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中的「審醜異化」成因研究

2021-01-10 人民網

摘 要:網絡媒體為普通民眾揭露抨擊社會醜相提供便捷高效的發聲渠道,有利於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監視環境的社會功能。但網絡傳播活動中不良的審醜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及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需引起公眾的高度警惕。理性審視網絡「審醜異化」現象,有利於受眾樹立正確的審醜價值觀,進而提升自身明辨美醜、棄惡揚善的能力,對營造健康和諧的擬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網絡傳播;「審醜異化」;審醜心理;媒體責任

賽博空間的深入發展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與精英文化佔絕對主導的歷史格局,促進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推動多元聲音與多元文化的深層融合,有利於構建一個更加健全的話語體系。在日益寬容的言論自由背景下,網際網路使普通民眾擁有更加便捷高效的發聲渠道,使草根階層獲得相對寬鬆的意見表達空間,為社會公眾揭露抨擊各類屢禁不止的醜惡現象提供可能。網絡媒體正在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民「審醜運動」。網絡「審醜」是指在日常信息傳播活動中,網民依據自身的道德評判標準,對現實生活中的醜陋、粗俗、陰暗、罪惡、怪異、卑劣等非正義行為進行審視,並做出正確的善惡褒貶等價值判斷。「醜」通常包含兩層涵義:既指審美外觀上的不和諧,又指倫理道德中的惡。毋庸置疑,適時的網絡「審醜」行為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然而,網絡媒體提供的是匿名化的虛擬交流空間,民眾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一旦獲得釋放的可能,勢必如洪水猛獸般難以阻擋。非理性的審醜行為必將會導致新的傳播問題出現。

一、網絡傳播中的審醜異化現象

公眾在對社會醜行進行審視的過程中通常會形成某些特定的情感傾向與價值觀念,正常情況下表現為對美的追求與發揚,對醜的厭惡與抵制。在正確審醜價值觀的引導下,審醜者往往將追求「真善美」,棄絕「假惡醜」作為基本目標,並通過一系列努力將現實存在的「醜」改造成未來期待的「美」。站在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網絡審醜的正面效應就體現在通過示醜來抑醜、依託露醜來襯美、藉助揭醜來求美。網絡媒體通過將社會醜態進行呈現,引發全社會的監督,促進公眾的覺醒,進而達到抑制醜行蔓延,激勵人們棄醜求美的目的。

值得警惕的是,網絡正在培養大眾另類的審醜價值體系,露醜成為人們一夜爆紅的制勝法寶。網絡紅人、幕後推手、社會公眾、大眾媒體藉機聯合起來,利用網絡平臺忘我宣洩,縱情調侃,甚至將獻醜作為一種對抗權威的有力武器,並主觀上認為網絡審醜的盛行暗示了非精英主義文化和民間話語權力的絕對勝利。隨著網絡「炫醜」行為的病毒式蔓延,原有的審醜理念正在背離其自身特性,逐步產生變異。

「審醜異化」是指原本合理的審醜理念違反了自身原有的思維邏輯,背離其應該具備的內涵特徵,審醜者產生嚴重的價值偏向,不以審視批判為目標,而是在自我的錯亂與迷失中將審醜變異為媚醜、嗜醜與學醜。長此以往,人們在錯誤價值觀的影響下逐漸淡忘抑醜揚美的終極目的,不再以醜為醜,反而以醜為榮、以醜為美。

二、受眾「媚醜」心理加速審醜異化進程

「審醜異化」是複雜社會因素影響下的必然結果。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項制度還有待完善,形形色色的社會醜惡現象確實存在且屢禁不止,這就為網絡媒體提供了十分豐富的信息原料。合理的審醜心理應表現為立場鮮明,心態端正,時刻對醜惡現象持嚴厲的批判態度並加以遏制。而異化後的「媚醜」心理則顯得更加多樣,常表現為娛樂、從眾、叛逆、窺私、宣洩、嘲諷等複雜心態。

