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臺微波光子雷達誕生 圖像解析度比國際高一個數量級

2020-12-05 觀察者網

科技日報6月12日報導,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網站12日披露,該所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微波光子雷達樣機,並通過外場非合作目標成像測試,獲得國內第一幅微波光子雷達成像圖樣,在圖像解析度上比國際水平高出一個數量級。

微波光子雷達作為前沿科技項目,是結合了微波光子技術和雷達技術的多學科交叉領域,微波光子雷達作為雷達發展的新形態,能有效克服傳統電子器件的技術瓶頸,改善和提高傳統雷達多項技術性能,為雷達等電子裝備技術與形態帶來變革。

微波光子技術在電子系統中的發展歷程

微波光子學最早的應用起源於70年代,應用於對太空的通訊。而微波光子雷達最早的研究開始於1995年。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算得上微波光子雷達樣機的是2009年啟動的義大利PHODIR項目,2013年實現對非合作民航客機的跟蹤和測量

到2016年5月,世界首部雙波段微波光子雷達實現了對空中和海上非合作目標的ISAR成像。

圖為:(A)波音737-800飛機,(B)和(C)是利用S波段和X波段對該飛機的ISAR成像結果;(D)目標油輪,(E)和(F)是S波段和X波段對油輪的ISAR成像結果

而此次中科院電子所成功研製了國內首部微波光子雷達樣機。樣機並進行了外場非合作目標的逆合成孔徑成像測試,獲得了國內第一幅微波光子雷達成像圖樣,推動了新技術新體制雷達研究的發展。

中國首部微波光子雷達採用雙站雷達體制和光子架構,在發射機和接收機的射頻前端分別引入雷達信號微波光子產生和去調頻接收技術,能夠支持寬帶工作,具有提升距離向解析度的潛力。外場獲得的圖像解析度比已知報導的國際同類微波光子雷達提高一個數量級,圖像清晰度也有明顯提升。

對比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國外微波光子雷達系統所進行的外場成像結果,如圖2所示,電子所的微波光子雷達系統成像結果具有明顯的改善

採訪過程中,微波光子雷達樣機的研製負責人李王哲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對雷達總體光子架構設計、雷達信號光子產生和光子壓縮處理,以及成像算法等關鍵技術進行了攻關;在經過實驗平臺原理驗證、微波暗室轉臺實驗、系統集成聯調和外場試驗等一系列測試後,成功實現了對空中隨機目標——波音737飛機的快速成像。

在此次外場測試中,對包含波音737飛機在內的不同機型、不同距離、不同視角下進行了成像測試。得益於微波光子雷達架構,以及光子技術在寬帶信號產生、處理以及系統雜散抑制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微波光子雷達成像快,解析度高,能夠清晰的識別目標的結構細節,比如飛機發動機、尾翼以及襟翼導軌等結構。測試過程充分展示了微波光子雷達對目標結構特徵的辨識能力優勢。

作為中國科學院電子所一室的重點研究項目,微波光子雷達的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科技創新重點部署項目、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微波光子成像雷達技術驗證測試平臺修購項目的支持。電子所微波光子及雷達成像技術研究團隊,引進了兩位海外青年千人,李王哲研究員和李若明博士入所開展工作。整個研究團隊以李王哲研究員牽頭,結合一室在雷達技術方面的專業力量和研究經驗,通過不同學科間的碰撞融合、不同專業技術人員間的交流協作,有力推動了微波光子雷達研究在一室的發展。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相關專業團隊團結一致,克服困難,協同創新,先後完成了微波光子成像雷達系統設計論證,寬帶雷達信號的光子產生和光子去調頻接收等關鍵技術攻關,以及相關成像算法研發。在經過實驗室原理驗證、暗室點目標成像實驗和系統集成聯調後,最終實現了在外場對非合作目標的成像測試,成功驗證了該部微波光子雷達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已經被國際期刊《Optics Express》(《光學快訊》)接收,即將發表。


李王哲研究員教育背景:

2000-09--2004-06   西安交通大學   本科學士

2004-09--2007-06   清華大學   碩士學位

2007-11--2013-04   渥太華大學   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

1. 基於光子技術的合成孔徑雷達(SAR)

