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書店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妙空間。在書店裡,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文明一步一步走來的足跡,也可以看到對於未來一點一滴的想像,書架之間,古往今來,無數的思想在這裡聚集,讓過去與未來的連接變得更加自然。透過一家家書店,能夠喚起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力。
從2016年開始,為了與更多對書店感興趣朋友一起探索書店的秘密,我們開啟了「加油!書店」這樣一趟看似熱鬧卻又充滿了孤獨的未知旅程,一年一季,風雨無阻,今年已是第四季。在今年的活動中,「加油!書店」活動主辦方廣西師大出版社將聯手澎湃新聞·湃客,共同邀約對實體書店發展這一議題較感興趣的作者、學者、讀者等,親身走進書店進行觀察、體驗與訪談,並用文字記錄當下實體書店最真實的一面。
文 | 唐文森東大書店正門,作者供圖
立秋時節,又到姑蘇。這次專來訪書店。蘇州經濟文化發達,市域又大,稱得上書店雲集。大店名頭響亮,如慢書房、誠品等,幾乎成了文青眼中蘇州地標,我在幾年前也曾訪過。察文化之盛,其實更見於尋常,在於街市坊間,絕非可以速成的高樓廣廈。古吳文化根深香遠,無需炫示。如觀前、平江、山塘等舊城景區本就熱鬧,且按下不表。在相城採蓮路上的東大書店,似最能體現蘇州書店業這種尋常巷陌的整體氣質。
早先關注「書萌書店行」,拜識東大店主唐國良先生。活動由資深書店人孫謙、石頭等發起,立意走遍全國,訪店、談書、論道,串聯有益、反響頗佳。唐老師以「糖果」別號參加了第二季行程。見照片,是位沉穩樸實、神採奕奕的清瘦男士。
左二為東大書店唐國良老師
來吳這日晚間,在十全街茶酒樓會面。引入內堂,兩位已在桌前,忙落座相見。原來恰逢佛山先行書店石頭老師也在蘇州,遂成三人,小酌推盞,聊起書店行,談書店的事。元旦跨年,我在佛山先行書店度過,店名之英文Sensing恰中鄙名森字,開年吉利。那一程,是承蒙石頭老師關照。他鄉遇故知,又是愛書同仁,且飲且敘,別有歡喜。
唐國良老師自2008年創立東大書店,迄今已是十年有餘。如許多我所欽佩的書店人一樣,他首先是一位訪店人,走過的書店為數眾多,足跡橫跨歐亞,亦閱歷亦考察,為做書店積累了豐厚見識。行萬裡路不易,在我想來,更難得的是守一城而足,得一書店紮根本土。
關於獨立書店,何為獨立,如何獨立,本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各家書店或以立言、或以踐行,都在回答這些基本問題。答得好,就紅了;答不好,就沒了。這個大周期裡的大邏輯,倒也簡明。東大書店卻避開了這些問題,不作辯手,專取務實:沒想紅,但要做好。於唐先生,是躬耕於吳門,寄託夙願。於我,人在書旅,是覓一套方法,以此見世界,見人生。
說得入港,抬眼時酒樓窗欞已嵌月色。
次日唐老師攜同我拜訪蘇派書房,初見百花,指認文學山房,見過江澄波老先生。細雨中走街串巷於平江,他浸潤本地幾十年,輕車熟路,大小書店一覽無遺。之後便往東大書店去。
蘇州地鐵站口多是建成個樓,半幢商場夾帶公共服務設施、擁著地鐵入口,往往能達三四層高,應付地上地下鐵軌。這給書店、飲品店帶來契機。
東大書店內景,作者供圖
東大書店就位於陽澄湖中路地鐵站樓的二層,乘客人流熙攘,店門大開。店內約近千平,眼見書架齊整,圖書品類以市民、學生之定位應有盡有。選書上不慕虛名,不避教輔。與唐老師邊走邊聊,才知其團隊早期還親編此類書。閱讀區面積看來不小,擺置了許多桌椅,相應坐席和服務還有免費標牌。「糖果讀書會」和人文講座亦得專區。
溯東大過往,不得不提及《闖進童年的書店》一書。它是東大這顆大樹上最奪目的果實。
《闖進童年的書店》,王巨成 著,明天出版社2019年4月版
前些年,作家王巨成到此,有感於東大書店的成長曆程,特採為原型創作此書。所以成書過程本亦佳話。除了多見的書店文集而外,有專著專描的書店,據我所知尚僅三聯、先鋒、誠品寥寥數家。
這是一部兒童文學,四個獨立故事前後相連。主人公名為「唐先生」,成長於蘇州鄉下,勤勉好讀,志存高遠。他與青梅竹馬的阿芳合買新華字典,引得全村羨慕。母親為書資而斷長辮,阿芳為讀享而竟手抄全本字典,又間接促成姐姐與姐夫渺茫的異地愛情。多年後,唐先生與阿芳成婚,後辭職開起東大書店,志在填補本鎮書店空白,傳播文化,服務鄉民。子侄既成長於書店,不負所望都成材。此後順理成章,書店照耀鄉裡鄉親,也留住了過往文人。一位智力障礙青年阿亞,從尷尬讀者而成為員工。真是天才在左,他記得住所有書的位置。至此已有小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作品高度還原,九成情節直接照搬,不止人名店名,連字典、夫人從醫等細節都吻合。只是唐先生寫成落榜,又安排了一次失火,情節安排上刁難挫折,也恰當推動了主線發展,唐先生如現實原型一樣實現了理想。故事最後,妻姐阿香已由半文盲而成為童書作家,她作為旁白言道,唐先生是不斷創造奇蹟的男人。
作家專於兒童文學,敘述簡白,如此文筆寫書店很相宜。書店把人們帶回童真。恰成映襯,唐老師鍾愛《小王子》,店內闢有專區,掛牌「人人都是小王子」,匯集了國內幾乎所有版本的《小王子》及文創周邊。據說,在他家中還收藏了來自各國180多種版本。欲充分享受書店之樂趣,應先回歸純粹。
小王子專區,作者供圖
理想的書店正應如此,它要成為書與書、書與人、人與人的連結,最終是要影響到人。《闖》一書中,以阿亞為縮影,也喻示書店應反哺社會,承擔一定的公共服務職能。版權頁上,敲了東大書店的章: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背後多少艱辛。十年,東大如何挺過了實體書店寒冬,我尚未細知,而書店屹立不倒,本身就完成了一種宣示。
就我在京所見聞,東大知名度不如慢書房、誠品;若論「市民化」程度則恐怕最深。它不佔蘇州新舊兩中心地利,在城市偏隅耕耘不輟,書聲不息,深深紮根當地、造福一方。與同城熱鬧相隔,訥於言而敏於行。忽記起李清照一句「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說是桂花應季而開,行跡自遠,而「只香留」。
畢竟身在繁華蘇州,完全有條件向一線都市看齊,然而東大書店的招牌及內飾,至今略顯傳統落時,不加矯飾,似是九十年代的樣式。色彩單一,僅以藍白主調貫穿;形制簡易,一般街頭圖片社皆能承接。
可若是考究初心,唐先生也不過想做一家鎮裡書店而已。
作者簡介:唐文森,90後書評人、訪店人,走訪全國書店百家以上。個人公眾號「文森書事觀察」。