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的「個人主義」意識與「集體觀念」共存

2020-12-03 中國網

曾經有人跟我說,到了法國,印象深刻的就是好像掉進了個人主義的汪洋大海,法國人張揚個性、強調自我,動輒就罷工,沒有集體觀念、沒有責任感云云。這樣的印象,或許在某些人身上、在某種程度上是真實的,但就整個法蘭西民族而言,如此下結論還是有些偏頗的。

法國人追求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但同時也具有值得稱道的集體觀念。在「自由、平等、博愛」的箴言中,充分地蘊含著法國人既追求實現自我價值,又強調社會關懷的觀念訴求。

追求個人價值

個人主義並非等同於自我主義,它是一種重視個體價值的意識形態。法國人強調和正視個體價值、追求個性解放,他們善於言辭爭辯、標新立異,就是顯示自己不屈從於他人觀念與意志、與眾不同的一種文化性格。法國人的善辯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想法要說,更是善於且勇於表達自我的體現。他們普遍地不願意當一名思想的追隨者和觀點的趨同者。在法國,孩子們從小就培養了一種與他人保持不同意見的意識,強調和突出個體的獨立見解,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在我的理解中,這不全是一種表現自我的欲望,更主要的是通過呈現自己,成就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思考和表達的主體。法國人雖然強調個人價值,但給人的感覺卻是低調、內斂,這種「個人主義」也給他們一定的自信心。

強調個人價值的個人主義,也包含著個人實現的價值取向——追求個人目標的實現,認為個人的成功是需要努力的,需要自己積極爭取。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中,「啃老」現象日益嚴重,人們也經常調侃說是丈母娘推高了房價。相比之下,法國年輕人都不會依賴父母,他們在戀愛、談婚論嫁等問題上也普遍比某些中國年輕人豁達得多。儘管也有部分人特別看重物質條件,但法國年輕姑娘中,「嫁房子嫁車」的觀念絕無市場,也沒有哪個姑娘非得讓男方買了房子才肯結婚,她們相信靠自己的力量去打拼生活的信念,而非指望於他人。法國年輕人基本上都能接受租房生活,在那裡結婚生子,甚至有些人一輩子都生活在租住的房子裡。法國女孩子也從來沒有把結婚前買房當作是男人的義務。而且,法國的父母也從來不鼓勵其子女在物質生活條件上「不勞而獲」,丈母娘嫁女兒的時候,看重的是她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愛情,而非未來女婿的物質條件。

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也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平等。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法國,當人們介紹自己的職業時,往往使用非常中性的詞,比如理髮師、企業負責人、清潔工、教師、商人等等,這些介紹職業的用語想要體現的是每個人所做工作的技術含量,而不是他(她)所處的行業背後所揭示的社會階層。從這樣的習慣中,明顯地能感覺出來這種職業介紹(方式和用語)潛在地訴求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襯託的是一種個人主義的平等主張。

法國人的個人主義意識形態也表現在他們對其他個體的充分尊重上。在法國,人們信奉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個體的權利訴求止於別人的權利之前。雖然在有人看來,法國人的個人主義中有一些令人無法接受的「自我」的觀念(這種觀念並不代表著「自私」,二者不是等同的),但也恰恰是這種個人主義意識,在社會生活中勾畫和鞏固了尊重的邊界,是社會道德的一個組成要素。

法國人所宣揚的個人主義並不是對個體意念與實踐的無限鼓勵,而是對「以人為本」的訴求,它並不排斥社會集體主義行為,也不主張個體中斷與自己所處群體與社會的互依關係。眾多社團組織的存在顯然表明了法國人對於社會化生活與集體主義的接受,與此同時,宗旨各異的社團又集中體現了主張與訴求不同的個體所結成的群體彰顯著個體的存在。

照我的理解,法國社會中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與團隊合作的精神同時存在,個人主義雖為核心,但卻以尊重他人為界限,突破、超越了界限,合作就無法實現。法國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強調自己的價值,注意尊重他人,也贏得了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形成了人人彼此尊重的氛圍。

當然,正常的個人主義的訴求也是有度的,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就成了自我中心主義了。法國人的個人主義觀念實際上也不能接受自我主義。但是,恰是因為源於對個體價值的尊重,法國人對待自我中心主義者的做法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是在尊重個體價值的基礎上有所保留地批評這種現象。

集體意識共存

儘管人們常常以個人主義作為術語來描述法國人的觀念訴求,但在他們的價值觀中,同樣也存在著積極的集體觀念。

成千上萬的社團組織是法國人積極參與社會互動,以集體的方式表達意願、參與社會行動的表達。法國擁有歷史悠久的結社文化,社團組織在法國人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它們在法國歷史和現實中一直承接著重要的公共使命,日益成為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重要夥伴。眾多的社團組織分布於多個社會領域,比如文化體育、社會團結、社會救助、醫療衛生、權益維護、生態環保、教育培訓等等,在不同層面上滿足著人們社會生活的需求。儘管罷工常常成為法國人個人主義的例證,但眾多法國人能夠為了同一目標聚集起來走上街頭,倒也是他們集體合作意識的體現。