未來各類先進電子雷達,包括SAR,在帶寬、處理速度、體積功耗等各方面因受到傳統電子技術的限制而存在發展瓶頸;而利用在藉助光通信領域發展而日漸成熟的光子技術,可以突破上述瓶頸,實現更高性能的SAR系統,甚至可以發展為除了成像外,融合其他諸如偵查、通信、幹擾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先進雷達系統。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可調諧寬帶光電振蕩器;高線性、高動態、寬帶微波光子射頻前端;基於光子色散的傅立葉變換\反變換系統;光子輔助模數轉換系統;微波信號的光子處理技術;基於光載超寬帶的分布式雷達等。

2. 基於微波成像的微波光子傳感器

借鑑微波成像技術的優良環境適應性,結合微波光子在硬體系統能力上的提升和處理辦法上的優化,利用傳統微波成像技術和理論,構建微波光子傳感器,實現對特定空間域、特定目標的高精度、快速識別。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二維\三維微波成像理論;分布式成像;高精度、快速、區域成像算法等。

3. 微波光子模塊晶片集成

將傳統的基於光纖的微波光子系統,通過成熟的矽基、三五族集成光學技術,小型化、晶片化、低功耗化;是支撐未來先進電子系統的重要支柱。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晶片設計;集成微波光子單一功能處理晶片;微波光子接收通道晶片等。

