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太空望遠鏡首次捕獲太陽日冕活動圖

2021-01-18 參考消息

據美國太空網站SPACE.com 1月23日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當天表示,於2012年7月11日發射升空的小型高解析度日冕成像儀(Hi-C)望遠鏡捕獲到了太陽日冕活動,讓我們首次一睹日冕風採。

通常來說,NASA發射的太空望遠鏡的服役時間均長達數年,但這顆Hi-C望遠鏡僅在與太空「親密接觸」300秒後就墜落地球,甚至未曾環繞太陽一周。

然而,NASA官員表示,就在這短短的5分鐘時間裡,Hi-C就揭開了太陽神秘大氣層的面紗,傳回了首份溫太陽日冕活動圖像。

NASA設在美國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市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Hi-C任務負責人喬納森·瑟坦表示,「這300秒的數據看起來可能不足輕重,但實際上,其中含有的數據量非常龐大,特別是在太陽活躍區的研究領域」。

NASA「探測火箭項目」研究人員傑夫·紐馬克說:「Hi-C任務展現出『探測火箭項目』的三大基本原則:即世界級科技,突破性技術展示,以及培養下一代太空科學家。」Hi-C是「探測火箭項目」的一部分,這一項目計劃每年發射約20顆無人亞軌道火箭。

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計劃是設計後續設備,利用Hi-C任務中所使用的新型望遠鏡技術的優勢,在太空軌道中完成更長時間的觀測任務。

據悉,Hi-C去年7月在搭乘亞軌道火箭進入太空後,飛行時間持續了10分鐘,期間共拍攝165張照片。科學家們表示,美國共在這一項目中投入500萬美元(約為人民幣3109萬元),成本相對低廉。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王菁)