(一)虛擬空間滿足公眾宣洩現實不滿的需求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生活成本提高,人群之間日趨疏離。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矛盾、官員腐敗、命運不公以及對生活的絕望,促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網絡迎合了當下部分民眾浮躁、空虛、無奈的心態。情感空虛的網民抱著遊戲人生的態度,為了獲得短暫的審醜愉悅,如看雜耍一般冷眼旁觀他人「醜相」。有的網民在審醜過程中不較真兒,不評判,只為湊個熱鬧,以達到舒緩疲憊身心的目的。有的網民則通過圍觀他人的醜怪表現,給予斥責、奚落、調侃、嘲諷、挖苦、中傷、辱罵、詆毀,甚至是人身攻擊。人們在鄙夷和謾罵中釋放自己在現實中壓抑已久的情感,在醜行消費中體驗宣洩的快感。

(二)醜行泛濫培養受眾另類的審醜價值觀

傳統媒體善於將主流價值觀放置到一個足以令人仰望的高度,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巨大衝擊,人們對正統說教、權威主義、精英文化以及主流價值觀不信任,對傳統的道德教育嗤之以鼻,對真善美的事物加以抵毀。部分人認為傳統規範上的整齊劃一、協調勻稱、善良正義的審美價值觀已經過時,凡是傳統認為美的東西都拿來嘲弄一番,凡是傳統認為醜的不符合常理的事物都加以吹捧[1],網絡媒體海量的負能量訊息正好迎合滿足了此類公眾的審醜欲望。德國女社會學家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曾經提出過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她指出「人們在表達個人意見時為了防止被群體孤立,往往會在周圍環境壓力下屈服,最終轉向附和大多數」。當越來越多的人被虛擬空間即時更新的令人尖叫的醜行所吸引,並展開激烈的非理性討論時,將誘使更多不明真相的人因害怕自己「OUT」而加入到審醜隊伍中來,進一步促使審醜價值觀的扭曲錯亂。

(三)網絡傳播滿足公眾的窺醜欲望

隨著社會寬容度的日趨提高,大眾給予醜態公開者一定的理解與尊重,個人醜行公開化已成為網絡世界最為普遍的現象之一。人性中醜的一面具有私密性和排他性特徵,所以各種偏離傳統的雷人醜行都是滿足窺探者獵奇心理的重要元素。受眾在審醜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刺激,然後將審醜對象的生活狀態與自身的生存現狀進行對比,人們從醜行和鬧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人越出醜「我」就越快樂,人們慶幸網絡世界裡存在大量比自己更落魄的可以評頭論足的對象,有更多可以欣賞的醜態與不堪。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獲得自尊,在嘲諷他人的過程中排遣痛苦。這種用幸災樂禍來維護自尊的自我防禦機制,能使卑微的窺醜者彌補現實生活中的失落,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與滿足。

三、網絡媒體為醜行提供秀場

網絡傳播通過披露社會醜態並深度挖掘醜陋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利於提升受眾明辨美醜、棄惡揚善的能力,有利於營造健康和諧的信息傳播環境。但是,當今的網絡媒體看似在揭露、批判並矯正醜行,實則片面站在大眾文化的立場上,以生產醜行為要務,想盡一切辦法刺激普通大眾的點擊心理。因此,網絡媒體在審醜異化過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網絡媒體在消費醜行中獲取眼球經濟

「點擊率是萬惡之源」,人們的窺醜欲望使媒介暴露的醜相具有較高的商業利用價值。「注意力經濟」時代,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媒介傳播的信息,而是公眾的注意力。如何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力是當今傳媒行業孜孜不倦的追逐目標。反映社會正能量的信息太平淡,難以吸引媒體工作者的眼球,而荒誕離奇的醜聞則具有更強的吸睛效果。各大網站為了營造強大的點擊誘惑,達到通過販賣受眾注意力而牟取經濟利益的目的,把關者不遺餘力地攫取社會陰暗面,對醜行推波助瀾,為醜態提供秀場。在眼球經濟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媒體以醜為賣點,盲目追求「尖叫效應」。甚至借審醜之名行媚醜之實,不斷生產醜行、開發醜行、製造醜行、消費醜行。

