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大學《化學科學》封面,可見光氧還催化多模態凝膠致動器

2020-12-11 Hydrogel

歡迎關注我們, 封面參見底部

【科研摘要】

能夠響應多種外部刺激的水凝膠代表了下一代先進的功能性生物材料。最近,華盛頓大學Jonathan C. Barnes教授團隊合成了一系列多模態水凝膠,它們可以在多個循環中可逆地收縮和膨脹,同時響應於藍色和紅色光以及熱量(50°C)而改變其機械性能。光響應行為是通過基於光氧化還原的機制實現的,該機制由光致電子從處於激發態的卟啉鋅光催化劑轉移至基於寡脫氧體素的大分子交聯劑構成,後者在凝膠形成過程中都整合到了水凝膠聚合物網絡中。通過在預凝膠混合物中同時引入N-異丙基丙烯醯胺(NIPAM)單體和丙烯酸羥乙酯(HEA),以產生統計60 :: 40 HEA:NIPAM聚合物網絡,還可以實現正交的熱響應性能。所得的水凝膠致動器-與苯乙烯的二聚體(2V4+-St)或六聚體(6V12+-St)交聯-暴露於紅光或藍光或加熱下長達5小時,以及它們的收縮率因為它們的物理性質(即剛度,抗張強度,楊氏模量等)的相應變化被測量。還證明了將藍光和熱量聯合應用到基於6V12+-St的水凝膠中,從而使水凝膠具有更快的兩倍以上的收縮動力學,並且在完全收縮時機械強度大大提高。作者設想,所報導的材料和遠程操縱動態水凝膠的相應方法可以作為未來生物醫學應用中的適應性材料的有用藍圖。

【圖文解析】

最近,作者展示了一種新穎的基於光氧化還原的促動凝膠的機理(圖1a),其中基於雙(紫精)的交聯劑2V4+-St被用於建立包含聚(丙烯酸羥乙酯)(poly(HEA))的網絡 )和吸收可見光的光催化劑(PC)-[Ru(bpy)3] Cl2-浸入凝膠中。在犧牲性還原劑(如三乙醇胺(TEOA))的存在下用藍光照射凝膠會導致凝膠體積急劇減少(收縮率為40%至80%),並導致其楊氏模量和最大值增加2-3倍抗拉強度。這些尺寸和機械性能的變化是由於凝膠網絡內部交聯劑的光還原(從2V4+到2V˙+)導致的,導致離子損失和靜電排斥,以及有利的自由基自旋配對的「開啟」紫羅蘭色自由基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圖1a)。78-83移開光源並使O2和H2O擴散到收縮的凝膠中會導致紫羅蘭色自由基陽離子被氧化(從2V˙+到2V4+),並且凝膠重新膨脹因為它在膨脹時吸收了H2O。

圖1基於紫精的水凝膠致動器的設計與合成。(a)由HEA單體組成的先前凝膠網絡設計,該設計是通過在吸收藍光的光催化劑(Ru(bpy)32+)和基於(bis)紫精的交聯劑之間進行的光致電子轉移(PET)過程驅動的。(b)新的水凝膠網絡設計由60 :: 40 HEA :: NIPAM單體比例,鋅基卟啉光催化劑(ZP-PC)和六種含紫精的大分子交聯劑組成。用藍光或紅光,熱或光和熱的組合(雙模態)實現多模態凝膠的致動。

著眼於未來潛在的生物醫學應用,作者尋求重新設計光氧化還原平臺(圖1b),以便可以使用功能更廣泛的PC並將其集成到水凝膠網絡中。具體地,用帶有可聚合丙烯酸酯基團的低聚乙二醇鏈製備單官能化的鋅卟啉鋅(ZP-PC)。篩選並優化了衍生化PC摻入到含雙-或六-紫羅蘭素的大分子交聯劑(分別為2V4+-St或6V12+-St)交聯的水凝膠網絡中,以確保有效的凝膠驅動性能和動力學。此外,通過在凝膠形成之前實現60:40 HEA:NIPAM單體比例,將正交,熱響應的激活模式建立在刺激響應材料中。