相關焦點

  • 揭開太陽日冕神秘面紗
    圖1 2012年7月11日美國宇航局的高解析度日冕成像儀(Hi-C)捕獲到了太陽日冕活動。通過波長為19.3納米(可見光波長的1/25)的紫外線光的觀測,才獲得了這些具有代表性顏色的圖片。圖2 前後:這些太陽日冕的圖片顯示了美國宇航局高解析度日冕成像儀(Hi-C)與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天文臺裝配的大氣成像儀相比,在解析度上的提高。
  • 太空天氣:黑子,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儘管太陽距地球1.49億公裡,但其不斷的活動確保了對我們地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明顯的光和熱。從恆久的太陽風粒子流到不可思議的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轟擊,地球經常感受到其恆星伴星的影響。儘管太陽黑子與更劇烈的相互作用有關,但它們很少穿過太陽表面。所有這些都屬於「太空天氣」的定義。
  • 環形耀斑與日冕變暗有關?太陽爆發活動都是「團夥作案」
    視覺中國供圖在首次觀測到耀斑後,赤道附近出現了神奇的「綠色窗簾」極光。NASA在黑暗寒冷的太空中,如果不是「熊熊燃燒」的太陽帶來光和熱,地球將是一片死寂。但是,性格暴烈的太陽,時不時也會給我們製造一點小麻煩,太陽大氣的局部區域會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能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陽耀斑。
  • 簡單解釋:太陽活動與太空天氣
    太陽活動(Solar activity),又稱太陽現象(Solar phenomena),指太陽大氣層裡一切活動現象,如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變事件等。由太陽大氣中的電磁過程引起。太陽是一顆磁性的變星,其波動範圍從幾分之一秒到數十億年不等。
  • 日冕磁場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基於該技術,研究人員獲得了耀斑區域高時空解析度的磁場強度及局部日冕磁場的量化動態演化特徵,發現耀斑過程中由磁能衰減而轉化的能量足以促使耀斑爆發,並首次準確地確定了耀斑能量釋放的位置和速度,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 作者研究的是2017年9月10日爆發的X8級強耀斑,該耀斑爆發於太陽西邊緣的一個活動區(日面西經91度、南緯9度)。
  • 能量通道——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鑰匙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色球層和日冕層的溫度達到上萬乃至百萬度呢?這就是著名的色球和日冕加熱問題。近幾十年來,專門研究太陽的太空望遠鏡和地面望遠鏡相繼建成,試圖解決色球和日冕加熱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仍未有公認的結論。不過,科學家們也不是一無所獲。
  • 日冕加熱與太陽低層大氣磁活動密切相關|Science述評
    但由於過去望遠鏡解析度和靈敏度的限制,人們一直沒有觀測到針狀物的詳細產生過程,因而也就無法判斷哪個模型是對的。所以,對於針狀物的產生機制,目前太陽物理界仍莫衷一是。 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附近的大熊湖天文臺與我國太陽物理界有長達數十年的合作關係。大熊湖天文臺的古迪太陽望遠鏡(GST)(Cao et al. 2010)口徑1.6米,是目前世界上正在運營的最大口徑的太陽望遠鏡。
  • 看太陽,就知道是否有致命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博科園-科學科普】肉眼看來,太陽以一種持續穩定的狀態,在人類的歷史中沒有變化。(不要用裸眼看著陽光)但是通過望遠鏡觀測到電磁波的不同部分揭示了太陽真實本質:一個變化動態的等離子體,可見太陽生命是「」混亂」的,而這種動態的磁湍流造成了太空天氣。
  • 美太空望遠鏡繪出宇宙最極端能量分布圖(圖)
    這幅圖是根據美宇航局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搜集的數據繪製的。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攜帶的攝像機可以對宇宙——從太陽系內部到距地球數十億光年的遙遠星系——展開深入探測,以尋找稱為伽馬射線的高能射線的來源。伽馬射線處於電磁波譜圖的右側遠端,波長比紫外光、甚至X光線的波長短,但能量超過紫外光和X光線。
  • 日冕成像儀帶您走進太陽表面
    文章介紹了由高解析度日冕成像儀Hi-C提供的外日冕層的數據揭示了隱藏在曾經只被視為空或暗的區域內的從未見過的結構。這可以告訴我們更多關於太陽神秘的磁性大氣層是如何構成的。
  • 查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陽日冕磁場圖
    未來的望遠鏡可能會繪製相似的地圖來預測太陽爆發。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拍攝了中間太陽的圖像。太陽稀疏的高層大氣被稱為日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叢林,周圍有熾熱的等離子。但是,繪製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該行為的磁場強度的映射已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田野微弱,太陽的亮度超過日冕。
  • 查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陽日冕磁場圖
    未來的望遠鏡可能會繪製相似的地圖來預測太陽爆發。該圖像的彩色條紋顯示了日冕磁場的強度,從較低的強度(藍色)到較高的強度(黃色)。整個磁場的強度只是冰箱磁鐵的一小部分。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拍攝了中間太陽的圖像。
  • 太陽的表面 到底是什麼樣的
    科學家使用一枚探空火箭上發射的望遠鏡和照相機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紫外線視圖。這些圖片將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太陽的外部大氣是如何加熱到一百萬攝氏度以上的。望遠鏡能夠分辨出小至240公裡的紫外線光譜區域。是任何太空觀測基地的三倍。火箭彈道只允許望遠鏡在15分鐘的飛行過程中拍攝21張圖像。
  • 太陽生命的爆發:太陽黑子、耀斑及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上演了一幕爆發力十足的表演秀: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s)。這個現象很不尋常,因為就在上個月,科學家們宣布新的太陽活動周期剛剛開始並進入最低活躍階段。截至目前,太陽圓盤沒有任何可見活動,然而三個太陽黑子如同入侵者一般翻滾著出現,畫出了複雜的磁場線圓弧(冠狀環),用本年度最大的耀斑向著太空拋射等離子流。觀測者們還記錄了日冕物質拋射中產生的射電。
  • 太陽風暴來襲之日冕物質拋射
    我們對太陽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但大概是距離產生美,大夥對太陽的關注遠沒有對「宇宙的起源」、「黑洞的形成」熱情。《2012》這樣的好萊塢科幻大片中將人類史上最大一次太陽爆發和全球毀滅性災難關聯起來,然而,這是真的麼?今天我們就撥開雲霧見日明,聊一聊太陽大氣中最重要的爆發現象之一: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簡稱 CMEs)。
  • 日冕比地球大109倍?太陽磁場比以前認為的強十倍!
    他是利用地面望遠鏡研究日冕,日冕是日全食時可見的明亮光環。在位於加那利群島拉帕爾馬Roque de los Muchachos天文臺的瑞典1米太陽望遠鏡上博科園-科學科普:庫裡澤博士研究了2017年9月10日在太陽表面附近爆發的一次特別強烈的太陽耀斑。有利條件和幸運的因素使研究小組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確定耀斑磁場的強度。
  • 太陽9月份大爆發!一組動圖帶你領略太陽發怒的風採
    太陽爆發被認為與其複雜的磁場有關,具體機制還有待研究。對於人類來說,這無疑是超乎想像的太空事件,所釋放的能量竟可與上百億顆巨型氫彈相當。相信下面這張對比圖能給你最直觀的感受,真是一口唾沫就足以將整個地球淹沒於火海。為更好地了解太陽活動,改善空間天氣預報,不少探測器被發射到太空在多個波段對太陽進行觀測。
  • 日冕與冠狀病毒有什麼關係嗎?
    通常,我們通過望遠鏡可觀測到的太陽有三個部分:太陽黑子——光球層;日珥——色球層;以及日冕(Corona)。光球是太陽大氣最低的一層,我們接收到的太陽能基本上是從光球發出的。日冕是空間環境監測的重要目標,然而,微弱的日冕輻射被淹沒在強烈的太陽輻射和大氣雜射光之中,地面上通常只能在日全食期間看到日冕,常規的太陽活動研究和空間天氣監測需要專門的日冕儀來進行觀測。人類從1860年至今,早已通過各種手段不斷對太陽進行觀測,直接或間接地獲取了很多太陽日冕圖像,這為了解太陽活動和日冕結構提供了有力支撐。
  • 首張完整日冕磁場圖誕生!藉助新測量手段,太陽活動和噴發事件將更...
    首張完整日冕磁場圖誕生!最近,一個由太陽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小組首次測量了太陽大氣層最外層——日冕——的全球磁場,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磁場控制著太陽活動的許多方面,導致了11年的太陽周期。在壯觀的太陽爆發時刻,日冕中的熱氣體(等離子體)升溫到數百萬攝氏度。日冕是太陽大氣層的最外層,它由一個熾熱且高度擴散的等離子暈組成,在恆星燃燒表面上方延伸數千公裡。在貫穿整個太陽大氣的強磁場的約束下,日冕在直接影響地球和更大的太陽系的太陽活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 首次,天文學家看著黑洞的日冕消失,然後重新出現
    圖註:該圖顯示了稱為日冕的移動特徵如何在黑洞周圍產生黑洞日冕(以紫色表示的特徵)向內(左)聚集,變得更亮,然後遠離黑洞(中間和右邊)噴射流。天文學家不知道為什麼日冕會移動,但是他們已經知道,這一過程導致X射線光變亮,可以通過望遠鏡觀察到。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地方的天文學家們第一次目睹了超大質量黑洞自身的日冕,即環繞黑洞事件視界的超亮,十億度高能粒子環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