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迎來了一場「元氣滿滿」的活動: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馬大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作為頂尖科學家代表現身論壇現場,與來自全國17個省區市的55位「小科學家」同桌對話。
論壇首先由八位「小科學家」代表進行分享展示,包括其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階段性收穫、對科學和未來的暢想等。來自重慶市第十一中學的謝睿奇根據日常觀察,提出《論考試成績的影響因素的初步試探性研究》這一小課題。他通過網課自主學習,構建影響因素模型,得出了各維度的歸因佔比。
「我帶了個寶貝來現場」,小科學家論壇上,來自上海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從書包裡拿出一個蛇形機器人。他在一次農村調查中注意到,農藥過量噴灑問題廣泛存在於當前農業生產中,農民們基本依賴個人經驗判斷用哪種、應該噴多少。因此,他提出《基於GoogleNet和MATLAB的農藥過量噴灑綜合解決方案》來應對這一現實困擾。「製作這個蛇形機器人的實物,我大概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它真的能夠迅速、靈活地在田地裡穿梭。」郭秦菘自信地說完之後,把蛇形機器人盤掛在脖子上走下臺去,真摯的笑容讓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隨後的桌布討論環節更是將論壇帶入新的高潮,55位「小科學家」分為4組,每組由一位頂尖科學家導師帶隊進行討論,討論話題緊扣科學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現象。
「我們如何定義科研的創新?不同水平上的研究發現都如何推動科研發展?」「在解決問題前,我們或許應該利用大數據調查先摸清現存的問題、阻力。」「您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怎麼看?」「神經網絡模型同樣能夠反映自主學習的優越性。」……40分鐘的時間裡,「小科學家」們從未被題目所局限,他們從自身的優勢和研究出發,展開朋輩間交流。
討論結束後,四個小組分別用手繪海報的形式,闡述了小組關於議題的討論結果,頂尖科學家們進行一一點評。
「自然是交叉學科的現象,要更加清晰地解密自然就一定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徐政和在點評中說:「非常高興和『小科學家』們一起討論,通過項目的設計製作確實意識到『小科學家』一定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他祝願各位『小科學家』們在未來的學習、科研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謝友柏點評道:「今天看到這麼多年輕『小科學家』熱烈地對科學問題進行討論,非常高興,這是我們國家進一步高質量、大規模發展的希望。」
「我不得不說,這些孩子都比我聰明。我為這些後生感到可喜、可敬。」楊雄裡肯定了在場孩子們的精彩表現。他勉勵在場的「小科學家」:「尊重基本原則,但在這一過程中一定不要被權威的話所束縛,不然我們就不可能進步。科研是不斷地創造新的問題,所以我們既要尊重權威,又要挑戰權威。」
馬大為則從基礎學習、科研心態等方面對「小科學家」們提出了要求和期待。他說:「第一,我們要把基礎打好,把基礎知識學好是很關鍵的因素,絕對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能夠真正站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上創造。第二,做科研要有一顆淡定的心,科研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做出來的,而是很長時間的艱苦探索,也許哪一天靈光一現出來的想法會改變世界。第三,化學是真正能改變世界的。中國有很完整的化學產品生產鏈,同時化學對醫藥、醫療、農藥都有幫助,希望年輕人能選化學,從事化學專業。」
據悉,參加本次論壇的55位「小科學家」年齡集中在15歲至18歲,分別由中國科協和上海市科協從「英才計劃」項目,以及五項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優秀學生中選拔而來。55位科學少年中不乏有在學術期刊已發表文章、獲得國際奧賽金牌和在各項國際知名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
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自2013年起實施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簡稱「英才計劃」),旨在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餘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使中學生感受名師魅力,體驗科研過程,激發科學興趣,提高創新能力,樹立科學志向,進而發現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優秀中學生,以此促進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相銜接,建立高校與中學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為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不斷湧現和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小科學家」代表分享展示科學探究小課題。
上海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展示自製蛇形機器人。
「小科學家」們展示手繪思維圖。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點評。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點評。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鼓勵「小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提出要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