(二)網絡媒體露醜而不審醜淪為社會醜相的吹鼓手

網絡媒體熱衷於毫無保留地對社會上的醜行展開纖毫畢現的報導,將人性中的醜陋面暴露無遺,將血腥暴力事件的細節、自毀形象裝瘋賣傻的網紅經歷、官員腐化墮落的過程描繪的異常細緻逼真。信息傳播滿足於對醜陋、缺陷、怪異、畸形、卑賤、罪惡、血腥、荒淫、粗俗等行為進行簡單呈現,卻弱於富有精神高度的觀照與審視,缺乏深度反思與理性引導,停留在以醜為醜的初級階段。網絡媒體追腥逐臭的行為不僅不利於遏制醜行,反而淪為社會醜象的吹鼓手,謀殺公眾精神文化領域的同時,誘使更多醜行跟風而上。

(三)網絡媒體在審醜疲勞趨勢下加強對「醜」的開發力度

當網民在審醜狂歡的戲謔中漸漸平靜時,卻不知自身的審醜敏感度在下降,審醜鑑賞力在弱化,不知不覺中深陷審醜疲勞的境地。面對麻木不仁的公眾,媒體似乎也變得別無選擇,只好加大「醜」的力度、增加「醜」的密度[2],不斷打破常人的道德底線,刺激審醜者的生理感官,挑戰大眾的心理承受能力,拼命製造情感上的尖銳矛盾與衝突,甚至不惜扭曲真實、煽動愛恨,靠噱頭和話題致勝。多數情況下,傳統媒體往往也不甘寂寞,順勢加入到審醜隊伍中來,記者爭相採訪,網友積極互動。媒體的聯合互動,使原本私密的私人醜態擴散成盡人皆知的社會公共事件,使病態的個體超越個人空間,瞬間獲得更多曝光率,進而誘發非理性公眾的點擊、熱議和追捧。

四、結 語

網絡傳播具有強大的輻射性和互動性,它在審醜異化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促進網絡審醜的良性健康發展,需要大眾媒體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網絡媒體在信息生產過程中應徹底摒棄追求片面的「尖叫效應」,真正發揮媒體「社會瞭望臺」的作用。始終把公共性和公益性放在首要位置,將善良、正義、責任和美挖掘出來,讓人們感受到幸福的正力量,強大的文化感召力,進而增強對國家的歸屬感和社會的認同感。面對現實社會組織中充斥的形形色色的社會醜態,媒體工作者需進一步加強道德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充分發揮把關人的基本職責,堅持審醜適度原則,做到明辨是非、表達適當。能及時剔除以各種不良目的而搞怪的示醜者,降低醜聞炒作類信息的曝光率和輻射力。面對非理性的網絡審醜趨勢,公眾應該樹立正確的娛樂審醜觀念,保持一種健康客觀的心態,堅持用正確的審醜方式看待各類社會問題。加強提高自身明辨美醜、揚善抑惡的能力,不僅要抑制醜的形式,更要抑制醜的內涵,使一切醜行在審醜過程中得到合理修正,力爭為營造健康和諧的信息傳播環境貢獻自身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子娟.消費主義視角下的「網絡紅人」現象研究[D].暨南大學,2011.

