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人的想像中,阿拉伯人是怎樣的

2020-12-04 澎湃新聞

毫無疑問,法國阿拉伯人的集體代表是殖民時代的遺產。

對阿拉伯人的看法具有一種矛盾的特點,即排斥和吸引結合在一起。

與普遍的看法相反,阿拉伯人在法國的存在與20世紀60年代的經濟移民潮沒有關係。相反,它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早期,大約在717年,在烏馬耶德Umayyad的指揮下,阿拉伯-柏柏爾軍隊穿過庇里牛斯山脈從西哥特人手中奪取了塞普提馬尼亞。

它成為阿爾·安達盧斯(Al-Andalus)五省之一,首都是阿布納(Narbonne)。儘管經常被人遺忘,但這一事件仍然是法國歷史上的重要一步。

因此,阿拉伯人在八世紀的法國想像中得以實現。阿拉伯人被認為是異教徒(非基督徒),被冷漠地稱為「摩爾人」、「伊斯瑪儀派」或「伊斯蘭教徒」。隨後,他們成為了當時「有文化」精英的宣傳目標,他們用侮辱性的形容詞和侮辱性的表述來指代他們。

被描述為異端的伊斯蘭教面臨著各種誹謗和虛假信息。在神職人員、作家和其他編年史家的傳遞和推動下,這些刻板印象持續了幾個世紀,並在十字軍東徵和其他時期「滋養」了人們的思想。

但是,根據情況,對阿拉伯人的看法的特徵是矛盾情緒,排斥和吸引相結合。這反映在對為法國而戰並參與塞瓦斯託波爾,轎車,凡爾登和蒙特卡西諾的戰鬥的阿拉伯士兵的欽佩中,這種欽佩有時在歷史的反面,例如在奠邊府。復員後,倖存者在殖民統治下返回自己的國家。

消極的陳規定型觀念在殖民時期重新出現,似乎是為了證明對佔統治地位的人口採取暴力是合理的。共和國負責引導這些「野蠻的土著」民族走向「文明」之光。在第三共和國時期,反阿拉伯的宣傳進入了課堂。當時,教科書以「殖民教化工作」為傲,並利用19世紀的種族學來調和佔主導地位的偏見與共和原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缺乏重建的人力。它每年帶來成千上萬的工人。這是充分就業所青睞的大規模移民時代的開端——輝煌的三十年(1945-1975)。

流入人口從1946年的5萬增加到1975年的386.8萬。電影製片人弗朗西斯·布伊格(Francis Bouygues)以一種家長式的口吻說,外國人有很多品質,他們是勇敢的人。

對於僱主來說,移徙工人只是一個生產要素。他們在法國的存在是必要的,只要是暫時的。這種否定社會因素的經濟移民的「理想」願景,在20世紀70年代因家庭團聚而分崩離析。

對於種族主義者來說,「阿拉伯人」可以永久定居在法國的想法是無法忍受的。這引發了1971年至1983年的一系列種族仇恨犯罪,造成數十人死亡。

移民原本是經濟問題,逐漸變成了政治和選舉問題。所有的政治傾向都試圖控制它,除了極右翼,他們反而利用最輕微的事件來喚醒古老的惡魔。

毫無疑問,法國阿拉伯人的集體代表是殖民時代的遺產。如果舊的刻板印象似乎已經過時了,事實仍然是,根據危機和事件,對對方的看法在拒絕和吸引之間有所不同。

當法國在1998年獲得世界足球冠軍時,它慶祝的是齊內丁·齊達內。他是一名阿爾及利亞移民工人的兒子,經常被法國人評為最受歡迎的名人。那一刻的興奮催生了「black- blancu -beur」這個口號,這個詞用來表示「共同生活」。七年後,克裡希-蘇布瓦(clicchy -sous- bois)的騷亂打破了這個神話。

鑑於暴力的嚴重程度,當局在緊急狀態法的支持下實施了宵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法律於1955年4月在埃德加·福雷的統治下通過,當時正值阿爾及利亞戰爭。在此期間,它也被應用在法國的大都市,但僅在北非。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基於容貌的檢查」的起源,這種檢查一直持續到今天。

觀念的伊斯蘭化通過伊朗革命、1989年的頭巾事件和聲稱是穆斯林的恐怖分子發動的襲擊而合法化。但最終確定了伊斯蘭恐怖分子在集體想像中的形象的,是美國的9·11恐怖襲擊。

我們正在目睹一種肆無忌憚的種族主義的漸強,愛出風頭的媒體和需要工作的作家經常報導這種情況。當我們知道絕大多數阿拉伯血統的法國人,無論是否付諸實踐,都在與共和國的價值觀完美和諧地發展時,就會發現一個巨大的矛盾。此外,它們有效地促進了法國在所有領域的發展。

最相關的例子無疑是數以千計的阿拉伯裔醫生,他們一般來自馬格里布,實際上是法國保健系統的承擔者。然而,這些醫生和其他人一樣,因為他們的出身、他們名字的諧音以及他們真實或假想的宗教信仰而感到恥辱。

根據法國阿拉伯新聞/YouGov在9月份進行的調查,女性的這種被排斥感更強烈。很明顯,這類法國公民今天所經歷的排斥與過去阿拉伯人所經歷的排斥很相似。這些偏見和主張還會持續多久?

