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新農民拆火炕建太陽能暖屋 寒冬室溫最低18℃

2020-12-07 河北新聞網

從小愛瞎琢磨,在父母眼裡「不著調」的王建軍,最近徹底讓父母和不少人刮目相看了。通過改造,自家已修建21年的老房子脫胎換骨成了一座利用太陽能取暖的節能房,即使寒冬時節,屋裡溫度也能維持在18℃以上。

太陽能暖房引來不少參觀者

王書滋說家裡的金魚首次安全過冬

燕趙都市報駐承德記者 陳寶雲 文/圖

從小愛瞎琢磨,在父母眼裡「不著調」的王建軍,最近徹底讓父母和不少人刮目相看了。通過改造,自家已修建21年的老房子脫胎換骨成了一座利用太陽能取暖的節能房,即使寒冬時節,屋裡溫度也能維持在18℃以上。

1冬天蓋夏被

3月10日,陽光明媚,天空蔚藍。記者還沒到承德市平泉縣北五十家子鎮南梁社區北梁莊村,就老遠看到村裡有處房屋,屋頂閃著亮光,與其他房屋格外不同。

走進這處院落,原來屋頂上閃光的東西是太陽集熱管。見到有客人來,屋裡走出兩位老人。被引到屋後,記者發現,屋裡十分整潔乾淨,臥室、廚房、客廳、餐廳、衛生間一應俱全,十多盆綠植長勢旺盛,魚缸裡的金魚遊來遊去。屋裡的一個溫度計上顯示,此時室溫為22℃。

「這房子比城市裡的樓房還要暖和!」

聽到記者如此感嘆,今年76歲王書滋臉上洋溢著笑容。王書滋老人說,這處房子並不是新房子,而是一處蓋了21年的老房子。去年7月份,家裡打算對老屋進行重新裝修,兒子王建軍就提議,把房屋改成太陽能取暖。

「農村祖祖輩輩都燒火炕取暖,他要把炕拆了,改成床。」王書滋說,這事兒已不是兒子第一次說了,之前他就一直反對。「萬一太陽能不熱,再沒了火炕,冬天咋過呀!」

王書滋告訴記者,兒子的心思從小就沒放在學習讀書上,經常瞎琢磨。「小時候,把自行車改成前面兩個輪子,整是個不著調。」

儘管兒子在老王嘴裡一無是處,但話語中還是流露出慈父對兒子的認可。「他從十年前就開始研究用太陽能取暖的事兒,去過山東,去過北京,雖然有人在搞,但一直沒有成功經驗。」王書滋告訴記者,正是兒子多年的執著,才最終讓他同意把火炕給拆了。

這次老人賭對了。「以前魚缸裡的魚,一到冬天就會被凍死,現在活得好好地。以前冬天都要蓋厚棉被,現在蓋條夏天的薄被子就行了。就連衝馬桶的水也是熱水。」老人說,即將過去的這個冬季,是他有生以來過得最舒服的冬季。

2太陽能供熱可推廣

很不巧,記者採訪的時候,王建軍正和妻子去南方旅遊。不過,在電話裡,王建軍述說了自己修建太陽能暖房的初衷。

王建軍說,雖然農民的生活富裕了,越來越多的家庭也按上了暖氣片,但取暖效果很差。「白天屋裡也就十六七度,半夜爐子沒人看管,溫度就會下降到七八度。」王建軍說,而沒有安裝暖氣片的屋裡,更是凍如冰窖。「一個爐子3000多元,一年要燒5噸煤,煤錢至少三四千元。錢沒少花,但就是不暖和,並且屋裡很髒,三兩年白牆就會被燻黑。最嚴重的是,燃煤爐會嚴重影響空氣品質。」

王建軍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做過太陽能熱水器生意,對太陽能有一定了解。「既然能燒熱水,就可能用熱水來取暖。」王建軍說,這些年他一直在琢磨這事。「去過不少地方,查過不少資料,也做過實驗。」

經過10年的研究,2015年,王建軍認為自己的設想基本成型,便開始改造自家老屋。「我們家大約110平方米,我就在房頂上安裝了9組,共450根太陽能集熱管。然後,在屋裡挖了個大坑,放入了保溫蓄水箱。」王建軍說,太陽能集熱管燒熱的水會循環到水箱裡。「水箱又和地暖管相連,屋裡有個溫控器,如果把室溫設置成18℃,一旦低於18℃,水泵就會開啟,水箱的熱水就會注入地暖。如果超過18℃,水泵就會停止運行。」

通過幾個月的運行,王建軍表示,雖然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但總體效果還是不錯的。「去年連續下了幾場雪,加上陰天,大約10天左右沒見到過太陽,室外最低溫度在零下30℃左右,但水箱熱水溫度基本能維持在45℃左右,確保了室內溫度沒有低於過18℃。」