[2] 蔣青林.「審醜」迷誤:主體審視意識匱乏的當今影視[J].理論與創作,2005(6).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沉浸傳播下沉浸媒介對人的異化研究
    然而,技術對人的異化是始終不可避免的,沉浸傳播下的沉浸媒介對人產生了新的異化問題,研究這些異化現象和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媒介。 關鍵詞:沉浸傳播;沉浸媒介;媒介異化 2018年的一部熱門電影——《頭號玩家》從電影的角度讓我們很好地體驗了沉浸媒介——VR技術。
  • 馬保國IP湮滅:網絡世界審醜才能捧出頂流?
    在一片嬉笑怒罵中,馬保國被徹底封殺了。近日,人民日報發布了一篇名為《馬保國鬧劇,該立刻收場了》的文章,直接開團時下大熱的「馬保國現象」,對後者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審隨著這場鬧劇的銷聲匿跡,網絡世界的審醜傾向會得到改變呢?隨著一聲封殺令下,馬保國徹底涼涼了,而關於他走紅網絡的討論卻仍未停止。有網友翻出馬保國早年經歷,並指出其與江湖術士無異。年輕時的馬保國為了兒子的學費開始在英國開館授徒,之後又創立了「英國混元太極拳協會」,靠著表演推手收到了不少徒弟,在英國混得風生水起。
  • 分裂、反噬與迷失:「玩樂勞動」視角下青年社交媒介使用異化
    (3)特雷博·肖爾茨(Trebor Scholz)則認為數字勞動是個體消耗在社交網絡上的創造性工作,是一種自由免費的勞動形態。(4)  數字勞動概念提出後,得到了學者們的熱切關注和討論,研究圍繞媒介內容、受眾和勞動的商品化,傳播時空的變化以及階級、社會運動、霸權等不同維度深入展開。
  • 網絡輿情危機特點、成因及引導
    每個網民都可以參與社會各類事件的評論、發表自己的觀點,自由地獲取信息並表達思想,表達對社會上一些現象的態度和觀點,加之中國網民人數已經突破6億,針對某一事件很容易形成強大的網絡輿情。通過交叉學科的一些經典理論對網絡輿情的特點、成因、危機等進行分析,從而較為全面總結網絡輿情的引導措施,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具有借鑑意義。
  • 困境與出路:傳媒的現代異化及自身超越
    《新聞愛好者》供稿從報紙到網際網路,再到手機電視,人類已進入媒介化社會,隨之一些問題也日益凸顯,媒體異化就是其中之一。媒介化社會的到來傳媒是傳播媒介的簡稱,指負載、傳播信息符號的終結性的物質實體。它包括具有信息傳播功能的物質,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也包括從事信息採集、加工、製作和傳播的傳媒機構,如電視臺、報社等。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自然辯證法》中的技術異化思想
    《自然辯證法》中論述了許多自然科學理論,卻未出現「技術」一詞。許多人據此認為,恩格斯不關心技術問題,其思想中也不包含技術哲學的因素。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恩格斯確有豐富的技術哲學思想,其思想的前瞻性尤其體現在他對技術異化的討論上。
  • 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公共化的再現與凝視
    本文以「網絡空間」為研究對象,借鑑「公共領域」理論考察了公私領域的界限,借鑑「對話理論」,從網絡技術,對話向獨白的轉變,個人空間的開放等三方面探討了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公共化的動因,結合「內爆理論」指出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公共化的的現實影響,即傳播儀式觀的消解,公私邊界的過度內爆以及網絡空間中符號的異化。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費爾巴哈在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中認為,人類而非上帝才是基本存在的。一切有關上帝的所謂知識只不過是人的知識,因此上帝是人性,我們各種對上帝的觀念,只不過是反映了人類存在的不同類型,費爾巴哈顛覆了黑格爾的唯心論,得出的唯物主義論,這對馬克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研究
    在此結構下,網絡廣告開始根據目標受眾需求,針對性地發布廣告,實施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並且在新媒體環境下,顯得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尤為重要。所以,本文將重點對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進行研究。 關鍵詞:移動新媒體;網絡廣告;定向傳播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2 網絡作為新型媒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影響著社會發展,也為社會信息傳播帶來變革。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應用範圍逐漸擴大,網站和網絡受眾數量再增多,網絡媒介更加多樣化,此種境況也帶動了網絡廣告的發展。
  • Physics Reports 網絡傳播動力學前沿綜述:共演化傳播網絡