本文觀點,不代表平臺立場。

原標題:《在法國人的想像中,阿拉伯人是怎樣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人的數學思想
    阿拉伯人所能掌握的文化來源是相當豐富的。他們延請印度科學家住到巴格達。當羅馬王查士丁尼於529年封閉柏拉圖的學院時,許多希臘學者跑到波斯,在那裡滋榮的希臘學術於1世紀後也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文化,阿拉伯人也同獨立的拜佔庭(東羅馬)帝國的希臘人建立了聯繫;事實上阿拉伯回教君王也從拜佔庭收買過希臘手稿。
  • 真主偏愛阿拉伯人,但上帝他老人家有意見
    西方尋思:需要一顆「釘子」其實猶太教與伊斯蘭教,本來就是一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也是一家。羅馬帝國在東徵的過程中,猶太人幾乎被滅族,被迫流浪到全世界各地,一走就是兩千年。猶太人一走,阿拉伯人就把這個地方完全佔領了。歷史上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並無仇怨。美國硬生生的在中東埋下一顆釘子,這顆釘子名字叫做:以色列。
  • 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嗎
    就像醬油不是油,瀑布不是布一樣,阿拉伯數字也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最早是一位印度數學家發明的,這位數學家原本老實本分地待在印度北部研究數學,可是誰知道天降橫禍,一群阿拉伯人竟然不由分說就把他抓走了。
  • 阿拉伯人建立帝國後,戰鬥力為何會迅速下降,學者:安逸使人墮落
    從公元七世紀初期開始,曾默默無聞的阿拉伯人開始崛起,這些在沙漠中過著樸素生活的遊牧民,在信仰的號召下集結在了一起,將利劍指向了東方的波斯帝國和西方的拜佔庭帝國。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英國的史學家威廉·穆爾認為則和阿拉伯人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當他們佔領富饒的土地之後,許多阿拉伯人都開始在城市中過上了安逸的生活,無論是貴族還是普通士兵,生活質量都提高了很多。他們曾引以為豪的質樸生活很快便被忘記,結果安逸使人墮落,他們在安逸的生活中無法自拔,戰鬥力也開始迅速下降。
  • 趣味數學: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嗎?
    在數學中,阿拉伯數字「0、1、2、3、4、5、6、7、8、9」的存在必不可少,這也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的數字。一位家長和我聊天說:「孫老師,今天孩子問我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我想既然叫阿拉伯數字肯定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唄,就直接給孩子說是阿拉伯人啦!」這位家長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覺得既然叫阿拉伯數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發明,自己起的名字啊,其實不然。阿拉伯數字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這只是一個歷史誤會。
  • 古希臘稱中國賽裡斯,俄羅斯稱契丹,阿拉伯人如何稱呼中國
    在公元前八世紀左右的《荷馬史詩·奧德賽》中,有一段絲綢記載:「從門閾直到內室,椅子上放著柔軟的綺羅。」所謂「綺羅」,其實就是絲綢。絲綢之美,讓希臘人愛不釋手,以至對生產絲綢的國度,充滿了美好想像,出身高貴之人皆以身穿絲綢為榮。
  • 地圖的歷史⑤︱大地測量:阿拉伯人對製圖學的巨大貢獻
    倭馬亞王朝極盛時期形勢圖(8世紀初)花拉子米與馬蒙地圖阿拉伯人僅僅用了一個世紀,就從沙漠裡的小部落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在對外開拓的過程中,他們也不斷地吸收、學習周圍各個文明的文化和技術,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當倭馬亞王朝崛起之後,阿拉伯人開始集中引進周圍各國的知識、技術和思想。
  • 孩子們所學的阿拉伯數字,真的是阿拉伯人發明嗎?答案很意外
    哪麼阿拉伯數字真的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嗎?答案讓你意想不到。公元3世紀,古印度科學家巴格達。最早發明了1~3的數字,在發明「4」的過程中研究出了數學計數方法。從而發明了0~9的十個符號。為以後的數字計算奠定了基礎,也打開了數學計算的一道大門。
  • 伊斯蘭教急於建立與鞏固政權,導致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
    猶太人與敘利亞有貿易往來,並從在阿拉伯、敘利亞和伊拉克之間的商隊貿易中獲利。猶太人也製造金屬工具,如攻城錐和彈弓等,他們還擁有一些要塞,如裴德克、瓦迪·古拉和太瑪等。在葉門,猶太人的思想、文化深刻地影響著阿拉伯人。到6世紀初期,猶太教在葉門地區極為流行,以至於希木葉爾王朝的國王杜·努瓦斯接受了猶太教,給自己起了一個猶太人的名稱優素夫。
  •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歷史有多糾結?祖先是親兄弟,但同父異母
