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行為:重分子粒子從光束散射後顯示出波的特性

2020-12-05 量子認知

波粒二象性是我們宇宙的基本事實。但是我們看不到許多物體像波浪一樣四處移動。所以當一個球擊中你的頭時會感到痛的原因:你和球的行為都像粒子一樣。

原則上,物體的這種波狀的性質需要被觀測。現在,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通訊》最新研究論文表明:具有相對較重、複雜的大分子粒子可以觀測到這種波動性。

關于波與粒的爭論始於牛頓時代,水的波浪才剛剛開始被理解。一系列實驗表明,光不僅僅局限是所眼見到的。那麼光是粒還是波?辯論一直在進行,直到託馬斯·楊在1803年提出了他的經典雙縫實驗的結果,表明光是波。

當發現光可以使固體從其表面發射電子時,這種簡潔的結局變得混亂。愛因斯坦在1905年通過將光描述為粒子來解釋了這一點。從此,意識到光既是粒又是波,這是想像力的一次飛躍。波粒二象性在當時世界各地物理學家的痛苦的尖叫中誕生。

如果光既是粒又是波,那麼為什麼不是其它呢?德布羅意提出了這個想法,湯姆森在1927年證實了電子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在這裡一直存在,但是在重粒子中觀察它卻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粒子的波長非常短。

在這項新的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在該研究實驗中使用了如圖所示的一種稱為酞菁(Phthalocyanine)的大分子。

研究人員旨在使用這種重分子觀察衍射(一種波的性質)。想像一下帶有銳利邊緣的屏幕。當光線照到屏幕上時,它後面有三個區域:光線射到屏幕上並被遮擋的區域(這會導致陰影);光線錯過屏幕並通過的區域;以及由光線撞擊到銳利的邊緣產生的第三個區域,邊緣將重新向各個方向輻射光線,包括陰影和明亮區域。

與沒有碰到邊緣的光相比,這種重新輻射的光採取了不同的路徑。結果是某些看起來應該亮的區域實際上是暗的,而暗區域可能看起來更亮。亮和暗的圖案稱為衍射圖案。衍射是使成像系統,包括我們的眼睛,正常工作的原因。

為了測量衍射圖,這樣的波必須適當地被保留。可以這樣設想:假設你坐在尖銳的邊緣,能夠測量入射光的幅度,並在其再次輻射時進行測量。利用波動定律,你可以稍後在空間中的任何其他位置預測振幅,但這隻有在沒有任何幹擾波動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將觀察到衍射圖樣。但是,波受到的幹擾越大,衍射圖案越弱。波足夠地弱時,衍射圖案最終消失。

像分子一樣,重粒子由一些較小的帶電粒子組成,這些粒子容易破碎。這意味著分子的波性質會隨每次碰撞而隨機改變,從而使振幅無法預測,並衝淡了衍射圖樣。

這使得測量兩個質量分別比氫重331和515倍的分子的衍射圖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分子輕輕波動

為了從分子獲得衍射圖,研究人員需要創建一個光束,使所有分子具有相似的速度。為此,研究人員使用雷射將分子從一個玻璃窗上炸掉。分子雲將以大範圍的速度飛向真空。將垂直狹縫放置在低範圍,以僅允許沿正確方向傳播的分子撞擊目標。如上所述,目標不是邊緣,而是來自雷射束的光產生駐波圖。駐波圖樣中的峰值強度很高,使分子精確地偏轉,就好像它們已經穿過間隙一樣,從而形成了衍射圖樣。

此時,所有分子都具有不同的能量(速度),因此衍射圖將被洗掉。但是分子也由於重力而下落。水平定向的第二條狹縫選擇行進一定距離後下落的分子。這也選擇了速度,因為快分子將衝過縫隙,而慢分子將不足以衝過。

在第二個縫隙之後,分子進入篩子並粘附在篩子上。研究人員選擇的分子在受到藍色或紫外線照射時會發光,因此讓這個實驗進行一會兒之後,就可以觀察到這些分子在屏幕上的位置。