紫精基交聯劑和光催化劑的合成與表徵

通過使用作者先前報導的迭代合成方案的修改版來製作定義明確的聚紫羅蘭素,進行了基於六紫羅蘭素的大分子交聯劑(6V12+-St)的合成(圖2a)。具體而言,在該研究中,使用了二溴末端封端的六甘醇接頭(HEG-Br)代替了其甲苯磺酸化的等價物,因為後者在後處理和儲存期間更容易水解。六氟磷酸鉀(KPF6)也包括在幾個反應步驟中,以獲得最終產物大分子交聯劑。加入鹽的目的是在反應過程中使前體和中間產物保持可溶於MeCN,這反過來又為每個步驟帶來了近乎定量的轉化。面對這些方案的更改,使用特氟隆螺旋蓋高壓燒瓶(其中1當量)進行了2V2+·2PF6-的合成(圖2a)。使100g HEG-Br與20當量反應。當量存在下4,4'-聯吡啶(BIPY)的合成將所有的KPF6溶於加熱至130°C的無水乙腈(MeCN; 100 mg mL-1)中,並攪拌16 h。鹽(KPF6)用於將Br-抗衡陰離子與PF6-離子交換,因此提高了所得產物(2V2+·2PF6-)在MeCN中的溶解度。完成後,將粗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過濾,並在PhMe 3 ∶Et 2 O(1:2 ∶2)中沉澱,然後以4500rpm離心30分鐘。接下來,傾析出上清液,將所得沉澱重新溶解於MeCN中,並且重複沉澱過程四次,以75%的產率產生2V2+·2PF6-。產率的中等損失可歸因於後處理程序,因為質子核磁共振(1H NMR)光譜用於確認粗反應混合物中HEG-Br的完全轉化。類似地,通過在20當量下攪拌16小時,將2V2 +·2PF6-轉化為2V4+·2PF6--2Br-。高壓燒瓶中加熱至130°C的無水MeCN中的HEG-Br(10 mg mL-1的2V2+·2PF6-)溶液中。但是,必須注意,在此步驟中未使用KPF6,因為2V4+·2PF6--2Br-的HEG-Br末端鏈提高了其在MeCN中的溶解度。如前一步驟那樣進行純產物的分離,以74%的產率提供2V4 +·2PF6-·2Br-。通過使2V4 +·2PF6-·2Br-與20當量反應,將鏈隨後延伸至四紫羅蘭色中間體。4當量存在下BIPY的數量。將全部溶解在無水MeCN中的KPF6(濃度為10 mg mL-1的基於紫精的原料)在高壓燒瓶中加熱至130°C,同時攪拌20 h。如先前步驟中所述,分離出產物4V6+·6PF6-,產率為70%。與先前步驟的進一步重複也以67%的產率產生了六紫紅色素前體6V10+·10PF6-。在最後的反應步驟中,在KPF6(3當量)和4存在下,在高壓燒瓶中將甲磺酸化的低聚乙二醇鏈連接到苯乙烯(MsO-TEG-St;35當量)上處理6V10+·10PF6-。將叔丁基鄰苯二酚(6當量)溶於加熱至80°C的無水二甲基甲醯胺(DMF; 75 mg mL-1)中。攪拌48小時後,將粗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用MeOH稀釋,隨後過濾並在PhMe3:Et 2 O(1:2)中沉澱出半純產物。然後將分離出的產物重新溶解在DMF中,並用THF∶Et 2 O(1:∶2)沉澱,再重複此過程四次,以66%的產率產生近3g 6V12+ -St·12PF6-。作為參考,用溶於無水DMF(75 mg mL-1的2V2+·2PF6-)的4-乙烯基苄基氯(50當量)處理較短的基於雙(紫精)的交聯劑(2V2+·2PF6-),並在55℃加熱攪拌24小時。通過在PhMe2:Et2O(16:2)中沉澱分離產物2V4+ -St·2PF6-2Br-,以1.5%的收率得到1.5 g的交聯劑。