    文中偏重講了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恩怨。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其實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系出同門,都是古代閃米特人的一支。除此之外,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歷史中,他們還有很多重要人物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特殊關係,今天我們就來一一解析下。亞伯拉罕據《聖經·舊約》和《古蘭經》記載,猶太人的祖先和阿拉伯人的祖先是親兄弟。他們的共同祖先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信仰的先知——亞伯拉罕。
  • 伊朗的阿拉伯人聚居區:南國精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之胡齊斯坦
    胡齊斯坦省是伊朗阿拉伯的主要聚居區之一,阿拉伯人佔當地人口的 33.6%,波斯人約佔 31.9%,盧爾人/巴赫蒂亞裡人則是 30.2%。除波斯語外,許多少數民族大都講雙語,既講波斯語,又講自己的本族語。
  • 法國門將世界盃比賽中誤吞蜻蜓!人吃下一隻蜻蜓,後果會怎樣?
    7月6日,俄羅斯世界盃四分之一決賽,法國對陣烏拉圭時,一隻蜻蜓跑來攪局。它非常「熱情」地朝法國隊門將的嘴裡飛了去……那位叫洛裡的門將當即表示:我正比賽呢,沒時間和你「甜蜜蜜」!於是……這位浪漫的「法國紳士」狠狠地拒絕了「蜻蜓女士」的熱情……看來這屆世界盃還真是有名啊,連昆蟲界都派來了代表!但是筆者暗想,人如果吃下一隻蜻蜓,後果會怎樣?會出現不適的狀況,進而影響比賽嗎?
  • 來看看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用「肉桂鳥」忽悠歐洲一千年的
    希羅多德像這不是山東人在賣大力丸,而是根據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中的記述所描繪的古代阿拉伯人在地中海商圈忽悠當地人的場面。當然進行了一些戲劇性加工與延伸,對於方言,請自動忽(翻)略(譯)。
  • 阿拉伯人是如何避暑的?看西瓜視頻了解答案
    提及阿拉伯國家,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沙漠和石油。不過並不是每一個阿拉伯國家都盛產石油,但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都布滿了沙漠。阿拉伯人是一個崛起於沙漠中的民族,特殊的環境決定了這個民族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暖溼氣流很難進入阿拉伯人所生活的西亞和北非地區。再加之當地緯度較低,光照極為強烈,就在西亞和北非形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大漠氣候區。
  • 鄭若麟:為什麼說法國在慢性自殺?
    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法國也因此成為獲諾貝爾文學獎最多的國家。有趣的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裔法國作家高行健。《靈山》的作者在中國被視為法國人,在法國卻依然是「中國人」。法國媒體——如《解放報》——在對諾文學獎進行回顧時,明確把高排除在法國獲諾獎作家行列之外。
  • 法國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此後伊斯蘭世界來法國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來源也越來越廣,其中不少人取得了國籍,還帶來了家眷。到1973年時,通過與家人團聚方式進入法國的移民就有81000人。這些人就這樣成了名正言順的法國人。作為第一代移民,他們中許多人又呼朋引伴,帶來了不少親故。隨後法國又出於人道主義吸納了巴爾幹、車臣等地的穆斯林難民,到20世紀末,法國已經有了500萬穆斯林人口。
  • 法國人經營多年的馬奇諾防線是怎樣的存在?
    都說最有效的防禦就是進攻,但是在二戰時期的法國人卻不這麼認為,天性浪漫的法國人被一戰打怕了,害怕戰爭破壞他們的和平,於是在當時的法國人眼裡,防禦戰和陣地戰才是最好的戰鬥方式。
  • 主體民族消失,將黑化和綠化的法國,是一部被自己玩壞的歷史鬧劇
    1635年,法國進入了黎塞留時代!這個偉大的法國人令法國直接從一眾歐洲國家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出色的那一個。他利用自己驚世的才華和鐵腕統治,將法國一舉推向了歐陸霸主的寶座。這一時間持續了將近兩個世紀。是法國人最感榮光的時代。而後就是1800年拿破崙的崛起,他基本上終結了法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讓歐洲再次見識到了法國的強悍。
  • 讓法國陷入麻煩的《查理周刊》,究竟是怎樣一份雜誌?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姚蒙 潘亮】5年前,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因刊登數幅伊斯蘭教先知漫畫遭到恐襲,造成12人死亡,震驚世界;近日該雜誌再次引發關注、深陷全球輿論漩渦:一名法國教師因在課堂上展示該周刊的那些漫畫遭斬首,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表示要「要捍衛言論自由」「不會放棄我們的漫畫」,引發多個伊斯蘭國家對法國的抗議浪潮
  • 「殺人魔鏡」原來真實存在,當年法國魔鏡殺死38人,如今怎樣?
    導語:「殺人魔鏡」真實存在,當年法國魔鏡殺害38人,如今怎樣? 而在法國歷史上,還真的存在這樣一個鏡子,而且魔鏡一共殺死38人,讓人覺得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