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確認帶回了小行星樣本,原目標是取樣100毫克
12月15日,當地時間周一日本宇航局(JAXA)確認其小行星探測任務「隼鳥二號」(Hayabusa2)已經將太空巖石樣本帶回地球。此前日本宇航局的工程師們還不能確切地確定太空飛行器是否採集到了任何樣本。雖然探測器按計劃在「龍宮」表面完成了所有採樣操作,但任務小組無法確認探測器是否能將小行星物質帶回地球。
-
NASA 探測器成功收集小行星樣本
品玩10月26日訊,據 Space.com報導, NASA 官員上周五表示,NASA旗下的小行星探測器已成功在小行星 Bennu 表面抓取樣本。不過因為抓取的樣本過多,導致樣本收集器的蓋子無法正常閉合,讓部分樣本拋灑出來。NASA 目前正在研究對策,在不洩露的情況下,將這些物質保存起來送回地球。
-
日本宇航局確認「隼鳥二號」已將太空巖石樣本帶回地球
當地時間周一日本宇航局(JAXA)確認其小行星探測任務隼鳥二號(Hayabusa2)已經將太空巖石樣本帶回地球。據悉,日本宇航局的工程師們在此次小... 當地時間周一日本宇航局(JAXA)確認其小行星探測任務「隼鳥二號」(Hayabusa2)已經將太空巖石樣本帶回地球。
-
NASA科學家發現小行星Bennu巖石樣本與眾不同
美國NASA OSIRIS-Rex探測器將在小行星Bennu表面進行探測取樣,然後返回地球。近日,任務中的科學家們介紹了關於小行星Bennu的表面物質、地質特徵和動態歷史的新發現。研究人員指出,他們懷疑從小行星上送回地球的樣本可能不同於我們在地球上收集的任何隕石樣本。
-
日本隼鳥 2 號探測器已成功完成小行星 「龍宮」首次地下樣本採集
IT之家7月11日消息 日本航天局(JAXA)日前宣稱,其已成功收集了小行星「龍宮」首次採集的地下樣本。這則消息是在晚上8點前通過日本共同社新聞發布的,距離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隼鳥2號」衛星第二次降落在距離地球約2億英裡的「龍宮」小行星上僅僅90分鐘。
-
「冥王號」探測器完成採集小行星貝努樣本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新媒體專電 德新社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個太空飛行器20日從一顆小行星上採集了樣本。這是NASA首次採集小行星樣本。NASA稱,該太空飛行器隨後成功發射推進器,使其離開小行星表面。報導說,貝努小行星由大量碎石構成,呈黑色,直徑約500米,距地球2.9億公裡,可能於下世紀靠近地球,儘管撞擊可能性很小。報導描述了採集過程:大小相當於一輛大麵包車的「冥王號」探測器朝著小行星大傾角下降,然後進入一個大約3個停車位大小、周圍巨石環繞的區域。
-
NASA宇宙飛船欲「蜻蜓點水」採集小行星樣本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10月18日消息稱,在圍繞小行星貝努(Bennu)飛行了近兩年之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奧西裡斯-雷克斯」號(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將於2020年10月20日嘗試降落到這顆古老小行星的表面,並在地形惡劣的危險環境中抓取碎石作為研究樣本。
-
「隼鳥2號」帶回超0.1克小行星沙粒 日研究機構:數量很多
(觀察者網訊)據日本共同社12月16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5日在線召開記者會,宣布在探測器「隼鳥2號」送回地球的密封艙內確認了直徑數毫米肉眼可見的大量黑色沙粒。該機構稱包括此前在密封艙內檢出的氣體在內,上述樣本確實在小行星「龍宮」採集,從地球外帶回樣本的取樣返回已獲成功。 據分析,僅迄今確認的部分就已遠超0.1克的目標。JAXA團隊在記者會上介紹稱「裝入的數量很多」。第一代「隼鳥」2005年採集的小行星「絲川」樣本為肉眼不可見的微粒子,至今僅找到約1500粒。
-
「隼鳥2號」帶回超0.1克小行星沙粒 日研究機構:數量很多
(觀察者網訊)據日本共同社12月16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5日在線召開記者會,宣布在探測器「隼鳥2號」送回地球的密封艙內確認了直徑數毫米肉眼可見的大量黑色沙粒。該機構稱包括此前在密封艙內檢出的氣體在內,上述樣本確實在小行星「龍宮」採集,從地球外帶回樣本的取樣返回已獲成功。據分析,僅迄今確認的部分就已遠超0.1克的目標。JAXA團隊在記者會上介紹稱「裝入的數量很多」。第一代「隼鳥」2005年採集的小行星「絲川」樣本為肉眼不可見的微粒子,至今僅找到約1500粒。被收納在密封艙的樣本容器有用於採集沙石等的3個獨立空間。
-
NASA探測器奧西裡斯-REx將首次著陸小行星「貝努」Bennu 收集巖石樣本
NASA探測器奧西裡斯-REx將首次著陸小行星「貝努」Bennu 收集巖石樣本(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日宣布,將於下月首次派太空探測車登陸位於地球和火星之間、距地球約3.34億公裡的小行星「貝努」(Bennu),以機械臂收集貝努表面的塵埃和巖石樣本並送回地球,是太陽神載人太空任務計劃以來收集最多樣本的任務
-
