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尋花問柳有基因依據?基因無法單獨決定自私還是合作

2021-01-15 第一財經

一本42年前由英國科普作家寫的科普暢銷書,為何能在中國持續廣受好評,還一版再版?

《自私的基因》日前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了「40周年增訂版」,這也是該書的第四個簡體中文版。新版剛出來一個多月,就躋身京東圖書社科暢銷榜第三名。

作為新增譯者,結構生物學家葉盛解釋《自私的基因》受關注的原因時說,基因雖然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裡,但人們對基因知識的匱乏和無知程度,卻幾乎等同於廣義相對論或量子力學。「理察道金斯的這本《自私的基因》是了解基因的一個不錯選擇,或許這也是本書這麼多年來都可以持續暢銷的原因之一。」

1941年出生的理察道金斯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也是英國著名科普作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其代表作。他在書中提出,進化的單元可能既不是物種,也不是群體或個體,而是基因。基因不僅是遺傳的基本單位,也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和自私行為的基本單位。所謂「自私」,不過就是爭取自身的生存。

道金斯提供了一種新的世界觀,尤其是他將進化論從基因層面提升至文化層面,創造了「覓母」(meme,即文化基因)這一新型的複製因子名詞,特指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文化進化,並提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因子的暴政」。

《自私的基因》中的觀點不僅影響了基因研究領域,更在社會科學領域產生重要影響。該書一經出版就暢銷全球,被評為20世紀百大經典名著之一。1981年,科學出版社推出簡體中文版,是該書第一次在中國大陸翻譯出版。此後在1998年和2012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都各自出了新譯本。

不過,《自私的基因》盛名之下也引起很大的爭議,道金斯對此都做了回應。「40周年增訂版」主要增加的內容,便是收錄了這些回應,共計6萬餘字,由葉盛負責翻譯。

葉盛說,這些新增內容其實來自道金斯的另一本書《延伸的表現型》。這是作者唯一一本面向生命科學專業人員寫作的書,主要探討人們在基因決定論、基因選擇論以及基因適應性上存在的普遍誤解,進而從基因的視角正確理解生命及其意義。與科普版的《自私的基因》相比,《延伸的表現型》更專業和深刻,讀起來也更「燒腦」。但他認為,在《自私的基因》增訂版中加入這兩章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出版40年來,書的內容及其主題已經被『妖魔化』了,很多解讀都超出了作者在寫作中本來想要表達的思想」。

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讀者被書名誤導而斷章取義,只看到「自私」,沒看到「合作」。實際上,道金斯在30周年版和40周版的兩篇序言中都明確指出,這本書從科學角度來講完全也可以叫做《合作的基因》。不過很顯然,取了那樣的書名就不再噱頭十足,對讀者的吸引力肯定比不上《自私的基因》。

另外,在《兩性戰爭》一章中,道金斯從基因角度分析雄性與雌性的差別時,也曾被人詬病,說是為那些尋花問柳的丈夫們找到了生物學上的「依據」。對此,道金斯本人也進行了反駁。

葉盛說,道金斯的反駁中最切中要害的一點是指出,所謂的「基因決定論」是徹頭徹尾錯誤的。「想想看,如果說基因決定了我們要更廣泛地散播自己的基因,所以男人就要尋花問柳;基因決定了男性在養育後代上不必付出,所以就有了現代人吐槽的『喪偶式育兒』……這些觀點難道不都是『基因決定論』嗎?生物學研究表明,基因從來無法單獨決定任何事情,還要與環境相互作用才能發揮功能。所以基因的『自私』或『合作』,其實都是它與周圍其他基因以及蛋白質互動的結果。人的周圍有物質世界環境,同時人還要有家庭環境、心理環境、社會環境,這些都會與我們體內的基因產生互動,甚至按照最新的生物學研究來看,會通過表觀遺傳改變我們的遺傳。」

在葉盛看來,正是這些新增內容的加入,才使得道金斯關於「自私的基因」的經典論述更加完善,也能讓人對基因在進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更科學的認識,減輕一些對基因人云亦云、一知半解的狀況。

