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位知名專家在《自然》雜誌發文稱—— 體外培養人腦組織需作倫理...

2020-12-05 科學網
17位知名專家在《自然》雜誌發文稱—— 體外培養人腦組織需作倫理考量

 

科技日報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17位著名的科學家、倫理學家和哲學家25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現在需要對培養或維持人腦組織的行為作出倫理考量。倘若有一天可以在實驗室內創造出能產生意識經驗的腦模型,其很可能會引發關於所有權、管理、權限、處置和數據保護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藉助於幹細胞,人類已經成功培育出多種組織。為了在培育人體器官的道路上向前邁進,同時也為了研究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等腦疾病,科研人員正在利用幹細胞培養小型簡化版人腦組織——大腦類器官;另有一些研究團隊已將人腦細胞移植至小鼠身上;還有一些人正在深入研究那些手術時從患者身上移除下來的腦組織。

人類大腦高度發達且結構複雜,但長期以來我們對它知之甚少,因此這類模型可能具有無窮的價值。不過,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科學家尼塔·法拉漢尼認為:「大腦類器官離功能性人腦越近,倫理問題就越嚴重。」

包括法拉漢尼在內的17名專家此次提出了研究人員、資助機構、審查委員會和公眾應該加以討論的問題,包括是否有可能評估「大腦替代品」的知覺功能,以及人類對於生死的理解可能將受到的挑戰等,以便為這類研究提供指引。

