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韓國LG化學已經取得了特斯拉中國制ModelY純電動車全數電池訂單。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預定2021年第一季度開始量產ModelY電動車,LG化學日前與特斯拉籤下合約,將為國產ModelY供貨電池。
ModelY是特斯拉推出的電動休旅車(SUV),從2020年第一季度開始,特斯拉位於美國加州的弗裡蒙特工廠便已陸續生產ModelY,售價約5.4萬美元至6.3萬美元。事實上,對特斯拉而言,除了為提升銷量發揮著最大貢獻的Model3外,ModelY在銷量上同樣被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值。特斯拉想要的,當然是國產ModelY在中國市場上銷量火爆。根據計劃,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將於2021年生產55萬輛純電動汽車,其中包括30萬輛Model3和25萬輛ModelY。上海工廠生產25萬輛國產ModelY,意味著國產ModelY在中國市場的年銷量計劃在20萬輛以上。值得補充的是,ModelY與Model3通用70%甚至更多的零部件。也有人說,ModelY初看上去,就是大號的Model3。
2019年11月19日,工信部發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產品目錄上有國產Model3,接著到2020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對外交付Model3。在上個月初,特斯拉便向工信部申請在中國市場上銷售國產ModelY。11月30日,工信部正式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20年第12批),通過此推廣目錄,國產ModelY車型的詳細信息正式對外曝光。
據公開信息顯示,特斯拉ModelY的NEDC續航裡程為594公裡,電池容量為77千瓦時,電池能量密度為161瓦時/千克。動力方面,此次推廣目錄車型為雙電機版,前電機最大功率137千瓦、後電機最大功率180千瓦,百公裡耗電量為13.9千瓦時/100公裡。國產ModelY整車重量1997公斤,約2000公斤,比Model3的約1600公斤還要重20%。一些網友們認為,國產ModelY一旦上市,起售價應該為30多萬元。
LG化學不願對訂單傳聞發表意見,外界推測,LG化學與特斯拉此次籤約的金額應該達到數萬億韓元,並認為LG化學的電池技術獲得了特斯拉的認可,堪稱業界翹楚。消息稱,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ModelY將採用LG化學的圓筒型鎳鈷錳鋰電池。猜測的話,可能是特斯拉考慮到磷酸鐵鋰電池(LFP)的能量密度較低、輸出與續航力表現較差,所以即使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便宜,但還是決定ModelY採用鎳鈷錳鋰電池。
據了解,中國本土最大電池廠商寧德時代與LG化學為供貨上海工廠產ModelY電池訂單而積極展開競爭。寧德時代雖能生產鎳鈷錳鋰電池,但無法製造成圓筒型電池,在技術上落後於LG化學。
SNE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0年1~9月,LG化學在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場以19.9GWh的供給量排名第一,市佔率24.6%;其次為寧德時代,市佔率23.7%;日本松下排名第三,市佔率為19.5%。此次LG化學取得了特斯拉國產ModelY全數電池訂單,在市場上的排名將更加穩固。
無論是從技術上的先進度,還是全球市佔率的大小,從競爭角度出發,LG化學都已對寧德時代構成了比較明顯的壓力。從此次寧德時代沒能取得為國產ModelY供應電池訂單就該明白,寧德時代後續在技術上還需要加速突破,技術上足夠領先,將為寧德時代持續在全球擴大產能和市佔率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LG化學為了滿足特斯拉工廠的需求,今年已經在韓國增加了生產線,而為了滿足特斯拉中國工廠的需求,LG化學也在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在中國,LG化學在南京有兩座工廠,與吉利汽車的合資公司也在建設之中,預計到2021年底建成投產,此外,LG化學株式會社與南京經開區籤署協議,LG化學將再投資5億美元,在南京經開區建設圓柱型汽車動力電池。
12月1日,LG化學將電池業務拆分出的LG新能源宣布正式成立,目的是為了增強公司新能源業務的競爭力。LG新能源表示,公司今年預計銷售額為1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67億元),計劃在2024年實現銷售額超過3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770億元),即在4年內達成銷售額增長1.5倍,由此足見LG新能源的勃勃雄心。
雖然特斯拉多次表示將發展自製電池,定下2022年取得100GWh、2030年3TWh的生產目標,但若考慮到生產設備等因素,特斯拉自主生產電動車用電池的效率會偏低。且電池市場競爭加劇,特斯拉自製電池很可能只是供自己使用而非對外銷售。
特斯拉計劃在3到4年內量產46800電池,與21700電池相比,46800體積為2倍、容量為5倍、輸出為6倍、行駛距離延長16%。同時特斯拉擬定取消電子移動通路,採用MaxwellTechnologies的乾式電極製程。
當前,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場主要由韓國LG化學、中國寧德時代、日本松下、韓國三星SDI、中國比亞迪、韓國SKI共6家廠商同臺競技,市佔率合計約60%。若再除去生產低端產品的廠商,SNEResearch預估前6大電池廠商的市佔率實則高達80%。前6大電池廠商各自持續投資擴產,令汽車廠商自主生產電池的進入門檻偏高。
最後,近來各大車廠也有與電池業者結盟的趨勢,如LG化學與通用汽車、吉利汽車結盟;寧德時代、比亞迪、松下與吉利汽車、豐田汽車合作;現代汽車透露與韓國電池廠商合作意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易車號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