《自私的基因》

[英]理察·道金斯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11月

相關焦點

  • 基因決定我自私
    古滕客  基因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它決定著我們的成長、發育,甚至是生老病死。有「達爾文鬥犬」之稱的進化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用《自私的基因》(中信出版社)一書顛覆了道德傳統。在書中,道金斯試圖告訴我們,基因決定了人類生而自私,它喚起了無數人對認識自身的渴望。  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自私的基因》告訴我們,人活著只是為了基因能傳遞下去,人不過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我們與人合作、鬥爭,或者博弈,都是因為基因的自私性。那麼,人類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性別差異是否天生?兄弟相爭為何永無寧日?一夫一妻制是否違反自然?
  • 好書推薦 《自私的基因》
    就像成功的芝加哥惡棍一樣,我們的基因在一個高度競爭的世界上存活了幾百萬年。這使得我們在基因中能找到一些特質。我認為在成功的基因裡,一個顯著的特性就是無情的自私。基因的自私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上的自私。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我們也能看到基因出於最大化地達成本身自私的目的,培養出了單個動物級別的有限的利他行為。「特殊」和「有限」是上個句子的關鍵字。儘管我們可能更希望事實不是這樣。
  • 讀《自私的基因》有感
    這本書雖然並不複雜,表達地比較淺顯易懂,文字也是通俗科普風,但對於基因這個說不清道不明的主體而已,這些依然不夠,單純就是看全文也容易產生很多模稜兩可的相互矛盾的疑問。比如既然基因是自私的,那為何人和人之間還是會互利互助呢?既然基因在局部表達是自私的,為何依然能共存而不抑制其他基因的表達而一枝獨秀呢?
  • 《自私的基因》:基因才是笑而不語的大boss
    我們只是被基因驅使著的行走的生存機器。看過《自私的基因》的書蟲,歡迎在下方留言中寫下你的一句話推薦理由,大家一起討論。沒看過的也要積極舉手發言哦!書名是《自私的基因》,所以顯而易見,本書的內容離不開基因。
  • 自私的基因-人類自私的科學解釋
    《自私的基因》 理察道金斯 著本書從進化論出發,說明人類的一些自私的心態跟行為源自人類的基因需要生存和延續,因而導致了人類具有自私的本性。在這本書裡,道金斯從遺傳學、生物行為和生態學等方面,向我們闡述一個基本觀點,人的本能註定了我們會自私自利,就連那些看似無私的舉動,其實都摻雜著自私的動機。
  •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書邏輯混亂之處
    雖然這聽起來自相矛盾,但這本書主要的一部分便是討論自私基因的合作形式。需要強調的是,基因組並不需要以犧牲同伴或者他人的代價來換取自身的繁榮發展。」不過儘管作者作了這樣補救性質,甚至自我糾錯性質的聲明,儘管《自私的基因》一書實質和宣揚人性是自私的觀點並非同一回事,但還是不能迴避此書本身帶有的致命缺陷——概念上的混亂以及隨之延伸的邏輯混亂。
  • 讀《自私的基因》:當基因是終極大boss,而人類只是牽線木偶時
    這麼聽著感覺好像基因真的是有意識地在操縱著生命體,像一個幕後大boss一樣,但並不是這樣,道金斯從遺傳學上的自私定義概念出發,給我們解釋了基因的這種「自私」沒有主觀意識,只是出於自我保存的強烈目的而已。
  • 自私的基因簡書
    自私的基因:1.基因是一種生物分子,它具有自我複製的能力,它的自私性體現在最大限度地自我保存和永不停滯地複製自己。2.動植物個體都是基因保存和複製的生物機器。我們人也不例外。生物體內不同的基因決定了個體的不同性狀。對個體有利的性狀會保留和複製下來。決定其性狀的基因可代代複製下去。3.個體所享有的共同基因的多少,決定了個體的親疏關係。
  • 自私的基因 | 我們生來自私?請做好顛覆三觀的準備!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顛覆以及改變了許多人的三觀。那麼這到底是一本怎麼樣的書,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作者理察·道金斯是一位科學界的傳奇人物,他是英國皇家科學院的院士,也是牛津大學的生物學教授,此外他還是一名徹底的無神論者,有個外號叫做「當代的達爾文鬥犬」,因為他一直在跟宗教,在跟迷信的活動做著堅持不懈的鬥爭。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同性性行為和同性戀究竟是遺傳(或者說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儘管科學家此前針對這一問題也進行過研究,但由於樣本量少等原因,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2019年8月30日,一個由美國、英國、瑞典、荷蘭、丹麥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 生存的策略|《自私的基因》5~10 章讀書筆記
