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幻想!價值意識和政治制度不同,中美的鬥爭將會長期存在!

2020-12-03 家國視野

劉民樂,獨立研究學者,能力分析師

當下的中美關係儼然進入了多事之秋,各種論調的不絕於耳、全面脫鉤的險象叢生,世界上兩個最大國家的博弈與較力,對世界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所有這一切,並非如何的空穴來風、更不是中國做錯了什麼,而是現實客觀規律的使然。前有中美貿易戰的硝煙未散、後有疫情困頓下美國的煩惱種種,中美關係的「火上澆油」是最自然的事。

011 鬥爭是必然

客觀上說,當下中美間的鬥爭,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幾方面因素疊加推著高中美關係緊張程度!所謂「情理之中」,泛指兩個政治制度不同大國,必然意味著博弈與較力的存在。

美國每逢大選中國必成熱點己成常態,加之川普執政的超級「反常」,便不難理解中美關係的走向!所謂「意料之外」,便是一場百年不遇疫情的突然而至,無意中成為中美關係的新的「導火索」!

按照常理,在百年疫情來臨之際,恰恰是各國精誠合作共同抗擊疫情「公敵」之時。但處於西方太多別有用心背景下,要麼對中國抗疫行動的指責刁難、要麼「疫情政治化」下的翻雲覆雨,其結果是由於傲慢無知狀態下,自身成為疫情受害者的「世界之最」,川普的「惱羞成怒」也便不難理解了!

而惱羞成怒下的中美關係加害或相應風險推高,又何不是「意料之外」!當然,所有這些並非他們常識匱乏或能力的不足,而太多是政治需求下別有用心!

從這個角度看上去,中美兩國關係短時間內難以得到緩解,至少要等到相應因素稍退後的觀察,由此也便決定了對美鬥爭長期性的準備。

按照世界始終處於運動的法則,所有碰撞博弈下的變化都是情理之中的,鬥爭也是其中表現的一種方式,而且所有強大與落後都是在相應過程中的表現。

由於曾經的矯正過度,鬥爭成了人們談之色變的惶恐,這顯然有悖於客觀發展規律。

022 激進有理

目前,世界格局處於變化莫測的背景下,從不會有任何和風細雨,即便被時下人的所留戀的「蜜月時刻」,也無不是以弱勢者以諸種極大代價付出而換取強勢者利慾為特徵的!

在美國「圖窮匕首見」狀態下,再對兩國關係回歸等幻覺己無任何意義,其核心還是在於風險的管控及其面臨新挑戰的應對。

做到這一點,根本還是在於人們認識程度的提高。從當下國內輿情表現看,主要分為「激進派」與「客觀派」兩大支流。

首先說前者。儘管這裡以「激進派」而稱謂,更多是從大致特徵而言的,不具任何傾向性。

因為與傳統暴力革命相比較,時下人們更多是為捍衛維護國家與民族利益的精神表達,而非其它的什麼。即便如此,也僅僅是源自相應者的精神信念和語言表達。

即便近年所湧現出「鷹派」觀點,也多是從中華民族處於「守勢」狀態下,對國家和民族利益捍衛的本能表現,與以「擴張主義」下的西方鷹派有著本質區別,也便決定了對相應客觀性認識的必要性。

事實上,沒有任何國家人民置自身國家民族利益而不顧的、反倒那些以種種名義對國家民族利益出賣者,留下千古罵名!在

這點上,西方也不會因為文明不同而成為「例外」,反倒相應特徵更加強烈!區別在於它們更多為了自身利益對它國的侵略擴張,這一點必須有清醒認識。

從我們自身而言,無論中華民族實現獨立解放、還是建國七十年不同發展時期成就的取得,都是依靠全國人民不畏艱辛和勇於奮鬥的偉大實踐、始終是以激蕩的革命情懷所誕生的,而非任何其它的什麼!

這也是所有從落後走向強大的必經之路!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所表現出的多以追求正義公平和捍衛自身權益為特徵,其表達形式多具民族特徵的。

時代發展到今天,無論世界環境、還是自身發展,都有了極大的不同。由於各方面因素影響,傳統革命特徵漸已淡化、全球化的方興未艾、「西方主義」仍佔據主導、「叢林法則」的根深蒂固、岐視與偏見的依舊存在等等,作為鬥爭需求並未遠去,因為無論任何公平與權益的獲得,既不是「市場化」程度的如何、更不在於「世界是平的」玄幻傳說!

尤其在這種態勢下,傳統的「擺事實、講道理」收效甚微、簡單的立場宣示己顯僵化,它除了容易呈現「各說各話」的打嘴仗外,對方又老賴刁鑽的多,而大多旁觀者終究因為諸多難言之隱緣而淪為「沉默者」。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常常被別有用心的指責為「民族主義」或狹隘的激進!

