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知了」:求放過!

2021-01-18 今日會客廳

       斑驢

  又叫半身斑馬,是普通斑馬的亞種,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產於南部非洲,由於肉鮮美且出肉量高,滅絕於1883年。


  阿特拉斯棕熊

  是棕熊的一個體型中等的亞種,它也是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類。也常被當作害獸和有藥用價值而受到人類捕殺。1870年最後一隻棕熊在摩洛哥被獵殺。


  北美旅鴿

  旅鴿曾經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種鳥類。據估計,過去曾有多達幾十億隻旅鴿生活在美國。後來推論是它的肉質鮮美,被人類大量食用而滅絕,絕種年份在1914年!


  斯特拉大海牛

  1741年6月,一支探險隊的船隻遇險,斯特拉等倖存者則漂流到了科曼多爾群島,在沒有食物來源的孤島上熬日子,就在這時,斯特拉發現了沿海的大海牛.....這歐洲人不僅殺海牛,吃海牛,在它回到文明世界的時候還帶回了許多斯特拉海牛的皮和肉,並對斯特拉海牛作了記述,還讚美斯特拉海牛的肉味鮮美....於是,商人為了皮毛,食客為了它的肉,短短26年他們就宣告滅絕。


  中國犀牛

  中國本土的犀牛在1922年滅絕了,滅絕的原因很簡單:犀牛角是一種珍貴的清熱涼血中藥材,在中國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所以人類過度開發,它們從遠古時代便受到人類的大肆獵殺,而且犀牛皮很珍貴....早在春秋戰國時,吳越爭霸中,就有吳王夫差軍隊十萬人,都是犀牛皮做的衣甲的記載......


  禾花雀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紅色名錄寫明了評級提升的理由:跡象顯示,該物種數量總體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像,並且在過去11年間變得非常迅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公開信息則稱,在中國,為食用而對禾花雀進行的非法誘捕是主要威脅。

