測試」?你以為的這些「常識」都是錯的!
    我們的大腦是否有左右腦分區,它們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左右腦開發是否會產生不同的人格特質? 誤區: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真相:大腦存在功能分區,但並非按左右腦劃分 「所謂左腦負責邏輯、推理等抽象思維,右腦負責藝術、空間等形象思維,並將人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
  • 全球最大規模的新年目標研究告訴你,2021年的flag如何不翻車 | PLOS ONE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在瑞典招募了 1066 位在 2017 年立下新年「Flag」的人。每個參與者都向研究人員提供了自己的計劃,這其中最常見的是和身體健康有關的目標,比如減肥和改變飲食習慣。參與者們被分為三組,在接下來的一年中能夠獲得不同程度的幫助——完全沒有、部分幫助以及長期幫助。
  • 大人的語言功能由左腦主導,兒童有何不同?
    這是因為成年人的一些認知功能往往是由單側腦半球的特定區域來主導的,而語言功能主要由左腦主導。 根據最新研究成果,這裡還要再加上另一個例外:兒童。2020年9月7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兒童同時使用左腦和右腦來處理句子 [1]。 「這對受到神經損傷的小孩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研究作者之一、喬治敦大學神經學教授 Eliss L.
  • 散光關於大腦左右腦功能的真相
    這種現象從眼球功能上來說是由於肌肉之間整體肌肉群的整體配合性協同性發生了失衡。上升到精神意識層面就是大腦左右腦功能發揮上沒有各盡其用。左腦佔主導的人從事由右腦主導的活動。有時候視覺系統內部不夠統一。把由左腦主導的近視控制的肌肉轉化為由右腦主導的遠視控制的肌肉動作不徹底。兩種肌肉交叉混合共同緊張,轉化不徹底。導致了眼球用力的不均勻變形,出現散光現象。
  • 左右腦理論和相關功能介紹
    關於大腦功能的研究,是現代科學最深奧的課題。
  • 你是用左腦還是右腦相信了「左右腦騙局」?
    這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其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情況差不多如此吧。
  • 大腦地圖公布97個最新功能區
    這項發現有助於人們更好的認識大腦功能障礙,如孤獨症、精神分裂症、痴呆、癲癇等,也將大大推進關於這些疾病的研究。(可以藉此來獲得皮質架構的信息),來分析大腦不同部分的微觀結構的架構、連通性、功能和地形圖,最終把每個大腦半球都劃分為 180 個獨特的大腦皮質區域,其中有 97 個之前從未有人鑑別出來。
  • 研究稱左右腦並無主導側 或將顛覆優勢腦理論
    原標題:研究稱左右腦並無主導側 或將顛覆優勢腦理論   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16日報導,美國猶他大學的神經學家研究發現,並不存在優勢右腦或者優勢左腦的情況,某一側大腦並不能主導或影響個體人格特點。研究負責人傑夫安德森博士說:「可以肯定的說,某些大腦功能確實由某一側大腦負責。   你是「右腦型」還是「左腦型」人才?
  • PLOS Genetics | 植生所李來庚團隊發現調控擬南芥次生細胞壁形成新機制
    2019年1月18日,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李來庚團隊等人在PLOS Genetics上發表題為「SUMO modification ofLBD30 by SIZ1 regulates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文章,提出了一種由SiZ1介導的LBD30泛素化調控擬南芥次生細胞壁形成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