通過社團組織,實現志願精神與志願行動也普遍地得到法國人的認可與讚賞。有很多法國人以志願者的身份,藉助於各類社團組織的活動,為他人、為社會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服務,既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又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在法國人的觀念中,按規矩辦事、遵守法律是超越於人情之上的辦事法則。規則無疑體現了一種集體觀念及其踐行的道德。因此,法國人的集體觀念是處處存在的。

儘管張揚個性,習慣於對很多事物提出挑戰,但法國人普遍按既定的遊戲規則辦事,講究合作精神。正是因為這樣,也就出現了如同許多國人所感受到的法國社會中人際關係相對簡單、較少浮躁和功利的現象。比如在工作中,大家都按程序辦事、講規則,人情通融的餘地很小,個人的職責分明,個人工作成就的評價標準相對明確,不需要刻意與領導、同事處好關係,只要幹出業績即可。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法國人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感氛圍中成長的。儘管工作中也存在著小團體現象,但它的影響卻非主導性的。從這個層面上講,個人主義觀念有助於優化人際關係的社會生態。

在法國社會中,突出地存在著一種「通過協商達成共識」的文化理念,這種理念恰恰折射出個體與集體的並存及其關係。個體道德是個體的人生理想,而群體道德則是更多地表現了社會的遊戲規則。(張金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西方不是個人主義嗎?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沒有集體主義也就沒有個人主義。正是在非血緣性的,制度化的,結合緊密的共同體中,比如西方基督教會或中世紀行會中,才萌發個人與集體關係的意識。西方的所謂理性自律正建立於潛在集體主義的規制中。也正因為這種規制,才需要個人主義的中和。在中國古代是不存在這種非血緣的共同體的,因此既無所謂集體主義意識,也無所謂個人主義意識。
  • 個人主義至高無上嗎?
    (資料照片) 個人主義看起來很美,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卻助長著一些人、一些利益集團侵犯和剝奪另一些人、一些群體的利益。美國學者曼庫爾·奧爾森在他的《國家的崛起與衰落》一書中說,美國制度的老化產生了一種「資格文化」:「特殊利益集團通過優惠稅額、特殊撥款、指定款項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特權,一點一點啃食國家財富。」詭異的是,這些啃食者的價值觀也是個人主義。
  • 個人主義是至高無上的嗎?
    他們由此出發去爭取個人創業致富的自由和人與人之間在法律規範下的民主。因此,應該說近代個人主義的出現是時代的進步,同時又推動了時代向前發展。但發展到現在,它的弊病已暴露無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網站2010年4月9日發表該刊主編莫蒂默·朱克曼的文章說:「從心理上說,我們的企業文化歷來珍視個人主義、創業精神、務實態度和發明創新。隨之而來的也有對法治的持久尊重。」
  • 淺析法國足球的「魔幻四方陣」:形成於個人主義時代的團隊足球
    在我們老球迷的印象當中,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足壇是「個人主義」的時代,由於戰術、體系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很容易成就個人英雄。從貝利到馬拉度納,這些都是那個戰術體系不怎麼完善的時代成就出的個人英雄。但是就是在個人主義的時代,有著這樣一支戰術水準、陣容配比先進的團隊足球佔得了上風——上世紀80年代的法國隊。提到那個年代的法國足球,腦海裡蹦出兩個詞——普乾爹、魔幻四方陣。前一個詞是個調侃,後一個詞就是法國足球在那個年代先進的代表了。
  • 個人主義是一種危害極大的腐蝕劑
    原標題:個人主義是一種危害極大的腐蝕劑 ■王黎鋒 要使我們全黨的步調整齊一致,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團結奮鬥,就一定要反對個人主義。1982年7月1日,王任重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共產黨員要堅持共產主義,克服個人主義》的文章。
  • 個人主義更容易導致股市暴跌麼?
    HOFSTEDE的文章詳細解釋了個人主義的定義。其指出,個人主義高的社會更強調個人成就和自我導向。其成員個體有更大的決定自由空間,強調獨特性,並看待自己是一個獨立的自治個體,認為自己有高於平均的決策能力。相比而言,集體主義社會主張個人從屬社會,強調家庭關係,其成員個體更傾向於相互依存,更注重遵從社會和集體的共識。
  • 韓少功:個人主義正在危害個人