相關焦點

  • 對不起,放過「海知了」吧!
    在昨天節目中,我們採訪的水產工程師介紹,這種「海知了」市民可以放心吃。可是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提出了疑問:雖然說可以吃,但這樣任由市民去挖去吃,真的合適嗎?如此「挖掘」是否會破壞海灘的風貌?又會不會讓「海知了」越來越少,甚至破壞生態環境?
  • 別讓「海知了」消失!專家:再挖真就危險了!
    前兩天,《今日》連續報導了一些市民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挖掘「海知了」的新聞。
  • 嘴下留情 別讓海知了消失!專家:再挖真就危險了
    導讀前兩天,《今日》連續報導了一些市民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挖掘「海知了」的新聞。之前的畫面裡,可以看到有的市民一次挖了六、七十隻,甚至用桶來裝走。不少,網友給我們留言說,這種行為很可能會破壞海灘環境,希望趕海的市民能手下留情。對不起,放過「海知了」吧!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青島海灘「海知了」是什麼
    《今日》有話說:讓「海知了」長住島城,善莫大焉!  一件小事引起了這麼大的關注,是我們在播出這條新聞之前始料不及的,這說明市民們的生態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大家不願意看到我們身邊的環境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害。從前幾年銷聲匿跡,到這幾年「重現江湖」,「海知了」的回歸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對島城海洋資源修復工作的充分肯定。  專家說,「海知了」就像泥土中的蚯蚓,對疏鬆和清潔沙灘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善待這個小生命,讓它在青島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並成為島城海灘一道新的風景線。
  • 本周網紅:「海知了」
    ▽沒錯,我就是最近在石老人附近出現的「海知了」啦!聽說我在青島成了網紅?有、有點害羞呢…我的真名其實是解放眉足蟹也可以叫我海蟬蟹、海節令我可不是蟬蝦!如果你們把我當成這傢伙我可是會生氣的!如果你們實在是喜歡我們海知了不如等我們再長大一點、再長多一些!因為我們和對蝦、梭子蟹不太一樣我們要長大「成人」至少要兩三年……現在,我們還是小寶寶呢
  • 日照海灘挖出特產「海知了」 驚煞遊客
    聽說萬平口附近海灘能挖出『海知了』,專程從兩城坐車來萬平口挖……」近日,日照萬平口附近海灘上出現了6位拿著鐵鍬挖「海知了」
  • 沙好水也好引來"海知了" 呼籲市民"手下留情"
      不少市民在石老人海水浴場挖海知了。小圖:海知了是介於蝦、蟹之間的一種甲殼動物。原來他們在挖一種俗名「海知了」的東西。12月6日,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一探究竟。經水產專家鑑定,海知了學名解放眉足蟹,它的出現說明水質、沙質好。相關人士呼籲市民「手下留情」,留住海知了。  稀罕,80歲老漢頭回見  6日上午10點鐘,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這時沙灘上人不算多。「現在還不到時候,十一二點鐘退潮時,挖『海知了』的人就來了。」
  • 日照海鮮大量上市 本地特產「海知了」惹人饞
    圖為石臼市場內一處貝類攤位前來購買海鮮的市民絡繹不絕商販向記者展示一臂多長的鮁魚石臼市場裡,剛上市的「海知了」肉質緊緻,口味鮮美,吸引了不少本地老饕的目光新鮮的海蠣子個頭不小  大眾網日照·海報新聞3月12日訊(見習記者 韓文軒 張鑫)11
  • 日照每年放流大量海知了苗 生長5年「爬」上餐桌
    在該研究所的培育基地,記者看到,養殖池內鋪滿沙子,沙子表面有一個個沙窩,這就是海知了的窩,它們就躲在沙子下面,偶爾有幾個調皮的海知了露出頭。王雪梅告訴記者,海知了很少活動,而且活動的非常慢,基本上是穴居在沙窩裡。「你看這個海知了開始抱卵了。」王雪梅從沙窩裡撈上一隻海知了,它的腹部有紅色的卵。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再吃又要滅絕了
    昨天我們《今日》報導了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市民組團挖「海知了」的事。在昨天節目中,我們採訪的水產工程師介紹,這種「海知了」市民可以放心吃。可是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提出了疑問:雖然說可以吃,但這樣任由市民去挖去吃,真的合適嗎?如此「挖掘」是否會破壞海灘的風貌?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再吃又要滅絕了
    原標題: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再吃又要滅絕了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昨天我們《今日》報導了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市民組團挖「海知了」的事。在昨天節目中,我們採訪的水產工程師介紹,這種「海知了」市民可以放心吃。  可是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提出了疑問:  雖然說可以吃,但這樣任由市民去挖去吃,真的合適嗎?如此「挖掘」是否會破壞海灘的風貌?又會不會讓「海知了」越來越少,甚至破壞生態環境?
  • 海知了"你見過嗎
    原來大爺大媽們找的這種東西叫「海知了」,這種海貨小編平時還真沒見過,看上去就像是蝦虎的頭部。據了解,「海知了」屬於蟬蝦的一種,是青島、日照近海的特產,這幾年隨著海洋保護力度的加大,在海水浴場也能零星發現。
  • 來日照趕海,遇到這種像螃蟹又像蝦的海知了一定要珍惜
    說到知了大家都能認識,不過今天我們的主角不是陸地上的知了,而是沙灘上的海知了。它的樣子介於蝦和蟹中間的一種海洋生物,是遠看像蝦,近看像蟹。生活在細膩的沙灘中!海知了的學名叫解放眉足蟹,是一種介於蝦和蟹之間的珍貴海洋生物。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一種介於蝦和蟹之間的海洋生物
    來源:青島電視臺  昨天我們《今日》報導了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市民組團挖「海知了」的事。在昨天節目中,我們採訪的水產工程師介紹,這種「海知了」市民可以放心吃。  可是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提出了疑問:  雖然說可以吃,但這樣任由市民去挖去吃,真的合適嗎?如此「挖掘」是否會破壞海灘的風貌?又會不會讓「海知了」越來越少,甚至破壞生態環境?
  • 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被端上餐桌的都在3歲以上 呼籲市民"手下留情"
    不少市民在石老人海水浴場挖海知了。小圖:海知了是介於蝦、蟹之間的一種甲殼動物。原來他們在挖一種俗名「海知了」的東西。12月6日,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一探究竟。經水產專家鑑定,海知了學名解放眉足蟹,它的出現說明水質、沙質好。相關人士呼籲市民「手下留情」,留住海知了。  稀罕,80歲老漢頭回見  6日上午10點鐘,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這時沙灘上人不算多。「現在還不到時候,十一二點鐘退潮時,挖『海知了』的人就來了。」一名市民說。
  • 這次疫情,是野生動物發出的「求放過」信號
    放過與求放過這次疫情,野生動物向人類發出「求放過」的信號。放過野生動物,就是放過人類自己。如果這次疫情放過人類,從此以後,人類可以放過野生動物嗎?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別把它吃滅絕了
    近期,退潮之後,青島海水浴場一幫大爺、大媽們拿著鐵鍁在海邊不停地挖,記者打探得知,原來大爺大媽們找的這種東西叫「海知了」。
  • 吃「海知了」的後果居然這麼可怕,看了這個你還想再吃嗎?
    近來,咱們島城人的餐桌上又多添了一道美味,那就是——「海知了」。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別把它吃滅絕了
    近期,退潮之後,青島海水浴場一幫大爺、大媽們拿著鐵鍁在海邊不停地挖,記者打探得知,原來大爺大媽們找的這種東西叫「海知了專家表示,「海知了」屬於蟬蝦的一種,是青島、日照近海的特產,這幾年隨著海洋保護力度的加大,在海水浴場也能零星發現。  別看長得醜,海知了經鍋煎炒後,入口香脆無比,鮮美異常,富含鈣磷鉀等礦物質,在一般的飯店吃不到這種美食。由於產量極少,肉質又比較鮮美,所以極為珍貴。
  • 探秘知了-中國教育新聞網
    而知了作為島上的常住「居民」,每每如期而至,為海島奏響天籟之音。「這是誰在唱歌?」「是呀,誰在唱歌?」「我也不知道」……不一會兒,一個遲疑的聲音在孩子們中間響起——「知了」。    實地探訪,觸摸知了夏季裡的一天,我引領孩子們來到知了常常現身出沒的小樹林,孩子們循著知了的叫聲,分頭四處尋找。陳嘉豪大喊:「快看,知了在這兒!」幾個孩子湊過去再看時,卻只能看見知了從樹上飛走的身影。可他們沒有絲毫失望,反而鬥志昂揚地在樹幹、草叢、灌木中展開了地毯式搜索,陸續地,十多個孩子手上都有了一隻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