研究人員表明,他們可以針對不同的分子速度和駐波圖樣上不同的入射角觀察到不同的衍射圖樣。衍射圖樣很弱,但這是在首次演示中可以預期的,與理論相當吻合。

參考:Bragg Diffraction of Large Organic Molecul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0,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033604量子認知 | 簡介科學新知識,敬請熱心來關注。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五分鐘量子力學(四),量子史話: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即使是對於氫原子,這個理論也只能求出譜線的頻率,而不能求出譜線的強度。這個情況就說明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是很迫切的。1924年,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1892~1987)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 波粒二象性
    能量ε和動量p是描述物質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長λ和頻率ν是描述物質的波動性的典型物理量。因此ε=hν和p=h/λ揭示了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之間的密切關係。二、粒子的波動性德布羅意假說: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性。任何一個現實中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它相對應,這種波叫做物質波,也稱為德布羅意波。物質波的波長
  • 光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對微小粒子,如原子和光子的行為預測上,具有驚人的準確性。然而這些預測非常違反直覺。比如量子理論認為類似光子的粒子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方出現,甚至是同時在無窮多的地方出現,就像波的行為一樣。這種被稱為「波粒二像性」的概念,也適用於所有亞原子粒子,如電子、夸克甚至希格斯玻色子等。
  • 波粒二象性的諾獎史:光的粒子性要多久才被認可?
    原創: Gösta Ekspong 返樸點擊上方藍字「返樸」關注我們,查看更多歷史文章波粒二象性可謂是物理學中最為奇特的現象之一。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牛頓和惠更斯很早就對此提出了各自的理論。
  • 波粒二象性——物質其實是矛盾體
    在宏觀世界,事物要麼表現為粒子的形態,要麼表現為波的形態,不可能表現出既是粒子又是波的形態。就像一個物體,不可能既是圓形又是方形。但在微觀世界,兩種看起相互矛盾的東西,卻可以同時呈現在一起。例如,在雙縫幹涉實驗中,光表現為波態;關掉其中的一個縫隙,光則表現為粒子態。雙縫幹涉實驗表明,光具有粒子和波兩種形態,也可以叫做波粒二象性。
  • 電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觀粒子,但為何無體積,卻有半徑呢?
    量子講堂第十一期:電子是一種微觀粒子,電子具有明顯的波粒二象性,但為何物理學家稱電子是一種有半徑、卻無體積的粒子呢?看似熟悉的電子背後到底隱藏著哪些我們從未了解的真相呢?電子是什麼?電子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物理名詞,證明波粒二象性的物理實驗有很多,例如著名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簡單來說就是將電子連續不斷的向前方的雙縫發射,雙縫後面的感應屏幕顯示當電子通過雙縫後產生了幹涉行為,幹涉行為通俗點說就是:我們將兩塊石子丟向湖面,兩塊石子落入水中的那一刻會在湖面產生兩個波浪
  • 迄今最宏觀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獲得成功
    量子力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波粒二象性,所有對象都可以被看作同時具備波的特質及粒子的特質。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探求宇宙奧秘,了解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本質
    在量子力學裡,微觀粒子有時會顯示出波動性(這時粒子性較不顯著),有時又會顯示出粒子性(這時波動性較不顯著),在不同條件下分別表現出波動或粒子的性質。這種量子行為稱為波粒二象性。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由來已久。牛頓認為光是一種粒子,而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
  • 引力波迷霧:既然是波,必符合波粒二象性,為何只見波卻不見粒子
    它和我們常識中的波有什麼區別?通俗的來講,引力波就好像時空中的漣漪,時空受擾動後,這種擾動會像波一樣向外傳播,傳播的速度是光速。引力波帶來的效果之一就是使兩點間的距離有規律的振蕩。正是通過精確測量地球上兩點間距離的變化,LIGO才探測到了引力波。那麼,就物理學而言,既然稱之為引力波,那它就必然具有波的特性。
  • 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物質波
    他想到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愛因斯坦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簡言之就是說光既具有波的特性,又具有粒子的特性。它既是波也是粒子。無論說光是波,還是粒子,都有相關的實驗可以證明。而要證明光的粒子性,那麼就要依靠光電效應實驗了,讓光照射到一塊金屬板上,金屬板上的電子會被光子撞擊而出,這就體現出了光明顯的粒子性,而且實驗效果與光的動量和能量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光的動量越大,那麼粒子性就越明顯。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為人類對光的認知掃清了迷霧,而且憑藉這一理論,愛因斯坦斬獲了他科學生涯之中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家首次「看」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長久以來,人們都知道光既可以表現出粒子的形式,也可以呈現波動的特徵,這取決於光子實驗測定時的方法,但在此之前,光還從未同時表現出這兩種狀態。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科學最初萌芽的時候。艾薩克·牛頓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論,而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到了1905年,爭論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
    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定程度上是波,一定程度上是粒子。你可能對這個答案非常不滿意,但其實這就是答案!波粒二象性不是波粒「雙標」,可不是我想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就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有一套確定的物理規則,告訴我們在什麼時候光看起來像經典的波,什麼時候看起來像經典的粒子。
  • 《自然數波粒二象性與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論文4泛存
    二、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一)、非生命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物理上很長時間一直對光的存在狀態,是粒子還是波的形態,發生著爭論。持粒子態證據是光的反射,符合彈性小球碰撞規律;持波的形態證據是,光能夠發生幹涉。
  • 用陰陽的概念來理解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這意味著經典的有關「粒子」與「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範圍內的物理行為的能力。
  • 光是波還是粒子?量子力學如何闡釋波粒二象性
    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這是一個曾經爭執了上百年的問題,有人認為光是波,有人認為光是粒子。到了20世紀初,這兩種理論已經完全背道越走越遠,並且都各自堅信自己的理論才是唯一正確的。究竟是波還是粒子,大家決定用一個實驗來證明,即雙縫幹涉實驗。
  • 波粒二象性,有圖有真相
    原標題:波粒二象性,有圖有真相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拍攝的有史以來第一張光既像波,同時又像粒子流的照片。   科技日報訊 (記者常麗君 劉霞)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光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性,但我們看到的要麼是波,要麼是粒子。
  • 波粒二象性:無法像理解宏觀規律的那樣直觀的「理解」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並不是比較本質的描述,所以被即有粒子的性質又有波的性質這種迷惑是很正常的的事。倒不如說波粒二不像性,這樣至少能明白即不是經典意義上的波也不是經典意義上的粒子。比如你有一個電子,在你不做任何觀測的時候它是一個波函數,按照薛丁格方程快樂地演化。當你測量它的位置的時候,這個過程差不多是這樣的:你:「波函數啊波函數,請告訴我你的位置吧!」
  • 遲到的科普: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之前講光速的測量的時候冷言曾經講到過光的波動性與光的粒子性,也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這個概念。那個時候主要講的是光速的測量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沒有具體講,所以今天具體講一下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怎麼一回事?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的講就是:光具有波的特性又有粒子的特性。光的波特性主要是從光的幹涉和衍射上反映的。
  • 《黃帝內經》中關于波粒二象性的描述
    首先,我們要大概知道物理學上關于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是什麼樣子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