王建軍說,太陽能集熱管每平方米的成本在500元左右,成套設備一共投資4萬多元。「水箱能用50年,可以說一勞永逸,我們家現在不用一塊煤,設備運行每個月只需要幾十元的電費,長遠來算,這筆投入很划算。」王建軍說,利用太陽能供熱的模式,在廣大農村具有推廣價值。「既節約了成本,又減少了廢氣排放。」另外,王建軍還表示,夏天用遮陽罩把太陽能集熱管罩上,水箱裡加入冷水,還可以通過地暖管,為室內降溫。

採訪時,來自平泉縣楊樹嶺鎮的李志敏也特意趕來參觀學習,他也打算把自家改造成太陽能暖房。「承德各縣、北京、內蒙古、邢臺等地來了不少人,他們對這種取暖方式十分感興趣。」王書滋笑著說道,說不定「不著調」兒子的這種嘗試,會惠及到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

相關焦點

  • 河北一農民自建太陽能取暖房 告別「火爐取暖」
    原標題:河北一農民自建太陽能取暖房 告別「火爐取暖」 王建軍設計的太陽能取暖房。張帆 攝 中新網承德3月12日電 (記者 張帆)對於河北省平泉縣北五十家子鎮南梁社區北梁莊村民王書滋一家來說,這個冬天過的和往年不一樣,沒有了煙燻火燎的火爐,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暖和的太陽能取暖。 走進王書滋的家,溫暖明亮的臥室、客廳,現代化的廚房,餐廳,基本設施一應俱全……記者看到了與城市居民住宅毫無二致的情景。 室外春寒料峭,室內溫暖如春。
  • 冬寒火炕暖
    原標題:冬寒火炕暖  火炕屬於寒冷的北方,曾經遍布中國北方的城鄉,歷史悠久,至今依然是北方農村民眾最重要的取暖和休息場所。
  • 室溫保持18度至24度最適宜
    秦朝時,在貴族以及皇宮內就出現了「壁爐」和「火牆」等用以取暖,據考據,到西漢時期,有點條件的平民已開始用「火炕」取暖,當然這個火炕和現在東北看到的並不相同。上海是中國最早供暖的城市。民國時期,英國人在租界裡修建民宅,殖民者們開始了最早的國內區域性供暖。
  • 再也回不去的東北火炕
    要說早年的東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火炕,那時候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家家都有一鋪火炕。每到冬天,人們打招呼的方式都不同,從「吃了嗎」變成了「燒炕了嗎」,說這人家的日子過得好,最貼切的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可想而知,火炕在東北有著怎樣的地位。簡樸的火炕通常分為灶臺、炕體和煙囪,看似簡單,但包含著複雜的物理學和建築學。
  • 供熱提前了、屋子暖和了、難題解決了……「暖屋工程」讓百姓幸福...
    供熱提前開栓了,屋子暖和了,多年的棄管樓有人管了,供熱效果不好的問題解決了,百姓的幸福感增強了……這是我省第二批主題教育把「暖屋工程」作為「暖心工程」來實施,讓千家萬戶住上暖屋子帶來的喜人景象。進入12月,「中國最冷小鎮」大興安嶺呼中區最低氣溫降至零下30多度,室外寒氣襲人,然而在小鎮西邊居民區裡的王富強家卻溫暖如春,晚飯後一家三口穿著居家服悠閒地看著電視。
  • 官方釋疑:青島供熱室溫標準為啥是最低18℃?
    11月26日,在青島廣播電視臺「行風在線」欄目中,青島市供熱發展中心主任於希軍介紹,根據《青島市供熱條例》規定,採暖期內用戶室內供熱溫度不得低於18℃。該標準的設定經過了多方論證,全市供熱系統將以18℃為底線,努力達到讓市民感到舒適的採暖溫度。
  • 古老的取暖方式,在農村裡睡火炕,再冷的冬天都不怕
    北方人對火炕都有特殊的情感,這是過去冬天裡最有效、最簡單的取暖設施,貫穿了生活中的「住」和「用」。火炕燒起來非常簡單,點著柴火扔到火塘裡就行,幾把柴火就能熱一宿。人睡在熱炕上,任你外面刮著多大的西北風都沒有問題,安安心心的一覺到天亮,早上起來炕還是溫的。在農村裡人們把火炕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這也是火炕發展的巔峰。
  • 一盤火炕挨娘睡!
    一盤火炕,是農村孩子成長的見證,是長大成人後的眷戀。每每回到娘家,晚上睡在略顯硬實的火炕上,再緊靠娘睡,心裡的踏實和幸福是難以言喻的......一開始,孩子睡不慣火炕,嫌炕硬,嫌炕熱,母親笑呵呵地說:「你媽媽就是在這盤火炕上長大的!」一邊說,一邊給外孫子鋪了兩張褥子,還鋪在了火炕中央,既不熱也不涼的地方。
  • 東北人為什麼喜歡睡「火炕」,這種習俗源於何時?有何歷史淵源?
    相比較於現代人睡的床來說雖然質地比較硬,但是卻像一個天然的大暖床一樣讓人好眠。火盆、火牆、火爐也都與火炕有很大關係,因為火盆一般都要放在炕上以供人取暖,而火牆和火爐也必須與火炕相連才能發揮散熱作用。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我們的構造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個金屬盆然後再裡面放上木炭,點燃之後就可以散發出熱量。
  • 室外天寒地凍,非洲象用上了「暖氣牆+火炕」
