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跟我說,到了法國,印象深刻的就是好像掉進了個人主義的汪洋大海,法國人張揚個性、強調自我,動輒就罷工,沒有集體觀念、沒有責任感云云。這樣的印象,或許在某些人身上、在某種程度上是真實的,但就整個法蘭西民族而言,如此下結論還是有些偏頗的。
法國人追求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但同時也具有值得稱道的集體觀念。在「自由、平等、博愛」的箴言中,充分地蘊含著法國人既追求實現自我價值,又強調社會關懷的觀念訴求。
追求個人價值
個人主義並非等同於自我主義,它是一種重視個體價值的意識形態。法國人強調和正視個體價值、追求個性解放,他們善於言辭爭辯、標新立異,就是顯示自己不屈從於他人觀念與意志、與眾不同的一種文化性格。法國人的善辯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想法要說,更是善於且勇於表達自我的體現。他們普遍地不願意當一名思想的追隨者和觀點的趨同者。在法國,孩子們從小就培養了一種與他人保持不同意見的意識,強調和突出個體的獨立見解,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在我的理解中,這不全是一種表現自我的欲望,更主要的是通過呈現自己,成就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思考和表達的主體。法國人雖然強調個人價值,但給人的感覺卻是低調、內斂,這種「個人主義」也給他們一定的自信心。
強調個人價值的個人主義,也包含著個人實現的價值取向——追求個人目標的實現,認為個人的成功是需要努力的,需要自己積極爭取。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中,「啃老」現象日益嚴重,人們也經常調侃說是丈母娘推高了房價。相比之下,法國年輕人都不會依賴父母,他們在戀愛、談婚論嫁等問題上也普遍比某些中國年輕人豁達得多。儘管也有部分人特別看重物質條件,但法國年輕姑娘中,「嫁房子嫁車」的觀念絕無市場,也沒有哪個姑娘非得讓男方買了房子才肯結婚,她們相信靠自己的力量去打拼生活的信念,而非指望於他人。法國年輕人基本上都能接受租房生活,在那裡結婚生子,甚至有些人一輩子都生活在租住的房子裡。法國女孩子也從來沒有把結婚前買房當作是男人的義務。而且,法國的父母也從來不鼓勵其子女在物質生活條件上「不勞而獲」,丈母娘嫁女兒的時候,看重的是她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愛情,而非未來女婿的物質條件。
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也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平等。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法國,當人們介紹自己的職業時,往往使用非常中性的詞,比如理髮師、企業負責人、清潔工、教師、商人等等,這些介紹職業的用語想要體現的是每個人所做工作的技術含量,而不是他(她)所處的行業背後所揭示的社會階層。從這樣的習慣中,明顯地能感覺出來這種職業介紹(方式和用語)潛在地訴求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襯託的是一種個人主義的平等主張。
法國人的個人主義意識形態也表現在他們對其他個體的充分尊重上。在法國,人們信奉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個體的權利訴求止於別人的權利之前。雖然在有人看來,法國人的個人主義中有一些令人無法接受的「自我」的觀念(這種觀念並不代表著「自私」,二者不是等同的),但也恰恰是這種個人主義意識,在社會生活中勾畫和鞏固了尊重的邊界,是社會道德的一個組成要素。
法國人所宣揚的個人主義並不是對個體意念與實踐的無限鼓勵,而是對「以人為本」的訴求,它並不排斥社會集體主義行為,也不主張個體中斷與自己所處群體與社會的互依關係。眾多社團組織的存在顯然表明了法國人對於社會化生活與集體主義的接受,與此同時,宗旨各異的社團又集中體現了主張與訴求不同的個體所結成的群體彰顯著個體的存在。
照我的理解,法國社會中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與團隊合作的精神同時存在,個人主義雖為核心,但卻以尊重他人為界限,突破、超越了界限,合作就無法實現。法國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強調自己的價值,注意尊重他人,也贏得了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形成了人人彼此尊重的氛圍。
當然,正常的個人主義的訴求也是有度的,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就成了自我中心主義了。法國人的個人主義觀念實際上也不能接受自我主義。但是,恰是因為源於對個體價值的尊重,法國人對待自我中心主義者的做法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是在尊重個體價值的基礎上有所保留地批評這種現象。
集體意識共存
儘管人們常常以個人主義作為術語來描述法國人的觀念訴求,但在他們的價值觀中,同樣也存在著積極的集體觀念。
成千上萬的社團組織是法國人積極參與社會互動,以集體的方式表達意願、參與社會行動的表達。法國擁有歷史悠久的結社文化,社團組織在法國人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它們在法國歷史和現實中一直承接著重要的公共使命,日益成為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重要夥伴。眾多的社團組織分布於多個社會領域,比如文化體育、社會團結、社會救助、醫療衛生、權益維護、生態環保、教育培訓等等,在不同層面上滿足著人們社會生活的需求。儘管罷工常常成為法國人個人主義的例證,但眾多法國人能夠為了同一目標聚集起來走上街頭,倒也是他們集體合作意識的體現。
通過社團組織,實現志願精神與志願行動也普遍地得到法國人的認可與讚賞。有很多法國人以志願者的身份,藉助於各類社團組織的活動,為他人、為社會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服務,既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又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在法國人的觀念中,按規矩辦事、遵守法律是超越於人情之上的辦事法則。規則無疑體現了一種集體觀念及其踐行的道德。因此,法國人的集體觀念是處處存在的。
儘管張揚個性,習慣於對很多事物提出挑戰,但法國人普遍按既定的遊戲規則辦事,講究合作精神。正是因為這樣,也就出現了如同許多國人所感受到的法國社會中人際關係相對簡單、較少浮躁和功利的現象。比如在工作中,大家都按程序辦事、講規則,人情通融的餘地很小,個人的職責分明,個人工作成就的評價標準相對明確,不需要刻意與領導、同事處好關係,只要幹出業績即可。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法國人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感氛圍中成長的。儘管工作中也存在著小團體現象,但它的影響卻非主導性的。從這個層面上講,個人主義觀念有助於優化人際關係的社會生態。
在法國社會中,突出地存在著一種「通過協商達成共識」的文化理念,這種理念恰恰折射出個體與集體的並存及其關係。個體道德是個體的人生理想,而群體道德則是更多地表現了社會的遊戲規則。(張金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