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三,今年是對我們非常不友好的一年,從年初的澳洲大火、東非蝗災,同時迎來了影響全人類的新冠病毒,到今天為止某些國家的疫情情況依然嚴峻,像印度和美國等。
而地球大範圍的環境也並不樂觀,尤其是溫室效應的影響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南北兩極在今年都迎來了溫度的極值,因為高溫的影響西伯利亞地區林火不斷並且難以撲滅。一些永凍區融化,導致遠古動物殘骸裸露出來,當然古生物學家比較喜歡這種變化,有了更多的研究素材。
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地球的這種環境變化都是不利的,畢竟我們都希望地球可以始終如初毫無變化,一直都是宜居的。但現實就是,地球的環境其實一直都在向壞的方向變化。
因此科學家就想到了尋找新的家園,如果地球環境不再適合生命生存,那麼有一個地球的替代品可以承載人類文明是唯一的選擇。尤其是隨著人類在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讓這種曾經的夢想有望照進現實。
真正的太空探索開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集中在前蘇聯和美國,目前人類最遠的足跡就是在月球,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共成功6次,把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由於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同樣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因此深受各國科學家的關注,而在月球上建立基地貌似也成為很多國家的目標。
當然月球上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物資源,主要是「氦三」,這是核聚變的情節核能源,尤其是隨著人類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發展,對於月球上氦三的搶佔將越來越激烈。
除了月球人類傾注資源最多的就是火星,僅僅是各種探測器半個多世紀以來就積攢了數十顆,人們對於火星最初的幻想就是存在「火星人」,例如上個世紀很多科幻影視作品都是以「火星人」為基礎背景的。但是當我們的探測器真正的著陸到火星表面,發現火星就是一顆沙漠星球,非常的荒蕪沒有「火星人」存在。
但是相對於其它天體火星還是具備一定優勢的,至少在其它七大行星中距離我們最近,並且在其它三大巖石行星中環境最「適宜」。因此各國對於火星的探測並不會停止,未來很可能會建立人類生存基地。但接下裡的目標應該是載人登陸火星,例如美國的「重返月球登陸火星」項目,最終目的就是想要把太空人送上火星。
而現在除了火星和月球,科學家又在太陽系內確定了第三顆天體,可能適合建造人類生存基地。俄羅斯航天局的科學家表示,未來木衛四應該作為一個可能的居住地來考慮研究。作為太陽系的第三大衛星,科學家認為它是繼月球和火星之後最適宜建造人類基地的天體。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內除了重要的八大行星之外,其中木星和土星都分別擁有數十顆衛星,這些衛星畫面的環境各異,可能有宜居的環境。
被我們熟知的有木衛二歐羅巴,這顆衛星上擁有冰層和地下海洋。而土衛六泰坦是唯一擁有天然大氣層的衛星,其表面擁有液態甲烷乙烷湖泊。
但真正被科學家關注的是木衛四,和木衛二一樣表面上擁有大量的水冰,同時在水冰之下有深厚的地下海洋,這滿足了生命所需的液態水資源。科學家還猜測,木衛四擁有熾熱的內核,這對於生命的持續性發展至關重要。而衛星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周圍的背景輻射水平非常低,並且大小合適完全可以被我們利用。
太陽系內的這些天體,如果選擇一顆作為人類發展的基地,你認為哪一顆更合適?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