圖2為基於六紫紅色素的大分子交聯劑6V12+-St的PF6-鹽的合成。

水凝膠致動器性能

通過一式三份合成的水凝膠,評估了它們作為光響應,熱響應和雙模態響應(光熱響應)致動器的能力(圖3)。通過將水凝膠浸入充滿N2的手套箱內的TEOA的3.0 mM水溶液中進行24小時來進行光響應實驗。接下來,將水凝膠置於透明的密封培養皿中,同時從上方和下方(距培養皿5.5釐米)用藍色(450 nm)或紅色(660 nm)光照射(參見圖3a中的插圖)。對於對照實驗,僅將水凝膠浸泡在Milli-Q H2O(無光催化劑)中,並用藍光或紅光照射。對於熱響應實驗,將一個水凝膠分別置於三個250 mL燒杯中(包含125 mL H2O)。然後將這些燒杯放入預熱(50°C)的H2O浴中,代表實驗的起點。通過將水凝膠浸入充滿N2的手套箱內的125 mL玻璃瓶中的3.0 mM TEOA溶液(50 mL)中,研究了使用光和熱的聯合激活(即雙模態激活)。浸泡後,將每個瓶子用裝有N2的手套箱內的橡膠隔膜密封,然後從手套箱中取出後立即連接到N2管線。然後將瓶子放在預熱(50°C)的H2O浴中,開始收縮動力學實驗。作為參考,僅對6V12+-St交聯水凝膠進行了雙模態驅動評估。對於所有驅動方法,在5小時內水凝膠收縮時測量體積(圖3b和c)。

圖3(a)在用藍色(450 nm)或紅色(660 nm)光(分別為左和右)照射之前和之後獲取了代表性的溶脹水凝膠(中間)的照片。插圖顯示了使用燈從上方和下方照射每種水凝膠的實驗裝置。研究了由(b)2V4+-St或(c)6V12+ -St交聯劑組成的水凝膠的收縮動力學,方法是在可見光(紅色或藍色)和/或在5h的時間內加熱後,測量每種水凝膠的體積變化,從而研究其收縮動力學 。

水凝膠致動器的機械特性

還通過使不同的激活方式通過紅光,熱,藍光和雙模態(藍光和熱)收縮6V12+-St交聯水凝膠來評估含六紫紅色素水凝膠硬度的任何潛在變化。因此,進行了振蕩剪切流變實驗,以測量每種水凝膠的相應G'值(圖5),發現每種活化方法的G'值分別為2.0、3.5、4.6和5.0 kPa。經過水凝膠的氧化和重新溶脹後,G'值降低了1.5-4.3 kPa,與基於紫精二聚體的水凝膠的結果相似。同樣,將相同的實驗條件應用於對照水凝膠(無光催化劑),這導致水凝膠在紅光照射5小時後的G'值為1.1 kPa,在H2O中氧化並再次溶脹後的G'值為0.8 kPa。同樣,經藍光照射的對照水凝膠的G'值為0.8 kPa,經氧化和再溶脹後,測得的G'值為0.6 kPa。分別只有0.3和0.2 kPa的差異表明,僅當採用光氧化還原,熱或雙模態活化方式時,才觀察到6V12+ -St交聯水凝膠的較大宏觀變化。換句話說,少量的脫水不會引起水凝膠硬度的大變化。

圖5使用不同活化方式收縮的6V12+ -St交聯水凝膠的流變和拉伸數據圖。

【封面】

參見文獻:

DOI: 10.1039/d0sc04287k

翻譯聲明:

相關合成的化學名不一定翻譯準備,請參見原文。如有不對之處請後臺聯繫修正,謝謝!