即便在對世界有著諸多貢獻行為時,仍處於「被動」的狀態之下,此次疫情再次論證了這一點。

這除了說明世界的險惡外,更在於人們對當下世界形勢認識亟待提高。這個提高便是要求我們多一些積極的姿態、多一些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維度、多一些在前瞻研判基礎上話語拋出,以爭取相應話語與設置的主動性。

這既是符合鬥爭的客觀規律,又減少了保守下的被動挨打!

從事物發展規律看,但凡態勢變化均是不同力量較力與博弈的表現,而任何博弈又無不是以積極者佔據上風,因為但凡積極者往往做了各方面更充分準備的。

保守者則是倉促下的被動應戰,這種態勢往往以毫無作為的猝不及或「屈辱情結」下的情緒渲洩為特徵,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鑑於當下鬥爭形勢的複雜性,對認識維度鬥爭策略和的提高,便顯得十分重要了。

033 客觀迷離

其次是「客觀派」,其堪稱當下輿情的另一大支流。

所謂「客觀派」,除了相應者自我感覺外,更具有著坊間調侃的味道。現實的講,所有觀點表達者都會認為自身客觀性,關健在於所站角度的不同!

嚴格意義上說,目前所謂的「客觀派」,多有西方教育背景,這本是無可厚非、也是時代發展之所趨,但這並不等於說其認識一定與常人有了天壤之別!

恰恰相反的是,一些人因為具有了西方教育背景,便自覺進入了唯「西方主義」馬首是瞻,進而陷入「月亮就是西方的圓」的迷離之中!

以這樣的角度看待中國,便有了中國發展的「一團糟」甚囂塵上、「中國崩潰論」的不絕於耳,不顧客觀現實的詆毀中國等現象的出現!

這種現象的產生除開少數別有用心者外,更多是相應者深陷於西方神話迷思所致。他們天真的以為西方即等於世界和先進、只要模仿照搬便理所當然的成為西方,這不僅罔顧了各國不同發展水平及其階段、更是漠視了西方曾經不光彩的發跡史!

況且通過本次疫情考驗,更是將西方制度中諸多弊端暴露無疑。更進一步說,當下西方出現的一切矛盾問題,並非僅僅疫情所帶來的,而是數百年工業化諸多矛盾問題累積與疊加所致!

即便如此,「客觀派」們仍置諸多現實而不顧,不遺餘力的對西方民主自由的誓誓旦旦、對西方現代文明的鐘愛有佳,乃至將其奉若神明。

有了這樣的前提,包括中國在內的一切非西方國家,便成為不入流的「另類」乃至離經叛道,這顯然是荒謬的!

因為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看,民主自由僅是代表著一種進步水平和發展狀態、而非是非曲直的評價標準,兩者屬於截然不同的範疇!

所以西方將其奉之為「普世價值」,顯然有些錯位!即便做為人們進步追求的目標,也只能歸於發展水平方面的,而不能成為所有的替代!

進一步說,民主更多時候象平常百姓過日子,富庶人家有著諸多方面優越,其家庭成員所具有的物質精神享有一定更加豐富;而家境清貧者則由於生活拮据則會更多些苦澀與嚴苛,因為任何欲望的滿足都需要相應氛圍形成和諸多方面要素為支撐。

所有這些都只是相應者物質精神擁有水平、但不能成為衡量是非美醜的評價標準,現實中也從未有過因吃不起肉而該殺現象的出現,這是基本的常識。

西方素來以挾民主而令世界之舉,顯然屬於荒唐之列!這裡還不去說西方優越下的劣跡斑斑,僅僅民主制度下的治理效率欠佳、「劣質民主」國家的民不寥生,便對西方所信奉的「民主自由」打了大大的問號!

當前,很多人對於西方現代文明的盲目推崇,人們常常將「現代文明」與美國或西方相等同,乃至對世界的代表。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即成為世界與現代的化身,即便有著諸多問題弊端也可以忽略不計,這在「客觀派」們當中佔據主流。

若以此角度下對中美關係及其世界發展的認識,其客觀性便可想而知了,以往種種極端觀點的出現也便不奇怪了!

殊不知這恰恰中了西方的「圈套」,也是其始終所夢寐以求的,因為他們由此可以永遠佔據世界的主導!

044 人類文明

無論到任何時候,人們都不會忘記西方文明崛起對人類進步及其現代文明的極大貢獻,但這並不意味著對相應過程中問題矛盾徹底迴避、更不是什麼「歷史終結論」!

