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現場的鳥瞰圖,拍攝於1986年5月。
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北130公裡的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反應堆爆炸,大量強放射性物質洩漏,數百萬人受輻射影響,釀成迄今為止全球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
27年過去了,車諾比依然是「災難」、「死亡區」的代名詞。然而,就在這片令人聞之色變的禁區裡,由於人類活動的退出,野生動物反而保持著勃勃生機,且迄今未發現變異物種。
為何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不受核輻射影響,成為待解之謎。
日落時分,一輛大巴車在普裡皮亞季河橋上停下。一行人走下車,靠在鏽跡斑斑的橋欄上側耳傾聽。鳥類學家保羅·戈留普聽出了黃鵐、黑頂林鶯、畫眉鳥、戴勝鳥、雲雀和布穀鳥。橋下,魚兒不時躍出水面吞食蚊蟲,一隻河狸警惕地遊回巢穴。
河水上遊,是車諾比核電站建築在落日餘暉中投下的黑色剪影,仿佛提醒著這群「觀光者」:這裡並非純淨的原始森林,而是距離當年事故發生地不到3公裡的輻射重災區。這水,這橋,這花草魚鳥,甚至小小的蚊蟲,都有放射性。
核事故發生後,以核電站為圓心、30公裡為半徑的地區被闢為隔離區。其中,距電站最近的小鎮普裡皮亞季全部居民緊急撤離,成為沒有人煙的「死亡之城」。
戈留普一行共14人,包括來自英國和瑞典的動物學家、野生動物保護者和記者。這次探訪活動目的並非觀光,而是考察那些棲息在輻射之地的野生動物。
團隊導遊是生物學家丹尼斯·維什涅夫斯基,來自烏克蘭,在「車諾比放射生態研究中心」工作。他對野狼「情有獨鍾」,曾多次深入隔離區追蹤和拍攝狼群。
他說,隔離區內有至少5個狼群,總數不少於30頭。他的相機鏡頭記錄下兩隻野狼在普裡皮亞季鎮中心列寧大街上散步,一頭野豬帶領一群小豬仔穿過足球場,白尾鷹在電站冷卻池上空盤旋。
科學家廣泛認同,由於遠離人類活動的幹預,在過去20多年裡,車諾比周邊隔離區實質上已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這裡安居著狼、熊、野牛、駝鹿、野豬、山貓、狸和野馬等野生哺乳動物,還有多種鳥類、蝴蝶和爬蟲,其中不少是珍稀或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