    這些存活下來的基因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這樣做的。一般說來,這些條件,往往構成這個物種以前的環境所具有的特徵。有關得失的「估計」是以過去的「經驗」為依據的,正像人類做出決定時一樣。不過,這裡所說的經驗具有基因經驗的特殊意義,或者說得更具體一些,是以前的基因生存的條件(由於基因也賦予生存機器以學習能力,我們可以說,某些得失的估計也可能是以個體經驗為基礎的)。
  • 自私的基因是什麼?生物個體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又驗證了什麼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
  • 自私的基因是什麼?生物個體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又驗證了什麼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達爾文也說過,自然的選擇不是生物個體的生老病死和種族的優勝劣汰嗎?
  • 《自私的基因》:自私的天性何以使利他成為可能
    一百五十多年前,有「達爾文鬥犬」之稱的赫胥黎在與牛津主教威爾伯福斯展開白熱化的辯論時,有一位貴婦人當場暈倒,據說是因為她的信仰受不了如此猛烈的衝擊。同樣,有些人在讀過《自私的基因》之後,產生了「不得不與抑鬱症進行長期較量」、「失眠了三天」、「生命變得空虛而無意義」之類負面反應,也實在不足為怪。
  • 【無智書齋】《自私的基因》
    生命有何意義,我們該如何認知自己?任何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機器。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複製、變異和淘汰簡單的三種機制可以演變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現象裡的林林總總。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在於,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這是第一次。
  • 《自私的基因》:人是自私的嗎?
    大意是說,從長時段的自然選擇的角度看,只有那些善於保護自己和複製自己的基因留存下來,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自私的」基因留存下來,「成功的基因的一個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無情的自私」。生物個體作為基因的載體,體現的只能是基因的特性,「凡是經過自然選擇進化而產生的任何東西都會是自私的」,我們人類既然也是長時段自然選擇的結果,理所當然,「我們的本性生來就是自私的」。
  • 《自私的基因》:人類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現代進化論認為:生命的種族、繁衍、生長、死亡等過程都是基因決定的。基因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證自己的存在和延續,基因最關心的是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有一些表面的利他行為,比如父母花費很大的代價養育子女等等,我們常常誤解為這是個體為了群體利益犧牲自己,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父母養育子女也是為了基因能夠延續下去,獲得進化的機會。
  • 《自私的基因》讀書感
    既然我們無法從宏觀尺度的放大中找到合適的對象,那接下來讓我們縮小自己的視野。首先來看染色體,我們人類有46條染色體。成年之後,通過【減數分裂】,人體可以製造出僅有一半23條染色體的生殖細胞(精子或者卵子)。
  • 人類是自私的,因為擁有著自私的基因,但這又並非是不可超越的
    自私和無私,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兩類人的品質,人們都喜歡大公無私的人,是鄙夷自私自利的人,殊不知,無私和自私的命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個世界上只有自私,而沒有無私。因為每個人都擁有一個自私的基因。基因是每一個人的核心,其不僅決定這一個人的樣貌身高,也決定著一個人的性格。
  • 自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嗎?|《自私的基因》
    而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發現遺傳物質——基因,則讓生物進化的規律變得有跡可循。今天我們探討生物進化,遺傳學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點。英國動物學家道金斯的作品《自私的基因》,就是一部從遺傳學的角度來探討物種進化的生物學著作。針對動物進化的問題,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