    非洲象「貓冬」,「暖氣牆+火炕」上陣新年的北方森林動物園室外一般都是零下20多度到30度,而非洲象小情侶「豆豆」和「貝拉」的家裡是零上20多度。一進門,格外寬敞明亮的大廳正面,是令人震撼的近百組暖氣組成的暖氣牆。在非洲象的腳下,還有東北特色的超大火炕為小象情侶提供溫暖。小象們吃飽喝足了就在屋裡來回走圈,高興了還會跳舞一樣搖晃著龐大的身體,「貓冬」的生活簡直不要太愜意。
  • 韓國故宮發現火炕怎麼回事 韓國火炕是怎樣的
    景福宮香遠亭裡的火炕(韓聯社)海外網11月20日電 最近,一則「韓國景福宮香遠亭發現火炕香遠亭裡發現的火炕,像甜甜圈(韓聯社)據韓聯社20日報導,香遠亭位於韓版「故宮」——景福宮的後院,建於1870年前後(即朝鮮高宗李熙時期),亭子呈六角形,由人工挖池築島後修建
  • 東北人的火炕情結
    這種火炕曾經伴隨著無數人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每個經歷過的人都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於是乎,百姓中就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火炕好,火炕妙,老婆孩子熱炕頭……我就出生在火炕上。這火炕肯定是先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早期的火炕都是用土坯一塊一塊砌成的。記憶清晰的是十歲那年夏末,我家的火炕又要大修了。大修就得脫土坯。
  • 今年是暖冬還是寒冬?專業人士給出預測,農民早做準備不吃虧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農民就比較關心這個冬天到底是暖冬或寒冬,因為關係到來年的農作物生長,對於農民比較重要。從另一方面來說,寒冬天氣冷並不是只有拉尼娜現象造成,到了霜降期間,南方地區還存在暖溼氣流,若是與北方強大的冷氣團相遇,一冷一熱的氣流交匯,就會產生惡劣的降雨、降雪天氣。
  • 取暖方式大改變,屋暖人暖心更暖
    取暖方式大改變,屋暖人暖心更暖 2020-11-20 1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型石墨烯電暖器:整屋速暖,暖而不燥
    近日小米有品上架了一款智米GR-H新型石墨烯電暖器擁有整屋速暖、暖而不燥、居浴兩用的特點,瞬時生熱,如沐暖陽。上新秒殺價僅需599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第三代取暖科技,舒適取暖不等待。相較其它取暖器升溫速率提升60%以上,開啟後快速生熱添暖。
  • 老農說:「斷層不建屋,建屋後輩哭」是啥意思?
    前幾天,與一位老農聊天時聊到了建房的話題上,老農說:農村建房選址也很有講究,尤其是不能選擇在斷層上建房,如果將房屋建在斷層上,就有可能導致不測的事件發生。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老話----「斷層不建屋,建屋後輩哭」呢!「什麼是『斷層』?在『斷層』上『建屋』後輩為啥要哭呢?」
  • 文玩麻核桃成承德興隆農民「發財樹」
    文玩麻核桃成承德興隆農民「發財樹」 2013-10-15 09:50:54 來源:新華社 近年來,隨著文玩核桃在各地流行,河北省興隆縣的麻核桃,悄悄成為農民的致富新寵。    「我算大戶今年收了1萬斤慄子,賣得較早賣了高價5.5萬元(現市場價4元-4.5元/斤);我2004年開始摸索培育麻核桃,現有100餘棵樹,結果20棵,今年賣了30萬元,是賣慄子收入的5倍多。」
  • 不想拆屋頂怎麼辦?特斯拉新太陽能面板可直接裝上去
    【PConline 資訊】北京時間4月10日消息,除了汽車業務,家用能源業務也是特斯拉關注的重點,它是以太陽能屋頂作為核心組建的。為了將可再生能源引入家中,我們可能要更換屋頂,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或者都想拆了自家屋頂換太陽能。怎麼辦?
  • 記者調查:迎接寒冬 其他國家如何供暖
    總體來講,大部分俄羅斯人不認為暖氣開支是經濟負擔,對平均室溫為21度的效果也比較滿意。德國:達不到適宜溫度租戶可以告房東「二戰後,德國人曾經歷『無暖危機』。」家住柏林的85歲老人託比亞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1946年,德國迎來上世紀的「最冷冬天」。那年10月,來自北極和西伯利亞的寒潮席捲德國。
  • 承德新聞早餐:承德市召開首屆旅遊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
    2017年8月2日長城網承德新聞早餐第四十四期。長城新媒體集團承德頻道製作  以新聞的方式,開啟美好一天。我在承德問候您「早安」!大家好,歡迎收看由長城新媒體集團承德頻道為您帶來的承德新聞早餐,今天是8月2日星期三,農曆六月十一,天氣雨,氣溫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