從相當程度上說,「現代文明」既非誰的專屬、又是不斷完善中的。前者指儘管「現代文明」源自西方,但無論完成或受益都應是整個人類的,而非誰的私有財產,更不應成為侵蝕他人的工具。

現代文明的所有過程都應是人類共同完成,這樣才能表現出其意義所在;而後者則指「現代文明」和所有事物一樣,始終是處於不斷發展完善中的,至少不是某種的替代和固化。

愈是接近完善,便愈加需要更多力量與要素的參與!尤其伴隨中國崛起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更是有目共矚,又何不是「現代文明」希望之所在?

有了這個前提,對於是「從世界看中國」、還是「從中國看世界」,便不難選擇了,由此的客觀性才會更加真切!

055 繼續鬥爭

簡而言之,無論人們情願與否、不管如何因素形成,中美之間的鬥爭將會長期存在,這是兩國價值意識和政治制度截然不同所決的,區別在於表現形式與反映程度的差異,我們不應有任何僥倖心理。

如何在鬥爭中佔據主動性及其不斷發展壯大,更在於包括認識在內的各方面能力不斷提高。

中國人民有必要認清中美矛盾的本質,不要奢望於站在客觀的角度說服對手保衛和平,而是應該立足於戰,以戰促和!

相關焦點

  • 李濱丨中美關係會走向全面對抗嗎?
    1、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中美不存在制度性根本衝突,同時,中國一直強調不搞社會制度的輸出,中國的政治制度只是保障中國社會內部的穩定與發展,如果客觀上對外產生了市場競爭優勢,那說到底只是利益分配上的衝突,這種衝突也可以通過利益協調來解決;2、目前中美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利益協調和共同發展的空間。
  • 將意識形態領域鬥爭 進行到底
    當前中國共產黨人正胸懷和面臨「兩個大局」,一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贏來了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團結力量、堅定信心的任務尤為凸顯。當今時代,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各種社會思潮多元複雜,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紛紜激蕩,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香港修例風波等事件所帶來的非主流意識形態衝擊更是不容小覷。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經過長期實踐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作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 大陸軍報抨美軍演 中國應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同時臺灣媒體也注意到解放軍的少將公開地在《解放軍報》上引用已故的解放軍創辦人毛澤東的名言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同時特別強調解放軍和中國對於美國的進逼要丟掉幻想,準備鬥爭。鳳凰衛視2010年8月18日《軍情觀察室》節目,以下為文字實錄:董嘉耀:說到美國的動向,最近美國在南海有大量的演習,包括航母在南海不斷的遊移,給中國壓力,那麼中國有沒有派出艦艇進行跟蹤呢,美國說是有的,而且中國方向的軍方已經放出狠話,放棄幻想準備鬥爭,看一個片段。
  • "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法國對革命的幻想與幻滅
    顯而易見,不同的解釋傳統代表著不同的政治立場,每個解釋者對當下世界的不同看法往往影響甚至決定了對大革命的不同看法------因為大革命之後的人們還活在大革命之中。但如果歷史研究也不得不歷史主義和相對主義化,我們可能要被迫放棄探索真相的努力。孚雷並不諱言,他和馬佐裡克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對當下世界的不同看法的反映。
  •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問答題和選擇題
    思想文化意識對政治制度主要起導向作用。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  選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意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 環球時報:沒有放之世界皆正確的政治制度
    原標題:【美】福山:沒有放之世界皆正確的政治制度   我更願意用「民主問責」而不是「民主」   首先,我想建立一個概念性的框架,來了解各個社會的政治制度之間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以及它們在未來的發展。在我看來,現代政治秩序有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國家能力、法治和民主問責。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其博弈的結果形成一定的國家間關係,這種關係穩定化、長期化即成為國家間的某種行為規則。從近代開始,國家間關係由區域性向全球性拓展。穩定化、長期化的國家間關系所形成的行為規則也逐漸向世界性的國際行為規則演化。  國家間的行為規則可分為潛規則和顯規則。潛規則是指國家間在相互關係中所形成的默契、共識及傳統。例如在歐洲大陸列強之間長期存在的「均勢戰略」傳統,就是這樣的潛規則。
  • 當代歐洲左翼政黨的價值觀念流變
    摸索資本主義替代性方案冷戰結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左翼政黨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處於低潮的情況下,面對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改進政策主張,在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種種弊端上,期望實現社會主義平等和團結的價值理想。實際情況是,資本主義國家左翼政黨並不是一個整體。處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左翼政黨與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左翼政黨存在明顯差異。