版權聲明:「水凝膠」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成果發表於「Nature Catalysis」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 用於可見光催化三重結構螢石氧滷的導帶調控
    用於可見光催化三重結構螢石氧滷的導帶調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3 15:40:42 日本京都大學Ryu Abe研究團隊揭示了用於用於可見光催化三重結構螢石氧滷的導帶調控機制。
  • 徐曉翔課題組層狀鈣鈦礦材料光催化分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徐曉翔課題組層狀鈣鈦礦材料光催化分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3-21  瀏覽:
  • 德國《應用化學》封面報導化學所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進展
    分子氧參與的半導體光催化反應在環境汙染物降解、化學品綠色合成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微觀機理很不清楚,尤其是分子氧的作用及其歸屬一直存在爭議,這就限制了半導體光催化反應量子效率偏低和反應選擇性難控制等瓶頸問題的解決。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進展。
  • 同濟大學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利用太陽光一步法光催化全解水產氫(不添加任何犧牲劑條件下將水分解成2:1的H2和O2)是最簡單和經濟的綠色制氫方案之一。鑑於該過程是熱力學爬坡反應且涉及多電子轉移,被認為是化學領域一大「聖杯式」難題。迄今為止,僅極少數單組份半導體光催化劑可通過一步法初步實現該反應。
  • 同濟大學費泓涵教授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
    利用太陽光一步法光催化全解水產氫(不添加任何犧牲劑條件下將水分解成2:1的H2和O2)是最簡單和經濟的綠色制氫方案之一。鑑於該過程是熱力學爬坡反應且涉及多電子轉移,被認為是化學領域一大「聖杯式」難題。迄今為止,僅極少數單組份半導體光催化劑可通過一步法初步實現該反應。
  • 天然藥物與免疫工程重點實驗室可見光催化研究最新成果在《德國...
    該文章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均為河南大學。由於使用可見光這一天然充足的清潔能源,同時對於設備無特別需求,可見光催化反應自本世紀伊始得到了極大的關注與發展。2014年,該課題組發展並報導了一類二腈基哌嗪衍生有機發色團(DPZ)新型可見光催化劑,在幾類所研究反應中,該催化劑表現出了非常高的催化效率(用量一般僅需0.5%到0.01%)及一些特有的催化性質(RSC Adv., 2014, 4, 30062−30067)。在此基礎上,他們致力於DPZ參與的可見光催化反應研究。
  • 湖南大學李潤課題組:親水性聚合物可見光催化NADH再生
    此外,以「二苯並噻吩碸」為光敏單元的聚合物(線性聚合物或三維網絡結構)亦被報導用於可見光碟機動光催化產氫(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792)。然而,共軛微孔聚合物在NADH再生中的應用卻至今仍未被報導。另外,對於光催化NADH再生而言,目前研究的焦點集中於催化效率的提升,然而對於反應中光生電子的傳遞路徑以及中間產物類型仍然缺乏清晰的認識。
  • 蘇州大學董彬教授課題組開發精確調控的水凝膠驅動器
    目前,水凝膠致動器在外部環境(例如:化學物質,溫度,溼度,電場,光,等等)的刺激下可以實現行走、蠕動、滾動、抓取等功能。然而,水凝膠致動器的驅動主要依賴於水凝膠內外部滲透壓的變化而導致的水凝膠自身體積的膨脹和收縮的過程,該過程不僅使水凝膠致動器必須要在有水的環境中運行,而且還導致了水凝膠致動器具有運動速度慢、響應時間長等諸多劣勢,極大的制約了水凝膠致動器的實際應用。
  • 王心晨教授成果精選丨如何玩轉光催化?看看大牛傳授怎麼做
    Catal., B:新型無貴金屬二元光催化劑Na8Ta6O19/ Cd0.7Zn0.3S及其高效的可見光碟機動產氫性能多金屬氧酸鹽因其高效、廉價、可循環使用和環境友好的特性而成為了光催化產氫領域極具前景的光催化劑之一。本文中作者將多金屬氧酸鹽與金屬硫化物複合製備了無貴金屬的二元光催化劑,其在可見光下具有較高的產氫效率。
  • 《先進材料》11月加州大學前沿報導:列印多材料有機觸覺致動器
    【科研摘要】最近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Tse Nga Ng教授團隊提出了用於製造觸覺致動器的新興有機致動器材料和數字印刷技術的概述特別是,重點是與多材料致動器集成相關的挑戰和潛在解決方案,著眼於提高列印過程的保真度和魯棒性。