    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成長的一代人,也已經是被工業與市場從家庭、家族、單位等集體中抽離出的「個體」;個人主義,正在成為人們思想的基礎。近日網絡曝出的個別回國人士要求享受隔離期間特別優待、拒不配合居家隔離等風波,就是典型表現之一。越來越多的人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 帶你了解個人主義的基礎
    中國現代性關於個人的話語建構,完全建立在西方啟蒙思想與個人主義基礎之上。中國五四現代作家常被冠以「中國的某某」的名號。魯迅被稱為「中國的尼採」,鬱達夫被稱為「中國的盧梭」,郭沫若被稱為「中國的歌德」,可見屮國作家與西方文化的密切關聯。五四啟蒙與個人主義主張源自西方,然要受到西方某個人主義者的影響。
  • 愛情是集體意識的一部分,接吻則很可能是體驗集體意識的方式
    「愛情是集體意識的一部分,接吻則很可能是體驗集體意識的方式」就來自社會學奠基人之一涂爾幹的分析。下文由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發自《吻的歷史》。愛情神話許多吻的命名都和神話或哲學思想有關,例如沒有肉體關係的情人在臉頰上的吻被稱為柏拉圖式的吻。這樣的命名有些奇妙,因為它並不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且相當諷刺的是,柏拉圖其實把性慾視為精神戀愛的基礎。
  • 在法國人的想像中,阿拉伯人是怎樣的
    毫無疑問,法國阿拉伯人的集體代表是殖民時代的遺產。對阿拉伯人的看法具有一種矛盾的特點,即排斥和吸引結合在一起。與普遍的看法相反,阿拉伯人在法國的存在與20世紀60年代的經濟移民潮沒有關係。
  • 法國總統馬克龍:必須避免民族主義和個人主義陷阱-虎嗅網
    你們所有人都已懂得如何應對,不屈服於憤怒與恐慌。甚至,你們已採取妥當的防護措施,減緩了病毒的傳播,使得醫院與醫護們更好地加以籌備。這才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男男女女都能把集體利益置於首位,這一人類共同體以如下價值為所系:團結與博愛。
  • 國人謾罵下的某國華裔:個人主義?精緻利己主義!我們不歡迎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認為:這三個事件,恰恰說明了國外對於個人主義的包容,而我們國家長期奉行集體主義,缺乏對個人主義的認可,才會造成這樣的認知偏差。事實是這樣嗎?好,那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什麼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由法國社會學家託克維爾最早使用,他認為:個人主義是一種強調個人自由、個人利益,強調自我支配的政治、倫理學說和社會哲學。通俗來說,我們一般把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來進行對比分析,個人主義更多的強調個人的獨立性,維護個人的基本權利,合理滿足個人的要求。而集體主義更多的是強調大多數人的訴求。
  • 「危機意識」的形成與中國現代歷史觀念的變遷
    因此,將歷史視為個體表現其道德成敗的領域,這種觀念消除了追求歷史解釋的需要。梁啓超當年譏之為帝王個人之家譜,就有這層道德批判的意思在裡面。 「衝突理論」在中國知識人中慢慢佔據主流位置與「社會」觀念的引入有關。馬克思主義強調個人道德品性受社會結構制約的觀點,促使知識人聚焦於制約和塑造政治和思想現象的社會空間。
  • 民族主義熱潮下的年輕一代,為何日益「無視」集體的存在?
    這一個人主義的宣言,不同於百年前以「出走的娜拉」為象徵的個人主義,也絕不是20世紀80年代再啟蒙運動中的青年人所追求的個性鮮明。這種新個人主義有什麼特點? 從影片所提供的敘述框架與情感動力來說,這種個人主義的主要內容就是哪吒所有的努力,就是要證明,無論上天給他什麼樣的命運,無論社會中的人怎樣孤立他,他都要用自己的能力、也能用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要決定自己的命運。
  • 如何利用集體潛意識創新及大腦意識產生的根源
    如何利用集體潛意識創新及大腦意識產生的根源 柏拉圖認為想像與現實之間沒有本質區別。
  • 妖魔化的巴士底獄:舊制度時期法國民眾的「集體記憶」!
    康斯坦丁·雷內維爾的小冊子封面二、 對巴士底獄的恐怖描述和攻擊導致巴士底獄的形象從一個國家監獄到一個人盡皆知的恐怖監獄轉化的因素很多,最重要是法國18世紀流行的關於巴士底獄的傳說、當事人的一系列小冊子對巴士底獄進行了駭人聽聞的描述和對不加審訊即被投入監獄的尖銳批判。
  • 宇宙與意識的真實關係是什麼樣的?它們或許在亞原子水平上共存
    對人類來說,我們的一切思維活動有賴於大腦的存在,而科學家們認為,意識才是操縱人們進行生產生活的主體,在量子力學層面,意識還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科學家們提出的最新觀點,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人類的意識是促使它不斷成長的主要動力。這聽起來可能有些荒謬,不過在相關研究中,人們仍然沒有找到具體的有關宇宙存在狀態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