中科院電子所「海外人才走進科學院」活動暨2016年度青年人才會議,李王哲博士作報告

第一部國內微波光子雷達樣機的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在該研究領域的空白,推動了光子技術同傳統的微波系統尤其是雷達系統的融合,標誌著未來的雷達技術和系統的新的發展階段,為未來新體制雷達系統的誕生奠定基礎。接下來該方向的研究工作將進一步提升微波光子雷達成像性能,並繼續探索微波光子技術在不同體制雷達中的應用價值。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中國首臺微波光子雷達誕生,解析度比國際高一個數量級
    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網站6月12日披露,該所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微波光子雷達樣機,並通過外場非合作目標成像測試,獲得國內第一幅微波光子雷達成像圖樣,在圖像解析度上比國際水平高出一個數量級。  中國第一臺微波光子雷達誕生  雷達具有全天時全天候對目標探測、成像的能力,在軍事民用上具有廣泛應用。傳統雷達以電子為載體實現信號的產生和處理,解析度和處理速度因電子器件的帶寬限制而存在提升瓶頸,難以滿足未來應用對高性能雷達的需求。
  • 中國首臺微波光子雷達誕生 解析度高國際一個數量級
    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網站6月12日披露,該所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微波光子雷達樣機,並通過外場非合作目標成像測試,獲得國內第一幅微波光子雷達成像圖樣,在圖像解析度上比國際水平高出一個數量級。
  • 我國微波光子雷達領先世界,能夠精準鎖定隱身目標
    眾所周知,我國的反隱身雷達領先世界是不爭的事實。我國反隱身雷達有各種米波的電子雷達和量子雷達,而微波光子雷達是繼前者之後的又一型領先世界的反隱身雷達。2017年,我國第一臺微波光子雷達在各項試驗中獲得了圓滿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在雷達領域又一次領先世界。
  • 中國又攻克了一項什麼尖端技術 一旦實戰將勝造七級浮屠
    【墨者善狩軍情解析625期】近日,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官方網站發表文章披露,該所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微波光子雷達樣機,並通過外場非合作目標成像測試,獲得國內第一幅微波光子雷達成像圖樣,在圖像解析度上比國際水平高出一個數量級。
  • 中科院院士:我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比美國設備探測能力提升三個數量級
    前幾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導的團隊首次實現了高緯度量子隱形傳態,這是國內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又一個重要突破。在這個領域中,國內除了研究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之外還展開了量子雷射雷達研究,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稱中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的探測性能比美國同類設備提升了三個數量級。
  • 量子雷達,誰才是世界第一?
    Barzanjeh現在是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的副教授,也是今年5月發表的微波量子照射雷達文章的第一作者。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稱為「微波量子照射」(microwave quantum illumination)的新型探測技術,它利用糾纏微波光子作為探測方法。
  • 中國航天日 | 衛星微波遙感技術新進展
    近年來,衛星微波遙感技術發展非常迅速,主要體現在遙感器的種類、光譜/ 頻譜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的進展上,出現了一些新的微波遙感手段,如微波波譜儀、微波波浪計、扇形波束微波散射計、綜合孔徑微波輻射計等。下面按照衛星微波遙感技術的主要種類,簡要介紹國內外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  一、國際重大進展  1.
  • 世界首臺「鬼成像」X光顯微鏡在滬誕生 帶你「看清」你看不到的世界
    原標題:世界首臺「鬼成像」X光顯微鏡在滬誕生 帶你「看清」你看不到的世界東方網10月31日消息:我們看到的是「潮起潮落」——看似「雜亂無章」的影像;他們卻能從中「看到」一個肉眼無法觀察的世界,目標細微如納米尺度也不在話下,「眼神」犀利到足以穿透濃霧厚霾,也不論雲有多密夜有多黑。
  • 微波光子瞬時測頻技術發展概述
    從式子可以看出,幅度比較函數僅與待測微波信號頻率有關,因此,不受光源功率波動和待測信號功率大小的影響。實驗中實現了0~20GHz微波頻率的測量,誤差在±0.2GHz之內。但該結構中,採用Sagnac環作為光子濾波器,影響了系統的穩定性;光調製器的偏置點漂移降低了測試精度,且系統不可重構,測試範圍和解析度不能調整。
  • 中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探測性能,比美同類設備,提升了三個數量級
    說起當下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量子技術必然能夠佔領一席之地,當然該領域能夠成為各國爭相研發的焦點,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受當下國際環境和局勢所影響,畢竟對於運用前景十分廣泛的新興領域來說,一個國家能夠在該領域實現重大科技突破,必然也將賦予該國家經濟和安全上的優勢,所幸近期我國在該領域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 片上光學頻率梳:可產生光子微波,應用於衛星通信和5G網絡!
    這是通過顯著降低基於氮化矽的集成光子波導的光損耗來實現的。氮化矽是一種已在CMOS微電子電路中使用的材料,而且過去十年中也被用於構建引導片上雷射的光子集成電路。用於頻率梳以及生成光子微波的氮化矽光子晶片照片。
  • 又一個世界第一,國產新型雷射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目標
    注意報導中提到的中國電科十四所,而這次的雷射雷達全稱為「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18年珠海航展上中國電科十四所曾展出過一種量子雷達,當時曾引起不小的轟動。,就是之前中國電科十四所量子雷達技術的應用。
  • 量子雷達:撕開戰場「隱身衣」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表示,我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的探測性能相比西方同類設備提升3個數量級,標誌著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量子雷達是一種利用量子現象進行目標狀態感知和信息獲取的特殊傳感設備,廣義上講,只要是利用電磁波量子效應對感興趣目標進行遠距離探測的雷達都可看作是量子雷達。
  • 中國首臺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現世,隱身、偽裝全部失效!
    近日,據國內有關媒體報導,我方航天科工二院23所成功研製出首臺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通過對該雷達的飛行試驗,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眾所周知,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是太赫茲雷達與合成孔徑雷達的綜合體。
  • 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的誕生簡史
    195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教授查爾斯·湯斯(Townes)對微波的放大進行了研究,經過三年的努力,他成功地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微波激射器",即"受激輻射的微波放大"的理論。湯斯在這項研究中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因此他的這項成果被人們起了個綽號叫做"錢泵",說他的這項研究花了很多的錢。
  • 高分三號衛星公布首批影像圖 圖像清晰解析度達1米
    高分三號衛星公布首批影像圖 圖像清晰解析度達1米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25日 15:51 A-A+ 這批圖像覆蓋了我國陸地、湖泊、海洋等多種地形,圖像質量清晰,達到了預期成像標準。  截至8月24號,高分三號衛星已經獲取並處理數據2.15TB,由此生成的圖像有426景。高分三號衛星是我國首顆雷達遙感衛星,利用微波成像原理,打破了以往光學遙感衛星受制於天氣條件的不足,可以在任何天氣狀況下對地成像。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原創 請收藏 浙江大學近日,由浙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與模型研究」航次,搭載於「潤江一號」科考船,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試實驗。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近日,由浙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與模型研究」航次,搭載於「潤江一號」科考船,
  • 漫談自動駕駛雷射雷達和新型探測技術
    不過,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並不知道我們熟悉的這個「雷達」概念,而是利用光來進行探測和定位的手段——「雷射雷達」。什麼是雷射雷達?如今,「雷射雷達」已不是什麼陌生的概念了,特別是隨著自動駕駛的熱潮,它也備受矚目。
  • 雷射雷達探測及三維成像技術進展,讀這一篇就知曉
    與普通微波雷達相比,雷射雷達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可以獲得極高的角度、距離和速度解析度,因此可以利用距離—多譜勒成像技術來獲得目標的清晰圖像; 隱蔽性好、抗有源幹擾能力強,雷射具有直線傳播、單色性好、方向性強、光束窄等特點,只有在其傳播路徑上才能接收到,因此敵方截獲非常困難,不易受雷射幹擾信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