  • 親水性聚合物可見光催化NADH再生
    近日,湖南大學李潤團隊與青島科技大學劉健團隊合作製備了一種親水性的共軛微孔聚合物光催化劑。由於其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該光催化劑可實現NADH原位高效再生,並以此與醇脫氫酶結合構建了光生物催化系統,實現了甲醛的選擇性還原。
  • 綜述:金屬納米材料誘導的可見光催化
    ,而開發高效的可見光(約佔太陽光能量的43%)響應材料是目前光催化領域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近些年興起的以Au, Ag, Cu等金屬光吸收為驅動力的光催化為解決寬帶隙半導體(Eg>3.0 eV)在可見光區域的響應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並已逐步發展成為光催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關於金屬納米材料敏化半導體或增強其已有活性以達到高效可見光響應的機理已有較多研究,其中金屬納米顆粒的「熱電子」注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型(見圖)。
  • 同濟黨員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鑑於該過程是熱力學爬坡反應且涉及多電子轉移,被認為是化學領域一大「聖杯式」難題。迄今為止,僅極少數單組份半導體光催化劑可通過一步法初步實現該反應。金屬滷族結構可通過滷素離子調控能帶結構,具有優異的載流子遷移機制,有潛力解決該難題。
  • 科學家創造全新光催化分子 可利用整個可見光譜來更有效地產生氫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分子可以從整個可見光譜中收集能量,比目前的太陽能電池多吸收多達50%的太陽能,還可以將該能量催化為氫。氫被許多國家視為一種清潔燃燒的燃料,可以在低排放的未來為我們的車輛提供動力。
  • TpyCo2+基高分子水凝膠引發高效析氧反應
    為探索分子自組裝在能源電催化領域的應用,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課題組利用三聯吡啶(tpy)與Co(II)鹽通過自組裝方式產生了新的形態和結構特徵。這種金屬聚合物是在CH3OH/CHCl3混合環境中合成得到的。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共聚合物可以很好地分散在去離子水中,形成凝膠狀的自組裝體。
  • 《大分子快訊》紅光碟機動光催化肟連接用於設計生物正交水凝膠
    【背景介紹】與其他刺激(例如pH和溫度)相比,光具有顯著的優勢,即可以對交聯過程進行時空控制,從而可以根據用戶要求調整水凝膠的結構和性質。光引發的交聯過程還會產生具有特定機械性能和廣泛的材料相容性的化學交聯水凝膠。
  • 同濟化學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鑑於該過程是熱力學爬坡反應且涉及多電子轉移,被認為是化學領域一大「聖杯式」難題。迄今為止,僅極少數單組份半導體光催化劑可通過一步法初步實現該反應。金屬滷族結構可通過滷素離子調控能帶結構,具有優異的載流子遷移機制,有潛力解決該難題。
  • 高效三元異質結複合材料及其可見光催化還原CO2
    在這些方法中,光催化技術尤其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它可以直接將太陽能作為將二氧化碳還原為碳氫燃料的驅動力[3]。目前為止,人們已經開發出許多類型的半導體材料作為CO還原反應的光催化劑,如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硫化物、氧氮化物和碳基材料[4]。其中,金屬硫化物及其複合形態是最常見的光催化劑,其帶隙較窄,導帶位置為負,更有利於水的裂解和CO2的轉化反應[5]。
  • 美國西北大學《JACS》可見光調節硼酸-酯平衡的聚乙二醇水凝膠
    通過將此光電開關束縛到聚(乙二醇)星形聚合物上,可以使用不同波長的可見光來調整共價適應性水凝膠的剛度。該文還介紹了偶氮苯的結構修飾如何影響其與小分子和大分子的動態共價鍵的異構依賴性熱力學。(b)光調節胺和醯肼與可光轉換的羰基的縮合和水解。(c)在這項工作中,可見光對偶氮苯的異構化調節了硼酸-酯動態鍵的平衡。雙向可見光光開關已在偶氮苯,偶氮(雜芳烴),靛類和二芳烴中得到證實。在這些類別中,由於偶氮苯具有高抗疲勞性,模塊化合成以及在水性環境中的性能,因此它們已最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和材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