  • 清華學者:中國對美鬥爭核心不是新霸權、新勢力範圍,需「以美制美」
    無論是總統大選,還是國會中期選舉,說到底都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相互爭論的「兩面神」遊戲。這一遊戲雖然激烈程度不同,但始終保持著美國的兩幅面孔。 2020年的美國大選結果表明:美國政治已經高度極化。
  • 「縱橫世界」系列講座第二場:黃靖——百年變局中國際政治板塊的...
    第二個因素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傾向,任何國家由於其政治制度和文化傳承,價值理念和文化構成的影響,所以在世界政治當中,都有其政治態度和傾向,與誰為敵或與誰為友。也就是這個國家在其政治觀中,哪一個地方或者哪一件事情是被認為是會對其造成威脅的、對它有利或者可以作為盟友來相處的,這就叫政治傾向。最後一個衡量標準就是它的戰略位置,也就是在地緣政治中的位置。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它主要研究不同國家的政治主體(政黨、社團、民族、個人等)在執掌國家政權或參與國家治理的過程中,處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外交等事務所應遵循的倫理規則及其所體現出來的道德精神,包括調節社會制度環境的德法手段、規約社會生活形式的倫理秩序、衡量政治行為善惡的道德尺度、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價值取向等內容,它是現代政治文明的行動基準和價值內核。
  • 董拔萃:淺談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與臺海局勢
    「中華民國」這一歷史遺留的政治符號,完全失去兩岸之間歷史連結的某些正面功能,被民進黨操弄為「臺獨」的保護傘,也成為實現兩岸統一的政治鴻溝。 蔡英文當局為在臺灣實現全面的「臺獨」化,將會變本加厲地加緊「去中國化」,深化對青少年的「臺獨」教育和社會的「臺獨」宣傳,追剿不同政見的政黨,搞「一言堂」,最近封殺「中天電視臺」就是明顯的訊號。
  • 國會暴亂是對美國政治制度基礎的重大衝擊
    暴民政治」,因此建構出了一套建立在相互制衡原則上的「複合共和制」,以期這個新生的國家能夠永遠讓理性佔據政治舞臺的中央。  從表面上來看,暴徒們衝擊的是國會大廈,但在本質上衝擊的卻是美國政治制度的基礎及其背後的核心價值。美國的立憲者們一方面設立「總統」一職,讓其服務於一個強大且團結的「聯邦」共同體;另一方面又通過各式複雜的分權與制衡機制遏制政治的民粹化。然而,在美國立憲者的計劃外發展起來的兩黨制和競爭性選舉制度卻成了一種「反叛」的力量。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李曉教授在演講中指出,長期以來經濟學界對經濟全球化的認知存在著三個誤區,可以將其稱為「全球化幻想」:一是把經濟全球化當做全球化,忽視了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政治選擇;二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去國家化」的進程,嚴重忽視了國家具有強烈的技術能力、政治意願及其選擇來影響全球化進程;三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的線性發展過程,不會出現重大的衝突或轉折。
  • 中美經貿摩擦的實質及其影響
    中美經貿摩擦的實質及其影響  此次中美經貿摩擦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注。這場貿易摩擦的實質是什麼?中國應當怎樣破解迷局、走出困境?  被誇大的對華貿易逆差與不斷升級的中美經貿摩擦  美國認為其對華貿易存在逆差,為此美方不僅指責中國的貿易政策,還不斷做出升級貿易摩擦的做法。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其博弈的結果形成一定的國家間關係,這種關係穩定化、長期化即成為國家間的某種行為規則。從近代開始,國家間關係由區域性向全球性拓展。穩定化、長期化的國家間關系所形成的行為規則也逐漸向世界性的國際行為規則演化。  國家間的行為規則可分為潛規則和顯規則。潛規則是指國家間在相互關係中所形成的默契、共識及傳統。例如在歐洲大陸列強之間長期存在的「均勢戰略」傳統,就是這樣的潛規則。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這一方面與中國放棄了階級鬥爭的國際關係理念有關,另一方面與中國全新啟動現代化進程緊密相連,再一方面則與國際環境的變化與中國的及時反應聯繫在一起。中國放棄了反對帝、修、反的對外主張,也就放棄了意識形態的國際對抗,相應便成為一個別的國家可以打交道的正常國家。中國致力尋求發展,也就勢必需要一個安定的國際環境,從而在與各個國家、尤其是與發達國家打交道的過程中吸取他們的發展經驗。
  • 都是日本政治制度搞的事兒
    其實二戰結束71年來,日本已經有33人當過首相,平均下來每人任期僅有兩年多,因此日本首相當不長是常態,長期政權才罕見,而這與日本的政治制度密切有關。  根據現行日本憲法,日本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是日本的象徵,相當於國家元首,但不掌握權力。日本的行政權由內閣來行使,而內閣總理大臣也就是首相,由國會選舉產生並需天皇的任命。
  • 2019考研政治真題:政治單選題真題/多選題真題(網絡版)
    橘逾淮為枳」說明了   A.事物的發展變化,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B.事物的普遍聯繫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   C.任何具體事物都是普遍聯繫之間的一個網結   D.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是一個過程   3.馬克思指出,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不能以該時代的意識為依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