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冬季氣溫低、水體中藻類長勢減弱、蝦類活動能力降低、攝食力減弱等特點,很多養殖戶稍有疏忽,就會導致蝦類死亡率上升,甚至養殖失敗。當然,如果養殖成功,由於正好可以趕上元旦、特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經濟效益也是相當可觀的。還真有很多蝦類養殖戶,年度盈利就靠冬季這一造。
一、幹塘,休養清理池塘。
養殖池塘經過長時間使用,底部淤泥增多,有機物等累積致使池底惡化,易導致有毒有害物質增加,造成水體汙染。因此,冬季清除養殖池塘過多淤泥,能顯著提高養殖魚類的成活率、生長速度、產量和效益。
在經過一輪養殖周期後,池塘底部積累大量飼料殘渣和糞汙,有害代謝產物大量積累導致底泥發黑髮臭,幹塘、清淤、曬塘是最簡單有效的一種底質處理措施。
建議方法:
1、排乾水,曬塘20天以上。其基本要求是,池塘底泥裂縫寬度為2-3cm以上,深度10-20cm為最佳。暴曬後,均勻施用生石灰,150千克/畝。加水10釐米,使生石灰發生化學反應,趁熱均勻潑灑全塘底。繼續曬塘15天以上。
2、池塘留水10釐米左右,按150千克/畝用量,均勻施用生石灰,發生化學反應後,趁熱均勻潑灑塘底。待塘水幹透,使用微耕機翻塘底5~10釐米深。暴曬15~20天。一般晴好天氣,暴曬一周後,塘底泥土肉眼觀察,都可以看到明顯變化。
二、建冬棚繼續養殖。
近年來,在華南地區越來越多的蝦類養殖者選擇冬棚養殖。一般進入11月中下旬開始搭建塑料大棚,經80天左右的養殖期,在春節前出售,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冬棚養殖,蝦苗固然重要,但管理上與水溫正常或高溫季節養殖,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以下簡述幾個要點。
1、建立良好藻相、菌相的養殖水體環境。進入冬季,隨著水溫不斷下降,養殖水體內生物量、生物活動量都在逐漸減少。其可能的好處是,養殖水體中「爭氧」的生物減少了;由於活動減弱、攝食減少,產生的糞汙等「汙染物」的量也減少了。可能的不利影響也不少,如養殖水體中溶氧供應可能減少;殘餌量增加;分解養殖水體在有機質及有害物質的生物減少,毒素累積量可能增加。
因此,前期建立起良好的養殖水體環境,進入冬季後儘可能維持這種養殖環境,降低有害物質累積產生的不利影響,是臨近冬季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2、注意加水、適當提高水位。入冬前,要提前加高水位。一是有利於保持中下層水溫,避免水溫劇烈變化,引起養殖動物的應激反應,池塘應保持水深最低在1.5 m以上;二是冬季降雨量減少,如果水位過低,補水不是件容易的事。補水要注意早注水,勤注水,一次注水量不可過多,以免引起池塘水溫變化過大,造成養殖動物的活動量加大而不利于越冬。
一般一次加水量不超過20釐米。
3、控制越冬養殖密度。我們都知道,養殖密度過大,容易造成缺氧,同時也極易引發疾病。但養殖密度過小,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特別是冬季,水體中藻類減少、光合作用降低,因而產生的溶解氧就少,也容易導致「缺氧」。
因此,需要根據經驗和實際養殖品種、池塘條件等,確定合適的放養數量。一般可保持在3~4萬尾/畝米,考慮到後期水深為1.8米以上水深,可適當增加30~50%的投放量。
提請注意,初養者應該從較低養殖密度做起,以保證成功率、積累養殖經驗為主要目標。
4、預防和控制疾病。
一般來說,許多人認為由於冬棚水溫不高,不宜爆發疾病,特別是令許多養殖戶頭疼的弧菌病不宜發生。有這種想法,就很容易發生問題。
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多為寄生蟲類病害,如纖毛蟲等。由於冬季水溫偏低,蝦類蛻殼周期延長,一般可達20天以上。這樣,蝦體外部很容易被寄生蟲沾染、同時由於蝦殼蛻掉的慢,給寄生蟲侵害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冬季養殖的蝦,其體表經常會形成許多黑斑,這些黑斑一般經過蛻殼,就基本可以消除。但如果蛻殼周期延長,如達到25天以上,則有可能出現蛻殼不遂、偷死等現象。必須引起注意。
另外,弧菌是無處不在的。個人觀點,只要控制在不發病的範圍內,就不會對養殖造成危害。不要執意「殺滅」弧菌或其它有害菌,這是一種偏執的思維,很可能不利於「生態養殖」。個人建議的做法是,採取高效微生物製劑,控制弧菌總量與養殖水體內細菌總量的比例,就可以保證不發生弧菌病危害。
許多疾病一般經簡單處理即可解決,但前提是一定要及早、正確地診斷,才能採取正確的處理措施。千萬不要「有病亂投醫」,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大的麻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