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大象,海洋中最大的動物是藍鯨,植物最高的是桉樹可以長到100多米高……很多東西大家也熟悉的。但是,生物的尺寸是由誰來決定的呢?曾經的巨無霸恐龍滅絕了,是不是跟陸地有潛在關係呢?
帶著各種疑問,我們來了解一下地球上的各生物吧!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在物體的總量和個體的大小,都有一定的規律。比如,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能夠長到多大呢?現在我們知道的只有大象和藍鯨,為什麼它們不能再長大呢?植物也是一樣的,最高的是桉樹,可以長到100多米高,為什麼不能再高了呢?又如大海和陸地面積是3:1,海洋面積是陸地的3倍。大海裡最大動物是藍鯨,可以長到31米,陸地上最大動物是大象,可以長到10米,差不多也是3:1。由此可見,生命的世界還有一個尺寸開關,或者叫做尺度效應。
次一級的海洋生物有鯊魚、海脈、海象等,陸地有馬、牛、獅子等,在個體尺寸上都要小的多,但物種數量要多得多。還有更小的動物,陸地上是狼、狗、狐狸、各種鳥類等,海洋裡是各種魚、龜、蝦、蟹等種類更多。以此類推,從昆蟲到微生物,個體越小種類就越多。植物也是如此,從樹林到喬木,從小草到藻類,種類越來越多,個體就越來越小。由此可見,生物個體的尺度和物種的數量,都有著明顯的自然規律。
由此而聯想到恐龍的滅絕,在中生代的早期,地球上演化出了巨大的恐龍。根據出土的化石來看,當時最大的恐龍有23米長,比現在的大象大一倍還多,但卻同樣是生活在陸地上,看上去與上述的論斷有矛盾呀!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那個時候的環境,恐龍生活的時候,地球上所有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叫做泛古大陸,就是因為這樣,巨大的恐龍才能演化出來,並生存下去。
到了中生代的中期,由於地殼運動和板塊漂移的結果,原來的古大陸分離了,大陸的規模變小了。因為恐龍龐大的身體,已經超出大自然尺寸的規律,於是恐龍便消失了。
我們人類也是一樣的,個子不可能長的太高太大。人種也不會有太多。如果人的身高可以長到5、6米甚至十幾米,那大風一吹就會腰折了,就會很難生存下去。當然,長的太小了又不行,例如只有幾十釐米,就很容易被其它動物吃掉,那還怎麼發展人類文明呢?
因此,各種生物和植物在生存空間和資源分配上,都有著一定的自然規律。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般的自然規律是如此。但是,也有例外,有些小魚敢於向大魚進攻。比如嗜殺鯨,就敢向自己大許多的藍鯨發起攻擊,而體格龐大的藍鯨並不吃魚,而是以蝦米為食,這就叫大魚吃小蝦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鯨的反常行為造成的。
經過生物學家的解剖發現,鯨的前鰭也是五個手指,與人的雙手非常相似。鯨本來是陸地上的哺乳動物,大約在6000萬年前,藍鯨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它們有四條腿和一條尾巴。全身長毛,是胎生的四蹄類動物。現在的牛、馬、羊、河馬都是它們的後裔。
那時候藍鯨都居住在水邊,沿著海邊找東西吃,有時候會下到水裡捕東西,時間長了,慢慢地就適應了水中的生活。學會了遊泳,能夠潛到很深的水下去尋找食物。後來它們發現水下的食物比陸地上多,在水裡的時間越來越長,只是偶爾到陸地上來休息。隨著千萬年的演化,它們適應了海洋生活,不再上岸休息了,就演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的藍鯨。
但是,我們從出土的化石可以看出,當初的鯨比現在小很多,後來才進化到今天這樣子的。由此我們可以斷定,生物的尺度效應是確實存在的,它是受大自然控制的。那麼,大自然為什麼要對生物進行控制呢?這是因為地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種類過多,尺寸過大,是養不活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