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愛瞎琢磨,在父母眼裡「不著調」的王建軍,最近徹底讓父母和不少人刮目相看了。通過改造,自家已修建21年的老房子脫胎換骨成了一座利用太陽能取暖的節能房,即使寒冬時節,屋裡溫度也能維持在18℃以上。
太陽能暖房引來不少參觀者
王書滋說家裡的金魚首次安全過冬
燕趙都市報駐承德記者 陳寶雲 文/圖
從小愛瞎琢磨,在父母眼裡「不著調」的王建軍,最近徹底讓父母和不少人刮目相看了。通過改造,自家已修建21年的老房子脫胎換骨成了一座利用太陽能取暖的節能房,即使寒冬時節,屋裡溫度也能維持在18℃以上。
1冬天蓋夏被
3月10日,陽光明媚,天空蔚藍。記者還沒到承德市平泉縣北五十家子鎮南梁社區北梁莊村,就老遠看到村裡有處房屋,屋頂閃著亮光,與其他房屋格外不同。
走進這處院落,原來屋頂上閃光的東西是太陽集熱管。見到有客人來,屋裡走出兩位老人。被引到屋後,記者發現,屋裡十分整潔乾淨,臥室、廚房、客廳、餐廳、衛生間一應俱全,十多盆綠植長勢旺盛,魚缸裡的金魚遊來遊去。屋裡的一個溫度計上顯示,此時室溫為22℃。
「這房子比城市裡的樓房還要暖和!」
聽到記者如此感嘆,今年76歲王書滋臉上洋溢著笑容。王書滋老人說,這處房子並不是新房子,而是一處蓋了21年的老房子。去年7月份,家裡打算對老屋進行重新裝修,兒子王建軍就提議,把房屋改成太陽能取暖。
「農村祖祖輩輩都燒火炕取暖,他要把炕拆了,改成床。」王書滋說,這事兒已不是兒子第一次說了,之前他就一直反對。「萬一太陽能不熱,再沒了火炕,冬天咋過呀!」
王書滋告訴記者,兒子的心思從小就沒放在學習讀書上,經常瞎琢磨。「小時候,把自行車改成前面兩個輪子,整是個不著調。」
儘管兒子在老王嘴裡一無是處,但話語中還是流露出慈父對兒子的認可。「他從十年前就開始研究用太陽能取暖的事兒,去過山東,去過北京,雖然有人在搞,但一直沒有成功經驗。」王書滋告訴記者,正是兒子多年的執著,才最終讓他同意把火炕給拆了。
這次老人賭對了。「以前魚缸裡的魚,一到冬天就會被凍死,現在活得好好地。以前冬天都要蓋厚棉被,現在蓋條夏天的薄被子就行了。就連衝馬桶的水也是熱水。」老人說,即將過去的這個冬季,是他有生以來過得最舒服的冬季。
2太陽能供熱可推廣
很不巧,記者採訪的時候,王建軍正和妻子去南方旅遊。不過,在電話裡,王建軍述說了自己修建太陽能暖房的初衷。
王建軍說,雖然農民的生活富裕了,越來越多的家庭也按上了暖氣片,但取暖效果很差。「白天屋裡也就十六七度,半夜爐子沒人看管,溫度就會下降到七八度。」王建軍說,而沒有安裝暖氣片的屋裡,更是凍如冰窖。「一個爐子3000多元,一年要燒5噸煤,煤錢至少三四千元。錢沒少花,但就是不暖和,並且屋裡很髒,三兩年白牆就會被燻黑。最嚴重的是,燃煤爐會嚴重影響空氣品質。」
王建軍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做過太陽能熱水器生意,對太陽能有一定了解。「既然能燒熱水,就可能用熱水來取暖。」王建軍說,這些年他一直在琢磨這事。「去過不少地方,查過不少資料,也做過實驗。」
經過10年的研究,2015年,王建軍認為自己的設想基本成型,便開始改造自家老屋。「我們家大約110平方米,我就在房頂上安裝了9組,共450根太陽能集熱管。然後,在屋裡挖了個大坑,放入了保溫蓄水箱。」王建軍說,太陽能集熱管燒熱的水會循環到水箱裡。「水箱又和地暖管相連,屋裡有個溫控器,如果把室溫設置成18℃,一旦低於18℃,水泵就會開啟,水箱的熱水就會注入地暖。如果超過18℃,水泵就會停止運行。」
通過幾個月的運行,王建軍表示,雖然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但總體效果還是不錯的。「去年連續下了幾場雪,加上陰天,大約10天左右沒見到過太陽,室外最低溫度在零下30℃左右,但水箱熱水溫度基本能維持在45℃左右,確保了室內溫度沒有低於過18℃。」
王建軍說,太陽能集熱管每平方米的成本在500元左右,成套設備一共投資4萬多元。「水箱能用50年,可以說一勞永逸,我們家現在不用一塊煤,設備運行每個月只需要幾十元的電費,長遠來算,這筆投入很划算。」王建軍說,利用太陽能供熱的模式,在廣大農村具有推廣價值。「既節約了成本,又減少了廢氣排放。」另外,王建軍還表示,夏天用遮陽罩把太陽能集熱管罩上,水箱裡加入冷水,還可以通過地暖管,為室內降溫。
採訪時,來自平泉縣楊樹嶺鎮的李志敏也特意趕來參觀學習,他也打算把自家改造成太陽能暖房。「承德各縣、北京、內蒙古、邢臺等地來了不少人,他們對這種取暖方式十分感興趣。」王書滋笑著說道,說不定「不著調」兒子的這種嘗試,會惠及到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