NASA宇宙飛船將採取「蜻蜓點水」的方式,採集小行星樣本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10月18日消息稱,在圍繞小行星貝努(Bennu)飛行了近兩年之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奧西裡斯-雷克斯」號(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將於2020年10月20日嘗試降落到這顆古老小行星的表面,並在地形惡劣的危險環境中抓取碎石作為研究樣本。
-
NASA的OSIRIS-REx飛船在Bennu小行星上成功著陸
構想中NASA的OSIRIS-REx飛船在Bennu小行星收集樣本Credit: NASA/Goddard/University of Arizona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飛船史上首次成功地在一顆名為「Bennu」的小行星上短暫著陸,並採集了其表面的一些巖石和灰塵
-
NASA把小行星Bennu弄得一團糟!科學家卻說「很滿意」
原計劃於10月21日星期二下午短暫降落Bennu小行星,這是該航天局首次嘗試收集小行星樣本的嘗試。確認OSIRIS-REx是否確實收集了Bennu碎片尚需時日,但到目前為止,一切似乎都已按計劃進行。並且該太空飛行器只有三個氮氣罐,因此進行了三次嘗試以收集小行星樣本。OSIRIS-REx可能墜入Bennu,發現了問題,揮舞著自己或觸摸了表面,但撞到了一塊大石頭,無法捕獲較小的顆粒。這些情況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導致8億美元的樣本返回任務失敗。
-
NASA成功登陸小行星,開啟樣本採集,3年後帶回地球
任務團隊首先使用氮氣爆破小行星的部分地區,掀起大量灰塵和碎石,隨後探測器利用其機械臂進行樣本的採集,NASA將任務地點設置在一個較新的隕石坑內,這樣探測器就可以採集到相對新鮮的小行星樣本。NASA的小行星探測器名為OSIRIS-REx,其容量可以裝載4千克的樣本,然而NASA的目標非常小,只有90克。絕大多數的任務成員都認為探測器至少可以採集到150克樣本。
-
德媒:NASA採集貝努小行星碎石樣本 或在下世紀靠近地球
德新社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個太空飛行器周二從一顆小行星上採集了樣本。這是NASA首次採集小行星樣本。NASA稱,該太空飛行器隨後成功發射推進器,使其離開小行星表面。報導說,貝努小行星由大量碎石構成,呈黑色,直徑約500米,距地球2.9億公裡,可能於下世紀靠近地球,儘管撞擊可能性很小。報導描述了採集過程:大小相當於一輛大麵包車的「冥王號」探測器朝著小行星大傾角下降,然後進入一個大約3個停車位大小、周圍巨石環繞的區域。
-
NASA提前行動 加緊回收存儲OSIRIS-REx上的小行星土壤樣本
之前我們曾報導美國航天局的OSIRIS-REx太空飛行器成功地在小行星Bennu上短暫著陸以取回樣本返回地球。令人喜憂參半的是,該太空飛行器在其收集裝置中捕獲了大量的材料,以至於它出現材料溢出和洩露的情況。美國宇航局表示,本次收集到的材料遠遠超過了兩盎司的任務要求,這意味著即使有一些材料逸出也仍然有足夠的材料可以成功完成任務。
-
NASA主動拜訪貝努小行星尋找答案
貝努是一顆1999年發現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的直徑有500米,老家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但是由於引力擾動的問題,這顆小行星已經偏離了自己原先的軌道,進入了內太陽系;成為了一顆近地小行星,科學家根據對貝努軌道的觀測發現,這顆小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速度為每小時十萬公裡,軌道周期為1.2年,可以看出這個數據和地球的十分相似
-
打開龍宮小行星樣本密封艙 日研究員驚呆
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採樣小行星「龍宮」的任務達成,裝有樣本的密封艙在澳洲降落後被送往日本,但研究人員一打開艙體檢查當場就被嚇得目瞪口呆,因為裡面的樣本比想像中更好更多。據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澤田弘崇表示,他們的目標是100毫克左右,結果一看到樣本他震驚得無話可說。澤田弘崇透露,接下來他可能大叫了起來,但他實在記不清楚當時的事情了,總之和他預期的非常不一樣,樣本數量非常多。此前,隼鳥2號在太空漫遊了6年,並於龍宮小行星上方繞行了好幾個月,然後使用小型炸藥炸出坑洞並收集產生的碎片。
-
NASA飛船已成功降落在離地球3.2億公裡的小行星上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 Osiris Rex」飛船已成功降落在小行星「 Benne」上。奧西裡斯·雷克斯(Osiris Rex)下降到本尼(Benne)的假想圖(美國航空航天局,亞利桑那大學提供)Hayabusa通過返回地面後檢查膠囊內部來確認採樣的成功與否,
-
小行星要撞地球了?別慌,看看NASA是如何應對的
圖源:[2]這顆小行星近日點在地球軌道以內(0.7 AU),遠日點在火星軌道以外(2.1 AU),是典型的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也是對地球可能有威脅的一類小行星。參考[1] NASA JPL | Twenty Years of Tracking Near-Earth Objectshttps://www.jpl.nasa.gov/news/new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