科學家們總結稱,人類腦實驗模型或有助於解開精神疾病和神經疾病謎題。但他們強調,為了確保這類研究可以在長期範圍內取得成功,並為社會所接受,現在必須制定倫理框架。

本篇文章被《自然》雜誌以評論的形式發表,《自然》評論文章通常是與科學研究及其影響相關的權威時評。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可辨別性取向的人工智慧引發爭議,專家稱應用需符合倫理道德
    可辨別性取向的人工智慧引發爭議,專家稱應用需符合倫理道德 澎湃新聞記者 於瀟清 劉樂凱 2017-09-14 17:54 來源:澎湃新聞
  • 倫理委員會建設與倫理審查專題論壇成功召開
    倫理建設委員會的成立主要是為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的智庫、大資料庫、案例庫和資料庫,為中國的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設立國際對話、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論文發表、諮詢指導、健康傳播、培訓提升及其他活動的平臺,在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的研究和科普方面達到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水平。
  • 許旺細胞體外培養及純化的系統性綜述
    目的:許旺細胞能夠促進損傷的周圍神經再生,可在周圍神經組織工程修復中充當種子細胞,其大量高效的培養及純化是臨床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的基礎。文章總結近10年許旺細胞體外培養的相關文獻,對許旺細胞培養及純化的研究進展作一描述性綜述,以期為許旺細胞的體外培養提供參考。
  • 倫理委員會建設與倫理審查專題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成功召開
    據悉,成立這個倫理建設委員會主要是為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的智庫、大資料庫、案例庫和資料庫,為中國的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設立國際對話、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論文發表、諮詢指導、健康傳播、培訓提升及其他活動的平臺,在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的研究和科普方面達到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水平。
  • 丹麥科學家:新的技術突破,首次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微型人腦」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自然生物技術》雜誌(Nature Biotechnoligy)發表文章稱,丹麥諾和諾德基金會幹細胞生物學中心的科學家與其他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的科學家一起首次從幹細胞中培育出人腦胚胎組織,並且己經達到4~5周胎兒大腦的發育水平。
  • 馬斯克要「人腦與電腦共生」,這就有點嚇人了……
    儘管馬斯克的新項目主旨是通過對人腦以植入晶片來改善腦損傷以及其他殘疾患者的生活,但「雙刃劍」式的人工智慧對人腦進行控制的做法遭到很多質疑。美媒稱,當前馬斯克公司尚未向FDA提交獲準啟動對人腦進行此項試驗的申請流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17日稱,目前大腦的信息採集方式分為兩種:侵入式和非侵入式。Neuralink採用的是前者。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文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或與5大關鍵基因密切相關,這一發現為新冠治療藥物篩選提供了重要線索。
  • 美480位人臉識別專家爭議道德倫理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美480位人臉識別專家爭議道德倫理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自然》雜誌對480位從事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人們對人臉識別研究的倫理學普遍存在擔憂,但也存在分歧。有些未經同意獲取數據為了使人臉識別算法正常工作,必須對大型圖像數據集進行訓練和測試,理想情況下,必須在不同的光照條件和不同的角度多次捕獲這些圖像。
  • 中國學者在Scientific Reports發文量近三年逐年下降
    Scientific Reports對研究的倫理要求很高,投稿時需在文中闡明相關倫理聲明。此外,Scientific Reports對研究中數據的可利用性也有要求,比如需要上傳論文原始數據、原始的Western blotting圖作為附加文件(Supplementary file,且為PDF格式文件)等。
  • 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通過專家鑑定 上市還需相關評估
    國內第一塊細胞培養肉封面新聞記者 朱珠近日,「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眾號消息稱,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誕生。11月21日,南京農業大學相關負責人向封面新聞透露,此「細胞培養肉」技術獲得重大突破,目前相關成果已通過專家鑑定,但對於「細胞培養肉」作為未來食品上市,還要經過相關性能的評估和生產流通過程的監管。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  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
  • 愛滋病免疫嬰兒的誕生,有悖倫理道德嗎?
    2017年8月,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刊文稱,由中美韓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多個活體人胚胎中糾正了引發一種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變,這是第一次成功地利用該技術在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修復基因突變。現在,「基因編輯」的技術在學界已普遍認為是沒有難度的、可行的。
  • 食蟹猴胚胎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早期階段
    受倫理、研究材料和技術的限制,人類胚胎原腸運動過程近乎一個「黑匣子」。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紅梅研究團隊和李磊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萍研究團隊以與人類遺傳與進化較為接近的食蟹猴為模式動物,藉助深耕多年建立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體外培養系統,將食蟹猴囊胚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出現,進一步培養至受精後20天,並對原腸運動等多個胚胎發育重要事件進行系統解析,發現多種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特有的細胞類型和基因表達特徵。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可在體外存活17天,武大著手開學準備,施一公創辦...
    《自然》:60%的新冠感染者可能無症狀,或導致疫情二次暴發最近,《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新聞報告顯示:30%~60%的新冠感染者無症狀或者症狀輕微CDC報告:新冠病毒在「鑽石公主」號存活了17天,46.5%患者無症狀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周一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冠狀病毒可以在表面上存活長達17天,比以往的研究預測更長。該研究考察了嘉年華郵輪公司擁有的「鑽石公主號」和「至尊公主號」船上對COVID-19暴發的兩種公共衛生應對措施。
  • 細胞培養那些事:14個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細胞培養作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從20世紀出現至今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從60多年前基礎培養基DMEM的誕生到今天細胞培養成為生物醫藥、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主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難以想像,如果沒有了細胞培養技術,生命科學研究將會是什麼樣子。
  •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澎湃新聞        5月6日,《自然》雜誌發表社論,稱「當下正是對『編輯人類生殖細胞』這一議題展開公開辯論的大好時機」,鼓勵包括科學界、生物倫理學界、
  • 科學雜誌介紹了EBRAINS人腦圖譜的核心
    超過24000個極薄的大腦區域被數位化,以3D形式組裝並由專家進行製圖。作為歐洲人腦項目新的EBRAINS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地圖集充當了以空間精確的方式連結有關大腦的不同信息的界面。由Katrin Amunts教授領導的德國研究人員現已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新的大腦圖集。
  • 《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網站4月7日發表社論指出,在各國努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自疫情出現以來,大量美歐媒體、專家學者都認為,汙名化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會助長排外與種族主義、阻礙國際抗疫合作。
  • 外國專家首次用皮膚細胞培養出人類精卵細胞 「人造人」更進一步?
    據美國媒體報導,12月24日出版的學術雜誌《細胞》上發表學術論文稱,英國劍橋和以色列團隊合作率先實現完全體外培養出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研究人員不僅首次將皮膚細胞完全在體外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並使其分化成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同時發現了體外培養誘導的關鍵基因SOX17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