    現實社會中的計算機病毒傳播、流行病傳播、信息擴散、創新產品推廣和金融風險擴散都可以描述為「網絡傳播動力學」。科學家們致力於揭示它們的傳播機制與規律,分析它們何時爆發、傳播範圍,並提出切實可行的預警與防控措施。分析上述問題對我們的現實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 切忌權力「異化」
    除了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看法不同之外,關鍵是對「異化」概念本質的認識有分歧。   作為一種哲學思想,近代以來的思想家們,對「異化」問題有過比較深刻的研究。比如說,十八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像盧梭、愛爾維修等都描述過這樣的社會現象:人的活動成果,倒反而成為統治人的力量,這就是一種「異化」現象。而作為哲學範疇的「異化」,也是由來已久的了。
  • 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行為的研究及分析
    三、研究結果 根據回收的問卷,我們可以從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態度、接觸程度和辨別能力,大學生認為謠言產生的原因,大學生在網絡謠言中傳播中的實際行動來分別分析。 1.大學生對謠言的態度認知。對謠言的態度方面。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而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表明的是人與自然的疏離、對立,甚至處於壓榨與被壓榨、徵服與被徵服的戰爭狀態。人和自然關係的異化就是指人與自然從同一走向對立。換一個角度說,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實質,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自然被過度客體化、對象化,這不僅表現為在思維和意識中自然被視為一種被動的、呆滯的客體,也表現為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自然已被看作可以任意支配、任人宰割的被動對象。
  • 日本研究發現脈動極光成因—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東京2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等機構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利用地球空間觀測衛星發現了地球脈動極光的成因。
  • 研究提出高鎂閃長巖新成因模式
    高鎂閃長巖的成因在國際上主要有三種模式:(1)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用來解釋如新生代日本Setouchi島以及許多太古代綠巖帶中的sanukitoid的成因);(2)俯衝板片熔體與地幔楔發生反應;(3)加厚下地殼(榴輝巖相)發生拆沉和部分熔融
  • 劉海龍 | 傳播中的身體問題與傳播研究的未來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媒體技術與網絡民族主義研究」(項目批准號:17AXW011)的階段性成果。在傳播研究中,身體問題雖然一直若隱若現,卻不受重視,本文是一個極為初步的探索,拋磚引玉,目的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把身體重新放回到傳播中,擴大和豐富傳播研究的視野?
  • 西方電影中的消費異化呈現
    而電影作為社會的鏡像,對消費異化的現象進行了多維投射。■從左至右依次為電影《欲望都市》海報、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海報。 物化世界:身體消費與主體迷失現代社會中,美容、美發、美妝等行業日益繁榮,而這些消費大都是圍繞著女性身體展開的。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引領下,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其身體成為消費的載體。也就是說,「身體不是個人財產,而是一種經過設計和包裝的、能令人產生欲望的,並具有公共影響的消費品」(克裡斯·羅傑克(Chris Rojek),《名流:關於名人現象的文化研究》)。
  • 網絡意見領袖與社會輿論的引導
    【摘要】:意見領袖在網絡傳播中面臨著來自個體與社會的困境,因此出現了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跨界言說中的信任危機、網絡碎片化傳播中的行為失範和消費主義經濟下的主體異化。儘管網際網路空間整體上呈現出去中心化的格局,然而,網絡傳播場域依然存在著「意見領袖」群體,他們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尤其是在社會公共事件傳播中,網絡意見領袖的話語行動總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浪潮,於眾聲喧譁中影響輿論格局的變化。鑑於此,本文將對意見領袖在網絡傳播中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反思,進而提出以網絡意見領袖促進社會輿論引導的相關對策。
  • 淺析微信朋友圈病毒式傳播的特徵及成因
    本研究從「羅爾事件」出發,對病毒式傳播的特徵加以分析,從微信朋友圈的用戶粘性、人際交往的「六度空間」、網絡社會的盲目從眾、個人的自我呈現等方面具體分析微信朋友圈呈現病毒式傳播的原因,以期為網民能夠理性看待微信朋友圈病毒式傳播的信息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